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德人生纪实(上下)/领袖人生纪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写的《朱德人生纪实》是共和国第一元帅朱德的最全人生实录,讲述了他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全面回顾了中国革命、人民军队组建的历程,探索了中国军事崛起之路。

内容推荐

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写的《朱德人生纪实》以时间为顺序从历程、交往、珍闻等三个方面记述了朱德同志成长、革命、战斗的一生。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朱德人生纪实》详述了他从出生到成长为革命战士到历练成为党的领袖人物,再到文革时期的晚年,记述了他的在重大历史关头的作用和历史功绩。

目录

第一编 早年岁月(1886-1908)

历程

家世

母亲

曲折求学路

交往

山高水长的清韵——与张澜

“您永远是我的老师”——与席国珍

师生情谊重如山——与刘寿川

珍闻

“我永远想念着她

在丁家私塾的日子

觅水挖泉

对“吃大户”的记忆

老织匠的故事

迁回大湾

“出水才看两腿泥

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

把《民报》藏在枕下

在县高等小学堂当体育教习

第二编 投身革命(1908-1927)

历程

考入云南讲武堂

参加护国战争

从黑暗中走出来

远涉重洋寻真理

在北伐革命中

交往

同志·战友·知己——与周恩来

一次历史性会见——与孙中山

相遇贵相知——与孙炳文

良师益友——与蔡锷

“我就是新任警察厅厅长朱德”——与赵镕

两次戏剧性会面——与陈独秀

“应世人间”——与了尘法师

“学好本领,准备挑更重的担子”——与殷长科

珍闻

跟着马帮和“足客”去云南

冒籍考进讲武堂

“红色的品德

“偷梁换柱,李代桃僵

一次特殊的操练和表演

打秋操

云南重阳起义

吓跑反动提学司

纳溪大战,百炼成钢

读史籍

惩办税官高天祥

为民申冤捕凶手

亡命天涯

在柏林的革命活动

异国他乡遭驱逐

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活

第三编 创建红军(1927-1937)

历程

南昌起义

“赣南三整

井冈山会师

三占永新城

鏖战大柏地

在古田会议上

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

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中

宁都起义和第四次反“围剿

在遵义会议上

与张国焘反党分裂活动的斗争

抗战的号角吹响了

交往

朱毛不可分——与毛泽东

从对头到挚友——与刘伯承

“没有文化可以学嘛”——与徐松林

草鞋情深——与黄甫开

“有难大家当嘛”——与杨锦华

挥泪哭军医——与史芳

多做党和红军的建设工作——与伍云甫

军长与老将对弈——与吴子尹

“我真正认识了共产党”——与邱岘章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与王光佑

隐蔽目标,积蓄力量——与范石生

珍闻

祠堂遇险

换房子

排队理发

给老乡送盐

“难怪他这样爱护穷人”

一根扁担

一头抵万金

烤棉衣

给战士洗脓血

“只绑一只手,行不行”

拆桥与架桥

第十次死讯

草地情深

飞马解围

草地钓鱼

司令住帐篷

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

“要走一着想三着”

“特别展览会”

炉霍运动会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一件皮大衣筒子

球场风波

为部属朱云卿写传

第四编 誓师抗日(1937—1945)

历程

八路军总指挥

创建根据地

指挥东路军

击破“九路围攻”

反摩擦

开垦南泥湾

百团大战

皖南事变

领导军事高级学习组的整风

迎接抗战胜利

交往

特殊的寿礼——与邓小平

“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与叶剑英

“在党内谁有不同意见都可以说”——与雷英夫

“到抗日前线去”——与韦杰

赤诚与共——与李根源

“没有让出的道理”——与朱怀冰

真诚的合作——与卫立煌

友谊逐日深——与史沫特莱

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与柯棣华

“他简朴得像个农民”——与斯特朗

“我曾期望与您联合作战”——与史迪威

珍闻

不徇私情

没接着总司令

宽待日军俘虏

副司令长官和司令长官的一次会见

不拿枪的工作

暗查夜哨

借釜酿酒

抗大一分校的“老园丁”

“呀!真是朱总司令!”

密切联系群众

卫士长的回忆

接遇乡农霭似风

戒烟

谒黄帝陵

“电台工作很重要啊!”

女儿记忆中的父亲

给雪人点燃一支香烟

海量

“放下,不许赖!”

