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暖水瓶》由赵中森著,收录了《人民会场的鸽子》、《宋朝暖水瓶》、《假领》、《传说中的白凤》等散文随笔作品。中森所写的可以叫文化随笔,文类依旧可以叫笔记体,写法上可以叙事,可描写,议论并抒情并用,怀古与论今并发,自由活泼,纵情感怀。看似浅近真白,而实际胸有丘壑,把文人个性寓于简介的叙事之中。
图书 | 宋朝暖水瓶/开封文化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宋朝暖水瓶》由赵中森著,收录了《人民会场的鸽子》、《宋朝暖水瓶》、《假领》、《传说中的白凤》等散文随笔作品。中森所写的可以叫文化随笔,文类依旧可以叫笔记体,写法上可以叙事,可描写,议论并抒情并用,怀古与论今并发,自由活泼,纵情感怀。看似浅近真白,而实际胸有丘壑,把文人个性寓于简介的叙事之中。 内容推荐 《宋朝暖水瓶》收录了《城市音乐》、《山货店》、《石桥口》、《人民会场的鸽子》、《窗上的洞口》、《西南城坡》、《小楼昨夜》、《马路书法家》、《城堞下的舞台》、《吊在梁上的自行车》、《露天影院》、《书包里的纤绳》等散文作品。 《宋朝暖水瓶》由赵中森著。 目录 序 人民会场的鸽子 老街 城市音乐 山货店 石桥口 人民会场的鸽子 窗上的洞口 鹅鹅鹅 会唱戏的砖 都市羊群 看树者 开封汤锅 纳凉 锣声 卖水 水井 扫雪 相国寺 蚊帐里的老蜒 西南城坡 小楼昨夜 马路书法家 城堞下的舞台 胡同若菊 开封城墙 城市咖啡 百货公司 婴儿车往事 蛤蟆跟斗 新华楼 公交车 惠济河 插草记 古玩记 石头记 大火记 如厕记 中山装 电线杆 鬼市 五毒 附:昆虫祭 梁园 烟花 宋朝暖水瓶 打苏 开绞 八斤 人物 随礼 叫魂 书场 扇趣 糊盒 纸盆 床上 闲章 锔锅 和煤 打锡壶 拾烟头 拾煤渣 摔老盆 连环图 剃头挑 代笔人 刻钢板 附:油印时代 包装纸 旗门彩 说瞎话儿 草木屐 打袼褙 听电线 蘸水笔 剪灯花 劢裆裤 小铁路 种牛痘 不老盖儿 儿歌“手帕” 行行好吧 绿地记忆 鞋的喜剧 义务劳动 写信年代 麻刀与社火 消失的水缸 宋朝暖水瓶 肘上的商店 吊在梁上的自行车 露天影院 书包里的纤绳 排队的瓦砾 假领 工资 信封 借爹 “双突” 墙报 假领 土壤 水红花 深挖洞 棺材铺 八角镇 学习班 划成分 分房记 癫痫岁月 自慰年代 疯狂的挂历 军帽与铃盖 城市公社食堂 鼓楼,心中永远的痛 传说中的白凤 开封的梅兰芳 张凤梧 托起宝殿的人 陈雨门 附:无梦楼祭 谈心 笔名 怀念 师陀 苏金伞 李苏鹰 传说中的白凤 孔宪易和陈雨门 城记(代后记) 试读章节 石桥口 石桥口,今已无石,无桥;只保留着人口、路口。 细想去,历史上开封经济文化崛起,滥觞于一桥。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原在大河之南。西南城里还有许多河流: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伯俞河、大黄寺河、掣水河、沙海等。有些是建宋以后开凿引水,使得京城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河多,桥自然就多。仅蔡河上就有13座桥,最著名的为龙津桥。到我记事年纪,还能见到石筑的桥、砖砌的桥、木结构的桥。木桥散见于惠济河入宋门东南水门洞一带,黑色,远看上去,像戏台上卧在景阳冈一身皂衣的武松。旱地幽巷,偶尔会抬头看到天桥,行人、车、马成了舟楫,也让今天脑海忽悠蹦出一道美食:过桥米线。 室再雅,庭院再阔绰,日子过得如咸鸭蛋从心儿里流油,也抵不上有水有桥的景。住过沈万山的周庄,倘若抽去船篷不时掠过生有青藤、绿苔的石拱桥,一河沿街风光,不过一抹湿意而已。我几回经过包公湖情人堤桥头,那些唱戏乡亲,伴着弦子梆声,旁若无人地吼着尚未练得圆熟的唱段:“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呦……”泪光闪烁中早已忘记生活的艰辛。