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莫砺锋诗话(第2版)/写意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莫砺锋诗话》是一本关于古典诗歌的读书札记,也是作者莫砺锋多年研读古典诗歌的心得的集成。它分四十个专题,分门别类地选录了近二百首古典诗歌代表作(包括词、散曲),解读其文本、分析其艺术特色,揭示其魅力之所在。收入本书的四十篇诗话,是多年来读诗的感想,它们没有什么高深的意思,也没有什么新颖的观点,但都是肺腑之言。

内容推荐

《莫砺锋诗话》是一本关于古典诗歌的读书札记,也是作者莫砺锋多年研读古典诗歌的心得的集成。它分四十个专题,分门别类地选录了近二百首古典诗歌代表作(包括词、散曲),解读其文本、分析其艺术特色,揭示其魅力之所在。

《莫砺锋诗话》中时常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并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作者特殊的读诗背景,以及在读诗过程中受到的独特的感动,从而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并试图为以下问题寻找答案:为什么古典诗歌至今尚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本书的写作意图是把作者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心得转化成普及性读物,从而使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走进更广大的当代读者的视野。

目录

时间

四季

佳节

中秋

除夕

黄昏

父母

儿女

女儿

邻居相思

爱情

友谊

幸福

悠闲

寂寞

烦恼

委屈

读书

书信

饮酒

登高

送别

叮咛

回忆

白发

死亡

天意

故乡

旧游

古迹

风景

窗口

补记

试读章节

古往今来,最使人们感到神奇莫测的客观存在就是时间了。尽管在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那里,空间也是一个缠夹不清的概念,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空间毕竟是容易感觉和理解的。时间则不同了,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呀?圣·奥古斯丁是以研究时间问题而著称的古代哲人,但是他在《忏悔录》中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给他解释,却茫然不解了。”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它不值一钱,却又千金难买。伏尔泰在哲理小说《查第格》中编了一个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谜底就是“时间”。在时间的各项性质中,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孔子在河边叹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代的诗人也不约而同地用滔滔东流的河水来比喻时间,汉乐府中的这首《长歌行》就是最早的名篇。唐代的韩琮甚至认为只要听听流水的声音就能感受到时间的消逝:“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我自幼生长在长江边上,看惯了茫无边际的浩荡江水。早在小学里我就从老师嘴里反复听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训诫(当时只知道那是一句成语而不知其出处),稍后又读到了那首《金缕衣》。我从小就知道应该珍惜宝贵的时间,尤其应该珍惜宝贵的少年时光。可惜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不由自主的,命运会无情地戏弄你、折磨你,强迫你与自己的信念背道而驰,我在生命历程中竟然接连虚度了十二年的年华,而且正是发生在从十七岁到二十九岁的青春时期。

“文革”的狂风从北京刮来了,苏州高级中学的校园也未能幸免于难。经过一番短暂的喧嚣和骚乱之后,我成了无所事事的“逍遥派”。高考已被党中央明令废除了,对我这个出身于“反革命分子”家庭的人来说,大学校园已经与我永远绝缘。既然如此,一切功课当然都成了明日黄花。于是我每天的事就是漫不经心地在校园里闲逛,有时也到离学校不远的苏州市委大院去溜达,浏览浏览大字报,看看群情激愤、唇枪舌剑的大辩论。不久我连这些事也懒得做了,就终日龟缩在校园角落的一间小屋里,百无聊赖地翻翻好不容易弄来的几本闲书,或干脆蒙着被子睡大觉。同学陈本业用毛笔在墙上题了两句诗:“洋河大曲二两半,但愿长醉不愿醒!”“二两半”是当时流行的小型瓶装白酒,俗称“手榴弹”。其实我们根本没钱买“手榴弹”来喝,他这样说不过是发泄一下胸中的怨气而已。后来这两句题壁诗惹得军宣队的政委大发雷霆,实在是无妄之灾。

