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桑迪的名单/爱尔兰畅销女作家西西莉亚·艾亨温情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爱尔兰畅销女作家西西莉雅·艾亨的作品经常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桑迪的名单》是一个关于爱情与友情的故事,温暖人心,引人入胜,用真情和温情感动人心。充满了童话般的魅力、狂放的幽默和极度的忧伤交织在一起,阐释了真爱永不消逝这一真理。

奇妙、神秘,您一定会爱上这个甜蜜而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

内容推荐

《桑迪的名单》是“爱尔兰畅销女作家西西莉亚·艾亨温情小说系列”之一。

《桑迪的名单》在爱尔兰利默里克西郊的神秘丛林中开辟了一个隐秘的世界,这里收纳了全世界丢失和遗忘的一切,从袜子到笑声。把我们带入这个乌有之乡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桑迪·肖特。她从事一份特殊的职业——找人。她开办了一家寻人社,刚刚接受了杰克·罗托的委托,去寻找他失踪一年的弟弟豆诺。两人原定在利默里克见面,但却阴差阳错,擦肩而过,迟迟未能见面,这一切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但就在见面前几个小时的晨跑中,桑迪自己也迷路了,她怎么也找不到穿越密林的出口。这是上帝的惩罚吗?因为不会有人相信一直追踪别人的人会走失的,更不会有人来找她,包括她的至亲。可就像西谚所云,上帝把你所有的门都关上时,还是会给你留一扇窗。他留给桑迪的是又一个魔幻如《纳尼尔》的世界,一个从文明地平线上消失的世界。也就是说,桑迪·肖特也陷入了这个全人类失踪者聚集的世界。这里的人完全失去了回家的愿望,但桑迪却想找到回家的路。

试读章节

第三章

我在爱尔兰的里特林郡出生、长大。这是全国最小的郡,大约有两万五千人。里特林曾是郡治所在地,现在还留有一座城堡和一些别的古代遗存,可如今衰败得只有一个村庄的规模。连绵的原野上,有灌木丛生的褐色山丘、雄伟的山脉、迷人的山谷,更有无数如诗如画的小湖散落其间。除了一条两英里长的支流经多内加尔湾通向海岸,里特林基本是内陆地形。它西边靠着斯来果和罗斯科门,南边挨着罗斯科门和郎佛德德,东边则是卡和弗马纳,北边是多内加尔郡。地理位置的闭塞有时会让人突然感到幽闭和恐惧,会让人特别想站在一块结实的土地上。

里特林有句老话:“走出里特林,通向都柏林。”十七岁时我高中毕业,申请到警察总署工作,终于踏上通向都柏林的路。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回去。有一阵子,每隔两个月我会回去看望父母。我在一条里弄长大,这儿有十二户人家,我家是一幢三室一厅的住宅。我通常是想回去度周末,但往往只待了一天,就借口有急事,背包都来不及收好,拔腿就走。一路上,我开着车,飞快地离开。

我同父母的关系还行。他们一直很疼我,如果事关我的幸福,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愿意。但他们让我紧张,我看得见他们眼里的那个人,而我不喜欢她。我是怎样的,他们的表情比镜子还要清楚。有些人有这样的能耐,望着你,你的一举一动就写在他的脸上。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爱我,但由于那样的眼睛、眼中的投影,我不能长期跟他们在一起。

从我十岁时起,父母就会蹑手蹑脚地在我身边晃,担心地看着我。他们会假装说说笑笑,让屋子里发出回响。他们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正常的氛围,转移我的注意力。但是我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知道出问题了。

他们爱我、支持我。每当我又要满屋找东西,把家里翻得底朝天时,他们不会束手无策,而是会展开一场温柔的战斗:餐桌上摆着牛奶和甜饼,电台播放着背景音乐,洗衣机开始转动,都是为了打破难堪的寂静。

妈妈勉强朝我笑着,但眼睛没笑,后牙紧闭,嘎嘎作响,她以为我没看她。她佯装轻松,强带微笑,歪着头,假装吃惊地说道:“宝贝,怎么又要把房子翻一遍?”她一直叫我“宝贝”,好像我不是“矮个子桑迪”,而是天使般的珍妮·媚·芭特勒。

不管厨房里有多少刻意的举动,都不能掩盖尴尬的沉默。这一切都被寂静淹没了。

我说:“妈,我找不到。”