桥,构成昔日京畿之地庶民的舞台,让枯瘠的日子平添了快活与沟通。 一个“桥”字,让天下生动了许多。如州桥,落魄的青面兽杨志若换在马市街、鹁鸽市血刃泼皮牛二,水浒故事便会少了一折痛快淋漓。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就应该写在桥上,穿梭于桥洞的船舶正好用来装载和传播这些拍案惊奇。 童年河道上的桥一一消遁,如今只留在老式街牌的蓝底白字上:石桥口、穆家桥、惠济桥…… 桥,当属于一种典型的文化建筑。彬彬有礼的桥,赋予城市雅俗共赏的人文景观:砖石与流水,静与动,上与下,有机地完成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巨构。第一位立在河岸萌生架桥的人,一定是位哲人。桥的问世,打破造物主的不圆满说。桥,平衡,协调,水陆交融,踏实虚心,任劳任怨。桥的品质已是物欲横流世界人们渡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人生两极,亦如过桥。从出生到步入高潮,又由巅峰踱向夕阳,桥从容回答了斯芬克司那个著名之谜。 拐回来再说州桥,它20世纪末匆匆瞥一眼九百年后新中国的天空遂又被掩埋,应该是一种幸运;如若在“大跃进”时被发掘,桥上的青石亦拆去烧石灰了。 夜阑更深,突发奇想,有朝一日开封建地铁,州桥可做一站。 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封着力打造水系工程,并由全民参与为新建数十座桥命名,势必为古城桥的历史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称道。 人民会场的鸽子 家住自由路,出门往西看,最美的建筑当属人民会场。 这里所说的人民会场,是冯玉祥将军执政开封时所建。通体刷成砖红颜色,虹一样拱顶。半圆墙面上,一只翔鸽雕塑下,是由中国、苏联国旗组成的两环图案。 人民会场始建于1928年,初名为民国大剧院,冯将军更名人民会场。说起此事,人们还记得那流传民间的为筹集建造人民会场资金,冯将军把铁塔“卖”给了开封资本家的故事。 人民会场屋顶为木质结构,上下三层,四面八门,可容纳观众万人。人民会场曾几经易名:广智院,中华戏院,新民大戏院,人民电影院,中苏友谊宫;又几经脱胎换骨修葺改建,但老开封人至今仍习惯亲切地叫它人民会场。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人民会场也一改昔日庄严,浓妆艳抹,着苏格兰花裙以“不差钱,,状招揽商家、顾客、游人,据说剧场里早已有欧美流行钢管舞上演。 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人民会场的鸽子。 黄昏时分,鸽群披着晚霞,为中西合璧的恢弘殿堂撒下万千歌唱金箔,中间也穿插无计鸦雀的奏鸣,煞是壮观1 1957年大修时,会场拆除,裸露着椽梁的屋顶,宣告了鸟禽王国的颠覆,那些日子,暮色苍茫中铺天盖地的哀鸣,也感伤着12岁儿童的心事。开封上空的鸟儿,正是从那时渐渐稀少了。 1951年8月8日,豫剧名伶常香玉在人民会场义演,筹资捐献抗美援朝飞机,轰动全国。国粹京剧(那时开封人称为“二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以及马连良、李万春等都先后在人民会场演出。我家后院的二小姐是戏迷,常支使佣人半夜披着皮袄排队买票。不足二里路程,二小姐也要坐嵌银缀铜的黄包车去看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无论散戏多晚,总是我好心的妈妈为她开门。 80年代初,国家京剧院来汴,在人民会场演出。当时市文联办公处就在会场戏台后院。主演李崇善亲自到文联请大家观摩。我还记得市豫剧团的好友李扬在编辑部向高玉倩学戏的情景。高在与我简单对话中说到,她对当时相声里说浩亮“一边一块嘎达肉”很是不满。