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兰州大学敦煌学与人文科学系列研究)
内容
目录

引论

 一 死亡的哲学絮语

 二 死亡的神话

 三 历生与说死

第一章 昧生与向死

 第一节 生命怨恨

 第二节 死亡开端

 第三节 命运露显

 第四节 荒诞约定与死亡联想

 第五节 技术魅惑与遗忘生活

 第六节 死亡通道与生命言情

 第七节 自恋与恋死

 第八节 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第九节 生感与死感

 第十节 穿越绝境与带人死亡

 第十一节 受难结语与死亡悲歌

第二章 逃离与隐蔽

 第一节 “生感”的复活

 第二节 “世界”的消失

 第三节 “意义”的倒闭

 第四节 神语的言说

 第五节 “涂山氏”的逃离

 第六节 神话的想象

 第七节 “禹”的在场

 第八节 涂山氏“化身为石”

 第九节 隐蔽的公开

 第十节 风暴的剔除

 第十一节 隐退的诗意

第三章 无根性灾难与无家性漂泊

 第一节 禹的荒诞出生

 第二节 “诗意”的敞出

 第三节 “禹”的历史处境

 第四节 “禹”的美学处境

 第五节 存在的割裂

 第六节 挑衅命运

 第七节 禹与眉间尺

 第八节 遭遇“遗忘”

 第九节 退出“传说”

 第十节 失去的“大地”

 第十一节 不朽的神奇

 第十二节 朝向隐蔽

 第十三节 隐蔽的道说

 第十四节 “涂山氏”的显露

 第十五节 “化生为石”

 第十六节 敞开与关闭

 第十七节 宁静的守护

 第十八节 诗意地栖居

 第十九节 假象的持续

 第二十节 “天问”与“问天”

 第二十一节 无根的贫困

第四章 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

 第一节 嫦娥“奔月”

 第二节 出逃的艺术

 第三节 逃离的“出口”

 第四节 存在的显露

 第五节 存在者的消逝

 第六节 “射月”

 第七节 寻找“出口”

 第八节 出走者“出走”

 第九节 生命的跳跃

 第十节 “出关”

 第十一节 “还乡”

 第十二节 故乡的召唤

 第十三节 乡愁的驻扎

 第十四节 筑居

 第十五节 生命的故乡

后记

编辑推荐

郭吉军所著的《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从中国传统神话叙事入手,通过跟踪神话“隐喻”中匿藏的精神意向,依此本源性根据来思考并揭示人的存在。作品通过分析眉间尺的“死亡”,禹的荒诞“出生”,涂山氏“化身为石”及“嫦娥奔月”等神话叙事,清晰地梳理出了一条存在者通向“存在”的原始性道路。作品改变了传统主体化写作的立场,通过聆听“神话”诗意之言说,从而从“神话”所绽开的“事件”空间中,打开历史文化作为支撑的那个存在性源头。正是存在之源头的显露与光照,人的存在之本质才获得澄清与显露。作品面对现代人离家失居的精神现实,最终向存在者发出了 “回家”—— 精神还乡的召唤。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 昧生与向死、逃离与隐蔽、无根性灾难与无家性漂泊、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兰州大学敦煌学与人文科学系列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吉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78577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6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32.2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