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冷月诗魂(徐志摩)
内容
编辑推荐

徐志摩的一生是诗化人生的梦幻者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短促一生,是康桥理想的执著追求者辉煌与悲剧交织的一生。他所奉行的纯美爱情理想至今仍在熠熠生辉,永不言弃和不懈的追求仍是生活的信条。他给人留下了经典版的富于个性、十分自我的生活与爱情故事。有很多人惊佩他的诗才,但更多的人还是喜欢他的浪漫故事……

《冷月诗魂(徐志摩)》向您讲述了他的才华,他的情感世界,他和才女林徽因的纠葛……本书由风再扬编著。

内容推荐

《冷月诗魂(徐志摩)》记载了徐志摩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以35岁的年华而云游的徐志摩是个大悲剧。但诗人的才情也许会因这个悲剧而益显其光耀。徐志摩的一生并不轰轰烈烈,他是这样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去了,但这一来一去之间,他的名字却镌刻人们在心上,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

《冷月诗魂(徐志摩)》向您讲述了他的才华,他的情感世界,他和才女林徽因的纠葛……本书由风再扬编著。

目录

序论 前世痴情今生梦

 一 于茫茫人海中寻访灵魂的伴侣

 二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三 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幻灭

 四 天教歌唱的痴鸟

第一章 才情少年

 一 富家娇儿

 二 纯朴的童真

 三 雨后的彩虹

 四 聪慧少年

 五 成家与拜师

第二章 留学美英

 一 赴美留学

 二 意气方新

 三 赶赴英伦

 四 交往名流

 五 倾城绝恋

 六 笑解烦恼结

 七 人生知己

 八 剑桥情结

第三章 一个信仰感情的人

 一 支持蔡元培

 二 与创造社的恩恩怨怨

 三 西湖游

 四 泰戈尔访华

 五 无言的别离

 六 理想的“通信员”

 七 单纯信仰

第四章 漫游欧洲

 一 寄望新月

 二 黯然挥别

 三 西伯利亚并不荒凉

 四 托尔斯泰的大小姐

 五 冷落深处寻墓园

 六 交游欧陆

 七 秀美的翡冷翠

 八 迷醇酒香梦巴黎

 九 拜会哈代

 十 重晤罗素

第五章 爱是唯一的荣光

 一 旅途中的爱恋

 二 苦涩的等待

 三 迎得美人归

第六章 开拓文艺的新土

 一 编辑《晨报副刊》

 二 苏俄问题

 三 闲话之争

 四 开辟《诗镌》专栏

 五 创办《剧刊》

第七章 性灵的自剖

 一 自剖

 二 再剖

第八章 结婚以后

 一 隐居

 二 困守上海客栈

 三 迷惘中的秋声

 四 秀才情深

 五 出国漫游

第九章 生命的守望者

 一 新月的灵魂

 二 组织美展

 三 绿色的梦:农村建设工作

 四 创办《诗刊》

 五 天教歌唱

第十章 轻轻的,走了

 一 遵命北上

 二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三 情未了

 四 飞天

第十一章 诗路花雨

 一 《志摩的诗》

 二 《翡冷翠的一夜》

 三 《猛虎集》、《云游》

第十二章 人人的朋友

 一 苏雪林谈徐志摩的诗

 二 徐志摩其文其人

徐志摩年表

试读章节

家乡秀丽的山水和自然风物陶冶了徐志摩活泼、浪漫和爱美的性情。

志摩常跟着家人或小伙伴到东山、西山的寺庙去玩。有时和伙伴们在寺庙里捉迷藏,躲进神龛里;有时把山上的石头捡回来,缠着大人给他雕刻各种玩意儿等。逢年过节是他最高兴的时候,他可以和小伙伴到西山麓的西寺赶庙会。在那里,有变戏法的,施展各种魔术;有套圈儿的,地上放着千姿百态的菩萨小人儿;有唱“小热昏”的,头戴瓜皮帽,敲着小铜锣,随口唱出顺溜又诙谐的歌词,逗得人们捧腹大笑;有卖糖人糖马的,栩栩如生的造型伴着俱佳的色香味,让孩子们馋得垂涎欲滴;还有算命的,卖唱的,烧香的,要饭的以及做各种小生意的。徐志摩总是和小伙伴们看得眼花缭乱,玩得尽兴而归。

