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
内容
编辑推荐

苟骅、陈文定、南岛编写的《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一书真实地再现了从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政权走向穷途末路,民心尽失,节节败退,最终在大陆垮台,至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国的历史画卷。

正史屏蔽的真实情景,在旧报纸中还原了真相,想了解1949年真实的中共建国史,不可不读此书。

内容推荐

苟骅、陈文定、南岛编写的《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如港闻记载,解放军攻占南京前两日,即l949年4月21日夜,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率所部约两个团兵力,正式投共。同时所有要塞炮口瞄准停泊江中之海军兵舰四艘,使之不能攻击由北岸沿江南渡之中共军队,因此于21日夜,中共军队3000余人于此种情势下,顺利渡过长江……

国史不应该是一种叙述,这本《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提供了新中国成立的一个新的观察维度。宏大的叙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淹没了的细节,让历史更加生动、真实、栩栩如生。

目录

第一章 毁灭的种子

第二章 孤城上海

第三章 暗战,无处不在

第四章 铁路命脉

第五章 最后的广州城

第六章 最后的避难地

第七章 换新天

后记 不碎的旧闻 历史的镜子

试读章节

合众社上海5月1日电本社接杭州某报电话,谓预料中共军队一二日内可入杭州,但中共军队现尚在城之西北12里地方。城内由志愿警察及消防队维持治安,各报奉令今日停版。本社又向路局探悉,沪杭火车现仍运行无阻。

合众社上海5月1日电本社接杭州电话,国民党军队与政府官员均已退出杭州,杭城门户满开,中共军队随时可入城。国民党军队退却,已渡过钱塘江,只留小队民团维持秩序,预料杭州今明将被占领。又华报载,军事当局承认杭州西北之孝丰、安吉、武康及德清四大据点均已被中共军队占领。杭州西北15里地方有小战。现省市政府官员业已退出杭州,但省主席及市长仍督率警察及民团维持秩序,直至中共军队入城为止。

路透社上海5月1日电国民党军队于8日前放弃长江,逃避中共军队之包围,今日复由钱塘江后退。国民党军队撤退杭州后,现守钱塘江南岸之新阵地。据此间军事观察家称:国民党军队是否欲守卫新阵地,抑继续作战略上之退却,现尚未获知。

路透社上海5月4日电今晚获闻,中共军队渡江两周以来,首次与国民党军队于嘉兴地区,发生激战,国民党军队对有重炮掩护前来进击之3万中共军队,目前仍在拼死抵抗。

合众社上海5月4日电上海警备司令部今日一公告宣称:政府部队因战略上必要,已自杭州撤出,现时并于上海西南130英里嘉兴杭州间地区,构筑第二道防线。该线所在之处,事关军机,故不能详为指出。上海人士猜测,国民党军队此时并非即已自杭州四围全部疏散,盖尚欲牵制中共军队,使其不得孤立或占领杭州东北60英里之嘉兴车站。—上海闹市今日军队调动频紧,3日来即已如此,致若干观察家联想此与嘉兴附近战局之发展有关,因闻嘉兴现犹在中共军队两面夹击之中。此等观察家,包括消息灵通之中国报纸方面在内,或信国民党军队大兵增援上海对岸浦东,强化沪南及其四面防务,实因倘被中共军队攻陷,则中共军队将可沿嘉兴、奉贤、南浔,直扑上海,而不遭遇任何困难,盖此一防线实为嘉兴与浦东之联系。合众社顷与嘉兴一中文报馆打通电话,获悉中共军队已将嘉兴西北8英里盛泽及15英里平望占领,惟嘉兴局势尚属平静。上海中文报载,中共军队3万已自平望后路,向正在抵御由苏州南下另外中共军队之国民党军队,痛加攻击。若此讯属实,则中共军队自南北两面袭来者,业经会师,而嘉兴西面,复受威胁。一般相信,此等中共军队先锋,距嘉兴三面,均仅为3英里之遥。

新华社长江前线5月4日电 迟到消息:国民党江阴要塞官兵,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时,举行战场起义,并活捉了下令轰击渡江解放军的要塞司令戴戎光。

江阴要塞解放前数日,匪军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李延年曾陪同他的主子美国顾问到江阴黄山炮台视察,该绥靖区司令官丁治磐旋即拼凑起炮兵总队、守备纵队、游击炮团、工兵营等3000余人增防黄山,下令死守这个长江门户的要塞。但是21日解放军自北岸开始强渡时,要塞上却很少有人射击。戴匪戎光急得在电话里直喊:“怎么不打?失掉要塞要杀你们的头!”于是隆隆的要塞炮声起来了,但有的射程是超距离的,有的射出的炮弹是已摘掉了饮水帽的,还有一些爆炸的炮弹却纷纷落在匪二十一军的江防阵地上。戴匪慌忙打电话要炮台总台长唐秉琳见他。唐不理他。戴匪又直接打电话指挥大台长射击。大台长也不理他。戴匪想指挥他的亲信二大队打,但是连二大队的电话线也被剪断了。这时解放军已经登陆南岸,迅速地击溃了匪二十一军,占领了黄山港、护漕港、张家港等地。要塞上官兵也就在总台长唐秉琳、游击炮团团长王德容、守备总队长李云蔡等率领下举行战场起义。他们活捉了戴匪戎光。要塞7000余官兵大部归顺。而要塞炮则调转了炮口,朝着向南溃散的匪军二十一军轰击起来。

