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郑明明(追梦的拓荒者)
内容
编辑推荐

柯达群所著的《郑明明(追梦的拓荒者)》作者提出“郑明明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说一个微小的动作,造成的空气波动可能在很遥远的地方引起很大反应。作为妇女工作者,我很欣赏郑明明女士的努力,她在祖国创办了庞大的美容职业教育网络,为不少妇女,尤其是草根阶层的妇女、下岗工人,提供千千万万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内容推荐

柯达群所著的《郑明明(追梦的拓荒者)》讲郑明明女士人生追梦故事。我们都有童年与少女时代的梦想,但是要将梦想变成终生的追求与职业,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郑明明女士做到了,做得很出色,很有名气。《郑明明(追梦的拓荒者)》中她在香港与内地,建立庞大的“蒙妮坦”美容教学网络,实现人生梦想。

目录

序一 “中国心”的共鸣

序二 我与明姐的共性

序三 传记是人生榜样

一 造梦的岁月:由雅加达到香港

雅加达华侨报人之家

 外祖父创办《天声日报》

 父亲是副总领事,也是记者

 传承中国心与不倒翁精神

香港,是她的福地

 热血沸腾的巴中岁月

 从小喜欢自卷头发听人赞美

 挥别家人远渡香港寻梦

初见蓝色维多利亚港湾

 尖东上岸,钟楼大钟指着五点

 到金马伦道典卖金项链

二 寻梦的艰辛:饮水思源的感恩旅程

跟阿满姐学艺

 天时,上海衰退令香港崛起

 反传统的女大闯世界

 委屈,异乡谋生必由之路

 五位当红明星自杀

留学东京山野高等美容学校

 一个冬天只有一件大衣

 饮水思源感恩房东夫妇

创办蒙妮坦美容美发学院

 福气,最好四十岁才来

 年初一,躺在床上吊脚消肿

 偷渡失败,“天意要我扎根香港”

 火烧旺地,中外影星云集

设厂荃湾生产“贵夫人”

 横渡鳄鱼河深入麻风岛的“阿信”

 发明纹眉技术门庭若市

 女儿心做女儿事建起女人世界

欧美游学汲取先进知识

 巴黎拜师,悟出“精致”之道

 在“香水之乡”住了四个月

 惊叹沙宣小剪刀的深刻学问

 力争国际文凭试改用中文

 对摄影师大发脾气,踢翻相机

三 追梦的播种:北上拓展美容教育

北京,建全国首家合资职业学校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初见刘晓庆,“兴奋得发抖”

 联名在皇家饭庄开记者会

新华社:北京成立蒙妮坦美容学校

 遇上职业教育改革天时

 聂宝殉出场了,诨号“聂大侃”

 一位女生三天舍不得卸妆

 欲知潮流,回母校看看

 收获季节,聂宝殉走了

全国开花,创办美容高等教育

 西安:以北京模式办学

 重庆:首创蒙妮坦本科教育

 武汉:蒙妮坦是美容教育的“北大”

 郑州:蒙妮坦令他实现人生转型

 大连:全国化妆学校排名第一

 遍植香草,流芳大河上下

四 圆梦的收获:奠基上海转战广州

上海,建全国首家独资港企

 邓小平视察南方,又赐她天时

 发挥“阿信”精神深入西部

 “郑明明”十年稳居上海榜首

 独资买地建厂,门牌1686

 对手退场,独留“郑明明”

广州,开辟第二战线

 审时度势,避过亚洲金融风暴

 中国行将入世,必须转型

 广州公司情人节开张

 “郑明明”三字是质量证书

 惹同行“追杀蒙妮坦”

 壮志未酬的香水梦

郑明明的“蝴蝶效应”

 山东平原县妇女创业故事

 有位女士在“美博会”跪下感谢

五 播梦的虔诚:宁静与自信之源

邀请乔宏创办“艺人之家”