熟悉高玉倩,自然是她那久远的《红灯记》中气贯长虹的唱腔;回想起来,亦颇有些人民会场历史咏叹调的意味。 P10-13 序言 我在东京的苹果园贩卖那些现代性的果品,一不小心脚下便可能踏出大宋孑遗的古物。某个春天我终于看到了大宋砖墙瓦缝里伸出一些长满文字的绿叶,中森称它为“被埋藏的体验”,他让那些书页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我在河南大学第一个捕捉到带有生命体验的文字,就是从他的骨缝里吹出来的,好作家,开封一位真正的作家。那年市里组织了一次如何推介汴梁文化的座谈会,我不遗余力地鼓吹了他。此后,我借各种机会推介,一个地方的文化不在别人手里,而是在他们那块土地上长出来的作家的体验中。 果然被我言中,中森一段时间在报纸上连续推出了他的系列文化记忆:《茶余集》。这个称谓是那么恰如其分,但略带一点自轻。我说,千万别小看它了,过去的孟元老记下的那些残片断简式的东京物事,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是供人考证古城子民生活状态的利器,是他真正用文字写出了一本“清明上河图”;你扩大篇幅,延伸时段,在不同空间里搜寻,写上两三百篇文字,争取超过孟元老。中森没吭声走了,一年多后便拿出了这样一本书:笔调依旧简洁隽永,那些特有的体验中略带感伤,但仍不失锐利诙谐;我唯一不解的是他还含有浓厚的政治文化情结,但我没点破,怕影响他的发挥。把刀磨得更锋利一些吧,剜一块骨肉,每一滴血都是那么饱满而沉重。他为什么现在选择这一怀旧主题呢?我希望这和作者的年龄没什么关系,而仅仅是文化与审美的元素,仅仅在于它切中了一个现代性问题。前者会让我慨叹出人生许许多多的失落,后者便更让我看出了一个老作者的追求,或者说是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地下勘探,让那些历史的宝物浮出水面。 中森,宝刀未老。 中森的文化记是从童年的生活情趣里长出来的,古老的城墙,纵横的街巷,北门抵黄河古道,陈桥兵变的声音依然盖过河道;南门至朱仙镇,岳飞横刀立马;东门,达山东水泊梁山,大宋把许多人都送往一条反叛之路,林冲、鲁智深、杨志……与历史掌故相关的器物,锈迹斑斑,也许就是那些把耻辱钉在门墙上的铁骨钉。谁在说话?明清遗民的絮叨,市井民间的闲话,当革命也成为历史了的时候,现代人开始了一句顶一万句……中森,今天手握洛阳铲开启一篇文化宝物,与实物有不同,他记录的是话语,是文化符号。人们被今天的万花筒式的生活迷失了眼,在急功近利中无法看清历史幽暗的门楣。我断言:它是一部新东京梦华录。其意义可抵上那巍峨的大梁门,或者那琳琅满目的御街,用黄河那般发出惊涛裂岸的声音。今天的光线也许更明媚了,可近视眼多了,他们很难看清这些透出古老韵味的文字,他们没想到错漏的价值也许千百年之后可由新一代文化人才能看清它宝贵的内涵。 中森说话了,是呼吁,也是请求,我们这些草民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文化;他叙事,也感叹着,有恬淡的忧伤,又是时不我予的挽歌——每个人生产于母腹,走进的却是时代社会,有政治的链锁,亦有文化的光环,曲近衷肠地话说包公,并把他称之为包公文化,谁曾会想到越是呼吁清明廉洁的公众形象越能证明那里的贪污腐败。在浓厚的意识形态里寻找古朴遗风,古城今日安在?大河东流去,不闻浪涛。声。 子立长川叹逝波。每个人都可以反思历史,每个人也都可以感叹人生。在一条时间的地平线上,一端嘹望未来,将来有理想吗?安知它又不成为历史遗迹;一端四瞥怀旧,所有美好的东西流逝了,傻瓜才不珍惜今天呢。可是,现,实太严酷了。它埋藏的不是中森的体验,而是一代抑或若干代人共同的情怀。在爱恨交加的东京,什么是欲望的金苹果?怀旧便成了一剂治病的良药,他不仅是企图挽回那些已经流逝了的东西,在怀乡病的城廓看风云变幻,中森立足的时空便是现代性。