“是哪双袜子?”妈妈随意地笑着,假装聊天,其实是试探我、审问我,看我的脑子到底是怎么转的。

“天蓝色带白条纹的那双。”我一般这样回答。我坚持要亮色的袜子,好认,容易找到。

“可能两只都没放在洗衣篮子里,也可能你找的那只在你房间里。”她强忍着,笑了笑,尽量不显得担心。

我摇摇头:“我把两只都放到篮子里,看见你都放到洗衣机里,但只有一只出来了。洗衣机里没有,篮子里也没有。”

他们让洗衣机转,好分散我的注意,结果适得其反。厨房里洗衣篮翻倒在地,叠好的衣服被搞得乱七八糟,妈妈强忍着,脸上那丝惨淡的微笑差点就要挂不住了。我直瞪瞪地望着她,直到她垂下眼帘。恐惧。当然不是为了袜子,而是对我的恐惧。她很快又抹上微笑,耸耸肩,表示没什么。

“可能被风刮走了。阳台的门开着。”

我摇摇头。

“或者我把篮子从这儿搬到那儿,把它搞掉了。”

我还是摇摇头。

她吸了口气,笑得紧绷绷的。“可能缠在被单里。被单那么大,袜子那么小,不容易看见。”

“我已经查过了。”

她从桌上拿起一片饼干,使劲咬了一口,像是取下脸上痛苦的微笑。她嚼了嚼,假装什么都没想,装着听广播,哼着自己不会的歌。这些都是在哄我,她装出没什么需要担心的样子。

“宝贝,”她笑笑,“东西有时就会掉。”

“掉了?那都到哪里去了?”

“哪儿都没去,肯定是我们丢在或者落在什么地方,没找对地方,就找不到了呗。”

“可是妈妈,我什么地方都看过了,一直这样。”

我一直在找,不停地找,把所有东西都翻了个遍,这幢小小的房子里没有我没碰过的角落。

“一只袜子又不会长脚自己走掉。”妈妈勉强笑笑。

关键就在这里。大多数人就跟妈妈一样,停在这里,不再想这事。有些东西找不到了,大概在什么地方,即使到处都翻过,还是没有。结果你就归结为自己精神错乱,自怨自艾,最后忘掉。我做不到这一点。

我记得爸爸那天晚上回来,看到家里又是一片狼藉。

“又掉了什么,小姐?”

“天蓝色带白条纹的袜子。”我在沙发下嘟哝。

“又是一只吗?”

我点点头。

“左脚还是右脚?”

“左边的。”

“好,我到楼上看看。”他把外套挂在门旁的架子上,把雨伞立好,吻了一下惶恐的妻子,拍拍她的后背,走上楼去。他在房间里看了两个小时,什么动静都听不见。我从锁眼往里看,只见一个人躺在床上,用一块毛巾遮住眼睛。

我每次回家,他们也不干涉我,照旧问些轻松的问题,而我已经武装到眼球。

“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案子?”

“在都柏林过得怎样?”

“公寓还行?”

“可有男朋友了?”

我一直没有男朋友,不愿意又有一双像父母一样清楚的眼睛成天缠着我。我有过情人、对手、男性朋友,还有一夜情。我不是没试过,可是任何长久的关系都没成功。我没什么知己,也不怎么在乎,要得少,给得也不多。我不要求这些男人给我什么,他们也不懂我需要什么。父母笑得紧绷绷的,听我说着工作不错,都柏林很繁忙,公寓很棒,不过男朋友呢,还是没有。

每次离开家,即便是提前走,爸爸也会自豪地说我是离开里特林的人中最棒的。

我离开了家乡,这不能怪里特林,也不是父母的错。他们一直支持我,我现在才明白。日子一天天过去,这样的醒悟比什么都没找到还要令人沮丧。

P6-9

序言

在兔年的爆竹声中,我完成了西西莉亚·艾亨这部小说的翻译,如释重负。之后的几天有一首歌一直在我耳边回荡,那就是《草帽歌》:“妈妈送我的草帽翻滚着,跌进了雾气重重的峡谷。它会落到哪儿?那失落的童真、忘却的母爱、迷失的自我会魂归一处吗?”