 异乡漂泊,“灵粮堂”受洗信主

 翁美玲自杀前深夜电话

以大姐之心关怀年轻艺人

 少林侠女黄秋燕转型化妆师

 吴绮莉感恩上海十年亲情

 黎燕珊释怀无爱也无恨

热心公益,关怀失足少女

六 说梦的享受:荣耀与天伦之情

从发型学徒到职业教育家

 美容界首位全国政协委员

 父亲留下“中国心”遗产

 看英国殖民者暴雨中西归

亲情长在,高处不党寒

 既当大姐又当母亲

 “没想到她是福州媳妇”

 要事业,更要家庭

 白首偕老之道在忍让

 舐犊情深,从小培养社交能力

 两位女儿都有了理想归宿

回首人生旅程的启思

 人生应及早自我规划

 应敢于踏出创业第一步

 投资楼市最忌贪

俯瞰蓝色海湾的感恩

跋:以新闻笔法写传记

试读章节

郑明明,一个响亮的、大多数当代华人女性都听闻过的名字,一个当年只身从雅加达北渡香港的华侨少女。

她在中国南疆蕞尔小岛、积弱清廷第一块被英国人强占的殖民统治地区,不仅圆了人生的创业之梦,而且超出预期地成为华人美容界的拓荒者与先驱者,成为无数少女追求美丽的化身。

她的一生,是一位岛国华侨少女造梦、寻梦、追梦、圆梦的一生,是一位南洋女儿怀着女儿心做女儿事竟然造就女人世界的女人故事,是播梦于异域蓝色大洋而收获于故国黄色沃土的耕耘者故事。

她的故事,飘溢着南洋海风的蓝色灵性,伴随着创业者的坚韧旅程与追梦者的人生启思。

她的故事,令爱美的少女看到追梦的美丽,令喜欢历史的读者看到当代南洋华侨后裔奋斗史的缩影,令有志创业者看到意志与机遇的不可或缺,令善于沉思的人群悟出人生的启思与感恩的可贵,令怀疑“东方之珠”魅力的新生代领略香港赐人予圆梦机会的能力。

雅加达华侨报人之家

香港,一块凝结民族近代史屈辱、但又充满中西文化混血魅力的南疆土地,以蔚蓝色海水的灵性,造就了中国当代美容史上一位出色的开拓者与创造者。

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的蓝色海水,造就一位华侨少女喜欢做梦的灵性。

香港,濒临太平洋的蓝色海水,孕育了前来依偎它寻梦的南洋少女的圆梦机会。

郑明明在一千平方公里的香港,收获了利,也收获了名。

利是经济成就,财富积累;名则是美容界最知名的开拓者,以及政治上的荣誉:全国政协委员。这是社会对她开拓中国美容教育事业的肯定。

她将传统的美容行业,提升到更高的时代层次。

在香港,她是城中名人,但不是只知富贵的名媛,而是凭灵性与毅力追梦、寻梦的拓荒者与创业者。

雅加达学生时代,她爱看香港出版的言情小说,也常从父亲友人带去的相片看到香港的风采。因此,中学毕业后,选择人生去向时,父亲提到香港,她马上同意。

到了香港,一本名叫《蒙妮坦日记》的流行小说,又令她跌进梦境。

作者虚构的少女“蒙妮坦”,引起她异乡思情中的共鸣。尤其是蒙妮坦个人奋斗的故事,令她将其视为人生榜样。创业伊始,以至后来公司壮大之时,蒙妮坦都是与她一路相随的公司名称。

“蒙妮坦很怕羞,我也是。她开了一家又一家的咖啡店,我想,我也可以开一家又一家的美容院。”数十年之后,名成利就的郑明明在尖东一次茶叙时,仍然记得《蒙妮坦日记》的情节。

“我还有那本小说。可能存在货仓。”

尖东,香港尖沙咀东部的简称,与香港岛隔维多利亚海港相望,是著名旅游观光区,繁华而摩登。四十多年前郑明明由印度尼西亚远航而来,首次踏足香港的落脚点,就是尖东天星小轮码头。

