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探秘曹操墓(CCTV10中国记忆)
内容
试读章节

陵墓选址之疑

西高穴村在什么样一个位置?曹操为什么把自己的陵墓选择在这个地方?

在西高穴村东边有一个叫西门豹祠的地方,再往东有邺城遗址,邺城就是魏国的首都。为什么曹操墓选择在这里呢?一是这里是都城的旁边,古代的皇帝死后埋在都城旁边;第二,要埋在高的地方,这个地方叫西高穴,比都城的地势要高。在古代,所有的帝王都非常讲究风水,古代人叫堪舆,比如说秦始皇陵在骊山脚下;汉武帝茂陵在咸阳,咸阳比长安海拔高出几十米,都是选择葬在比较高的地方,其实“陵”的意思就是高俯地。

另外,有一个疑问,中国人特别讲究叶落归根,大家都知道曹操不是河南人,他是安徽人,安徽有曹家的家族墓地,他为什么死后不叶落归根呢?

曹操家族墓在安徽省毫州市,曹操宗祖墓群覆盖着近12平方千米的地方。在这里有曹操祖父曹腾和曹操父亲曹嵩的墓地。从现场情况来看,曹嵩的这座墓葬不管是形制和结构都和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的二号墓非常相似。它们都是砖室墓,墓葬的顶部都为拱形券顶。只不过曹操墓葬的规模更大,规格更高,这也与曹操的身份有关。在墓葬的平面布局上,安阳墓只有前室、后室和偏室,前室和后室的平面基本是一样大的正方形,偏室对称;而这里的曹氏家族墓一般都有中室,前室、中室和后室的平面呈长方形,大小不一,偏室也不完全对称。

在专家刘庆柱看来,曹操死后是武王,生前是魏王,魏国的王都在哪儿呢?就是在邺城。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老百姓叶落归根,叶落归根归到哪儿,归到自己家乡去。帝王也叶落归根,归到哪儿呢?归到自己国家里。国家的象征是什么呢?就是首都,中国历代皇帝,只要是正常死亡,基本都埋在自己的都城6比如,明代皇帝的老家在凤阳,但都埋在北京的明十三陵;比如,清代的皇帝,他们的老家在东北,但都埋在北京的清东陵、清西陵,而努尔哈赤没有当过皇帝,就埋在东北。这个道理依此类推,也有比曹操早的,比如汉刘邦是江苏人,就是现在属于徐州的小沛,但是死后埋在长安,为什么呢?汉代的首都在长安,比他早的,比他晚的都是这样归类。也许这就是曹操埋在这儿的原因。

王立群教授认为,帝王陵、王侯陵一般就埋在它的国都附近,曹操这个陵的选址,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很明确,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已有记载,在西门豹祠西高原上,这个记载在《三国志》、《水经注》、《原河郡县图志》都是一样的。

前面提到,曹操墓的墓口是坐西朝东,不久以前在洛阳发现一个曹操的近亲曹休的墓,曹休墓的墓口是坐西朝东,可是中国人不是一直都讲究坐北朝南吗?他们又是王侯,为什么曹家墓的方位和一般人的不一样?

刘庆柱认为:一般大家认为坐北朝南,是因为房子坐北朝南,因此墓葬仿照房子做的,视死如生,也是坐北朝南。其实在东汉以前,比如西汉的帝陵,基本上是坐西朝东的。大家知道有名的秦始皇陵,也是坐西朝东的。我们现在看到秦始皇的祖先在宝鸡附近的凤翔县甬城,发现秦宫陵基本上坐西朝东。坐西朝东也好,坐北朝南也好,不同时代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近代主要是坐北朝南。从东汉变成了坐北朝南,但曹操墓变成坐西朝东,为什么呢?现在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习俗非要这样做,但是这是一种理念,有人说是为了朝向老家,因为他的老家在安徽亳州,如果从洛阳往东看,应该坐西,差不多的位置,这只是一种说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还应该做进一步探索。

也有人提出了一个重量级问题:为什么说这个墓是曹操墓,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是发现里面有石牌,上面写着“魏武王”,这是曹操的谥号,但是中国历史上不止曹操一个人是“魏武王”,至少有三个“魏武王”,第一个是曹操,第二个是十六国时期的姚襄,第三个是晋代北方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魏武王冉闵,为什么就是曹操墓,而不是别的“魏武王”的墓呢?