徐家临河的小窗口是志摩的另一个小世界。他拿着祖母给他的好吃的东西,趴在窗口,一边吃,一边看窗外那弯弯的沙泗浜中的河水缓缓的流淌着,看着河上悠然来往的一叶叶小舟。这缓缓流淌着的河水,带走了他多少的童年时光啊。他也常在夜幕降临后,透过窗口仰望夜空,默默地注视着繁星满天的夜空。天空,给他无限的想像。

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让志摩为之着迷。他常常蹲在地上,看蚂蚁忙忙碌碌地搬运东西,它们那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多大的能量呀。他还喜欢和小猫、小狗、小鸡玩耍。他会蹲在它们身边,给它们讲故事,和它们做游戏,逗得小猫小狗们欢蹦乱跳。小志摩尤其喜欢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和天上自由飞翔的鸟。虽然他不会游泳,但他常坐在水边看鱼儿游来游去,心中充满羡慕之情。天上的飞鸟,让他无限遐想。鸟的叫声应和着塔院的钟声,引得他思绪万千。

徐志摩在散文《雨后虹》中回忆到,儿时在私塾中读书,他最爱夏天的打阵。在夏日午后的闷热难耐中,一场铺天盖地的雷阵雨轰然而至,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

私塾离他家不远。私塾的房子前是一个方形铺石的天井,其中有石砌的金鱼潭,潭中隐隐约约有一团团红色的东西在游动。周围杂生着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草,还有几个积水的大缸,几盆应时的鲜花。

南边的夏天下午,蒸热得厉害,全靠傍晚一阵雷雨,来驱散暑气。黄昏时满天星出,凉风透院,志摩常袒胸跣足和姐嫂兄弟婢仆坐在门口风头里,随便谈笑,随便歌唱,算是绝大的快乐。但在白天即使天热得连气都喘不过来,可怜的“读书官官”们,还得照常临帖习字,高喊着“黄鸟黄鸟”、“不亦说乎”;虽然手里一把大蒲扇不停地扇动,满须满腋的汗,依然蒸炉似的透发。先生也还是照常抽他的大烟,哼他的“清平乐府”。在这样烦溽的时候,志摩就盼着来一阵急雨。但是,每天要等到傍晚时分才能盼来一阵雷雨。有一天,孩子们正在私塾房间里热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突然,对面四丈高白墙上的日影忽然隐息了,清朗的天上突然布满了乌云,花园里的水缸盆景,也沉静暗淡,仿佛等候什么重大的消息,书房里的光线也渐渐减淡,只有先生榻上的那只烟灯,原来只像一磷鬼火,大放光明。满屋子里的书桌,墙上的字画,天花板上挂的方玻璃灯,都像变了形,怪可怕的。突然,一股尖劲的凉风,穿透了重闷的空气,从窗外吹进房来,吹得大家一个个毛骨悚然,满身腻烦的汗,几乎结冰,这感觉真是又痛快又难过。但小志摩那时的注意力,却不在身体上,而在这凶兆所预告的大变。他新学得的什么洪水泛滥、混沌、天翻地覆、皇天震怒等字句,立刻从小脑子里跳了出来,愈发引起他只盼轰轰烈烈的新奇事发生的兴趣。在这阴霾的时刻,孩子们往往都来了劲儿,情绪高涨,放开嗓门狂读,身子也狂摇得连凳子都咯吱咯吱作响。