吉登斯在《现代性后果》中说:“观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去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更加意义深远。在外延方面,它确立了跨越了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现代性与怀旧这个双重影像如此矛盾地纠结。中森今天为什么怀旧呢?难道只有找寻遗迹才能确证现代化的意义,又抑或,那些令人怀念的旧物丢失了我们非用经典文物方式才能签名。所谓物是人非,道德流逝仅在其次。我们要考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迁。于是中森有了一种飞升的记忆在高度旋转的陀螺里呈抛物线离散,但核心又不离开那个土地上的欧几米德点,马上就可以追踪东京的河水与湖泊的源头。河道何以改变,它们流向哪里?开封的绿荫大树又在何处?难道那些精美的陶瓷也同黄沙一榉会飞吗?谁来给新娘开绞,何人西窗共剪烛?赫赫有名的大相国寺居然靠金钱守门,俗人与高僧均不得入内。是人心不古?还是那些丢失的东西均属非道德存在?难道我们必须扬弃那些文化产品才能确证我们的精神家园在何处?是日暮乡关的旧址,还是朝霞浸染的新都?谁来回答!我们的身体与精神到底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悖论之中呢? 怀旧,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现代性的文化批判。 中森所写的可以叫文化随笔,文类依旧可以叫笔记体,写法上可以叙事,可描写,议论并抒情并用,怀古与论今并发,自由活泼,纵情感怀。看似浅近真白,而实际胸有丘壑,把文人个性寓于简介的叙事之中。普天下的作家文人,充其量不过是社会屋檐下的代笔人,这是指功能,当你看了“剃头挑子——一头热”时心里不免涌起文人式的凄凉。那个叫李子培的人何等高雅,也只有中森为他敲响锣声。一种民间风俗丧失了我们可以叫进步,让所有风俗丧失了我们叫改朝换代,如果所有风俗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表明一种生活方式绝灭了。这表明人们的地域情怀也灭亡了,所有人都单一化,类化了。人失去地域的丰富多彩,他内心的水井也就枯竭了。一旦人们向过去要审美的东西,今天的危机也就深重了。因而中森今天钩沉出种种民间文化风俗作为人们显示的审美怀念,他的笔便完成了一种文化现代性的批判。 说到中森的为人,又是我心中的一张文化名片。文人雅士这个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也许略带反讽,我却是敬重有加。他一身行头总是洁白高雅居多,让身体自己也归入一种文化,板直而徐行,从容论道,声音压低而总是铿锵共鸣,我忆想他年轻时准是个风流才子,会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那种,但更多听闻中的中森却是同上司叫板,绝不妥协!我还没听说过谁冲冠一怒撕毁人生所有的通行证,他却敢把那些红色碎片置之于地扬长而去,视名利如粪土。 前天,中森、占春我们三人逛书店,他挑了几本书,结价30余元,柜台无法找零,由占春代出。复一日,他从城西跑到城东将30元钱送之书店,让店员把钱转给占春,我和占春哑然失笑。他的名言是书钱不能欠,可他没想过跑一趟得两三个小时,好朋友若太计较金钱与道德的关系那不太累了吗?当然今天贪朋友之利的人蔚然成了新时尚,谓之:宰熟。那又是一种令人胆寒齿冷。怀旧,让他总去挂念昔日的朋友,他会专程去看看牛汉诗人、蓝蓝诗人,认真地去拜访周海婴先生。我总担心某天我在北京的居所里,有人轻轻地敲门,中森自天而降,刘恪,我给你送书签来了(中森制作书签一绝)。这就像我的农民朋友王与渫,让我从乡下扛一袋棉被回京送给身价过亿的叶子女士。我做了故事不愿让中森再做故事,但人世间所有的微妙都在个中的故事里。 中森,下次来时,顺便把《宋朝暖水瓶》送一本吧。 