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教书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评职称为何不抓阄》、《党校讲课“三戒”》、《论学术功底》、《向经典学什么》、《论学术框架》、《关于讲课艺术》、《编教材不可假公济私》、《教材应有准入门槛》……这个集子《我的教书笔记》除了收录作者王东京最近两年的教学随笔,也收入了其之前写的几篇文章。

内容推荐

这个集子《我的教书笔记》除了收录作者王东京最近两年的教学随笔,也收入了其之前写的几篇文章;另以“教务部”名义发表的两篇长文,作为附录也刊载于后。

《我的教书笔记》收录了《论“名师”》、《勿误读“师道尊严”》、《“博导”是多大的官》、《评职称为何不抓阄》、《党校讲课“三戒”》、《论学术功底》、《向经典学什么》、《论学术框架》、《关于讲课艺术》、《编教材不可假公济私》、《教材应有准入门槛》、《改进文风谁先吃螃蟹》等文章。

目录

一 改革试水

 说“一流学府”

 论“末位调整”

 关于教学新布局

 评“精品课”的前因

 后果

二 “教”与“考”

 我看“研究式教学”

 也说“以教学为中心”

 讲课为何要有纪律

 何为“研究式”考试

三 为人师表

 论“名师”

 勿误读“师道尊严”

 “博导”是多大的官

 评职称为何不抓阄

四 讲课心得

 党校讲课“三戒”

 论学术功底

 向经典学什么

 论学术框架

 关于讲课艺术

五 教材与文风

 编教材不可假公济私

 教材应有准入门槛

 改进文风谁先吃螃蟹

 谈“文山会海”

六 课外随笔

 一个书生的“从政经验”

 我选职业是误打误撞

 我为何练书法

 永远的导师

附录

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一流学府”

关于加强党校精品课建设的几个问题

文章发表时间一览表

试读章节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打算讨论什么是“一流学府”,习近平校长已讲得够明白,再多说是画蛇添足。这里要说的,是中央党校如何建设“一流学府”。在党校任教十数年,现在改做教学管理,身在其中而耳闻目睹,多少有些发言权。正好,校委有意集思广益,本人也有些想法,不过是一己之见,不见得对,我姑妄言之,大家就姑妄听之吧。

首先一点要确定,中央党校究竟是不是学府?我的回答,当然是。中央党校若不是学府,也就谈不上建设“一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学府,我理解,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有较为完备的学科设置,而且整个运转要以教学为中心。放眼看,不论中国外国_『请问有谁见过没有学科设置的学府呢?是的,这正是学府与普通培训机构的区别。培训机构虽也以教学为中心,但却没有学科分类,没有专业师资;而中央党校不同,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科社、政法、党史、党建、文史、国际战略等学科,而且师资阵容强大。这样看,中央党校是学府是无可置疑的。

事实上,中央党校不仅是学府,而且是党的最高学府。这里说的最高,是指政治地位最高。众所周知,党校是一个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办有党校,而中央党校处在这个系统的最高端,故称最高学府。但应清醒的是,最高学府未必就是“一流学府”。说过了,学府要依托学科方为学府,而“一流学府”,就得靠一流的学科来支撑。否则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学府’’是空中建塔,无根基,何谈一流?所以建设“一流学府”,我认为重点应放在学科建设上。

远的不说,让我们看看国内的几所著名高校。某高校之所以出名,无一例外,背后必有她相对强势的学科。比如北大,她的理科就在全国首屈一指;清华,工科则独占鳌头;而人大的经济、法律也赫赫有名。相比之下,中央党校的强势学科是什么?不知大家怎么看,扪心自问,我却拿不准。也许有人说,中央党校不是以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见长么?不错,这的确是中央党校的优势,但可惜,这种优势尚未转化成学科优势。应该承认,与一流高校比,我们的学科还不够强,作为党校人,我们必须正视这个差距。

我这样说,并非要妄自菲薄,也绝非说党校在各方面皆技不如人。中央党校的教员政治素质强,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学术素养与敬业精神,多年来学员也有口皆碑。前年我在党校中青二班做过一年的学员,听过很多教员的课,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一般高校教员肯定不能比;而论讲课艺术,整体水准也绝不低。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党校有这么强的一支队伍,却为何未打造出强势的学科?这段时间我反复琢磨,想来想去,我认为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

先从客观方面看,中央党校是党中央办的学校,背靠中央,面向高中级干部,因此教学必须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这点上,党校是明显地不同于高校,高校侧重学历教育,而党校侧重干部教育;高校是按专业招生,且按专业系统开课;而党校是组织调训,由于学员需求不同,故只能采取专题式教学。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党校讲的是专题,可专题往往变化快,跨度大,一个教员承担的讲题,上下两个学期可能完全不挨边,这样教员总打“游击”,难以进行学术积累,当然就很难成某领域的专家了。