随着凳子的声响和读书的声音,沉闷的雷声也在屋顶轰隆隆发作起来。几分钟后,庭心里石板上便劈啪有声,仿佛万马奔腾。雨一阵又_阵的,停了,又是一小阵沥淅,如此做了几次阵势,临了紧接着坍天破地的几个霹雳,吓得孩子们赶紧把耳朵堵住。扁豆大的雨块,狠命狂倒下来,屋溜、屋檐、屋顶、墙角里的碎碗、破铁罐,噼里啪啦地齐声作响。楼上婢仆抢收晒的衣服的慌张咒笑声、关窗声、隔壁小孩的欢叫伴随着雷声不住地震吼。天井里的鱼坛小缸,早已像煮沸的小壶,不停地朝外溢水。志摩看着这种情景,很是替可怜的金鱼们担忧。几盆嫩好的鲜花,也不住地狂颤。阴沟也来不及吸收这滔滔的流水,石天井顷刻便名副其实。水一直满出了尺半的阶沿,以至于书房里的地平砖上都是水。闪电像蛇一样钻人室内,连先生肮脏的炕床都照得铄亮。外面厅梁上住家的燕子,也跑进书房来避难,东扑西投,情形又可怜又可笑。

在这一团糟之中,这些孩子们当然觉得好玩,这里噼里啪啦、那里也噼里啪啦,又炎热又乏味的下午忽然变得异常闹热。天空一打阵,大家起劲地看,起劲地关窗户,起劲地听,当然写字的就搁笔了,念书的也闭口了,连先生也觉得好玩!徐志摩的心理则仿佛是猪八戒听说师父被女儿国招了亲,急着要散伙一样。他希望这种半混沌的情形继续,电光永闪着,雨水永倒着,水永没上阶沿,漫人室内,这样读书写字的任务也就永远停止了!“孩子们怕拘束,最爱自由。爱整天玩,最恨坐着读书,最讨厌这牢狱一般的书房,就像猪八戒一样有一腔野心,不愿跟着穷师父取穷经和整天吃穷斋。所以关人书房的孩子,没有一个是自愿的,背地里没有一个不想造反的。但他们最多也只是短期逃学或暗祝先生生瘟病,而很少敢倡导从此不进书房的革命论。但暑天的打阵却符合了他们潜伏的希冀,顷刻之间,天地变色。难怪天生的叛逆、勉强修行的猪八戒,感觉到十二分的畅快,甚至盼望天从此再不要清明,雷雨从此不再停止!”传统的家塾教育和小志摩天真纯朴的天性是多么不协调啊!

自然的环境让徐志摩受益无穷,因此,他认为:“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室;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官觉是他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P7-10

序言

一 于茫茫人海中寻访灵魂的伴侣

倘若要评选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或许不是徐志摩;但要评选20世纪中国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诗人,则非徐志摩莫属。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也是伟大的,他就像一颗流星,刹那问照亮了整个世界。

徐志摩一世情浓,他的浪漫的婚恋经历已经成为经典的传奇。尤爱火绵延了十多年、纠缠了十多年,他曾经爱得理想、爱得真挚、爱得忘我、爱得发狂,从英国追至上海,苦苦追寻着她的足迹,但最终也没能将她留到自己身边。这种得不到的美丽的伤痛苦苦地伴随着他。她却成了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和一生的精神伴侣,也成了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定数。

徐志摩孜孜以求的理想爱情是要在茫茫的人海中寻访唯一的灵魂的伴侣,得到是幸福,得不到是命运。真爱不是罪,他热烈地爱恋和追求的林徽因就是他寻访的灵魂伴侣,与她携手共创人生是他梦想的神圣境界。他为林徽因而离婚。曾经沧海难为水,林徽因是他心中痴情的结。

梁启超因徐志摩抛妻弃子而质问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徐志摩则执著地追寻唯一的伴侣。终其一生,不改执著的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然而,在婚恋上,徐志摩却爱博而心劳,充满着甜蜜的忧伤。