如此混了两年,我们就纷纷下乡插队去了。我来到长江边上一个名叫“赵浜”的小村庄,“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所谓“接受再教育”,其实就是学习种地,挣工分。用赵浜的贫下中农的说法,就是“在他们的饭锅里分一口饭吃”。赵浜村人均一亩来地,即使像绣花一样地精耕细作,也只嫌人多地少,哪里用得着我和另外三个知青去凑热闹?经过贫下中农的一番“再教育”,我对自己来分吃他们本来就不宽裕的一锅饭觉得十分内疚,在地里劳作时丝毫没有“扎根农村干革命”或“改天斗地”的自豪感,只把那看做以每天六毛钱的单价出售青春而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光一天天地流淌过去了。我从十九岁变成二十岁,然后是二十一岁、二十二岁、二十三岁……。社员们起先叫我“小莫”,随后改叫“阿莫”,不久就升格为“老莫”。虽然地里的活是一年忙到头,有一年甚至连大年初一也得扛着锄头到地里站着,“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但是心里却是茫茫然的一片空虚。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间,你的价值在哪儿呢?青春,据说比“金缕衣”更加珍贵的“少年时”,你的价值又在何方呢?

赵浜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弯弯曲曲的河浜水清如镜,河边散布着几个村落,从茂密的竹林里露出茅屋或瓦屋的屋顶,石板铺成的水桥从竹林里伸向河边。竹林之外的河边长着一些杨柳和桃树,在濛濛的春雨中,鹅黄色的柳丝袅袅地下垂着,时常引得鱼儿跃出水面。盛开的桃花缀满枝头,像是含笑的少女,叫人格外佩服古人用“花枝招展”来形容美女,真是绝妙好辞。雨中的炊烟也婀娜多姿,灰白色的一缕,缓缓地从竹林后面漂浮出来,凝重而不失轻盈,像是水墨在宣纸上慢慢地晕开却又轮廓分明,然后渐渐地融入雨幕中去。我站在窗前,久久地凝视着赵浜的雨景,涌现在心头的却不是美感,而是时光消逝、韶华难留的莫名惆怅。P2-4

序言

我最早读到的古诗是写在一把芭蕉扇上的。那时空调机好像还没有发明,电扇也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每逢挥汗如雨的季节,芭蕉扇便是人们唯一的消暑用品。我家虽穷,也配备了好几把芭蕉扇,夏夜乘凉时人手一把,既用它扇风,也用它打蚊子。为了让扇子更耐用一些,母亲用碎布把扇子沿上一道边,以防它开裂。于是我家的芭蕉扇镶着各种颜色的布边,物各有主,很容易辨认。父亲的那把扇子更是与众不同,它的边上镶着蓝布,中间还熏着几行字。那些字是父亲的手迹,他先用毛笔蘸了浓墨在扇面上写字,然后把扇面凑近煤油灯的火苗把它熏黑,最后用抹布蘸了水一擦,一块黑底白字的镶嵌物便出现在扇面上,样子很像我们临摹用的小楷碑帖。扇面上的那几行字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时我不大明白那些句子是什么意思,更不知它们就是一首“唐诗”。我和弟妹们渐渐长大了,便羡慕起父亲手里的扇子来,纷纷央求父亲在我们的扇面上也熏上字。再往后,我便与父亲合作,他题字,我配画。后来我家的芭蕉扇上总题着几句诗,背景则是一座亭子或一株垂柳,再加上一钩月亮。于是我又读到了“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诗句,但我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是谁,也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欣赏它们。

我与古诗相识虽早,却多年未能发展为深交。一来我家根本没有多少藏书,而且只有《红楼梦》里有几首诗词,其余的书都与古诗无关。二来我在中学里一直迷恋数学和物理,对诗歌则敬而远之。然而,在我高中毕业的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心中珍藏了多年的关于清华园的梦想破灭了。两年以后,我来到长江岸边的赵浜村插队务农。又过了一年,我把所有与数理化有关的书本一古脑儿卖给了废品收购站,从此一心只读文科书了。插队十年,生活相当艰苦,最苦恼的是没有书读。那年头图书馆根本不对我们开放,书店里也买不到我想读的书,我千方百计从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处借点书来读,但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能解我的饥渴。就在此时,我渐渐地迷上了古典诗歌。