其实,“魏武王”确实有三个,一个是公元220年去世的曹操,再一个是十六国时期的姚襄,姚襄是公元375年去世的,两人差多少呢?差了将近155年。姚襄是怎么死的呢?是战死的,战死在陕西现在的三原,当然,死在三原也可以埋葬到这里来,问题是他是被杀死的。冉闵是在150年以后,是公元352年死的,距离曹操也是将近一百多年,而这个人死在哪儿呢?死在东北,也不是正常死亡的,他的后人当了皇帝以后,又赐他为武王,但是赐他是武王已经是很晚的事了,如果死了以后就入土,也是与曹操去世差了一百多年。大家想一想,不要说一百多年前,即使是20年前我们的生活形态也和现在相差甚远,这在考古学上叫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构成是什么?比如我们现在穿的衣服与20世纪50年代的衣服物质组成是不一样的,虽然说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节奏快,变化快,但是古时候变化再慢,公元220年的墓出土的东西和公元350年的墓出土的东西也绝对能够区别开来。

从出土时间,从墓葬的规模种种特征,考古人员对这个墓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中国人讲究生前看都城,死后看陵园,还是去现场看看曹操陵园有什么新发现。

考古队员在现场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所用长犀盾”石碑。它的位置正好出在墓葬的前室,过去在前室里面发现有大量铠甲片,铠甲片有些在一起,有的是散片;有的散片能看到一圈穿孔,有的锈蚀到一起,旁边还有薄边。已经出土有“挌虎大戟”、“挌虎短矛”、“挌虎大刀”,这种盾的石碑还是第一次出现。什么叫长犀盾呢?因为盾是兵器,长犀盾是描述这个盾的形制,是属于比较长的。这个东西,跟此前看到的那几块牌子,感觉大小几乎一样,还有朱砂的或是漆器的残迹。上面应该是什么内容呢?应该是“魏武王常所用”,它的宽、厚度,使用的习惯、出土地点决定了它的内容。它的旁边是一个不成形状的铁器,有一些扰乱的土,一看就是被人动过了。可能是古代人动过,也可能是现代盗墓贼动过,考古人员要先绘图、照相,然后,按照程序把这些信息提取掉,再经过清洗,是什么东西到时候就知道了,从刚发掘出来的样子还看不出来。

在考古发掘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如此,考古发掘现场不太容易判断出它的性质,要等到清洗之后,再结合文物的出土环境,结合周围的出土遗物,经过这样一个组合后,对了解它的本身性质才会有所帮助,这是一个程序,还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

虽然有很多扰土,也要一层层做,因为这个地方原来就淤积很高,考古队员把上面的浮土一层层取掉,整个暴露出来,才发现地板已经被破坏了,石头地板堆在上面,但是必须等把外面东西清理完了以后才能起地板,起地板以后,地板下面的情况才能再清理。等把地板下面清理完了以后,研究过地板包括一些石头是不是有其他功用,再恢复原来的位置。

在二号坑里,在两个工作面上不断有新的东西出土,尤其是在二号墓的墓室里看到的一块铭牌,这个铭牌好像只有下半部,现在的关键是能否找到上半部,这个很重要。在接下来的考古发掘当中,肯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P16-19

目录

第一部分 破解曹操墓千古之谜

 古墓迷踪/3

 “魏武王常所用”/7

 王侯大墓判断之谜/10

 陵墓选址之疑/16

 不棺不椁之谜/19

 残缺头骨之谜/21

 究竟为什么要毁墓?/22

 定都邺城之谜/24

 木墨行清之谜/31

 文武双全的标志/33

 三国乱世出英雄/34

 建安文学/43

 两个女性头骨之谜/45

 72疑冢之谜/46

 曹操高陵下一步的保护规划/47

第二部分 国际博物馆日

 1.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明代水下沉船发掘/50

南澳古船遗址/57

丝路航标——南澳岛/58

古船卫士/61

“克拉克瓷”的故乡/66

 2.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

物馆/74

丝绸之路印记/76

发现/78

馆藏/82

珍品/88

发掘与保护/90

 3.广东省博物馆/92

第三部分 福建土楼

 土楼建筑艺术/99

 南靖最高的和贵楼/104

附录

 曹操墓会帮助人们找回那个时代的记忆/110

 曹操应该这样被解读/113

 曹操墓的真假问题就是个假问题/115

 曹操高陵发掘始末/117

序言

是领跑者也是坚守者

千年的历史,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而我们作为岸边的过客,既有着记录下波涛中最美丽浪花的冲动,也有着将它传诸后世、发扬光大的义务与责任。