面对徐志摩始终的一厢情愿,林徽因也在感情的漩涡中沉浮,在他的身前,在他的身后。在伦敦的时候,一个落花有情,一个流水无意。林徽因在《窘》和《蛛丝和梅花》中对当年他们的情感历程进行了界说。在1931年写作的《窘》中,她表示自己虽感徐志摩的多情和窘态,但却没有生爱。在她看来,像她那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并且她觉得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她,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其实她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人。继而,在1936年写作的《蛛丝和梅花》中认为:“所以未恋时的对象最自然的是花,不是因为花而起的感慨——16岁时无所谓感慨——仅是刚说过的自觉解花的情绪,寄托在那清丽无语的上边,你心折它绝韵孤高,你为花动了感情,实说你同花恋爱,也未尝不可——那惊讶狂喜也不减于初恋。”因此,林徽因觉得徐志摩是同花恋爱,是蝶恋花。那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就有一种“蝶恋花情结”。他是一只翩翩的蝴蝶,在云际纷飞,寻找明星和雪花。

尽管徐志摩知道爱情可遇不可求,他还是渴望拥有真正的知己和心灵的自由。他不想面对包办婚姻而终身相守,他不想像恩师梁启超那样因顾及名声割爱何惠珍而暗自神伤,而是在世人的嘲讽和不解中继续追求。

同游香山的那一晚,徐志摩向林徽因表露了浓浓情意。尽管林徽因在一片传闻以及与徐志摩的接触中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也曾经动情,但总是出于现实和无奈的选择,始终没有答应接受徐志摩的爱情。那一晚,他俩分定了方向,并在宿命中保持着一定的交往和心理距离。在泰戈尔访华期间,虽然徐志摩和林徽因被媒体称为“金童玉女”,虽然泰戈尔代徐志摩向林徽因求情,但是林徽因仍坚持自己的选择。随着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学,徐志摩深深地感到了爱情幻灭的悲剧,然而情思悠悠,怎能了断?

徐志摩并不后悔自己的痴情,只是感叹自己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林徽因的波心。他很失落,很消沉,但仍不改自己的执著,也未在世俗的偏见中退让,更没有因种种的物是人非而变得理性和务实。他始终忘不了林徽因,即使是与陆小曼结婚以后。一段感情因时间和岁月的流逝而隽永和浪漫,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错过了白头偕老的生生世世情,徐志摩却和林徽因成了相知很深的友人。徐志摩和学成回国后的林徽因重逢时,她桃花依旧,可自己早已身不由己。在徐志摩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数次探望在北京疗养的林徽因,还专程到沈阳看望病重的林徽因。一时之间,又引得浮言四起,陆小曼也大肆奚落徐志摩。病魔缠身的林徽因由此深有感悟,她知道徐志摩仍然爱着自己,只是碍于无奈的现实将爱藏在心里,她又何尝不是丝丝情思埋于心底?

徐志摩和林徽因接触多了,就多了几份关心和理解,在文学上就经常切磋。徐志摩创办的《诗刊》上发表了林徽因的三首爱情诗,徐志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给林徽因很大的鼓舞,从此她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长旅,以诗篇表达了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挚爱。她在《那一晚》中流露出对徐志摩也有的一缕眷情。徐志摩并没有因为各自的变化而放弃对她的爱,他的回应在《你去》中,诗中流溢着对林徽因的温情和挚爱,表现了他心底的那份永不消退的情谊。徐志摩还专门写信告诉她这是为她而写的。林徽因则在《仍然》中说她仍然没有回答,她要在一片的沉静中永远守住她的魂灵。不久,她又用悲冷《情愿》,请他忘掉自己曾在这世界里活过。无限的伤感之情表露出一腔的哀痛。就这样,他们在相互理解、尊重和宿命中保持着特殊的情谊,彼此的痛苦和付出的代价是难以言说的。

几个月后,徐志摩化云乘风飞去,摆脱了不堪重压的小山,从此没有了烦恼。林徽因却无法解脱,挂在自己的卧室里的徐志摩失事飞机的一块残片,寄托着她永远的哀思和怀念。并且为徐志摩死后被误解、曲解乃至于谩骂而鸣不平。