《星岛日报》上海5月4日消息5月3日,有“天堂”之称的杭州,重现天日。国民党的军队旱撤光了,只留下保安团队,维持秩序,“市长”余济民是2日下午3时开溜的,保安团队是3日中午撤出。撤出一个钟头后,杭州“市政府”就接到解放军先头部队的电话,说是2小时后即可到达杭州。解放军先头部队4000多人,由西湖西北的松木场向杭州进发,下午3时,到了湖滨路“市府”门口,即刻开始进入城中心去。

路透社上海5月5日电 国民党淞泸警备部称:“国军之部队在太仓附近击败中共军队一千名。中共军队伤亡一百人之后,向西北退却。陈毅虽调中共军队三万人进攻嘉兴,但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无进展。国民党军队仍坚守,嘉兴现于夜后八时起施行宵禁。”

又息:国民党军队增兵于苏嘉公路,监视中共军队之行动。据一目击之外人称:国民党军队在上海郊外布成一线的防御网,显欲集中兵力为纵深的守御。有的村庄全被铲平,及将田禾扫尽,以免中共军队藉为蔽藏之所。郊外现密布障碍物及美日式之大炮。据半官消息:中共军队占苏州及芜湖后,以主力沿苏嘉公路迈进,只留小队驻守苏锡。P5-7

序言

1949,国共对决大江南北,内外纠葛风云变幻,历史站在摧枯拉朽、新旧决裂之际。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这个震撼世界的历史时刻到来,比毛泽东曾提出的五年内打败国民党提前了整整两年。建立中央政权的重任提前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这无疑是建国前夜最波澜壮阔的篇章。

60多年后回望历史,各种叙述,纷繁复杂,色彩斑斓,但有一种视角从未有过。

《南方都市报》的一群编辑记者埋首于香港报刊的故纸堆里,解密建国前夜的历史细节,寻找历史背后的惊心动魄,传递时代脉搏的跌宕起伏。一部断代解密史——《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由此而成。

从香港图书馆封存的旧报刊里寻找1949的历史碎片,从历史碎片中体味建国前夜的血脉贲张翻天覆地。从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至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政,一幅惊天动地的历史巨画徐徐展开。

1949的中国社会,百姓在煎熬中等待黎明,各种政治势力上演最后的殊死角力,人民政权在剧痛中诞生。风雨飘摇中的香港成为彼时观察中国大陆政局的绝佳位置,风云变幻台前幕后,市井百态三教九流,均呈现在当时香港记者的鲜活笔下。而随着光阴流逝,诸多历史细节和香港旧报刊一道蒙上尘土。

由此,南都记者翻开重重故纸堆,寻找新鲜的历史故事,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如港闻记载,解放军攻占南京前两日,即1949年4月21日夜,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率所部约两个团兵力,正式投共。同时所有要塞炮口瞄准停泊江中之海军兵舰四艘,使之不能攻击由北岸沿江南渡之中共军队,因此于21日夜,中共军队3000余人于此种情势下,顺利渡过长江。

再如,1949年旧时代最后的广州,退无可退的国民党政权四面楚歌,末代公务员领不到薪水,国民党政府四处寻觅兵员,试图抵抗南下之解放军,但毫无信用可言的政府,此刻连军粮都难以凑齐。新旧交替生死煎熬,社会百态魑魅魍魉,尽在笔下。

独一无二的国际媒体视角,在浩如烟海的建国历史著作中散发出特殊的光亮,这得益于南都对香港的长期关注。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同年,《南方都市报》正式创刊。无论是历史巧合,还是宿命机缘,总之,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南方都市报》就高度自觉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香港。

2007年6月,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南都推出一部20余万字的《深港关系四百年》,震动深港上下。作为一部记录了深港关系的大型章回体断代编年史,《深港关系四百年》最初是以连续报道的形式,由南都深圳记者站的编辑记者采写,详细记述了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起,深圳和香港从东莞县分离,单独设立新安县建制至今的深港关系史,填补了400余年来深港关系研究的一段空白。

同年,《南方都市报》在国内报纸中率先开创深港新闻版块,派出记者常驻香港,以南都的视角关注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在全方位、多角度报道香港的同时,2011年初,南都又开始在香港落地发行。无论是金紫荆广场的庄严时刻,还是尖沙咀的黑帮火拼现场,南都无处不在。

从2009年2月开始,《南方都市报》启动了《深港高端访谈》大型系列报道,尽访香江数十位高官,开创全国先河,轰动深港两地。后来结集成(并非官话:香港高官的大智慧》一书出版,成为内地不少官员的床头书。