后记 总觉得宋朝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受造砖托坯的启迪。明摆着的,活字模与砖的用材,皆取自泥土;外加同样需入窑烧制定型。 杀青的竹片,写字成简,编简成册、收卷。三千字奏牍,俩人抬进宫殿,东方朔写了多久不知道,汉武帝可是读了整整两个月。焚书坑儒,想暴君秦始皇也是看着竹子易燃。《二十四史》至宋,达空前四百九十六卷,自然得益于活字雕版印刷。若按一字一句计,恐怕数目早已超过了筑城用的青砖。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邶风·静女》中那位远古的少女幽会并戏弄男子于城上,可见其开放与浪漫了。当开封城垣还是弱冠少年时,“晓梦迷蝴蝶,春心托杜鹃”的庄子,正是在大梁城“濠梁”(护城河桥)上,与雄辩家惠施一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妙谈,将一场贤哲对话推至上层建筑的经典。 曾为周世宗麾下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宋史》载其:“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柴荣正是欣赏部下这一点,命其跑马圈地,画定外城神牛曲卧轮廓。岂不知姓赵的扬鞭催马扩地的同时,也更加扩张了他觊觎皇位的野心。5年过后,赵匡胤陈桥兵变,果然做了宋朝开国皇帝。开宝元年(968年),赵匡胤重修京城,建皇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墙;自此,北宋167年来从未停止过对城墙的修筑与扩建。 如果说中国历史以汉唐为盛世,那么,经济、文化之发达繁荣,莫过于赵宋。在打造固若金汤城池的同时,尤重文化的王朝,拆除了城市内历朝沿袭的壁垒森严的仿墙,开创了有史以来市民阶层空前的宽松与和谐,宋朝也成为立于世界文明之巅的辉煌帝国。 900年过去,考古工作者发现,繁华的中山路与赵宋龙脉南北御街中轴线居然如出一辙,令世界为之震撼和惊叹! 且不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水毁梁,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十四日夜,黄河决口,翌日黎明,水至开封城下!十六日,开封守军两营兵抱土塞门,“水从隙入,势不可扼”,是日,南门先溃,北门冲开;至夜,曹门、宋门相继沦没,一夜水声如数万钟齐鸣。十七日黎明,全城只存钟、鼓两楼及周府紫禁城屋脊、相国寺顶、延庆观、土街等高阜处。时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河南巡抚宁承勋“由大河泛舟,直抵城下,城垣半在沙淤水浸之中”。 关于谁是决堤没城的元凶?明清史料多谴责农民军所为,而做了闯王的李自成,这位银川驿站的马夫最终也未获得话语权。后人白愚日:“黄河之水虽起寇祸,实值河水骤涨,是天也,非寇也。”时间淡化了战争的功过是非,史学家们则利用故纸堆频频策划着颠覆对手的新的学术河决。 我想说的是,国有国格,人有性格,城亦具性格。 城,乃人类的产物,自然城本身就包含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的人性特征。反过来,人民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推动着城的建设与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于水深火热中挣扎、奋起,抖落掉身上的屈辱与泥沙,“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从豪华沦落贫瘠,由描金王位跌至脱榫板凳,盛宴难再,烧饼夹炒凉粉,照样活得滋腻。