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悲情歌手秦少游评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秦少游的形象,有一个是通俗的。许多人认识秦少游,是从《苏小妹三难新郎》开始的。一篇小说,让秦少游风流才子的形象走进了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可谓功不可没。然而专家考证,苏小妹并非实有其人,于是小说中的秦少游及其所作所为,就带上了明显虚构的成分。认识这个秦少游,我们总有一种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的朦胧感。

本书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给你一个真实可信的秦少游,让你从比较轻松的阅读当中,感知秦少游,走近秦少游!

内容推荐

本书不是小说,它尊重史料的真实性,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给读者一个真实可信的秦少游;它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著作,它力图把严谨的史料、深奥的文字,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篇篇通俗的文字,让读者从比较轻松的阅读当中,感知秦少游,走近秦少游。虽然是传,但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去写。全书十二章十二个侧面,相对成篇又互为联系,还原一个完整的秦少游形象。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少游其人

第二章 秦氏家族

第三章 婚恋情缘

第四章 一代词宗

第五章 绝世才情

第六章 闲情雅趣

第七章 冶游芳踪

第八章 苏门俊杰

第九章 科场打拼

第十章 党争奇祸

第十一章 一生佛缘

第十二章 巨星陨落

附录:秦少游年谱简编

后记

试读章节

金爵觚棱转夕晖,翩翩宫叶堕秋衣。

出门尘障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来。

诗写京城的繁华夜景,仿佛天上人间,自己身为其中一员,自然有了一种天上来客的惬意心情。王直方一针见血地说,少游尝因出左掖门作此一绝,识者以为作一黄本校勘而炫耀如此,必不能远到也。刚刚做了一个小官,便如此炫耀,在仕途上必定不会有大的成功。在秦少游,性格率真如此,要扭捏作态、故意遮掩也难;在王直方,并非出于偏见,而是看到少游政治上如此缺少城府、单纯幼稚,今后必难适应混浊、复杂的官场,也很难在仕途上走得更远。后来少游被贬出京,在仕途上每况愈下,便印证了王直方的先见之明。

多愁善感之人。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少游存世不多的近百首词作中,有31个“愁”字出现在其30首词中,也就是说秦少游大约三分之一的词作中出现过“愁”字。这些“愁”字,对于形成其作品凄婉的风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人这样说,少游是千古伤心之人,写出了千古伤心之词。反观少游年少之时并非如此,“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那个时候的秦少游,“少年不识愁滋味”,有的只是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31个“愁”字,比较集中地出现在中后期,即元丰二年(1079)至元符三年(1100)这22年的词作中间,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少游早期由于人生经历的限制,对人生的艰难、世事的复杂、官场的险恶缺乏认识,显得过于单纯、自信、乐观。当科场失意、仕途波折、爱情挫折、屡遭贬谪等打击接踵而至的时候,少游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他性格中多愁善感的一面便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

少游词中,直接写“愁”的词以《千秋岁》为代表,其结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凄厉悲凉,哀怨之极。有人将其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比,还有人甚至从中读出了少游“殆不久于世”的潜台词。除了直接出现“愁”字的词,还有一些虽然没有出现“愁”字,却把愁情表现得分外强烈的词作,比如《阮郎归》,据传是描写与长沙义倡饯别场面的,其结句为“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断肠”本来就是形容愁苦、悲伤到极点的意思,然而少游觉得还远远不够。“那堪肠已无”,别人只是断肠,而我的肠早已断光了,想再断肠已经无肠可断,可见其愁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难怪有人读词至此,感慨说:“此等情绪,煞甚伤心。秦七太深刻矣!”(杨慎批《草堂诗余》)

秦少游的许多诗作同样表现出凄婉的风格。仅以其《自作挽词》为例。元符三年(1100)六月二十五日,少游与东坡相会于海康,以《自作挽词》呈东坡。挽词细致描写了死后丧葬过程的凄凉、寂寞,简直就是其丧礼的提前预演。而“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的诗句,字字含泪,令人不忍卒读。人尚在世,便为自己撰写挽词,虽有鲍照、陶潜等人前例可援,而少游挽词哀怨程度远远超过前人。不仅少游自己这么认为,宋代著名诗评家胡仔也做过细致比较,认为“渊明之辞了达,太虚之辞哀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秦少游从早年的慷慨豪隽,到后来的抑郁伤感,这固然与其命运多舛、仕途坎坷的人生经历相关,但更多地还是由他的性格和心理所决定。面对差不多同样的命运,甚至更为沉重的打击,苏东坡生性旷达,坦然相对,随遇而安,林语堂称之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相比之下,少游缺少的正是这一份旷达和洒脱,面对命运的浮沉起落,心境大喜大悲,情绪大起大落。顺境之时,便觉一片光明;逆境之时,便觉漆黑一片,前程无望,写出“飞红万点愁如海”、“那堪肠已无”等泣血之语,甚至自作挽词。其自作挽词,东坡以为少游“齐生死,了物我”,看破了生死,胡仔则认为以少游的性格其实做不到,“若太虚者,情钟世味,意恋生理,一经迁谪,不能自释,遂挟忿而作此辞”。当然,正是这种多愁善感的性格,丰富了他作品的精神世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就了他婉约派一代至尊的地位。P17-18