而这部《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的出版,同样源于《南方都市报》驻深圳采编的大型系列报道——《港闻中国·1949》,重温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至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政前夜上演的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变局。

站在60多年后的今日回望当初,细枝末节都在大历史中复活,并获得新的价值。通过再现历史的原汁原味,追寻现代中国的艰难转型之路,为当下现实提供镜鉴和思考。

这正是饱含家国情怀的南都人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后记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国民党总统府,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在中国大陆的覆灭——这个震动全世界的历史时刻的到来,比毛泽东曾提出五年内彻底打败国民党的时间表整整提前了两年。突如其来的胜利,惊天动地的变局,以及如何尽快在大陆建立中央政权,以填补南京国民党政府垮台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迅速摆在了还未完全做好进城准备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国民党政权大势已去,国内外政治势力纠缠博弈,人民政权在阵痛中诞生……回望历史,自1949年4月23日至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162个日日夜夜,任何一个历史细节都可能隐含着影响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社会基因和成败密码。

新闻易碎,旧闻翻新。60年后,《南方都市报=》和奥一网重回历史现场,推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断代史揭秘报道——《港闻中国·1949》,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网友在报纸网络上追捧重温。这一部扣人心弦的建国大业是何等气势磅礴,细节又是如此真实而细腻!那一幕幕历史片断,在今天看来既遥远又是那么熟悉,既鲜活又是那么吊诡!1949年中国大陆的改朝换代,给近代史研究留下了太多“斯芬克斯之谜”:原定于1950年1月1日成立新中国政权,为何提前到了1949年10月1日?为何中国共产党同美国政府进行了多方谈判,却一夜之间势不两立?为何新生的共产党政权选择了以计划经济为建国手段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何解放上海后实行了人民币“据市况定外汇率”政策,后来却变成了不可自由兑换?阅读这些旧闻,总是让人产生时空倒转之感。

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曾经感叹,了解中国没有终南捷径,“我们可以从任何一点切入历史记载,带着萦绕心际的追问,找寻那些看似能折射现状的事件、人物和历史氛围”。在《港闻中国·1949》基础之上,由《南方都市报》和奥一网出品的《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尽可能保留了60年多前的旧闻原貌,试图深入发掘历史对今天的启迪,重申一个新生政权诞生之初的政治主张和历史必然。

历史,不只是胜利者的历史。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从官方到民间,对1949年甚至更广域的历史叙述都难免打上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国共分分合合,两岸数十载对立,而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则意外成为观察中国大历史之“第三地”,其丰富而多元的中文报章等史料馆藏让我们可以更加客观而全面地认识国共两党,逼近历史真相。

香港中文报章历史较长的有大陆(中共)背景的《大公报》、《文汇报》(俗称“左派”报纸),有台湾(国民党)背景的《香港时报》、《工商日报》,还有没有党派背景的《星岛日报》、《成报》、《华侨日报》以及后来由著名作家金庸创办的《明报》。其中,《星岛日报》1938年于香港创刊,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中文国际报章。2010年易主、现在仍在出版的铖报》也是当年主要的中文报刊之一,1939年创刊。而《华侨日报》1995年停刊之前是在香港发行寿命最长的报纸,报纸前身为由香港华商总会拥有的《香港华商总会报),1925年华商总会把《香港华商总会报》卖给印刷公司老板岑维休,同年6月5日易名为《华侨日报》。二战后,《华侨日报》、《工商日报》和《星岛日报》成为当时香港最主要的报纸。在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的支持下,《南方都市报》、奥一网同事们得以进入该校图书馆,翻阅大量保存至今的珍贵报刊史料。虽然有的报刊杂志带有鲜明的党派色彩,有的报刊杂志则超越党派进行相对客观的事实报道,但都似历史的多棱镜,成为我们重温过去的珍稀记忆。

作为大陆体制内媒体,《南方都市报》和奥一网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集合深港新闻采编团队力量,花了近一年时间研读和深挖香港报章旧闻中的人物、事件、评论、民情,甚至图片、广告等元素的信息价值,从中找寻影响整个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密码,希望呈现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阅读价值——“旧闻”其实不旧,它仍是现实之“镜”。

要特别感谢郭晓雪、孔娜、朱怀远、吴立坚、廖方舟、曾凡亮、杨早、林柯等多位香港和内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青年学者,他们爽快地接受了《南方都市报》和奥一网邀约,给予其学术指导,并倾己所学点评勘误,引领读者和网友穿越时空,重回“历史上的今天”。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也为《港闻中国》专题报道题写版名。

最后还要感谢广大海内外华文读者和网友,在2009年4月23日至10月1日期间,他们同我们一道享受现实语境中难得的阅读体验,不少读者网友还通过奥一网互通平台分享和讨论旧闻新读的所感所想,甚至提供了不少1949年中国历史变局的家藏史料和珍贵图片。

没有永远的胜利,没有恒久的失败。60多年前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政权更替,不仅是过去的成败,更是今天的镜子。

20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写于深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苟骅//陈文定//南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7236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