西西莉亚·艾亨在爱尔兰利默里克西郊的神秘丛林中开辟了一个隐秘的世界,这里收纳了全世界丢失和遗忘的一切,从袜子到笑声。把我们带入这个乌有之乡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桑迪·肖特。她从事一份特殊的职业——找人。她开办了一家寻人社,刚刚接受了杰克·罗托的委托,去寻找他失踪一年的弟弟豆诺。两人原定在利默里克见面,但却阴差阳错,擦肩而过,迟迟未能见面,这一切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但就在见面前几个小时的晨跑中,桑迪自己也迷路了,她怎么也找不到穿越密林的出口。这是上帝的惩罚吗?因为不会有人相信一直追踪别人的人会走失的,更不会有人来找她,包括她的至亲。可就像西谚所云,上帝把你所有的门都关上时,还是会给你留一扇窗。他留给桑迪的是又一个魔幻如《纳尼尔》的世界,一个从文明地平线上消失的世界。也就是说,桑迪·肖特也陷入了这个全人类失踪者聚集的世界。这里的人完全失去了回家的愿望,但桑迪却想找到回家的路。

唯一挂念桑迪的是杰克,弟弟的失踪让他几近崩溃。在弟弟失踪的一年里,杰克陷入了一种近似病态寻找的痴迷,一种对搜寻细节的痴迷。对搜寻桑迪的兴趣,不能不说是他对寻找弟弟的痴迷的延续,以及弥补人伦情谊的内疚。他能找到桑迪吗?能找到弟弟豆诺吗?能找回他生命中那种极其珍贵的兄弟情谊吗?能摆脱命运的捉弄吗?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悬念。

正当桑迪在失踪者的丛林里继续寻找,正当杰克穿梭在爱尔兰的现实世界的大街小巷,各自体验着生命的真谛时,还有一出好戏正在紧锣密鼓地排演着,那便是艾伦娜导演的《绿野仙踪》,一部老掉牙的经典的儿童剧。艾亨似乎要耍这个宝,但她耍得并不好,无非是给文本分析提供一些材料。如果给主题分析师看,可以冠以“童话原型”这一文体名词;如果给结构分析师看,艾亨不过耍了一个类似“老鼠夹子”的小把戏,而且并不高明;如果给意义搜寻师看,他会说这是“回家”这一古老主题的现代寓言。唯独桑迪没有看到,这是一出因她而起的彩排,一出由她穿梭其中的、由整个现实世界和失踪世界共同构成的更大型的悲喜剧的串演,而悬念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失踪者,他们能逃走吗?他们能像多萝西一样回到自己的家吗?

因此,这是一部悬念迭出、戏中有戏、妙趣横生而意蕴丰富的哲理小说。

对于人生体验不同的读者来说,得出的答案肯定也是不同的。因此,它又是一座极富先锋意味的文学迷宫。

西西莉亚·艾亨来自爱尔兰——一个颇以文学自负的民族。苦难和美酒,甚至劣酒,是文学的催化剂,两者不可或缺,而且权重还要放在前面。19世纪的大饥荒和民族性的离散留给爱尔兰人两样财富——酒吧和文学。从叶芝到乔伊斯再到西莫斯·希尼,爱尔兰以散发着酒味的诗歌、小说和戏剧慰藉着英语世界干枯的灵魂。通过酒精蒸馏的文学基因传递到艾亨这一代人时,民族性的创伤早成了陈年旧事,苦难似乎已经消失了。除了廉价的酒、现世的和平、体贴的父母,除了些微的英国式学校暴力,生活平静得让人窒息。

在香港,李欧梵先生表示认同“文学已经死了”的观点,富足的欧洲早已失去体验痛苦的机会,文学不再发生。很遗憾他错了。其实,苦难要么是亲身体验的,要么是代代相传的,要么是想象、虚拟的。人的一生,无论在哪,与其说是追求幸福,毋宁说是对苦难的依存或依恋。人是以痛苦获得身份、确立自我、测量人生的。艾亨对桑迪·肖特的塑造就体现了现代生存日常式的悖论、意义的虚空和填补虚空的努力。

最后还要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刘冬梅女士和姚爱云女士,感谢她们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比国内读者先睹为快的享受,并将这样一部精致文学文本翻译为中文。

顾瑶

2011年2月15日于复旦大学旦园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奇妙、神秘,您一定会爱上这个甜蜜而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

——《热度》杂志

西西莉亚·艾亨的小说有的不仅仅是童话的意味,童话意味的背后是更深刻的哲理。

——美国《魅力》杂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桑迪的名单/爱尔兰畅销女作家西西莉亚·艾亨温情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爱尔兰)西西莉亚·艾亨
译者 顾瑶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37136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2.45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6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1210782
版权提供者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