我爱上读诗的表面原因是诗很耐读,好诗更是百读不厌。一册薄薄的《唐诗三百首》,就伴随我度过了无数个霜晨月夕。还有,诗易于背诵,我虽然并不想做诗人,也不相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但翻来覆去的把手头所有的几本诗选、词选读了又读,也就把它们全都背诵出来了。苏东坡说:“暂将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他那是在玉堂值夜,明灯高照,持卷而读。我没有足够的煤油来点灯,有时甚至摸黑吃晚饭,这时背诗的好处便凸显出来了。记不清有多少个风雨凄凄的夜晚,我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诗,再细细地回味,几十首背下来,寂寞的长夜便熬过大半了。

我爱上读诗的深层原因是诗歌使我感动,给我安慰。我通过读诗先后结识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他们可都是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杰出人物。他们屈尊走进我的茅屋,与我朝夕相伴,还敞开心扉向我细诉衷肠。相处久了,我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伟人都是与我同样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中有同样的坎坷挫折,他们的心中也有同样的喜怒哀乐。甚至那位亡国之君李后主也不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异类,我曾在雨声淅沥的春夜默诵他的词句:“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尽管我知道他那天潢贵胄的身份与我这个插队知青有着天壤之别,我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了。“文革”前的学者们曾为李后主词有无“人民性”争得不可开交,在我看来,只要能感动普通的读者,那就是人民性。正如金圣叹所说:“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凡是好诗,一定是人人心头都有的某种情思的自然流露,诗人的本领在于把它说得细致入微、回肠荡气。当我读诗时,往往觉得诗人就是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就是为我而写的,那样的诗当然会感人肺腑。

也许是我在茅檐底下与诗人们结下的因缘在冥冥之中引导着我,十多年后,当我以安徽大学外语系二年级学生的身份报考研究生时,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的“唐宋诗歌”方向竟成了我的首选志愿。考进南大后,读诗成了我的专业,后来又成了我的本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决心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古典诗歌研究,来报答诗人们对我的恩情。

专业的读诗者其实是很辛苦的,他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只读自己喜爱的作品,也不能任意停留在欣赏、玩味的阅读阶段,他必须服从现行体制的规定,从古诗中读出一篇又一篇的论文来。于是我耐着性子逐字逐句地读完了《全唐诗》,其中有不少“恶诗”我再也不想读第二遍,怪不得孟郊曾抱怨唐人“恶诗皆得官”。于是我从《唐诗三百首》中读出了一首混进去的宋诗,我考证出嫁名张旭的《桃花溪》其实是北宋蔡襄写的《度南涧》,这项“研究成果”实在有点杀风景。当我从事这些工作的时候,心里一直有点遗憾,又有几分歉疚。遗憾的是我在论文中无法充分表达我读诗时所受到的感动,因为那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歉疚的是我写的文字尽管浅薄,却都是象牙塔里的东西,它们与大学围墙外面的人们毫无关系。我很想与所有喜爱古典诗歌的朋友(不限于学术圈子)谈谈我最爱读哪些诗,说说我读诗的感想。当上海古籍出版社来约我编选一本中型的《宋诗选》时,我不假思索便把它看做实现上述想法的一个机会,当即与出版社签了合同。没想到杂事猬集,一年过去,我才读到第五册《全宋诗》,而尚未读过的《全宋诗》还有六十多册!这样下去,再过十年也完成不了《宋诗选》,我怕耽误出版社的规划,便提议撤销了那份合同。