一段感情穿越了历史和岁月,焕发着经久的魅力。那种无法相守的悲剧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那种在感情漩涡中挣扎的无奈、固守心灵自由的执著又沉淀着多少人的梦想。

二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曲折婚恋,凝结成了一首哀婉动人的抒情诗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轰动一时。如今,这也成了徐志摩言之不尽的浪漫传奇中最惊心动魄的一部。

爱情至上和爱情神圣是单纯的徐志摩的信念。爱是他精神世界的主题,是他生命的中心和精华,是他个性的鲜明标志,是他所执著一生的理想的关键。

爱是人生最伟大的一件事实,美则是人类最可珍贵的产业,是进入天堂的秘钥。它是生命的依托,是人类不死的精灵。徐志摩说过:“我们双手空着来到人间,当我们滑进坟墓的时辰,金钱和功名像一缕轻烟散得无踪无影,唯有曾创建的、不经意中酿成的美不死在人间。”爱和美都可以把人生造成一篇趣味浓厚的诗,一首华美曲雅的歌。爱和美,就如同一种宗教。是徐志摩赖以存在的方式,同时也是他高标性灵自由、证明自己人格力量的方式。徐志摩一生都在艰难执著地实践着自己的爱、美和自由的信念。林徽因是爱、美和自由的理想化身,而陆小曼则是它们的现实化身。

徐志摩的完美的现实追求落在了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但徐、陆的婚恋仍是一场悲剧。徐志摩与陆小曼接触后,很快陷人爱河。他对陆小曼的恋情,就像一团火,爱得纯真,恋得狂热。然而,人间没有世外桃源,爱情的自由之花依旧经历着风吹雨打。他与一个有夫之妇相爱的骇世之举,招致了家庭和社会的非议。但他没有退缩,而是顽强地顶着世俗社会的压力,并最终冲破了重重阻力而自由结合了。但徐志摩和陆小曼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徐志摩那么真挚、热烈、勇敢、坚定地追求的已经不是神圣的、绝对的、永恒的、完全的、圆满的理想爱情。

在“五四”新的时代风尚面前,许多人只有言说和鼓动的勇气,却很少有行动的激情与力量。没有谁像徐志摩这样执著于精神冒险。当时的鲁迅与许广平同居前相爱而不敢公开,只怕这份爱在生活和世俗里消融;同居后,对外界仍谎称工作关系,艰难地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爱。与鲁迅的清醒、深刻相比,徐志摩却是在梦境中寻觅着爱。他从未在世人面前掩饰自己单纯理想的激情与率性,他的失望和悲哀也任人评说。

环境和社会曾给他们孤独、凶险的处境,位于现实两端的浪漫理想濒临绝境。勇敢的求索者仍能在险恶中另辟蹊径。徐志摩有着太多的幻想,渴求至美至圣的爱,向往天堂的光明而生活在灰暗的长夜,本来可以传为千古美谈的恋情却因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而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剧。

恋爱中的徐志摩始终情绪飞扬,几近疯狂,他所爱恋的陆小曼对他而言不仅意味着爱情,更意味着理想。他仍然是在蝶恋花。爱情以及附丽在它之上的耀眼夺目的理想光环,使他个性高扬,使他痴迷执著。他迷恋于追逐,忽略了周围,忘却了个人的渺小。这个信仰感情的人仿佛任性的孩子或激情的青年。他把苦战的爱情附丽于理想世界而不是生活。当他无所顾忌地投入的时候,爱情却成了容易受伤的箭靶。徐志摩就以性命为新的爱情和新的生活打拼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使自己伤痕累累。

