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敬本、罗燕明、叶道猛编著的《论延安的民主模式——话语模式和体制的比较研究》首先介绍延安的民主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限于本书研究的目的,只是对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话语模式作了比较,通过话语模式的比较,使我们可以了解法西斯主义理论的本质。由于国民党采取反共的方针,接受了法西斯主义理论,从三民主义走向法西斯主义,为了对付国民党的反共方针,中国共产党从苏维埃运动走向新民主主义,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的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模式突破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的话语模式,经过延安的整风运动,成为全党的共识,从而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社会制度,在民主集中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最后,本书将论述延安的民主模式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序言
第1章 导言
第2章 民主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的话语模式的比较
2.1 民主主义的话语模式
2.2 共产主义的话语模式
2.3 法西斯主义的话语模式
2.4 民主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话语模式的比较
第3章 中国国民党从三民主义走向封建法西斯主义
3.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话语模式的由来
3.2 蒋介石从三民主义转向法西斯主义
3.3 蒋介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实行全面的法西斯统制政策
3.4 蒋介石推行的法西斯主义带有封建帮派的性质
3.5 蒋介石推行法西斯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第4章 中国共产党从苏维埃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
4.1 转变的时机
4.2 这种转变的哲学基础
4.3 新民主主义话语模式的核心是把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第5章 共产国际的话语模式
5.1 共产国际的权威来自它的话语模式
5.2 共产国际的话语模式的形成
5.3 共产国际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话语
5.3.1 世界革命论
5.3.2 不平衡与一省数省首先胜利论
5.3.3 革命高潮论
第6章 王明的话语模式
6.1 “国际路线”
6.2 “抗日高于一切”
6.2.1 王明对战略转变的贡献
6.2.2 王明的新话语
6.2.3 王明新话语的作用
6.2.4 王明的新话语经不起实际的考验
第7章 毛泽东的话语模式
7.1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
7.2 新的话语模式
7.2.1 新民主主义论——三种价值观的结合
7.2.2 “三大法宝”颠覆了王明的话语结构
7.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成败论英雄
7.2.4 “路线正确与否决定一切”——党的路线史观
第8章 话语模式的转变——延安整风运动
8.1 主流话语的束缚
8.2 话语模式转变的突破口——“学习”
8.3 走向整风——反对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
8.4 新话语和新程序
8.5 整风运动
8.5.1 整风运动的契机
8.5.2 程序变动的意义分析
8.5.3 整风文献——文本中的话语
8.5.3.1 政策类
8.5.3.2 党书类
8.5.3.3 思想方法类
8.5.3.4 结论类
8.6 组织体制——话语的机构
8.6.1 调查研究机构
8.6.2 学习机构
第9章 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共产党员道德的中国化
9.1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产生的背景
9.2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党内道德话语
9.3 《论党内斗争》——规范党内话语的方式
9.4 听话的义务与说话的权利
第10章 如何保障话语权——王实昧的《野百合花》
10.1 王实味的《野百合花》
10.2 保障话语权方面的教训
10.3 剥夺话语权
10.4 整风的悖论
第11章 康生制造的话语禁律
11.1 早年历史
11.2 禁律升级
11.3 话语可变,禁律长存
11.4 党外与党内
11.5 党与非党干部审查委员会
11.6 审干与反奸并举
11.7 抢救失足者
11.8 “正确”的决策与错误的执行
11.9 话语的被利用
11.10 被利用的话语
11.11 话语模式和话语禁律
第12章 党的民主集中制
12.1 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历史考察
12.2 话语模式在民主集中制中的重要作用
12.3 保障话语权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核心
12.4 话语模式和体制
第13章 人民民主制度
13.1 实行三三制
13.2 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
13.3 加强党的领导,反对以党治国
第14章 延安的混合经济模式
14.1 主张公私兼顾
14.2 让农民富起来,发展新式资本主义
14.3 注意用财政、金融等手段来调控经济,发展对外经济交流
第15章 延安的文化模式
15.1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
15.2 延安的文化繁荣
15.3 民主和大众的关系
第16章 延安民主模式的现实意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