“南泥湾就是你们的家”

在集中营里的女儿

不当“剥削户”

吊唁左权

一套旧棉衣

背糜子

带头遵守革命纪律

保育院的“高参”

球队顾问

要做“球场健儿、沙场勇士”

第五编 走向胜利(1945—1949)

历程

与国民党作针锋相对的斗争

提出积极向东北发展的主张

人民的光荣

石门战役“要勇敢加技术”

在冀中巡视工作

在长春、沈阳攻坚战役中

在大决战的日子里

视察唐山铁路机厂

交往

“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与陈毅

总司令要我“努力学习”——与杨得志

“义声昭著,全国欢迎”——与陈明仁

“共产党人是不讲私人关系的”——与李师弼

珍闻

“谁也不许搞特殊化”

一顿午饭

组建晋察冀野战军领导机构

在西柏坡

“就要这个土布的”

“你对他要严格管教”

“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他们的功绩”

亲切的接见,谆谆的教诲

“战术就是钱串子”

与敌同行

“钓大鱼”

赔鸭子

儿子去当司机

“我就在这里吃面条”

“朱德桥”的来历

第六编 开国创业(1949—1956)

历程

参与筹建新中国

开国大阅兵

第一任中央纪委书记

“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

情注西藏高原

“朝鲜人民在等着你们”

“把手工业工作做好”

视察钢都

情系龙烟铁矿总厂

共和国第一元帅

历经四个月的出国访问

交往

战友情——与彭德怀

宽阔而温暖的心灵——与黄树则

“可别忘记替我们向陕北人民问好”——与高克恭

“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与王葆真

一张借据的际遇——与傅德辉

珍闻

“我们要有海陆空”

“量才录用”

中南海永福堂

严肃党纪治病救人

珍贵的文物

杭州疗养

做了爷爷和外公

幽兰报人民

总司令的海军月

难忘的接见

伟大的水兵

前线归来访本钢

“不要孝子贤孙”

老两口在北戴河

关心警卫员

南下广州、上海

上白云山

第七编 曲折探索(1956—1966)

历程

海南岛之行

“把长江以南管下来”

锦绣河山收拾好

参观韶山

庐山会议上提意见

七十四岁访故乡

视察大庆油田

交往

“览之自怡悦,述与子同歌”——与董必武

“要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与方志纯

邕城偶遇情如故——与潘少洲

朱老总教我种兰花——与水静

“您过去是我的老师,今天仍然是我的老师”——与李鸿祥

珍闻

“国家领导人更要想着国家”

一条旧毛毯

兰花情

读碑临帖一生不辍

走遍全国

“终归胜利属人民”

秘书的怀念

总司令与群众

飞渡大连湾

爷爷的家教

蓬勃挺秀天下流芳

“不要宣传我”

关心华北制药厂

拜农民为师

第八编 “文革”风云(1966—1976)

历程

一场政治风暴即将来临

遭受诬陷和攻击

艰难的境遇

疏散到广东

在最后的日子里

交往

庄严的军礼——与罗瑞卿

“历史是公正的”——与肖华

“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与王诤

永远的怀念——与成仿吾

珍闻

闲居生活

天伦之乐

勤奋才能出天才

加速人民海军建设

严格要求子孙

“革命到底”

“我们是夫妻,又是同志”

最珍贵的遗产

编后记

说明

试读章节

母亲

在朱德的心目中,他最崇敬的人是自己的生母。母亲把伟大人格:忍耐、宽厚、善良,溶入朱德的血肉之躯,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母亲生于1858年,祖上是漂泊四方的艺人,母亲的父辈在仪陇定居后,仍然保持着钟家的传统,靠卖艺为生。遇到有人家婚娶、丧葬、生日,她家就被主人雇去吹吹打打;遇到过节赶集,便搭台演戏,以此勉强糊口。在朱德的记忆中,“那是一帮爽朗而愉快的人,一般老百姓对他们喜爱得不得了。”虽然这类艺人是百姓们不可或缺的,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且生活也没有保障。

钟氏生育朱德时,才28岁,却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过多的生育,繁重的劳动,缺衣少食的生活,使这位年轻的母亲过早地显露出苍老、憔悴。额头上、眼角边的皱纹记录着这位农村劳动妇女的沧桑岁月。朱德后来在向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谈起他的母亲时说道:“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伏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慧,充满了忧愁。”“听说,我临出生的时候,母亲正在烧饭,还没等饭烧好,我就呱呱落地了。母亲生了我就立刻起身,接着做饭。”在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农民,而农民中最苦的又要数农妇。她们除了劳动、生儿育女,没有任何个人权利,这种封建的传统观念在朱家也毫无例外地保留着。孩子越多,母亲就越苦。钟氏生了朱德以后,又生了九个儿女,因为实在无力抚养,被迫溺死了五个。只留下六男二女,这在钟氏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随着弟弟的降生,朱德就失去了吃奶的资格。而且由于母亲的大半时间被家务和种田占去了,没有更多的精力照料自己养育的孩子们。幼年的朱德便离开了母亲的抚爱,在土里滚、泥里爬,在大自然的沐浴下,他竟然没有得过什么病,相反的却磨练出一副健壮的体魄。

