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遥远的白桦林
内容
编辑推荐

王雅萍所著的《遥远的白桦林》里有一个小山屯,充满明快、爽利、欢乐、浪漫的氛围。通过主人公白雪的视角,描写了冯帆、林枫、夏晓芸、老黏、潘大海、季小薇、黑子、徐晖等知识青年,在北国边疆小屯子里生活、劳动和追求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他们中有激进的,有茫然的,有被迫的,有无奈的,但都无一例外地被裹挟进了上山下乡运动。本书的整个文学风格是爽洁、明朗和浪漫的,整本书的基调也是催人奋进、发人深省、健康向上的。

内容推荐

王雅萍所著的《遥远的白桦林》讲述了:一批上海中学生来到北大荒,在野外冻晕的时候,在面对恶狼嗥叫的威胁,在暴风雪降临的险境中……一次次都挺过来了。年轻人爱情的花朵在黑土地萌芽,白马王子另有所爱,黑马王子不幸离去,灰马王子终成眷属。他们既有思念故乡的泪水,也有相互扶助的甜蜜,还有动乱年代里被扭曲的政治斗争,更有发愤苦读考大学的梦想。《遥远的白桦林》故事跌宕起伏,回肠荡气,再现了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的形象。作品能给回城知青以深情地回味,给当代青年以心灵的震撼。

目录

主要人物表

引子

一、白雪来到童话中的地方

二、三个女知青一台戏

三、吃鸡的风波

四、《知青之歌》引起了思乡情

五、“喂人”和喂猪

六、白雪心中的白马王子

七、夏晓芸和老黏的恋情

八、她朗诵“君在垛上晃悠悠”

九、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别人

十、招收工人的诱惑

十一、潘大海与季小薇的两地书

十二、在二龙山上放炮

十三、黑马王子像雷锋一样

十四、“灰马王子”也可爱

十五、陶大宝的爱恋缘分

十六、躲过“大烟泡”一劫

十七、情侣树的革命故事

十八、外滩情人墙的氛围

十九、知青心中的新梦想

二十、夫妻双双考上了省城大学

二十一、好事多磨的婚礼

二十二、白桦林中的生死相依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上海外滩的夜,是那样的迷人。现代射灯的光束从各种角度投射在这一幢幢欧式建筑上,让暗处更暗、明处更明;或让明处变暗、暗处变明,整幢建筑透出了立体感、深邃感、沧桑感、神秘感。当这些建筑连成一体,虽高低不同,却错落有致;虽风格迥异,却惊人相宜,整体构成的天际轮廓线,让世人为之惊叹,在夜幕下,更显魅力。当内透外溢的灯光把整个建筑群渲染得像水晶宫一般,让人们既领略了它的气宇轩昂,也见识了它的玲珑别致,它是那样的刚劲雄浑,又是那样的高贵典雅。

外滩建筑群隔着一条马路就是这座城市的黄浦江了。江水在月光和灯光的辉映下,泛着粼粼波光;时而有游船在江上驶过,倒像一座移动的水晶宫。人们常说,一座城市有了河,便有了脉息,有了灵气,有了神韵,有了活力,何况这里还是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这种江河的交融,这种奔腾不息流向大海的激越,都让这座城市进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智慧。

这样的智慧是洋溢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弥漫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活跃在人们的脑海深处的;这样的智慧又是跨江越洋,从四面八方,从五洲四海聚拢过来的;并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志,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的特征。

外白渡桥就成了一种标志,历经百年,却依然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当闻名遐迩的香奈儿公司被中国的世博会吸引,将201 0年的时尚秀发布会安排在上海,被称为“天才设计师”的艺术总监亲临上海选秀场,他的眼光之挑剔,被这个领域的行家们所公认。他走遍上海,却将老辣的眼光投向了外白渡桥。试想一下,朗月星空,江河滔滔,钢筋铁骨的外白渡桥的投影斑驳陆离,无数的聚光灯照耀着世界顶级的模特走在这座桥上——这将是一种怎样的奇观盛景,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独特的眼光,不得不感恩两河交汇给一代代艺术家带来的奇思妙想,他的所有同行都惊呼:“这是魔鬼般的创意!”