着眼于纯粹感情、单纯精神世界的徐志摩,一旦遇到具体实在的物质世界。就必然与实际生活产生碰撞冲突,爱情、理想就在冲撞中还原成了遥远的幻想,酿成了沉痛的悲剧。在漫长的爱情追寻中,徐志摩迁就着陆小曼,挽救着陆小曼,仰视着陆小曼,结果是“志摩害了小曼,小曼也害了志摩”。最初真挚与热烈的爱情变成了绵绵的忧愁。陆小曼的任性和缺点是他们爱情的极大障碍,思想与趣味等方面的不和谐是他们爱情致命的症结。然而这些隐患都暂时退让于徐志摩的执著追求。在理性的丧失与偏执中,信仰性灵的徐志摩的婚姻最终走到了尽头。

在这场得到了但并不成功的爱情中,徐志摩始终用力用心地维护和挽救他们的爱情。为了生活,他四处奔波。然而,生活使爱情褪去七彩光环似乎成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生活准则。日常生活的实在与琐碎,使他们的爱情与短暂的幸福在实际中幻灭了,并终于消解了徐志摩内心的诗意。当他为着一个“单纯的信仰”奋斗时,环境的压迫和艰难险阻更能激发他的斗志,更能触发他的灵思。徐志摩凭着百折不挠的努力与勇往直前的意志,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然而,坠人尘世的爱情理想犹如“海砂里种的花”,真实和梦想那样的不同。他隐隐约约中的担忧发生了,志趣的迥异让他心中无限凄苦,尤其是他发现眼前真实的陆小曼并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醉后的小龙”时,他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了。这只“天教歌唱”的痴鸟也变得哑口无言了,偶尔发出的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哀鸣。徐志摩的爱情境遇,正应了张爱玲的那句名言“久而久之,心中的朱砂痣成了帐子上的蚊子血”。

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中,徐志摩咀嚼着无可言状的惶惑与悲哀,思量着选择的愁苦和失望。千般滋味、万种念头的徐志摩对正在沉沦下去的陆小曼,更是思也悠悠,恨也幽幽。陆小曼婚前婚后的变化不大,只是在徐志摩的心中她变了。她依然贪玩、任性、挥霍、病弱。她感到了徐志摩的爱不比从前,自己的身份得不到徐家的认可,再加上对林徽因的耿介,以及鸦片烟的麻醉,她更是“堕落”。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尽管如此,徐志摩没有放弃,他不忍或不敢打破那个心中的幻影。物质条件的困窘状态时时在侵蚀着他的爱情理想,但令他特别无奈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裂痕和陆小曼的用情不专。

“爱情在别处”,美好的始终在遥远的他处。飘忽、易逝,徐志摩从未真正拥有过。他有过两次姻缘,前者他以“包办婚姻”的理由轻松否定,后者他心甘情愿,他多么想抓住爱的神话,但他真正拥有的已不是他想要的了。

美丽的开始总伴随着凄凉的结局。这场双方都投人很深感情的婚恋终以惨败结束。明明相恋,历尽千辛万苦终成眷属,却未能守得云开月圆。相爱却难相守,曾经的悲剧一再上演。徐志摩在失意最浓的时候,悄悄离开了人生的舞台,留下的是“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的陆小曼。历史滚滚向前,浪花淘尽多少痴情浪漫,徐陆恋情悲剧却向何处?

三 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幻灭

徐志摩是一个不甘寂寞、永远追寻新鲜热点和新奇活法的人。在他诗性的骨子里,在他人生的词典里,无聊、平庸与缺乏生命活力的凡夫俗子式的生活是永远地被剔除的,他就是一团鲜红跳蹦的火焰。这样的人生态度反映在他的爱情观中,自然是风景绚烂、奇彩无比且耐人寻味。然而在这鲜活蹦跃的生命之火中也蕴涵着几缕无奈与阵阵隐痛。

虽然生命短暂,徐志摩的一生却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爱、美、自由,对他来说,如同太阳一般,每天都呈现出全新的面孔。所以,在一切创造和努力追求中,他都注入自己全身心的情感。在他给陆小曼的信的称呼中,就袒露出了他那颗跳荡的心和急剧涌动的情怀。这些至少有26种之多的称呼中凝聚着徐志摩的真性情、真心思。