他,从不随波逐流,一如黄河中的刀鱼泼刺一声闪现的黑青鱼脊,纵然惊涛裂岸、河床改道,他始终清醒自己的源头。 一代雄城一次又一次地崛起! 城头上的王者之旗,换了多少面了?几多王朝灰飞烟灭,唯城永存,砖声如磬。 城,不是如今电视肥皂剧中的道具,也绝非愚忠将士的铠甲;他充当着诚实的记事簿,亦担当了从容的叙事者。即便尘封百年,一砖一瓦绝不含糊,尊严仍在。修饰后的美丽与裸露着的狰狞,同样拥有可触摸的真实与厚重。谁个再牛B,敢在城墙上贴白瓷片? 一日雨中乘公交经环城,突然间觉得,湿津津的城墙犹如蹲着的老农,含情脉脉地盯着他丰产或歉收的责任田。 中国文学史上,最沉着、睿智者莫过于钱锺书,窃以为除去学富五车,是他写出了足以涵盖国民性的《围城》。 这座城,有太多的故事。开封人崔颢,使得诗仙李白折腰,后来居然做了汴京城的倒插门女婿不说,还在诗中称自己为开封人。 在笔者的经历中,能体现这座城的性格的,其中有两位长者:孔宪易,李逸野。 孔先生,只说他两件滴水小事。 因了《清明上河图》研究新见,引起日本同行关注,特地来开封拜访学者。有关部门到孔家通告,嘱其按约定时间到宾馆会见客人。既能刻薄更善幽默的孑L先生微笑回答,既然是特意来拜访,他们能从日本跑到开封来,就不能劳驾到我家一趟吗?先生“改造”期间,一把扫街扫帚磨秃了,从不扔弃,就直立摆在窗下。一把,两把,三把……“敝帚自珍”的成语在这里,不无几分辛酸;可也分明张扬着开封文人的磊磊傲骨。 李逸野,笔名萧诗寒。诗人,画家;后来成为书法家。一次国家领导人视察开封,看中他的字,有意收藏,书家竟不肯。后经众人劝说,写了一幅四尺四裁交差。 关于这座城,有太多的话;百十篇小文,只不过在龙亭湖打了个水漂儿。 在此,我要特别感激程民生教授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他是这个城市始终关爱、提携我的良师益友之一。河南大学出版社,更为我这个从未登临过最高学府者慷慨铺筑了一条光耀且温暖之路;而若是缺少刘小敏、谢景和这样热忱、负责的编辑抬举,也注定我此生从文的经历会黯淡许多许久。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同事张瑞激动地打来电话,说在市文联召集的关于落实繁荣开封作家队伍的座谈会上,河大一位叫刘恪的教授大谈中森的作品及地位。后来,我荣幸地和学者型作家刘恪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这本书稿的写作过程中,正是他高屋建瓴地提出的建议和批评,致使我避免了一些偏向和错误。刘恪先生还主动提出,一旦将来成书,他要亲自为我作序。 家乡《汴梁晚报》专门为我开辟了长达两年的专栏。当最初的创意经美丽善良的王惠编辑转呈上层,竟然一致拍板赞同。本书所收集的文章,几乎都在该报的“茶余集”中问世。至此,言谢早已经显得苍白。 得知本书已经送审的消息,时值清明。在乘车前往母亲墓地的途中,我已经决定写上这样的题签: 谨以此书献给母亲和这座倾洒过母亲太多血水和汗水的城市。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宋朝暖水瓶/开封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中森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490523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6 |
出版时间 | 2011-12-01 |
首版时间 | 2011-12-01 |
印刷时间 | 201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9.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南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