自2006年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以来,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教频道连续5年推出了《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大型媒体活动。这项大型媒体活动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为宗旨,采取“特别直播+多栏目联动”的宣传策略,在频道内以持续一个月的播出规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度大、立意高远,彰显了科教频道的文化品质,充分体现出国家电视台的媒体责任意识,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媒体文化品牌。

转眼之间,《中国记忆》走过了5个春秋,作为它的创作者,央视科教频道的电视人也经历了一段艰辛与欣慰同在的过程。从神秘的金沙遗址开始,央视科教频道的电视人,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将考古挖掘这一以往鲜为人知的过程,以及许许多多逐渐在时间中流逝的文化遗产,与电视直播这种新闻性、现场感十足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国内电视界还属首次,节目所有结构、样式以及风格,都是完全原创,成为地地道道的“领跑者”。那种敢想敢干的勇气,以及节目组全体成员的敬业奉献精神至今仍让人感慨。而电视直播的成功也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它将很多对历史文化缺乏认识和兴趣的观众重新拉回到了荧屏前,并以此在大众中引发一种关心民族文化传承、欣赏深厚文化底蕴的风潮。

5年来,《中国记忆》没有止步于最初的成功,而是不断在变化、创新。从北京、沈阳两座故宫与克里姆林宫的对话,到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立和沈阳铁西工业遗址博物馆的出世,它在不断展现五千年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追寻着历史文化领域最新的动态与重大事件,眼界越来越开阔,也越来越贴近普通大众,形成了一个被普遍认可又独具特色的节目品牌。一直到今年《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直播节目中,曹操大墓这一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借助电视媒体的优势与力量,在第一时间向民众揭开了神秘面纱,再一次把《中国记忆》在观众中的号召力以及国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兴趣推向了一个高潮。

从当初独树一帜,完全原创,到现在《中国记忆》无论在电视圈、历史文化圈还是观众的口碑中,都成为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整个创作团队所经历的甘苦难以尽说。这其中,有对民族文化传承不变的呼吁和推动,也有从地上考古到水下打捞、从探寻本民族文化到展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视野和角度的不断拓展,更有在它们的推动下,大众对民族文化遗产不断提升的认知和重视。

我们总是在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从何而来呢?归根到底,是对整个民族人文历史、文化品格的一致认同。在今年《中国记忆》的直播中,著名学者王立群先生的一席话让人印象深刻——“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物化的历史,中国记忆是让我们记住民族的历史”。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铭记我们的历史,如何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5年来,我们始终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始终不放弃作为媒体从业者所应当拥有的责任感与操守,利用电视这一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以及央视这个平台,用《中国记忆》诠释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的理念,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化的进程。在浓重的文化传统展示中浸润爱我中华、爱我祖国的核心价值观,唤起社会各界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尊崇和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历史荣誉感,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品牌、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作用。

我们希望,在下一个5年,《中国记忆》能够成为更有分量的品牌节目,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继续扛起领跑者和坚守者的大旗。  这注定是一段充满感动而没有终点的旅程……

内容推荐

王侯大墓判断之谜,陵墓选址之疑,不棺不椁之谜,残缺头骨之谜,定都邺城之谜,木墨行清之谜,72疑冢之谜,两个女性头骨之谜……

本书是CCTV-10特别节目《探秘曹操墓》之书面呈现。阅读本书,寻根中国文化,探秘历史之迷。

编辑推荐

河南安阳西高穴村的曹操高陵遗址已经名列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榜单之中,曹操墓的发现已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发了热议。最近,大家一直都在说这个话题:这是曹操的陵墓吗?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去一探墓穴里面的真相,借此考察究竟是曹操墓穴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探秘曹操墓(CCTV10中国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闫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44848
开本 16开
页数 1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5.2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0
20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