她当年做学徒的美容院,也位于尖东。

她后来创业与奠基扎根之地,也在尖东。

外祖父创办《天声日报》

郑明明喜欢文学,喜欢阅读,源自深厚的家教背景。她出身中国传统文化儒雅之风的华侨知识分子家庭。

郑明明的外祖父吴伟康,是中国近代史上青史留名、在海外参与推动辛亥革命的华侨报人。

吴伟康是印度尼西亚同盟会创办人之一,原籍广东蕉岭,现隶属广东梅州市,客家语地区,中国最大侨乡之一。梅州,华侨多,当年追随孙中山推动辛亥革命的人也多。孙中山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华侨捐助,因此他才有“华侨是革命之母”之说。

一九0七年,新加坡华侨吴文波等人受新加坡伺盟会委派,到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时称巴达维亚,简称巴城),与当地吴氏宗亲吴伟康等人筹组印度尼西亚同盟会。一九二一年,吴伟康与其他的吴氏宗亲华侨,在雅加达一道创办了中国国民党背景的《天声日报》。P3-5

序言

“中国心”的共鸣

林贝聿嘉

认识郑明明女士,大约是_九九七年,她参加妇协(香港各界妇女协进会)。在这之前,我就听过她的名字,知道她在香港美容界很出名,而且很早到内地办学,推动中国美容职业教育。

在我的印象中,郑明明女士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美容教育家,也是优秀企业家。她白手起家,创造自己的化妆品牌,而且开办美容学院,为香港引进规范的国际美容职业教育。

我早就听说,她在内地办了很多美容职业学校,为很多妇女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因此,当《郑明明:追梦的拓荒者》的作者请我写一篇序,我就不加思索答应了。

我比较了解郑明明女士,她是我们香港妇协的名誉会长与理事。她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对中国美容职业教育贡献很大。能够有一本书,介绍我们香港妇协优秀人士的故事,我很高兴。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中国政府推行改革开放不久,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九七”回归的《联合声明》签定不久,大部分香港人对祖国缺乏了解,甚至有不少人准备移民。就在这个时候,郑明明女士却踏出拓展内地市场的第一步,一九八五年就到北京考察,一九八六年就与北京一家职业高中合作,开办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美容职业学校。这也是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职业学校。

郑明明女士有先见之明,香港社会还在观望“九七”前景的时候,她就进入了不熟悉的内地市场。这本书叫“追梦的拓荒者”,拓荒者三字,很贴切地概括了郑明明女士的勇气和她的贡献。大家都知道,那个年头的内地妇女是不化妆的,不管是工人还是专业人士,都没有美容概念。

这本书讲郑明明女士人生追梦故事。我们都有童年与少女时代的梦想,但是要将梦想变成终生的追求与职业,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郑明明女士做到了,做得很出色,很有名气。她在香港与内地,建立庞大的“蒙妮坦”美容教学网络,实现人生梦想。

为什么她有勇气与毅力,那么早就到内地“拓荒”?这本书提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她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她是印度尼西亚侨生,父亲是旧中国派驻雅加达总领事馆的副总领事兼秘书,曾经协助安排抗日侨领陈嘉庚的逃亡,是传统的华侨知识分子。她的外祖父是支持辛亥革命的印度尼西亚侨报创办人,受过孙中山先生嘉奖。家族几代华侨,都有浓厚的“中国心”。因此,郑明明来香港后,在殖民统治时期,仍然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一有机会服务祖国,她就用“中国心”的热情拓展中国美容职业教育。

这点,我有共鸣。我虽然不是生在异国,但在殖民统治地区生活了很长时间,对于海外中国人特别强烈的“中国心”,我完全理解。

本书作者提出“郑明明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说一个微小的动作,造成的空气波动可能在很遥远的地方引起很大反应。作为妇女工作者,我很欣赏郑明明女士的努力,她在祖国创办了庞大的美容职业教育网络,为不少妇女,尤其是草根阶层的妇女、下岗工人,提供千千万万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在香港,她很早引进国际规范的美容教育,努力提高行业服务素质与社会地位。因此,香港教育局聘请她担任“资历架构评审计划”的“美容行业咨询委员会”主席。