为了抚养众多的孩子,钟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饭。白天在地里干活,种田、种菜、挑粪,回到家里要挑水、做饭、喂猪、养蚕,晚上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纺线,一直到深夜。由于钟氏的勤劳、聪慧,一家人的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下去。她做饭时,用菜籽油放在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里做调料,让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钟氏亲手纺出的线,请人织成布,染上颜色。这种“家织布”有铜钱那么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老二、老三接着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钟氏就是这样终日忙碌着。

在朱德的记忆中,母亲性情和蔼,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朱德稍懂事时,经常和哥哥们围坐在母亲身旁,在“吱扭扭、吱扭扭”的纺车声中,听母亲讲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每当母亲讲到穷苦人怎样受苦时,孩子们的眼睛里时常充满了泪花,每当母亲讲到有钱人为富不仁、欺负穷人时,孩子们又恨得攥紧小拳头。听着听着,孩子们困乏了,母亲把他们一个个抱回漆黑的小屋,纺车又继续“吱扭扭、吱扭扭”地响了起来。

朱德四五岁时,就开始帮助母亲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活计。也许是由于他从两岁起就过继给伯父而成为这个大家庭的长房长孙的缘故,也许是由于他比其他几个兄弟更为听话的缘故,在几个兄弟中间,母亲更疼爱他,干活时常常把他带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不少劳动的知识。他后来回忆说:“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钟氏心地善良,她自己虽然生活很苦,还周济和照顾其他穷苦的乡亲。谁家断了炊,谁家的婆娘生了病,她总是带着朱德去安慰一番,送去一点粮食糊口。有一年,南巴地区闹了灾,不少灾民外出逃荒。他们经过村子时,挨户乞讨。钟氏拿不出可以救济的粮食,就煮一锅瓜菜糊糊,让朱德送去。朱德从小耳濡目染,受着母亲的影响,他也常常帮助年迈体弱的老人割草喂牛,帮助力气小的伙伴把柴草背回家。

在朱德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1895年除夕朱家被迫分家时的情景。他永远也不会忘却他的母亲留给他的教诲,母亲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也更加高大:“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一个普通的劳动女性以她勤劳俭朴的习性、宽厚仁慈的性格和朴素的阶级意识,为中国革命造就了自己伟大的儿子,而朱德一直怀念着给予他完美人格的母亲。1944年,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在家乡逝世,享年86岁。消息传到延安,各界群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会上号召,做母亲的要学习钟太夫人,做儿女的要学习朱德总司令。毛泽东在挽联中写道:“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无产阶级完人。”

此时,朱德的心情是悲痛的,然而他很快将这种哀情埋入心底,生化成一股力量。他说:“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干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P5-7

后记

在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之际,我们能够编辑出版这本《朱德人生纪实》,感到十分欣慰。作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我馆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我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资深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包括朱德在内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工作中经常对我们予以指导和帮助。其次,我馆藏有大量有关中共领袖方面的图书资料,这是我们的特色资源。另外,我馆的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熟悉和掌握了许多有关领袖生平业绩及思想方面的知识,积累了不少资料。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编辑有关领袖方面的图书提供了较多的便利。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相继在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诞辰纪念日推出了《毛泽东人生纪实》、《邓小平人生纪实》等资料性图书,将学术界及社会上研究领袖的有分量、有价值的文章著作进行系统的梳理,编辑出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作为我们编辑的领袖人生纪实系列中的一册,这本《朱德人生纪实》从酝酿、收集材料到编辑出版,前后近两年时间。它的出版,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此,要特别感谢书中所选文章及著作的作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不可能有本书的诞生。尤其是研究朱德的专家学者,如刘学民、庹平、姚建平等同志,他们的成果很多,本书从中选用了不少他们的研究成果。还要特别感谢不少原作者对我们的大力支持,他们曾提出过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希望其他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编辑体例及编者水平的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德人生纪实(上下)/领袖人生纪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05534
开本 16开
页数 10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0
5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