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蛛丝马迹、寸丝半粟入手,用手术刀式的严谨解剖桩桩案例,走进新中国前三十年现场,探问当代文学史真相。
这本书,主要是作为六十年当代文学的一份“档案”来做的,无论人、事、史,考辩梳拢,抉微索隐,陈其概要,各篇基本如此。
图书 | 典型文案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从蛛丝马迹、寸丝半粟入手,用手术刀式的严谨解剖桩桩案例,走进新中国前三十年现场,探问当代文学史真相。 这本书,主要是作为六十年当代文学的一份“档案”来做的,无论人、事、史,考辩梳拢,抉微索隐,陈其概要,各篇基本如此。 内容推荐 对一九四九年以后文学,应重视“物的结构与属性”。文学紧紧地与政治、意识形态捆绑,制度力量非常强大,个人微不足道,写什么和怎样写是规定动作,取决于文艺政策和部署,大事小情几乎皆非偶然、孤立,牵一发动全局,有复杂深刻的背景。戈德曼所谓“当今世界好似一架拥有自动调节装置的现代机器”,非常适合描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文学。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编 人 寂寞茅盾 路翎底气质 少年维特,长眠大寨 反复——舒芜的路 第二编 事 一篇作品和一个人的命运 屈服——陈企霞事件始末 “从神童作家到右派分子” 谜案辨踪——《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前前后后 胡风案中人与事 悲惨的信 第三编 史 周恩来时间——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的文艺斗争 改良的破碎 “文艺革命”述略 独一无二的剧本——《海瑞罢官》之完整上演 寻根“样板戏”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典型文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洁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08224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5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50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9.7 |
丛书名 | |
印张 | 2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8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