这本书,令我看到郑明明女士早年创业努力,那是我不知道的。她怀孕期间,还亲自跑到印度尼西亚推销产品,渡过鳄鱼出没的河流,去过麻风病人群居的村落。她的勤奋与吃过的苦头,有点像日本电视剧的“阿信”。

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年轻人了解老一辈华侨的祖国价值观,了解个人努力与祖国命运的关系,了解创业者的不倒翁韧劲与心理素质。就是书中强调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郑明明女士的人生信念:永远饮水思源,永远感恩“贵人”。

郑明明女士不仅是美容专家,而且是一位职业教育家。我祝贺这位好朋友的人生成就。

后记

以新闻笔法写传记

当过记者,写过小说,也教新闻写作,因此,我决定用新闻笔法写这本人物传记。

新闻笔法,就是真实、客观,可以遏制主观表达欲望,将想当然的假设性描写限制到接近零。

因此,撰写过程中,常忍不住查证一些可以一笔带过的历史细节。这是记者求真本能,也是这些年写学术论文的习惯。一些数据,能够与当事者访谈的,我都尽量通过电话交谈,近如内地多个城市,远至印度尼西亚。

认识郑明明女士,约始于一九九三年。有一次,问一位从事美容工作的本地女作家,香港美容界哪一位最出名?答:郑明明。于是,到尖东金马伦道宏威中心访问,首次认识郑明明女士。

那时我任职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记者,工余写小说,短篇长篇都写。新闻报道,擅长人物专访。那类特稿,比一般消息有更多的文字发挥空间。

记者身份,令笔者可以寻访香港诸多行业的诸多优秀人物。后来在本港结集成书《港人访问录》,上、下册。上海诗人桂兴华先生,受上海人民出版社委托,到香港为“九七”回归组稿。经本港作家盼耕(陈蕃庚)介绍,三人在北角一处快餐店见面。他一看到那两册书,就决定拿到上海出版。

“九七”回归前夕,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回归心声——港人访问录》,书中就有郑明明女士。那本书,当时《明报》说,是上海滩“九七”畅销书之一。

后来,为中新社香港分社月刊《中华文摘》撰稿,再次访问郑女士。月刊创办人赖祖铭先生,来自福建分社,是著名摄影师,那一趟他也去拍照。

接着,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紫荆》月刊约稿,我有机会再次与郑明明女士详谈。

一九九八年,又为香港《文汇报》副刊访问她。专门谈书,才知道她喜欢阅读。

上述访问,加深我对郑明明女士社会贡献的认识,也认定她是一个值得写传的人物。

但是,系统地从社会大背景认识她个人奋斗的社会意义,是这一次撰书前的资料搜集与分析。知道郑明明名气的人,一般只将她视作商界成功人士。只有站在时代背景的高处俯瞰,才能看到她背后的森林,看到她对香港与中国内地美容规范教育的贡献,看到她在旷野上孜孜不倦的拓荒,以及深远的“郑明明蝴蝶效应”。

林贝聿嘉女士、刘晓庆小姐,在百忙中写序,以她们的知名度为此书增加色彩。解英岗牧师的序,以另类精彩文笔,注释了郑明明女士下半生最重要的人生内容:宗教信仰。

二0一一年十一月,此书在香港首次出版(香港作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出版系陈藩庚教授,拨冗承担此书编辑与设计,谨此致谢。

二0一二年春,此书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内地出简体字版,罗湘小姐负责编辑工作。“九七”那年,她亦是拙作《回归心声——港人访问录》的责任编辑。正是由于她的热心促成,我才能藉这本源于“九七”采访缘份的郑明明传记,再次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我十分珍惜“九七”的采访岁月,也十分感谢罗小姐由“九七”延续至今的支持。

感谢郑明明女士,以及所有接受访谈的朋友。有了他们的支持,笔者才能顺利完成传记的组合工程,令最挑剔的读者也不得不承认,写的都是事实。

感恩,珍惜,这是写此书的感悟,也是修养之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郑明明(追梦的拓荒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柯达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05027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4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