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厢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元朝王实甫编著的《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内容推荐

元朝王实甫编著的《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书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目录

一 惊艳

二 借厢

三 酬韵

四 闹斋

五 寺警

六 请宴

七 赖婚

八 琴心

九 前候

十 闹简

十一 赖简

十二 后候

十三 酬简

十四 拷红

十五 哭宴

试读章节

一阵东风,半天里微微的几声叮咚铃儿响,送到人耳鼓里来。一片靠晚的太阳光,斜照着一座七层高的宝塔,颤巍巍地洒在一所大院子里,发出万道金光来。这时院子里静悄悄地不见一个人影儿,只有树上几只鹊儿,一啼一嘶的,和那远远的钟鼓声酬答着。原来这地方是河中府普救寺里的一座塔院。这座普救寺,是唐朝武则天娘娘派人盖造的。寺里养着八九百个和尚,天天在里面撞钟打鼓,替人家做功德。俗话说得好,“和尚道士夜来忙”。看看天晚,那班和尚,一阵子敲打,便完了功德。只见一群一群光头,从那座大雄宝殿里四散出来,有的回到僧房里去休息打坐,也有=三个一堆,五个一丛,站在廊下院子里闲谈,还有几个,在山门外大树底下散步。最快活的,便是那十几个小沙弥,终日成群结伴,嘻嘻哈哈,既不用跪拜念经,又不用烧茶煮饭,师父又十分爱惜他们,从不肯狠狠地骂一声,重重地打一下,放着他们自由自在。不是在大殿里捉迷藏,便是在山门外赛跑。内中有一个厨房里的烧火和尚,名叫“惠明”的,他脾气爽直,最爱和这班小和尚寻事玩耍。这时候,又看见他领头儿带了七八个沙弥,东跑西闯,一会儿爬到塔顶上去捉小雀儿,一会儿跳在树梢头采果子。内中有一个沙弥说道:“我们为什么不到西院子里去游玩一会儿呢?”众人听了,说一声“好”便一窝蜂似的穿过观音殿,绕过回廊,正走到那西院子门口。只见那院长法本,站在门里,督着几个长工打扫廊院。一回头见了惠明,便喝道:“哇!蠢虫!你又来惹祸了吗?我吩咐你,从今以后,你可不许再到这西院子里来。崔相国的灵柩和家眷,今天便要到了,你可要照看这班师弟们,不许他门乱闯,若有半点不是,当心你的狗腿!”惠明听了,便缩着脖子,带了一群沙弥,转身逃去。法本看了他这种形状,也忍不住好笑起来。正在这个时候,知客和尚法聪,带领了一个乡下老头儿进来。见了法本,忙上前来,嘴里连声唤着:“老师父!”法本也笑嘻嘻地看着他,说道:“赵大哥!这般早晚你到这里可干什么?”那老赵回答道:“不瞒师父说,我和我弟弟二老官,辛苦了半世,略略积蓄了几个血汗钱,新近在蒲关外西塘地方,买了一方地,盖了几间茅草屋子,打算明天进屋去。备了几样粗菜水酒,请请乡邻;又想起你老师父收我做徒弟一场,也没有什么孝敬你老人家的,特意备下一桌素菜,明天请老师父一定赏光。”法本听了,便说道:“啊哟!你来得不巧了!我寺里,崔相国的灵柩和崔老太太小姐们,早晚便到,这座西院子,原是崔相国生前新置下的产业。如今崔相国死在京里,那位老太太带了公子小姐,移柩回博陵原籍地方去安葬。昨天到了府城,打听得东关下营里死了浑碱元帅,兵士们大变,到处抢掠。崔老太太怕在路上吃惊吓,便派她的总管家人,到寺里来吩咐:‘快把这西院子,打扫干净,早晚要搬来暂住。’老僧当初又是崔相国剃度的,这几天忙着照料看管,一两天怕崔相国的灵柩到来,老僧理应恭候着。你一番好意,我只得改天领受你了。”那老赵听了法本和尚一番说话,便觉得十分扫兴,但是闻师父一时分身不开,也是没法的事体。他低着脖子,正想把自己的诚心再说一遍;只见外面飞也似的跑进几个和尚来,嘴里连连说道:“崔老太太到了,老师父快出去迎接!”法本听了,忙丢下了老赵,慌慌张张地抢出大殿去。只见八个管家,到了山门口,跳下马来,手里拿着马鞭子,赶开了闲人,挺出了肚子,站在两旁。接着是头牌、职事、旗锣、伞扇,一对—对地走进院子。后面十六个人,抬着一座崔相国的灵柩,四辆车儿,跟着一直到大雄宝殿檐前停下。河中府派了八名亲兵,护送到寺前,帮着弹压闲人。法本恭恭敬敬走到老太太的车前,弯着腰打了问讯,那粗做老妈妈,抢上前来,打起了车帘,老太太见了法本,略略问了几句。车夫卸去了车杠,换上短杠,把四辆车儿直拾进西院子里退出来,走上十多个丫头老妈子,把老太太从车子里扶出来。第一辆车里,走出一个俊俏丫鬟来,走到第二辆车子跟前,把莺莺小姐扶下车来。第三辆里,小公子欢郎,自己跨下车来。老太太一手搀着欢郎,莺莺小姐跟在后面,慢慢地走进屋里去。停了一会儿,里面一片声传出话来,唤:“老和尚进去,老太太有话。”这时,法本忙着指点,把崔相国的灵柩安放在西院子正厅中间,听说老太太传唤,又忙着进去。老赵躲在墙角里,看了这般声势,早吓得他缩着脖子,溜出山门回家去了。

