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最新版图文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邓小平?邓小平给中国留下了哪些遗产?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名誉馆长、邓小平研究专家高屹重磅力作!

目前市面上关于邓小平敏感阶段解读最到位的纪念碑式传记作品!

作者高屹耗时八年全新修订,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独家专供近百幅珍贵图片,史料翔实,鸿篇巨制!

首次全面披露邓小平三起三落细节真相,大胆触底邓小平80年代末90年代初应对国内外数次政治风波内幕!

详尽展示邓小平改革开放心路历程,外交战略智慧和政要私交秘闻!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最新版图文本)》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献礼书!最具全国各大党政机关团购学习的指定读物!

内容推荐

邓小平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说:“邓的长期革命生涯一直使传记作者们觉得不可思议:有过在战争和革命中冲锋陷阵的辉煌经历;有过了不起的政治胜利;有过屈辱的下台;也有过个人的成就和家庭的不幸。运用保存实力的手法和足智多谋的恢复能力,这位身高4英尺11英寸、意志顽强的政治家不仅靠忍耐挺过了难关,而且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邓小平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七十多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曾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坚强,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更加走向辉煌。他的人生历程给人们留下了一部厚重的20世纪历史教科书。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一书作者高屹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是邓小平研究专家,《历史选择了邓小平(最新版图文本)》作者分别从邓小平与文化大革命、邓小平与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与中国的对外开放、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等方面详尽阐述了邓小平波澜壮阔伟大的一生。

目录

绪论 历史与历史的选择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如果给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有希望获得该奖的金牌

 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

 我们真正的转折点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

 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

 人总是要死的。哪一天我不在了,好像中国就丢了灵魂,这种看法不好

 要在自己身体还健康、脑子还清醒的时候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第一章 邓小平与“文化大革命”

 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邓小平临危受命,从周恩来手中接过了四个现代化的接力棒

 要反对派性、恢复安定团结,不怕个人被打倒

 铁路整顿成为邓小平抓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整顿的突破口

 邓小平告诫“四人帮”在上海的党羽马天水:批“唯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

 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军队建设要解决“肿”、“散”、“骄”、“奢”、“惰”五个字

 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全面整顿是邓小平领导改革的一次尝试和预演

 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反对“四人帮”的“四五”运动

 “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打倒两次。这种经历并不都是坏事,使我有机会可以冷静地总结经验

第二章 邓小平与历史转折

 在又一个面临重大选择的十字路口,中国向何处去

 我出不出来没有关系,但天安门事件是革命行动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驳不倒的

 邓小平“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他说:我愿做大家的后勤部长

 教育,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教育部要思想解放,争取主动

 邓小平提出:所有错案、冤案,人民和干部不满意的事,一起解决

 北方谈话:邓小平“到处点火”

 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

 邓小平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历史选择从这里作出,新时期从这里开始

第三章 邓小平和毛泽东

 毛泽东曾说,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是所谓毛派的头子

 邓小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毛泽东指责邓小平:他什么事都不找我,对我是敬鬼神而远之

 共和国第一冤案平反,邓小平对王光美说:“是好事,是胜利。”

 “文化大革命”肯定是个错误,因为“文化大革命”确实没有给我们带来一点好处

 与法拉奇直面交锋: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邓小平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基本结束

第四章 邓小平与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有邓小平、陈云的支持,万里心里有了底

 农村改革步履艰难,关键时刻,邓小平说话了

 农村改革推动了人民公社的解体

 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

 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一场试验。判断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十几年后人们才知道,1979年邓小平就说过: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提出:不要再讲计划经济为主了

 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现在是领导人说的话就叫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违法,这种状况不能继续下去了

第五章 邓小平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历史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拿来主义”不坏,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中国经济特区的筹建过程中,有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声音

 厦门特区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

 海南省委关于开发洋浦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

 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第六章 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百年图强”、“振兴中华”,是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的主旋律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参观了日产公司后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小康

 从建国起用大约100年时间,分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以重点带全局,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

 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注重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为今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第七章 邓小平与科教兴国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飞跃和突破

 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李政道称邓小平为北京电子对撞机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决断”中国的“尤里卡”——“863”计划

 “一位老共产党员”情系“希望工程”

 党中央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第八章 邓小平与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和祖国统一

 西方的政治家们纷纷猜测,邓小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细心的世界观察家们发现,中国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宣布:人民解放军裁减一百万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

 改变“一条线”战略,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希望双方都珍视经过十年积累来之不易的中美关系

 邓小平为期一周的访日,掀起了一场令人激动的“邓旋风”

 推动中苏关系的“解冻”和正常化

 邓小平敏锐地预见到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行将结束,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邓小平新时期外交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

 “一国两制”是富有天才的创造

 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是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和科学的战略思想

第九章 邓小平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

 要放出一个信号:中国不允许乱

 政治风波之后,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了邓小平身上

 邓小平告诉尼克松,结束严峻的中美关系要由美国政府采取主动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

 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的政治交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就是江泽民同志,大家都要维护这个核心,团结在这个核心周围

 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邓小平实现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夙愿

 邓小平身体力行,推动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进程

 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

 邓小平打出一张“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计划与市场之争又起波澜,“皇甫平”引起全国轰动

 邓小平南方谈话——重大历史关头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江泽民说:我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