诗选一时难以完成,我便产生了写一本诗话的念头。诗话的性质是什么?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看法。宋人许顗说:“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清人沈懋德说:“诗话有两种。一是论作诗之法,引经据典,求是去非,开后学之法门,如《一瓢诗话》是也。一是述作诗之人,彼短此长,花红玉白,为近来之谈薮,如《莲坡诗话》是也。”他们对诗话的定义过于严格,而且陈义过高,我要是那样写诗话,结果恐怕与论文差不了多少。其实最早的诗话原是欧阳修“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的随笔,不过内容与诗有关而已。清人章学诚对诗话大加挞伐:“以不能名家之学,入趋风好名之习;挟人尽可能之笔,著惟意所欲之言。”这倒从反面说出了我所认可的诗话的某些性质,即浅易、随意、轻松。我想写的诗话便是这种关于诗的随笔,是我读诗的零星感想。这些文字里没有考据、论证,也没有注释、参考书目,一句话,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符合“学术规范”,它们发表以后绝对不能算做我的“学术成果”。我写这些文字不是因为我对某首诗、某位诗人或某个诗学问题有了新颖的观点,恰恰相反,我想说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谈,即使有些读后感是我独有的,我也相信在相同的阅读背景下多半会人同此心。虽说“诗无达诂”,但一首好诗所蕴含的情感倾向却是清晰可感的,我想谈的正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作诗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黄巢落第后咏菊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那种激越的豪情是专属于革命领袖的。但是优秀的诗人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与千千万万的读者相通的,这正是他们的作品家喻户晓的原因。读诗也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郭沫若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读出了“赤裸裸地表示着诗人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情感”,那种如炬的目光是专属于红色学者的。但是多数的读者都是普通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平实、正常,他们对诗歌中的喜怒哀乐的感受不会有太大的出入。金圣叹说:“作诗须说出其心中之所诚然者,须说出其心中之所同然者。说心中之所诚然,故能应笔滴泪;说心中之所同然,故能使读我诗者应声滴泪也。”在优秀的诗人与广大的读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心中之所同然者”,他们的心是相通的。鉴于以上的看法,我相信我读诗的感受是与其他读者大同小异的,我完全可以敞开心扉与大家交流读诗感想,不必担心别人嘲笑我的浅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本是古代诗人的心声,作为古诗的读者的我也有同样的希望。

《列子·杨朱》中讲过两个笨人的故事,一个是“献曝”,另一个是“献芹”,后者的结果是:“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我从阅读古诗中获益匪浅,很想向大家“献曝”、“献芹”,为了避免“众哂而怨之”的结果,让我先把读诗的好处稍作介绍。

首先,诗歌能感动读者、安慰读者。汉人何休认为,诗歌缘起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南朝的钟嵘更具体地指出:“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既然诗歌的核心内蕴是“感荡心灵”的感情,它就必然具有感荡读者心灵的强大功能。宋人严羽读《离骚》,“歌之抑扬,涕泪满襟”。清人卢世榷读杜诗,“肝肠如火,涕泪横流”。古人如此,今人何必不然?更令人欣慰的是,正如韩愈所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真正的好诗都是抒发胸中牢骚的不平之鸣,自古以来,由“欢愉之辞”组成的好诗寥若晨星。既然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诗人之间达成心灵上的共鸣,那么好诗最能感动的读者理应是心多“愁思”的普通人。韩愈嘲笑富儿说:“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如今的富豪日夜沉溺在灯红酒绿的豪华场所,也没有什么心情来读诗。只有我辈平头百姓才是最合格的读诗之人,我们才会在月白风清的良夜,对着一盏青灯摊开诗卷。读诗是我们的专利,不能轻易放弃。

