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即文字、文献、史学与文学、国学相关之古代文化常识,由内到外,将国学最基础的知识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叙述。
本书既可以作为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之国学爱好者入门的津梁,也可以作为讲授此类课程之教师的参考。
图书 | 国学基础二十四讲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即文字、文献、史学与文学、国学相关之古代文化常识,由内到外,将国学最基础的知识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叙述。 本书既可以作为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之国学爱好者入门的津梁,也可以作为讲授此类课程之教师的参考。 目录 第一讲 奠定国学的基石——汉字 第一节 永远流传的语言符号 第二节 仓颉造字与李斯统一文字 第三节 带有表情的文字 第四节 六书与小学 第二讲 汉字的演变 第一节 从甲骨文到篆书 第二节 从隶书到魏碑 第三节 楷书与行书 第四节 草书 第三讲 古代书籍制度 第一节 了解书籍制度的重要 第二节 书籍的产生 第三节 甲骨与金石时代 第四节 简册书籍 第五节 卷轴制度 第六节 册页制度 第四讲 古代目录学 第一节 何谓目录学 第二节 我国目录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系统目录的建成 第四节 《七略》的内容 第五节 《汉书·艺文志》的编订 第六节 《七志》与《七录》的编订 第七节 中古时期四分法目录的建立 第八节 《隋书·经籍志》的编订 第九节 历代各朝的史志目录 第十节 清代的官修目录 第十一节 《四库全书》的内容 第十二节 《四库全书》的收藏 第十三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订 第十四节 私家藏书目录 第十五节 私人撰写的目录 第十六节 张之洞《书目答问》 第十七节 小说、丛书、类书目录概貌 第十八节 目录知识的运用 第五讲 版本学与校勘学 第一节 要有一定的版本知识 第二节 为避免错字的麻烦 第三节 避免删节的问题 第四节 各种版本的名称 第五节 有关版本的术语 第六节 关于版本的其他问题 第七节 何谓校勘学 第六讲 学术思想的发端与百家争鸣 第一节 阴阳观念与术数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节 筮卜与龟卜 第四节 百家争鸣的出现 第五节 老子及道家 第六节 墨翟及墨家 第七节 韩非子与法家 第七讲 孔子与《论语》 第八讲 五经四书简说 第九讲 博大精深的史学(上) 第十讲 博大精深的史学(下) 第十一讲 浩如烟海的文学(上) 第十二讲 浩如烟海的文学(中) 第十三讲 浩如烟海的文学(下) 第十四讲 古代教育 第十五讲 选士与科学 第十六讲 古代职官 第十七讲 天文与历法 第十八讲 古代地理 第十九讲 古代服饰与佩饰 第二十讲 古代节日习俗 第二十一讲 古代的居处与车马 第二十二讲 古代饮食 第二十三讲 古代常用器物 第二十四讲 古代婚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国学基础二十四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毕宝魁//卞地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02849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2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Z126-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辽宁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