夜,终于把外滩拥挤的人群送回了家,也带走了热闹与喧哗,但海关大钟依然每1 5分钟奏响一遍《东方红》。外滩,仍是那样的迷人,就像一个洗尽铅华的美女,露出娇媚的面容。在那些炫目的灯光落幕后,月光泄在一幢幢欧式建筑的屋顶,像在这些经典的巴洛克、哥特式的建筑上镀上了一层银,显得那样的安谧宁静。在这静静的夜晚,雄壮的乐曲穿过空旷的大街,回响在母亲河的上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这静静的夜晚,乐曲的每一遍奏响都在催促着伏案工作的人们,催开他们的思路,催出他们的遐想,催生他们的创意,催成他们的奇迹。

外滩的大钟已经指向了23点,创意公司的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正热议着一件大事,创意公司最近接到一个重大项目:设计外滩情人墙!

外滩情人墙,上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道风景:青年男女一对对依偎着,挤在黄浦江岸的防汛墙边谈恋爱。一对紧挨着一对,一点儿缝隙都没有,却丝毫不影响恋人之间的谈情说爱,丝毫不影响恋人之间的亲昵。

这道特殊年代的独特风景,独特的文化现象如何保存,创意公司正绞尽脑汁。

那些60年代出生的老总们对此有特别的兴趣,他们还依稀记得自己的大哥大姐有过这样美丽的传说,等他们想去的时候,这个风流已经不再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但是他们中或许还有人享受过或点缀过这道风景,于是大家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了对方,在得到无数否认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她:一位50年代出生的,毫无疑义的亲历者!

然而她却笑得比谁都自然:我为什么要去外滩情人墙?我有我的白桦林哟!

于是60后们恍然大悟:对啊,她有她的白桦林呀!

60后们多多少少听他们的大哥大姐讲过类似白桦林的故事,他们有所领悟。  70后们羡慕不已,他们在网上看过多少白桦林里的恋爱故事,白桦林几乎成了恋爱网站的代名词。

80后则迷惑不解,好奇万分,兴趣盎然,一起围住了她:“什么白桦林啊,快说来听听。”

她沉吟着,思绪万千,40多年前的一幕幕在眼前掠过……P1-3

序言

《遥远的白桦林》是一部长篇小说,它描述的是一段知青故事。

有人问,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知青题材的小说?40多年了,历史早已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年的知识青年,回城后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的岗位上。今天,他们绝大多数已进入花甲之年,岁月的磨砺使得那一代人日臻成熟。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接触过从事各种各样职业的昔日的知青,他们现今有的是省部级干部、外交官、将军;有的是教育家、艺术家、企业家;有的是记者、厨师、保安等等。有的退休后闲居在家,有的定居海外时而回国来探亲、旅游一番,也有少部分生活的失意者……

他们不论回城后从事的是什么职业,碰见我,都不会谈人生岁月中的辉煌和挫折,而只用简洁的语言告诉我:“我也曾下过乡,我当过知青。”如果交谈时间多一点,他们往往还会说这么一层意思:“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仍是那一段知青生活。”

《遥远的白桦林》的作者王雅萍也是这样,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在快节奏的职业生涯渐行渐远之时,把知识青年的故事写出来的愿望便愈益强烈。因为那段生活,总是让人刻骨铭心。

我想她写小说,是在了却自己的心愿。

我把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的这种心愿,概括为“秋天对春天的回忆和反思”。这种回忆和反思,不但怀有深厚的感情,还带着我们这一代50年代前后成长起来的人所特有的印痕和人生感悟。

王雅萍是在上山下乡运动掀起高潮的1969年4月1日,从上海奔赴黑龙江黑河地区的一个小山屯插队落户的。那个日子,正是“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最为集中的阶段。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处于巅峰时期。

她离开黑龙江,回到上海,已是1979年3月了。对于她来说,在黑土地上当知青,整整10年。

《遥远的白桦林》里有一个小山屯,充满明快、爽利、欢乐、浪漫的氛围。通过主人公白雪的视角,描写了冯帆、林枫、夏晓芸、老黏、潘大海、季小薇、黑子、徐晖等知识青年,在北国边疆小屯子里生活、劳动和追求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他们中有激进的,有茫然的,有被迫的,有无奈的,但都无一例外地被裹挟进了上山下乡运动。

在白桦林子特定的环境中,他们在困惑中探寻,在迷茫中前行,像是在塔头沟里跋涉,感觉是朝着一个宏伟的目标在追索,可尽管竭尽全力,却总也达不到那个目标。但青春总是蓬勃的,即便是在那样的环境中,爱仍在萌芽、仍在生长,就像春天的种子在风雨中也要成长一样。一个个诗情画意般的爱情故事在艰苦的劳动生活中像涓涓的小溪流淌;一支支可歌可泣的动情恋曲在人们的心中唱响;一段段爱恨情仇的转换又为爱情平添了多少浪漫与魅力!