徐志摩是这样的人,他以真情真意对待这个社会以及他所认识的周围的朋友。他是一个真诚坦荡而又宽厚仁爱,真心热爱生活、朋友,同时也为朋友真心喜欢热爱的人。他浪漫真诚的生活态度和热情善良的处世为人,他的春风和煦、阳光满照,便是他真正的魅力。胡适称赞他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陈源赞他总是朋友中间的连索。郁达夫赞他对生活总保持着热情而磊落的态度。王统照赞他具有十分纯洁的天真与诚笃温柔的心。郑振铎称赞他是一位最可交的朋友,宽容、鼓励、受他诱掖的文人真不少。他的人格力量和真切的热心肠,也极易受到人们的责难与攻击。正因为如此直率,徐志摩风流潇洒的人生中就不免渗人隐隐的疼痛。在人生理想的探寻中,也就常有不如意的地方;在爱情如诗如梦的国度里,也就时时会遇上恶劣的气候。这些使徐志摩真诚直率的性情被迫往深邃处想、往世俗里去。虽然也常感幻灭的痛苦,但在美好的幻境里,诗人找到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抗的精神世界,使得他那颗受损的灵魂得到片刻的抚慰和憩息。

在亲情上,代沟与彼此的固执、不理解,终于酿成了父子反目,彼此的人生也笼上了巨大的似乎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尽管徐志摩安慰陆小曼也安慰自己,只要人生尽到了责任,灵魂就不会惭愧,但他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能走出这个阴影。在爱情上,当年以巨大的勇气和热情,敢于“以人格的头颅去撞碎地狱之门”的强烈反抗精神,张扬了对爱情不懈的追求。在社会世俗狰狞的眼里,生性活脱的徐志摩与陆小曼都感到万分不顺。在这个世界里,有着许许多多的约定俗成,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应该这样而不该那样,可以这么做但不可那样做,可是徐志摩偏不理这些,也不太顾忌旁人的言语与白眼。于是,毁谤便接踵而至,不仅在人生态度上,甚至在诗文作品上,都有是非话语抛掷过来。这一切在徐志摩的生前有过,在徐志摩死后还有。

徐志摩短促的一生如一颗亮艳的流星划破死寂的夜空,给无望的人们以希望。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陆小曼的颓废、琐碎家务的纠缠、为生计辛劳奔波改变了他的人生境遇,复杂的思绪、浮躁的态度慢慢消蚀了他对美、爱和自由的追求,激扬的勇气、潇洒的人生渐渐消沉和阴暗下来。曾经的美好想象和追求,在现实的面前粉碎了,执著的徐志摩却在心灵的挣扎中期待一切重来。

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是那样的无邪和美丽,但它却是一道经历风雨而没有出现的彩虹。曾经充溢着情怀与热心的国事家事、人生事业、爱情歌谣,一件件、一桩桩却不遂人意。他,一个天真的大孩子只得睁着大眼大声无助地呐喊;他,一个相信人生、理想、爱情这些美好字眼的人,深感生活被逼成了一条甬道,自己的魂魄在挣扎。随着对天分很高但不很努力的陆小曼的希望的幻灭、对家庭亲情的疏远背离、对社会的格格不入,徐志摩陷入了万分痛苦的境地,并最终走向理想的幻灭。

徐志摩的一生是,诗化人生的梦幻者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短促一生;徐志摩的一生是,康桥理想的执著追求者辉煌与悲剧交织的一生。但纯美的爱情理想至今仍在熠熠生辉,永不言弃和不懈的追求仍是生活的信条。