其次,读诗是最易于操作的行为。古诗的篇幅都很短,诗选大多是薄薄的小册子,很少有豪华包装的大部头。这有两个好处:一是价格低廉,无需太大的财力即能购置。二是携带方便,无论出差还是旅游,在行囊中放进一册诗集不会增加多少重量。诗选中的作品都是互相独立的,它们颠倒次序也没有关系,每次读多少首,从哪里开始,都可以随心所欲。我有时用诗选下酒,随意翻到一页,便从那儿开始读。一不小心把书合上了,也不必费心寻找刚才读到的地方,只管任意翻开一页就行了。读完一首,不妨眯起眼睛回味一番,就像嘴里眠了一口好酒一样,那真是别有滋味。一旦你熟读成诵,能背个几百首,那就等于在腹中贮存了一册诗选,即使在灯光昏暗、人声嘈杂的火车上,你都可以继续读诗。这种唾手可得的精神享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既然读诗有这么多好处,我便要放心地向大家“献曝”、“献芹”了。收入本书的四十篇诗话,是我多年来读诗的感想,它们没有什么高深的意思,也没有什么新颖的观点,但都是我的肺腑之言,希望它们能在同样爱好读诗的朋友那儿得到共鸣,也希望它们能在暂时还没有这种爱好的读者那儿起到推荐古诗的作用。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古典诗歌是所有说汉语、写汉字的人们的共同财富,大家千万不要放弃对这份珍贵遗产的继承权。

2005年8月11日于南京大学南秀村寓所

后记

《莫砺锋诗话》是我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写成的一本读诗感想。虽说我的写作态度相当认真,但由于说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谈,我将它交付出版时颇有点忐忑不安,生怕读者会弃之不顾。因此我在本书的《跋》里说:“一年来我一篇论文也没有完成,却写了这本‘诗话’,这是得还是失?恐怕只有本书的读者才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盼望着读者朋友赐给我一个答案。”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读者朋友给了我十分肯定的答案。本书出版后,在报刊及网络上出现了十多篇书评,对本书多有称赞。有几十位读者朋友给我写了热情洋溢的来信,不但充分肯定本书,而且认为这比我本人写的学术论著更有价值。初印的六干册书售完后,还不断地有读者来信要求重印。当然,最令我高兴的不是本书得到了读者的肯定,而是它使我明白了古典诗词并不仅仅是学术界的研究对象,而是依然存活在人民群众心中的鲜活文字。一想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仍有这么多读者朋友衷心热爱古典诗词,真让我这个以钻故纸堆为业的人感到欢欣鼓舞。乘此重印的机会,我把全书认真检查了一遍,纠正了一些内容上的错误,并改正了几处错字。我愿再一次向读者朋友“献芹”,衷心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朋友喜欢这本朴实无华的小书。

2011年11月29日于南京美林东苑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我读《莫砺锋诗话》,最使我感动并赞许的就是他把自己一生的经历遭遇与心路的历程,同他对诗词的体会理解,完全融会在一起。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体验诗,又用诗来充实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文章就必然使人感动,也必然博得读者的赞扬。(《眷恋讲台》)

——著名语文教育家 商友敬

作者不以引经据典的证说和阐篇述章的鉴赏为能,却以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钟情,对于意象的缱绻,对于人生的体认和感悟为事。……凡四十个主题,串联起近二百首中国古典文学名作,全书寓解读于体悟之中,可谓开卷有益。其中“以诗证诗”、“以诗益文”笔法的运用,更加添了本书的知识含量。(《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阅读研究会会长 徐雁

在人们的心态日趋浅薄浮躁、连著书作文都日益快餐化的今天,读读《莫砺锋诗话》,听听莫教授为我们解说唐诗宋词的精妙之处以及他本人读诗时的那份感动,真如“醍醐灌顶”,就像在大暑天服了一贴清凉剂。(《中华读书报》)

——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 徐宗文

跟一般诗话、词话不同,莫砺锋按时令、时辰、物候、举动、心理情绪、人际关系等分类,分列了40个专题。在每个专题下,先揭载他认为最好、最贴题的历代诗词歌赋,没加任何注释和翻译,不蔓不枝;然后用一篇篇专文,对前列诗词作融会贯通的串讲——但并不受此局限,而是常常故意旁逸斜出,多所发挥。端的色彩斑斓,精彩纷披。(《天海楼随笔》网文)

——“书话四才子”之一 梁由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莫砺锋诗话(第2版)/写意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莫砺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98728
开本 16开
页数 38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72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