法本从西院子里退出来,已是黄昏时候。崔老太太只因路上辛苦了,便去歪着养养神。欢郎便在老太太后房,收拾一间小小书室,正忙着理书本儿,只见他姊姊莺莺进房来,嘴里说道:“这一间小屋子,倒是很精致的。”欢郎说道:“姊姊路上辛苦了,怎么不在房里休息呢?”莺莺说道:“我屋子里,她们正忙着收拾东西呢。”说着,一见桌上搁着一本箫谱,翻开来看时,第一折便是“卓女当垆”。莺莺看上边的句子,香艳动人,便不知不觉地娇声低唱起来。欢郎听了,也丢下了书本儿,挨近身去,姊弟并着头低低地唱着。欢郎唱得高兴,便去壁上拿下一枝玉箫来,跟着谱吹着。里面一段最妙的是【画眉序】,说道:

词赋贱如灰,有句难偿酒家债,我羞穿犊鼻,她恨锁蛾眉。把青旗一角挑开,仗翠袖十分遮盖,(想我当日呵),赀郎车价嫌铜臭,到今日诰封裙带。P3-5

序言

王实甫《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剧作的巨擘,被誉为“北调之祖”、“北词之首”、“诸曲之冠”,与长篇小说《红楼梦》并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双璧。它文情两绝,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流传非常广泛,明清两代,“几乎家置一编,人怀一箧”。“虽妇人女子,皆能举其辞”。甚至把它与《国风》、《庄子》、《离骚》、《左传》、《史记》、杜诗、《水浒传》等并列,称之为“才子书”。

《西厢记》是一部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戏剧,是元杂剧的代表作。《西厢记》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描写的张生对崔莺莺的爱情是有始无终的,张生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负心人,崔莺莺是个被遗弃的少女,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北宋以后,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逐渐在文人中间和民间流传开来,成为说书和演唱的题材。到了金代,产生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这是一种讲唱文艺,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说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是韵散相间的以韵文为主的一种文体。

《董西厢》的出现,使崔张故事获得重大发展和转变,把几千字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发展成为五万余言的长篇叙事诗。故事情节也由悲剧结尾变成张生与崔莺莺相偕出走、获得团圆的喜剧结局。张生不再是一个无行的文人,而是一个爱情专一的青年,莺莺不再是一个被侮辱抛弃的弱者,而是一个不避“淫奔”之名,为了爱情与封建家长决裂的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红娘已不再是一个性格模糊的普通奴仆,而是一个具有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个性特征的婢女,崔老夫人已成为封建家长、封建礼教的代表。作品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与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冲突,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积极主题。《董西厢》是崔张故事发展的里程碑,为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再创作出来的。王实甫《西厢记》是一种戏剧艺术,它把崔张故事改编成杂剧,搬上舞台,使反封建主题更加深化,人物形象更加典型,达到了西厢艺术的高峰,使西厢故事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

《西厢记》的版本比较复杂。它的原本早已佚失,后来的刊本很多,各本在体例上却不尽相同。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所知《西厢记》明刊本(包括重刻本)就有110种左右,清刊本70种左右,近人校注本50种左右,抄本尚未计人在内。在《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中,以《永乐大典》本为最早,但此本已经佚失,只存目录而已。今天所能见到的《西厢记》的最早的刊本是1978年北京中国书店发现的明初刊本《西厢记》残页,书名为《新编校正西厢记》。今存最早的、最完整的《西厢记》刊本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新刊大家魁本全相奇妙注释西厢记》,也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西厢记》注释本。在众多的校注本中,凌漾初校正的《西厢记》是有影响的代表性的校注本,此本校订精审,注释允当,确为善本。在现存所有《西厢记》刊本中,它是最切合元杂剧体例的本子。因而得到近代学者如吴梅、刘世珩等人的称赞。建国后通行的《西厢记》刊本,也多以凌刻本为底本,而校以各本付梓的。此次吉林文史出版社整理出版的《西厢记》,也是以凌本为底本进行的。

说到《西厢记》的版本,还应提到《西厢记》的续书和改作。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西厢记》杂剧和传奇的续书和改作就有33种之多。当然,没有全部流传下来。此外,在民国年间还出现了评话本和白话本的《西厢记》。就我所见,有署名“南沙蹉跎生”标点的《西厢记》,许啸天改编的《西厢》,有署名“绮情楼主喻血轮”的《西厢记演义》以及薛恨生的小说《西厢记》。

这些评话本和白话本的《西厢记》,以通俗的语言叙述西厢故事,而且尽量忠实于杂剧《西厢记》原著,这对于既想了解西厢故事,而又难以读懂《西厢》原著或不喜欢读剧本的读者,无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在民国年间一再印行,但建国以后却很少整理重印。此次吉林文史出版社将杂剧《西厢记》和评话本《西厢记》合在一起整理出版,颇有新意,对于推广《西厢记》、普及《西厢记》,是大有裨益的。此次重印评话《西厢记》采用的是署名“南沙蹉跎生”标点的《西厢记》,这部评话《西厢记》从叙述评言到篇幅大小都比较易于读者接受。

校点者刘奉文同志,多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致力于现代词曲家卢冀野及其所藏词曲和古籍的研究,如今又有杂剧和评话合璧《西厢记》问世,嘱我为之作序,不揣冒昧,敬赘述如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厢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元)王实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6104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8
出版时间 1997-10-01
首版时间 1997-10-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7.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2
出版地 吉林
24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