四 天教歌唱的痴鸟

徐志摩给人留下了经典版的富于个性、十分自我的生活与爱情故事。遗憾的是,他几乎仅仅被认为是通俗化的爱情故事的主人公,一个会写诗的风流才子。这个青春歌者的激情诗篇被忽略了。确实有很多人惊佩他的诗才,但更多的人还是喜欢津津乐道他的风流情事。传奇固然精彩,然而徐志摩的诗文世界展现出了徐志摩爱情在内而又远不止爱情的心路历程,更活化出他的悲欢离合、成败得失。他走了,却留与人间一卷韵味无穷、回味不尽的诗。单是一首久负盛名、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就使徐志摩在中国诗坛上留下千古不朽的业绩。

梁启超曾赠徐志摩一幅对联:“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上联是寓徐志摩陪泰戈尔游西湖之行,下联描摹徐志摩陪同泰戈尔赏丁香时一夜树下吟诗之事。此联正好是徐志摩的具体行事、性格和艺术风格的极好写照。同时也写尽了徐志摩悲哀中的执著、落寞中的飞扬。徐志摩的爱情世界,起起落落,有说不尽的美丽,有诉不完的忧伤。而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和诗文创作中的贡献,则是他生命中最灿烂辉煌的乐章。

徐志摩,一位天教歌唱的黄鹂鸟,浑身燃烧着生命之光,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在当时盛行无韵的自由体诗和冰心的春水体小诗外,以形式整齐、音韵优美和谐的诗作确立了自己诗坛的地位。

徐志摩以抒情诗在现代新诗史上别具一格。这个信仰感情的人,或引吭高歌,或浅吟低唱,或理直气壮,或婉约隐晦,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代知识分子在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代中理想追求的心路历程。他歌唱感情的迷狂、爱情的甜蜜和烦忧以及在大自然中获取的精神解脱。他的诗文充溢着闪光的彩云、鸟儿的欢乐,充满着浓郁的色和光。想象奔放、才思焕发、恋情炽烈的诗篇又交织着深刻的哀怨。这些充满真实灵感的诗篇,不时又流露出爱情在别处的感触和对别样世界的向往。

诗艺的探寻是徐志摩在诗歌史上的独特贡献。对他而言,生命最美,艺术至上。他的诗歌魅力就在于优美的旋律和醉人的情趣。他的诗里有音乐,他的诗里有梦幻,像朱自清所说的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这汪跳动不息的泉水在流动的美中展开诗意的苦旅。

徐志摩诗的美,在于他为中国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的美奠定了基础。他在新诗格律的试验中能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尤其在新诗的抒情性,提高新诗的技巧上,显示了他不凡的艺术追求,从而使他的诗,具备较高的艺术品味,在中国诗坛上占有其他诗人无法代替的独特的艺术地位,并由此形成了柔美流丽、轻快飘逸、自然流畅的风格诗风以及鲜明强烈的节奏、抑扬多变的音韵和参差灵动的诗形。

朱自清在评论五四新诗时曾认为:“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的确,就其普遍的水平来说,徐志摩的水平高于郭沫若以及闻一多,但就其所达到的绝对高度,徐志摩却不如郭沫若和闻一多。郭沫若、闻一多都是诗人,但这两个杰出诗人都很快地退出了诗坛。徐志摩虽然留下的是永远青春的背影,但他的诗却充满了他的一生,十年来,他一直固守着诗歌阵地。他的诗歌没有郭沫若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疯狂,没有闻一多黑云压城的郁闷,有的是蓝天飘着的白云的温润。郭沫若诗歌的语言像海浪在涌动,闻一多诗的语言像钢铁般沉重,徐志摩诗的语言则如鹅毛那般轻。徐志摩的整个诗是潇洒的。他在各类诗歌中都自如地表现出了他的灵动飞扬、落寞忧伤。这个一生追求自由的人,虽然未能引领思想潮流,但却招人喜爱,受人拥戴。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以35岁的年华而云游的徐志摩是个大悲剧。但诗人的才情也许会因这个悲剧而益显其光耀。徐志摩的一生并不轰轰烈烈,他是这样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去了,但这一来一去之间,他的名字却镌刻人们在心上,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冷月诗魂(徐志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风再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805180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9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