举我自己的例子。粗略算,进党校任教十八年,迄今讲题至少已在三十个以上,并且这些讲题涵盖财政、金融、产业、国企、三农、区域经济、国际贸易、西方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打一枪换个地方,不停地变,久而久之,自己就成了万金油。说起来,似乎无所不能讲,可就是哪个问题也讲不透。当年的同窗学友不少在高校教书,如今有人成了财政专家,有人成了金融专家,可当有人问我的研究方向,我却无言以对。何以如此?我想是党校教学的特殊性,让教员很难固守某个研究领域。

不过这只是问题一方面,若换个角度即从主观方面看,党校的讲题设计是否可以照应学科呢?是的,党校教学要跟着热点走,这样做没有错。但想深一层,研究热点与学科建设其实不矛盾,可并行不悖。这里的关键,是教员要有专业分工。比如经济学部的教员,就可分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区域经济等不同方向,而且一旦确定就要相对稳定,改打游击战为打阵地战。如此坚持三五年,日积月累,教员必有自己的学术专长,而有了专家,学科建设必大有看头。

请别误会,我主张让教员打阵地战,并非要否定目前的教学模式。党校必须讲专题,而且不能变,要改变的只是具体讲题的设计。比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设的讲题就可按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区域经济等不同方向来拟定,这样定讲题,既可以发挥每个教员的专长,又有利于把问题讲透彻。现在的问题是讲题设计太泛,大而化之,无论教员研究哪个方向都难以把握。力不从心,课当然讲不好。专家出不来,党校学科也就难有大的作为。

我不懂其他学科,经济学如此,其他学科我想也一样。至少有一点可肯定,一流的学科,必须有一流的专家。而经验证明,培养专家是要有学术分工的。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不可能指望每个教员都成为通才。尽管党校更需要“大家”,教员最好贯通文、史、哲、经。但“大家”得首先是某领域的专家,先专而后博;不然博而不专,充其量是个杂家而已。近些年,党校专家出得不多,原因复杂,但我们的讲题设计是否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最后再说一遍,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敢说完全对。若如有不妥,大家尽可批评。我作此文目的原本就在抛砖引玉,要是能引发各位同仁的思考,则于愿足矣!P3-7

序言

我在中央党校教书十八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虽不敢说自己“功成名就”,但有几手看家本领是真的。当教员本来驾轻就熟,也打算就那样一直教到退休,不承想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校委却调我到教务部工作。事出突然,容不得多想,前年底便离开经济学部到了教务部走马上任。

光阴如箭,转眼两年过去。于今回首,我的感受可说是苦不堪言。说实话,当初我绝没想到教务部会这么忙,几乎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时任教务部副主任的赵理文曾告诉我,教务部也有淡季。可两度寒暑,我却始终看不出淡季在哪里。再问理文,理文笑答:现在进修班学制缩短,两月一期,淡季当然不淡了。

其实,我的苦闷还不只是因为忙,上班干活,忙一些倒没什么。真正的难处,是多年来自己埋头学问,对教学管理知之不多;让我做管理无异于赶鸭子上架,何况隔行如隔山,当时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就好比一个农民,祖祖辈辈种地,可突然有人让他去开飞机,你说他是啥感觉?绝不夸张,我那时的心境就和这位农民差不多,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所幸有书磊副校长一路提点,教务部同事也肯教我,当然我自己也是恪尽职守,全力以赴。这两年按照校委提出建设“一流学府”的要求,教务部先后推出了“末位调整”、全面实行“项目制”、改进讲题设计机制、改进学员考试方式、评“精品课”等系列举措,天道酬勤,尽管困难很多但我们还是坚持走过来了,而且党校的教学质量也整体跃升。

读者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正是我两年来的所思所想,更是与教务部的工作密切相连。我想,如果自己不来教务部恐怕不会有这本书面世。事实上我最初也没想过要出书,是形势所逼,为推动教学改革不得已才动笔。想不到《学习时报》刊发后各地党校刊物会纷纷转载,回声四起;而作霖同志也多次催促,希望能由党校出版社结集出版。盛情难却而拒之不恭,于是我也就顺水推舟了。

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以《我的教书笔记》冠名,其实并非我当年任教时的笔记,不想哗众取宠,平日我没有作笔记的习惯。现在这样冠名不过是想表明,本书是从一个教员的角度与大家做沟通,作者的观点乃一家之见,可以参考但不必照单全收。所以要提醒读者莫望文生义,否则你买错了书可不能怪我。

这个集子除了收录我最近两年的教学随笔,也收入了我之前写的几篇文章;另以“教务部”名义发表的两篇长文,作为附录也刊载于后。给个建议,若想了解我对教学思考的心路历程,不妨按照文章发表的先后循序去读,为此我会在书中专门列表指明所有文章的发表日期。

余话不说,是为序。

王东

2012年元旦于北京西郊大有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教书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东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546662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53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