一路风尘,一路耕耘,一路感受,一路奉献。白雪为成全好友冯帆和林枫,主动放弃了“跃出农门”回城上大学的机会,只有我们这代人才能体会到,那是多么地不容易呀!

潘大海在跨进大学校门之前,突遭飞来横祸,被炸瞎了一只眼睛,季小薇没有丝毫犹豫地要同他立即成亲,为的是能够终身照顾他;而潘大海却执意想要割断和季小薇的感情,为的是不要终身连累她;这样不计私利的爱情,也正是这一代知识青年的特色。

而夏晓芸、老黏、黑子、徐晖等二个个性格迥异的知识青年形象,都塑造得有血有肉,可信可爱。尤其是黑子为救活冻僵了的白雪,不舍地挥鞭抽打白雪身旁的情节,给人以深深的震撼,读了以后经久难忘。就是抓获两个逃窜至边疆的凶犯的章节,读之也觉触目惊心,极富时代特点。  随着共和国的列车驶出幽长的隧道,知识青年们历经坎坷,一个个都找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真爱,得到了他们理应收获的果实。

长篇小说《遥远的白桦林》的整个文学风格是爽洁、明朗和浪漫的,整本书的基调也是催人奋进、发人深省、健康向上的。作为曾经的同学和当年的知青,我热烈地祝贺王雅萍在走进人生的秋天时,完成了这部新著。

相信读者朋友们,也会喜欢这本书。

是为序。

后记

当我收拾起《遥远的白桦林》的书稿,交给叶辛老师的时候,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向老师交出一篇作文后,心中涌起莫名的忐忑。幸亏叶辛老师的鼓励,才有勇气付诸出版。今天,当我把这个作品交给广大读者的时候,心里已是那样的恬淡与平静。

一边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一边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虚构,行走在两者之间,对一个初涉文学者,难以游刃有余,只能磕磕绊绊,一路走来。不管满意不满意,总得“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不管有多少遗憾,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总也喜欢;读者们喜不喜欢,那是读了以后才知道的。

作为曾经的知青,回顾以一场政治浩劫为背景的上山下乡运动,深感知青所经受的磨难是沉重的。一些知青已长眠于那片土地;更多的知青历尽干难万险,有的堪称“九死一生”,今天回想起来才感到“后怕一;更让作者震撼的是,前两年,就在曾经下乡的地区,报道了一位女知青在当地结婚后,几十年未回过上海,照片上的她,已是饱经风霜、白发苍苍,所有的磨难都深深地镌刻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挂在她那呆滞木讷的神情上……

更让知青痛苦的,恐怕还不是生活中的艰险,体力上的劳累,而是思想上的困惑。满怀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摔得粉碎,满腔的激情换来的是永远达不到的彼岸。这种无奈和彷徨的滋味,这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真是令人痛定思痛而更加警醒:这样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当然,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被扭曲的年代,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但人间的真情依然存在,人性的善良依然可见。作者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们这些知青明明是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结果却与当时的“敌人”,被我们狠狠批斗的“富农分子”结为良师益友,去为被打成“特务”的老支书的冤情奔走呼号……我们正是在这样的曲折中寻找着人生的真谛,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即便是那个近乎“禁欲”的年代,青春萌动不期而至,爱情之花依然盛开,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被演绎得更加精彩:白雪公主梦想白马王子;黑马王子追求白雪公主;白雪公主与灰马王子终成眷属——这是一部知青的爱情故事,是一曲跨越千难万险的情歌,一支经受生死考验的恋曲。

作者被这样一种真善美感动着,感染着,要将这种美好情愫渲染开来,让更多人得以分享和受到启迪。

作品完成以后,请我大学中文系的同学提意见,有的觉得“太实在了”,有的觉得“太浪漫了”,作者已经深深地陷了进去,不能自拔。

感谢我的先生,他是这部小说初稿的第一个读者,并以他的知青经历提出了种种批评意见,使作品得到丰富和完善。

感谢我一同下乡的知青,现在的《五马架论坛》的网友们,他们的知青生活回忆文章给予我的启发。

感谢大学时的同窗孙雅芬,以专业的眼光对作品给予的评价,以生活的阅历提出修改的意见;感谢大学时的班长王雅军和曾经的同事魏福春,为本书所倾注的心血。

感谢生活,感谢上苍,用我的作品,做一个小小的回报吧。

王雅萍

201 2年5月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遥远的白桦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雅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07663
开本 32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4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