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些极境教我的事
内容
编辑推荐

陈维沧是荒野保护协会义工们的典范,在《那些极境教我的事》一书中,他毫不藏私地把他毕生的经验与体会;加上他拍摄的精彩动人的照片,分享给大家,或许我们没有机会到这些极境之地,但是看完书,相信你一定会深深地叹一口气,因为,人们在面对极致的美与感动时,往往也只是一声叹息。

内容推荐

这是由陈维沧编著的游记散文《那些极境教我的事》。《那些极境教我的事》的内容提要如下:

亲眼目睹喜马拉雅山的念头,一直萦绕我心。勇敢面对危险的情境,是人生不可逃避的学习。我,不只要顺利安全的人生,更要挑战内心的恐惧。

在正北极90度,我们好像一群小矮人踩在巨大的地球仪上,向左走,向右走,百步之内就把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走遍了。

此刻滑稽而悠哉的企鹅,下一刻即将与暴风雪搏斗;此刻平静无波的海面,下一刻即有庞大的冰山迎面而来。啊!生命如此渺小而可贵,但心域可如此宽广而无限。

沙漠的美无法准确形容,它的美丽中带有残酷。我一介都市人,把荒芜当作美,把孤独当作美。但是对于在沙漠中努力求生存的人与物,或许是很残酷的。

目录

推荐序

人生的三种境界◎蔡志忠

美到极致就只是一声叹息◎李伟文

心的力量,超乎想象Himalayas

喜马拉雅——天堂与地狱之间/1

生命渺小可贵,心域无限宽广Antarctic

南极——一本接近灵魂的大书/31

世间事如极光,梦幻生灭North Pole

北极——世界的顶点/89

在险恶与美丽之间学习谦卑Desert

沙漠——陆上的海洋/151

后记/188

试读章节

探险旅行,我的超越与重生

破冰船像一座孤岛,随着海浪飘飘摇摇。眼前这片北极冰海,不正是所谓的“天涯海角”?放眼望去,迎着冰冷海风,悠然独立,自然有一份清洗沉淀后的情思。我常思考,为什么我会站在这里?在这一片汪洋冰海中?

我爱旅行,骨子里填满了探险的基因。旅行“Travel”这个字,拉丁文的字意包含“hard work”与“rebirth”的双重含义。旅行于我,是一件辛苦的工作(hard work),我习惯于从旅游中的艰苦与经历,深入地回顾与反省这一生,探索自我的弱点,不断地追寻重生(rebirth)。

是我的母亲,把探险的基因,遗传给我。

我的母亲,既传统,又超越传统。早在70年前,年方18岁的母亲忍下心把三个月大的我留在台湾的外婆家,独自一人远赴日本东京昭和药专留学,只为了追寻梦想。那时,在船上望着大海的母亲,不知是何等的心情?她,流下了眼泪吗?

母亲多才多艺,当过教员,开过药厂,而且厨艺一流,有时我怀疑她上辈子是西方人,因为她只喝咖啡当饮料,而且不吃稀饭。她永远在学习新的事物,绝不停滞。她62岁移民美国,开始学习绘画和雕塑,并在洛杉矶的绘画比赛中得到第二名,初期的油画,成熟的技巧和色彩运用,竟然看不到新手的生涩。我的母亲个性豪爽,喜欢购物和馈赠亲友。她往生后,我在她房里找到了87个包包,百多条围巾。我那好脾气、勤劳、简俭的父亲对她一向包容,不但容忍她满屋子的画笔、颜料,还支持她买电窑从事陶艺创作。

这一生,我从未见母亲流下一滴眼泪,即使在父亲与妹妹的告别式上,也仅止于双眼湿润。在母亲患大肠癌的那段日子,她若无其事地照常生活,从不向人诉苦,即使她逐渐衰弱举步维艰时,仍婉拒女儿协助上洗手间。

母亲生财有术,家里的经济多半仰赖母亲,她为事业锲而不合,但也懂得犒赏自己。40年前,她运用父亲的退休金凑足了24万,一次全数花光,只为追逐梦想——环游世界30天。那24万,对于那时刚大学毕业的我来说,必须不吃不喝地工作12年才能赚得。

母亲遗传给我勇于尝试、追求梦想的基因。然而,更让我感动的是父亲给予我的——慈悲的身教。表面乐观的父亲,一生任教于中学,他总是笑脸红润,学生都称他“不倒翁”,但实则抑郁不得志。在家族同辈中,他的两位堂兄都是当时台北帝国大学(现为台湾大学)的医学博士,不但自己开医院,事业还扩展到武汉。父亲不但屈居堂兄弟们的光彩之下;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他也不及母亲在事业上的活跃。但是,他的慈悲,让学生们一生感念,让我愿意来世再生作他的孩子,孝敬奉养他。

除了教学,父亲更注重生活教育。父亲是我的太太Sumi的中学导师,Sumi常与我聊及,很怀念中学时代周末看电影的日子。父亲每回看过好的电影,便会替学生谈半价优惠电影票,到了周末,领着全班学生去看电影。在过去以打骂教养的年代,我经常看见堂兄被伯父抽皮鞭,甚至听说过堂兄曾被伯父将头压入水缸中。但我这辈子,父亲从未打过我,他尊重孩子的选择,我相信,这深刻地影响了孩子们的性格发展。