序言

秦观(1049—1100年),北宋杰出词人,扬州高邮人,字太虚,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处士、淮海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

说到秦少游,人们脑海里会十分自然地跳出“风流才子”四个字。少游博学多才,其创作涉及诗、词、赋以及策论等诸多方面,而以词的成就最高。传世作品虽不多,却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被尊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足当“才子”称号。而在“才子”前面冠以“风流”二字,称其为“风流才子秦少游”,则是指其有才华而不拘礼法。他的词风诗韵,以及民间流传的秦少游秦学士故事,无不流芳千古。

秦少游自己生前也曾经十分自豪地以风流自诩。宋哲宗元韦占七年,公元1092年的初春,他对即将赴任仁和主簿的弟弟秦少章说:“风流以及汝,三通桂堂籍。”(《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然此风流不是彼风流,乃有功绩而文采好之谓也。秦氏家族的流风遗韵泽被后世,从宋神宗熙宁三年少游叔父秦定中进士至宋哲宗元韦占七年,仅仅二十年的时间跨度,秦氏家族已经有三人蟾宫折桂。秦氏家族配称“风流”二字!

秦少游辞世后三十年,宋高宗建炎四年,他被追封为“直龙图阁”。诏书称秦少游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四学士”“以文采风流为一时冠”。这是少游身后,朝廷以高规格对其文采风流给予的充分褒奖。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约五百年之后,一个阴雨霏霏、寒气逼人的傍晚,当年诗坛领军人物、时任扬州推事的王士祯泊舟高邮,即景抒情,写下了一首七绝《高邮雨泊》,他无限感叹道:“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没有了风流倜傥的秦淮海,文坛怎不令人备感寂寞?

大约又过去了三百年,秦少游的同乡、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满怀深情地吟唱:“我的家乡在高邮,女伢子的眼睛乌溜溜。不是人物长得秀,怎会出一个风流才子秦少游?”

然而,“风流”一词内涵丰富且颇多歧义,才子冠以“风流”,其意思似乎变得有点含混甚至暖昧了。特别是当人们将其与“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传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名句,以及少游“我曾从事风流府”的自我标榜等联系在一起的时候,风流的内涵似乎仅剩下了男女情爱之事,而秦少游则成了一个得意于情场的“情郎”。

这实实在在是误读了秦少游。解读秦少游的一生,给我强烈震撼的主题词不是“风流”,而是“悲情”!

悲情的起点是他的性格。天生英才,秦少游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和特殊禀赋的人。他慷慨豪隽,博闻强记,多愁善感而又非常的阳光、非常的透明,这些无疑是成就一个天才词人的必要条件。但是天妒英才,秦少游偏偏误入了官场。与那个时代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他追求的是一条科举仕进之路,希望一展才华抱负,治国安邦,报效朝廷。尽管科场一再失利,仍不改初衷,终得进士及第。总以为从此阳光载途,孰料他的悲情人生从此揭开序幕。秦少游的性格与封建官场的游戏规则格格不入,他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善良的人们总希望风流倜傥的秦少游应该有浪漫的爱情、美满的婚姻,于是一厢情愿地虚构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才子佳人,琴瑟和谐,可是现实中的秦少游却无福消受。徐文美堪称贤妻良母,然而以她的质朴善良,以秦少游情感世界的丰富和不甘平淡的天性,徐文美始终不能成为秦少游情诗、情词中的女主角。纳贤惠美貌的边朝华为妾,少游有若梦若仙的感觉,“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四绝其三》)。然好梦不长,他不得不一遣、再遣朝华,遣归的理由是“妨碍修真”。世人都讥刺他的理由苍白,难以自圆其说,可谁又能理解他难以诉说的悲情?贬谪途中偶遇长沙义倡,如同在沙漠之中看见一汪清泉。然而最终留下的只是肝肠寸断般的思念,以及义倡殉情的感天动地的悲剧结局。

“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秦少游一生崇拜、追随苏东坡,并有幸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正是这种与苏东坡既是师生又是挚友的特殊关系,让他深深陷入了残酷的党争漩涡之中,备尝宦海的浮沉荣辱,终被贬逐出京。秦少游七年之中先后被贬官五次,以戴罪之身置身瘴疠荒蛮之地,最后竟致客死他乡,走完了他悲情的人生历程。然而,死亡并不能成为他的最后归宿,他的悲情死后仍在延续。作为一个“罪臣”,他的灵柩不能获准返乡,滞留途中达五年之久。真个是生也漂泊,死也漂?自,何其悲苦!

