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魑魅之影
内容
编辑推荐

杜撰所著的《魑魅之影》——最具中国风的推理小说,发生在你眼前的不可能犯罪!

前所未有的不可能犯罪谜团,拒绝叙述性诡计,线索均已给出,凶手只有一人,你,敢不敢来挑战?

当推理小说在“新本格”的旗号下渐渐沦为只讲究奇技淫巧的游戏时,没什么能比一个堂堂正正的挑战更打动人心的了。

内容推荐

《魑魅之影》是杜撰的一部长篇推理小说。

《魑魅之影》讲述:神秘道人在密室中消失,世界上真的存在穿墙术吗?众僧人在雷电交加中目睹一条火龙腾空而起,是妖术还是神迹?烧焦的人头从天而降,将一女子活活吓死,谁解其中秘密?

八十八年过去了,怪异命案无人能解,直到鸟窝头侦探杜撰出马……他能否顺利解开诡异谜团背后的秘密呢?

目录

示意图

主要出场人物列表

第一章 平旦孤影踞坐起

插叙一

第二章 长夜苦吟思愁机

第三章 烂柯负薪朱翁子

插叙二

第四章 难收覆水买臣妻

第五章 总道春意料峭日

插叙三

第六章 最是乍暖还寒时

第七章 何须心事寄明月

挑战读者

第八章 却看花开第几枝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自从破解了“民国”三十七年发生在林园的案件之后,杜撰很长一段时间显得无所事事,他每天只是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在公园里散步,直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才会打开电脑写上一会儿小说。

曾经有读者写信问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罗培高出现在杜撰的探案故事里,这是因为罗培高由刑警大队队长升为某市公安局副局长,只身前往异地赴任已有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虽陆续仍有一些来自警界的协助邀请,但是杜撰大多都拒绝了,他似乎暂时厌倦了直面血淋淋的杀人现场。现在的杜撰更像是一个整天在图书馆里钻研学问的学者,他已经很少接手刑事案件的调查工作了。

杜撰的相貌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那一头鸟窝般的乱发,可是近来杜撰的头发似乎显得不那么凌乱了。当他心情好的时候,也会站在穿衣镜前打理一下头发,可是很快他的好心情便被日益后移的发际线破坏殆尽。虽然杜撰对自己的外貌并不是很在意,但他也不想在三十岁的时候变成尼古拉斯·凯奇那样的发型。

每当杜撰回到公寓的时候,总是很快地将外套脱下,然后换上一件宽大的深蓝色棉睡袍。这件睡袍他穿了很多年,所以显得有些旧,袖口也有些磨损,不过他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习惯穿着这件睡袍。杜撰书桌的抽屉里放着一个小型的黑色石楠木烟斗,他没有抽烟的习惯,不过在写作的时候偶尔会抽上一斗烟丝。此外,他还习惯在写作的时候喝上一杯速溶咖啡。杜撰的睡眠状况非常好,即使在夜深的时候喝上好几杯咖啡,也丝毫不会影响到他的睡眠,无论身在何处,几乎是头挨到枕头便会立即睡着。

杜撰习惯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如果耳边没音乐响着的话,他几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虽然在写作上对音乐非常依赖,但杜撰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音盲,迄今为止连七个简谱音符也分不清。

实在无事可做的时候,杜撰就会去逛博物馆。因为研究西康问题的缘故,杜撰对于省博物馆中藏传佛教的部分总是看得十分仔细,那些精美的唐卡尤其吸引杜撰的目光,他常常在一幅唐卡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

杜撰住的是一间位于大学路的四十多平方米的公寓,除客厅、厨房、卫生间和阳台外,只有一间卧室。杜撰将客厅改为书房,天气好的时候,他也会坐在阳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打开笔记本电脑写作。这间公寓的厨房正对玄关,杜撰常常买食材回来做上一顿便饭,他的厨艺不能算高明,不过应付一些家常菜已经足够了。偶尔也会到蛋糕店买一块咖啡核桃蛋糕或者巧克力慕斯,满足他对甜品的欲望。

拜之前出版的几本小说所赐,杜撰的邮箱总是会收到许多读者来信,偶尔也会有一些热情的读者将小礼物寄到出版社,拜托编辑转交到杜撰手上。这些小礼物从毛绒玩偶到特产茶叶,不一而足,杜撰将它们统统放进一个带锁的抽屉里。大部分的读者来信,杜撰都是看过便作罢,他实在不愿把精力花在一一回复读者来信上,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宁愿在图书馆或者博物馆静静地待上一下午。