 同党的七大一样,党的十四大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又书写了新的内容

 面向21世纪的历史性嘱托:《邓小平文选》

 党的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为标志载入史册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来自于人民,又将自己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他了解他所处时代的人民的愿望和需求。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并不着力追求超越自己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希望社会能够为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搞现代化,说切实一点,就是为了民富国强。当社会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我们以前曾妄谈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20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在几年十几年之内超英赶美的口号。虽然愿望是美好的,但又不得不接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惩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自1975年以来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针对当时“四人帮”大批“唯生产力论”的逆行,他指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也要有个物质基础,这同“唯生产力论”是两回事。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搞生产,不能不搞科学技术。批“唯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1978年9月视察东北时,他提出要利用有利的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他强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新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作了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至关重要但在以前又是讳莫如深的问题。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出版后,人们的思想豁然开朗: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们以往和现实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1986年邓小平在会见贝宁总统克雷库时说:“文化大革命”我被打倒两次。这种经历并不都是坏事,使我有机会可以冷静地总结经验。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一定要体现出优越于资本主义。如果还没有达到这一点,就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的标志就是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速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们长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总起来看,这主要就是不完全懂社会主义。因此,我们提出的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这个问题不光我们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要靠发展生产力。只有我们实现了在2l世纪的发展目标,我们才可以大胆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讲这个话,我们只能说,社会主义总的来说比资本主义优越,但要靠我们的发展来证明这一点。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自己。要发展自己就要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

正是邓小平抓住了这个根本问题,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20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就是我们党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

正确分析国情,邓小平和我们党作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据此,他把中国人民引入了真正走向现代化的现实之路,第一次解决了实现民富国强的现代化的途径和步骤。他设计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实现这个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战略步骤是分“三步走”,即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设计、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反复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

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他说: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所以,他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观察和思考一切问题、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他要求党员和各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中时刻想着人民,和人民群众一起长时期艰苦奋斗,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他希望全体中国人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大家共同努力,振兴中华民族。

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中央政治局代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从而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当时,面对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人们,包括老一辈革命家,都衷心拥戴毛泽东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期待他能够带领大家拨乱反正,走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藩篱,进行“四化”建设。然而,尽管这位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同志也想抓经济,搞建设,但却“坚持左的政治路线,又提出了错误的思想路线,叫做两个凡是”。拨乱反正举步维艰,平反冤假错案阻力很大,经济工作中求成过急和其他一些“左”倾政策在继续。历史在徘徊中前进。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由“照过去方针办”的领导人来领导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恢复党的正确路线和优良传统,是不可能的。经历了长期“左”的痛苦,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场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将期望投向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中国共产党内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和“两个凡是”的力量展开了较量,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不负众望,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转折关头,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胆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领导和推动了拨乱反正的工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步步拨正了航向。P10-13

序言

邓小平,一个举世瞩目的名字,他走了一个世纪,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他给人们留下了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一个人就是一部历史,不同的人生又书写着一部不同的历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知涌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但是真正能够影响历史发展轨迹、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开创一个崭新时代的伟人却寥若晨星。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巨浪中,他们为救国救民、振兴中华孜孜以求,倾毕生精力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不但改造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从而展示了多姿多彩的辉煌人生,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

邓小平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七十多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瑰丽多姿,极具传奇色彩。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曾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坚强,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更加走向辉煌。他的人生历程给人们留下了一部厚重的20世纪历史教科书。

……

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历史人物去世一样,1997年2月邓小平的去世,也-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极大的震动。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能够冷静而理智地面对这一无情的事实。外国观察家曾这样分析,失去了邓小平的中国人痛心但不担心,悲伤而不迷茫。在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生的中国,已经走向成熟和理性。因为人们看到,邓小平虽然离开了,但他把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国家留给了后人。人们有信心,中国一定会把邓小平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进行下去。这种信心来自于我们有邓小平理论这面伟大的旗帜,有一个高举这面旗帜领导我们前进的坚强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邓小平有大海一般的胸怀。按照中国人的生肖,他属龙。他与大海有着不解之缘。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1920年他远渡重洋去欧洲,是大海帮助他开阔了眼界和视野。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他以大海般的胸怀和气魄,一次次掀起了中国融人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巨澜。1997年2月19日,他走完了最后的人生之旅。在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之后,他的骨灰又撒人了浩瀚的大海,实现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无私情怀。

这就是邓小平,我们知道的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

后记

改革,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词语,一个既传统又现实的话题。古今中外,它凝聚了多少改革家的辛酸和血泪,折射了多少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在中国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为止,这场改革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变迁,是历史上所无法比拟的。发起和领导这场改革的是邓小平。改革使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珍惜、坚持和发展这个成就,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它的认识、学习和研究。

中国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重道远。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我们党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是思想理论和文化战线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从事邓小平著作编辑和生平思想研究工作的20年中,使自己能够有机会更多地认识和了解这位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时代伟人,参加过一些重要项目的工作,也有一些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历史选择了邓小平》这本书,就是我这些年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一个汇集。这次再版,在2004年版的基础上又作了一些校正和部分的删节。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武汉出版社,感谢彭小华、刘珊等同志为本书所作的努力和支持。另外,还要感谢尹力、王力群等同志在本书创作过程中提供的支持。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少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塾。

高屹

2011年7月于北京前毛家湾1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最新版图文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63532
开本 16开
页数 431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8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62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3
出版地 湖北
245
174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