秦少游对佛老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当他陷入人生悲情境地而难以解脱之时,曾经把佛老当成最后的精神避难所。可是,佛老似乎也无能为力。贬谪途中,他曾经因抄写佛书获罪,使得其悲情人生雪上加霜。

秦少游一生坎坷,命途多舛,这是他个人的不幸。“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水边沙外》),“愁”字成为他后期词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他生命的后期,差不多都是伴着“愁”字度过的,以至于在辞世之前,他在极度失望之中,写出了哀怨至极的《自作挽词》。而对于词坛,这似乎又是一件幸事。西哲有句名言,叫做“愤怒出诗人”。拿来套用于秦少游,似可说成“悲情出词人”。中国词坛历来有“千古伤心淮海词”之说,“情”是少游词一以贯之的主题,感伤是少游词的主旋律,词成为承载和表现他悲情的最佳载体。词评家们总结说:恰恰是秦少游的悲情人生,与他特殊个性禀赋的结合,孕育出了他不朽的词篇。秦少游为情而生,为情而歌,以一曲曲心灵的悲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纯情的悲情歌手的形象。悲情,奠定了秦少游婉约派一代词宗的至尊地位。如果把这个至尊地位比作一座山峰,那么悲情就是垒就这座山峰的基石之一。

信者斯言。

作者

2009年10月

后记

秦少游的形象,有一个是通俗的。许多人认识秦少游,是从《苏小妹三难新郎》开始的。一篇小说,让秦少游风流才子的形象走进了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可谓功不可没。然而专家考证,苏小妹并非实有其人,于是小说中的秦少游及其所作所为,就带上了明显虚构的成分。认识这个秦少游,我们总有一种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的朦胧感。

秦少游另一个形象是高雅的。作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他存在于历代专家、学者们的著作之中。专家们剥茧抽丝、鞭辟人里的分析、论证,奠定了秦少游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是认识这样一个秦少游,平常人似乎又有一种曲高和寡、难以企及的距离感。

秦少游还有一个形象是有歧义的。说到秦少游,人们会十分自然地想到“风流才子”四个字。“风流”,可能是秦少游一生得到的最多的评语。但是“风流”一词内涵丰富且颇多歧义,常常导致人们对秦少游解读的含混。秦少游短暂而曲折的一生,又岂是一词“风流”所能概括!作为高邮人,作为秦少游的乡党,我希望读者读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秦少游,一个清晰的秦少游,一个能感觉到他呼吸和心跳的秦少游。因而我以为,以“悲情歌手”修饰,比起“风流才子”来,更为贴近历史上那个真实的秦少游。

本书不是小说,它尊重史料的真实性,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给读者一个真实可信的秦少游;它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著作,它力图把严谨的史料、深奥的文字,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篇篇通俗的文字,让读者从比较轻松的阅读当中,感知秦少游,走近秦少游。虽然是传,但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去写。全书十二章十二个侧面,相对成篇又互为联系,还原一个完整的秦少游形象。

为秦少游写评传,对我的信心和毅力是一个挑战。我深知自己于做学问、搞研究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在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时候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书稿最后得以完成,首先得感谢少游的后裔们,他们对自己杰出先祖的那份世代相沿的景仰之情,他们留下来的丰实的家族史料和研究成果,如《秦瀛重编淮海先生年谱》等,让我的情感和知识都得到了充分的沃灌。我还要深深感谢全国秦学研究的前辈专家和学者们,特别是徐培均先生,他的《淮海集笺注》、《秦少游年谱长编》、《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等重要著作令我受益匪浅。从2006年至今,我历时三年有余,披览各种文献资料逾三百万字。阅读前辈专家们精湛而丰富的著作,常常让我有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之快感。书中直接或间接引用史料力求翔实准确,标明出处。虽然,作为传记,为阅读的流畅、行文的简洁,加之个人水平所限,对引文、尤其是间接引文,难免有缺失之虞,愿以此就教大方之家,并祈盼赐教与鉴谅。

书稿创作与修改过程中,得到徐培均先生以及锡山秦氏宗亲联谊会、上海辞书出版社各位领导、专家的热情关心和悉心指点,徐培均先生还亲笔题写了书名,在此谨表谢忱和敬意。

作者

2010年4月于高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悲情歌手秦少游评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伟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31940
开本 32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