父亲也很孝顺,尽管祖母始终较偏袒伯父,但却是由父亲奉养祖母。有一回,我们陪祖母去南投中兴新村接受全省模范母亲表彰,回家后,父亲因为尊敬兄长,把全部的奖牌与锦旗都送交给伯父。后来,遗产也全由伯父分配,在诸多名贵的古董、家具中,父亲只取了一口老钟,母亲为此非常不悦,认为犯了习俗中“送终”的大忌,但看在我的眼中,父亲此举仿佛是在教导我要珍惜人生和光阴,而他所表现出来的洒脱,对我后来的影响也很大。

他去世后,我才从镇公所那儿得知,几十年来,他把每个月学校配给的白米、食油全都捐献出去送给游民,他的无缘大悲及默默行善的人生,深深影响了我。

出门在外倍思亲,每每想起了父亲,如果他还在世,一定要带父亲来此一游。可惜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总让我潸然落泪。

在船上欣赏着极地美景,我又思考着,为什么我来到了这里?感谢极地赐给我最美好的生命礼物,但我能回馈给他什么呢?

我所乘的破冰船行驶在大海之上,必会对海豹、北极熊,甚至是看不见的、更多种的生物的生活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南极时,在破冰船上也常见浮冰上的企鹅们慌张地逃跑,让我不禁省思到观光旅游有时对环境也是一种伤害,甚至曾看见船员刷洗轮船机具后,将大量乌黑的废油直接倾泻冰海中。

过度的观光是对环境的耗损,如果能限制造访极地的人,需以特定目的提出造访申请,或对极地以研究、报道等带有正面意义的目的前来,而不只是为了观光享乐而来,或许可将地球的消耗减到最低。

几趟的极地之旅,清净无污染的视野,洗涤了视网膜,也过滤了心灵。今日的北极海是否一如洪荒初创的原始风貌,谁都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里绝少受到人类文明的污染。所幸,地球上还有两极净土,是我们可以引颈回归的原始圣地。

佛言:“心净,国土净。”但是,一介凡夫如我,要得自净其意,谈何容易,只好长征无尘之境,在纯净壮阔的大自然中,从国土净,反求心净。天地八方开阔,只有皑皑白雪将身依托在靛蓝沉静的北极冰洋上,我将一切摄入广角镜头,也存入我心底。

这片冰雪封印的白色大地,百万年来,依循着它特有的节奏,孕育了丰富精彩的生命。如今,这寂静的大地,却留下全球变暖最深刻的痕迹。在不久的将来,北极夏天的冰河将全部消失,依赖浮冰生存的物种也将全数灭绝。极地的美,深深地烙印在心田,面对如此无奈的环境,每个人都应更努力节约资源,爱护地球,才能留住这清净无染的一幕。愿极地的冰清圣洁,沁人人心,永远作为世间的美好存在。

P145-148

序言

美到极致就只是一声叹息

李伟文

南北极、沙漠、喜马拉雅山,这些名词对现代人而言,是既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说熟悉,是因为几乎每天在各种媒体与不同议题中不断出现,说陌生,是因为很少有人可以亲自探访,甚至我们周边认识的朋友,也很少有人去过。

这些地方又称为极境,地球上极端的环境,要么冷得无法想象,要么又干又热,不然就是高到无法呼吸。这些极境,对任何生物而言,都是非常恶劣艰困的环境,可是就算是有人,包括维沧兄,常问自己,也是别人常问他的:“明知其艰苦,为何偏向艰苦行?”

的确,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决心,多深的渴望,才能在六七十岁的年纪,一次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以及肉体的困顿疲惫接受挑战?四次到南极,三次到北极,以及难以计数的沙漠与高山之行,这些动力,一定是来自生命里更深沉的呼唤。

我相信这种热情绝不是那种“我来,我见,我征服”的炫耀式的游览,而是当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逼迫到最极端的绝境下,才能彰显出生命的深刻与意义,甚至寻得精神上与肉体上的重生与复而。

维沧兄正是荒野保护协会义工们的典范,毫不藏私地把他毕生的经验与体会;加上他拍摄的精彩动人的照片,分享给大家,或许我们没有机会到这些极境之地,但是看完书,相信你也会如同我一样,深深地叹一口气,因为,人们在面对极致的美与感动时,往往也只是一声叹息。

后记

行行觅觅,抓住了什么?

摄影,是为抓住那一方世间之影!我的第一张被抓住的影像,是在家族照片簿里,一张襁褓中、零岁的独照,是现存可见的、我的第一张被摄取的照片。

后来有一张小学时期,穿着日式制服的照片,背着后背式书包,侧身,回眸向镜头,很有精神,有一股“人小志气高”的架势。在那传统的、古典氛围充盈的时代,我,被抓住了一个不落俗套的pose,自觉小有个人特色。

第一张被我抓住的影像已不记得了,也没保存下来。记忆中,大学时期,在我预定受洗作基督徒的那一天,突然奉父亲之命,赶去台中中兴新村,为当选模范母亲而接受表彰的祖母拍照。照片今已下落不明,也许存在族亲长辈的家里。而我,也因此无缘当一个真的“陈弟兄”! (注:大学时代的我,热衷参与基督教团契活动,被同学戏称“陈弟兄”。)

第一次踏上摄影旅途,是1989年,到中国西陲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漠黄沙,纵横天际,在晴空无风之下,沙形曲线万千、优美婉约。这个维吾尔语称为“鸟也飞不过去”的中国最大沙漠,在公元4到7世纪时,曾让西出阳关、到天竺取经的苦行僧众备尝艰辛,苦不堪言。

之后,年年复行行,我就像老骥伏枥一般,肩上挂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行行复觅觅,摄取穹苍之下的自然生态和文化风貌。美国的黄石公园、大峡谷;加拿大的枫叶、瀑布;中南美印加文明遗址;南非的动物世界;爱琴海荷马史诗的众神国度;欧洲捷、奥文艺复兴的古典风华;印度的宗教艺术石窟;柬埔寨吴哥窟;中国敦煌的莫高窟、九寨沟、云南和桂林;日本北海道的阡陌花田……

尔后是纵身三极的极地之旅:搭乘破冰船拍摄南极的企鹅、冰山和海鸟;在北极圈白日守候北极熊,夜晚枯等北极光;在中极踏上了“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秘境。

我不是专业摄影,也没有要成就专业的压力。摄影于我是一份兴趣,自娱并且分享身边的亲友。之所以唯独钟情摄影,在于那份透过镜头,取景构图的美感和悸动。画家作画,多半是在呼吸均匀的柔软中酝酿;摄影构图,却是当下意和境的交会,有时从容取镜,有时就抢在那一刹,当按下快门的片刻,一定是屏气凝神、呼吸止静的。因此,那份“抓住了”的欣喜之情,可以一路延续到回家之后,在灯箱上一一细看冲出的正片。

这份狂热,是学生时代文艺青年爱美好艺的遗绪?也许是吧!

所以,与其说爱上摄影,毋宁说,爱上构图!此外,旅游带给我的,除了一般的行遍天下增广见识之外,更重要的,它是一趟“hard work”,也是一趟重生“rebirth”的生命之旅。为旅行加上了摄影的任务,那更是超载的重度“hard work”。为了追逐光线和气氛,早起、枯等;为了更突出的构图角度,攀高、伏地、卧冰;有时浑然不顾那颤巍巍的立足点,心甘情愿地难行能行,长途跋涉,忍受严酷的气候和大自然无情的洗礼。

行过三极、五大洲,更真实地体会到:寰宇无疆界。无论是在沙漠、在极地冰原、在汪洋大海之上,四界无边,唯与天接。人,真真实实就是天地间一芥子。世界民族、文化、国土的边疆在千古大自然中,原是混沌一隅,唯一不二的本然。(人之渺小,何足言“人定胜天”!)

天涯游子,东西南北,行得远、走得长;踏沙也行、冰山也过;身在凶猛恶水上的一艘破冰船中,五脏随巨浪而翻滚;天地之壮美、之酷厉,人与大自然的角力搏斗,如是我见,如斯我在。这十多年来辛苦的“hard work”,的摄影成绩,精挑细选,先后付印出版了《飞鸿雪泥》、《梦想南极》两本书,因书而掀起了社会效应,而几度接受专访刊载于报刊和杂志,以及受邀校园和公益演讲,现场放映影片,有幸将旅行中的感动与省思分享给大众,期望能回馈世间一丁点儿的力量。

一份兴趣,一份不畏辛苦的坚持,凭借精神与意志之力,为自己退而不休的生命旅途,一程一程地竖立起里程碑,自我领受,同时也分享出“世界真奇妙”的绮丽风光,岂不“快意人生”!

从童年时被拍摄留下纯真的影像;从中年行旅过花甲,拿起相机摄影大千万象;我这沧海一粟的“老顽童”,仍然对世界怀抱好奇,即使有一天势必要放下超载的摄影行囊,换上口袋型的傻瓜相机,也是服膺生命的自然律,又何尝不可“自歌自舞自开怀”?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不畏艰辛、持续不歇前往极境壮游,他的热情与信念,不仅成为年轻人的典范,更能鼓励银发朋友走出户外开拓新视野。

汀秀真(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两度珠穆朗玛峰攻顶)

历经过人生关卡、生死磨难的人,可以跟随着作者的脚步,领略一段极为清净又暗藏玄机的人生切片。

林义杰(极地冒险家)

Richard(维沧)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台湾摄影师,我们2003年在南极相识,印象很深的是:他自谦自己不是摄影家,只是摄影爱好者。我见他拍照也多是one shot,不讲究包围曝光,也不讳言自己对相机的功能发挥甚少。他不拘泥摄影框架的态度,以及他对摄影的执著与努力,在我看来,是他在追求作品“美”的背后的善与真。

Steve Bloom(英Ⅲ摄影家、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些极境教我的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维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85106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