这是一个冬日的午后,杜撰将洗好的碗筷放进橱柜里,洗净手之后,走到阳台上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因为熬夜写一篇稿件凌晨4点才入睡,杜撰的眼睛看上去有些浮肿,没有梳理过的头发显得异常凌乱,嘴唇周围残存着没有刮干净的胡楂。总之这时的杜撰一副精神委靡的样子,让人实在担心他随时会晕倒在地上。

午后的天空罕见地出现了太阳的身影,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对冬季的四川盆地来说,这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好天气。杜撰擦掉眼角因为打哈欠而流出的眼泪,一边挠头发一边走回卧室,此时他的精神似乎恢复了一些,看上去总算是有了些许生气。杜撰瞥了一眼墙上的挂钟,脱下身上的棉睡袍,慢吞吞地换上外出时穿的黑呢大衣,把手机、钥匙和钱包都放进口袋,然后走到大门前,准备外出——那位委托杜撰调查案件的Michelle今天乘飞机抵达四川,他现在正准备去机场接她。

杜撰很早以前就考了驾照,不过却一直没什么机会实践。前段时间由于风闻城市交通太过拥挤得要限制车辆上牌,再加上友人的怂恿,杜撰终于下定决心买了一辆小排量的汽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杜撰的开车技术总算是能够应付日常驾驶了——偶尔他也会把车速踩上七十码。

杜撰抵达机场时,距离Michelle的航班到达还有半个小时,他索性坐在车上闭目养神,静静地消磨时间。由于熬夜的缘故,很快闭目养神就变成了呼呼大睡,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Michelle的航班已经到达四十多分钟了。

“糟糕……”

杜撰急忙跳下车,懊恼地朝机场旅客出口跑去。当他跑到旅客出口时,远远就看见一个提着旅行箱四下张望的女孩,由于之前已经看过照片,所以杜撰一眼便认出那个女孩正是Michelle。

“真是不好意思,刚才我在车里睡着了,害你久等了。”杜撰站到女孩面前,一脸歉意地说,“我就是杜撰。”

P18-21

序言

推理的译写之道

天蝎小猪(著名推理小说书评人)

死亡如潮水,它缓缓地、时间性地、看得到地退潮,并在生者的沙滩上搁浅着它卷不走的各种杂物,水落石出,慢慢地腐朽分解。

——唐诺

诚如唐诺所言,尽管推理作品鲜少触及生死哲学的奥义,但毕竟从1841年“世界推理之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发表《莫格街凶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开始,推理小说作为当今大众文学类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就从来不曾彻底偏离其最初的“三部曲”形态:发生事件(出现尸体或谜团)一查验线索(侦探、警察及其替代者登场查案)一还原真相(叙述事件经过、指出案犯并剖析其动机)。在往往以一具或多具尸体作为全书起始内容的早期本格小说和近期犯罪小说中,死亡的重要性变得毋庸置疑,因为正是死亡将作品明确地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凶手时间”和“侦探时间”,亦即凶手在“死亡之前”犯案而侦探在“死亡之后”破案。当然,死亡所代表的意义不止于此,一具尸体的产生在带给凶手快感的同时,也仿佛死者重生一般,诉说着予以侦探灵感的各种线索,最终水落石出、案件解决、凶手伏法,此所谓某些死者(受害人)“虽死而犹生也”,某些生者(加害人)“虽生而犹死也”。既然推理小说必然要写到这种辩证的生死关系,那么淡化已成定局的“必然”,将关注重点转向那些“卷不走的各种杂物”,记叙“退潮”的过程,则成了爱伦·坡身后每一位推理作家的必修课,本书的作者杜撰也不例外。

推理小说作为一种舶来品,本身具有高度的异国文化(欧美文化)特质,使得其在日本、中国、印度、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生根发芽,都无一不以“译写”的形式表现出来。著名推理评论家陈国伟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众接受国,“在推理小说传人前,不仅没有现代形态的警察系统编制,也没有侦探这样的角色存在于实际的社会中,更遑论支撑推理小说最重要的理性逻辑与科学精神,其实都是标准的西方现代性产物。”因此,这些国家的早期推理小说传播者,为了让这种新兴的大众文学类型能尽快地被在地读者人群所接受,将不得不从事所谓“译写”的工作。“译写”的实质是在推理小说的译介过程中对其进行“去西方化”处理,这在各国的推理小说发展初期大体由翻译和改写两个步骤构成,先把原作品翻译成在地当时通行的语言文字,再对原作品中与西洋文化有关的内容进行改写。诚然,对于推理小说的“译写”并非水到渠成之事,它是一个比较复杂耗时的工程,因为这不仅仅是文学叙事形式层面的挪移嫁接,更牵涉到与传统东方文化有着较大差异的法律制度、社会正义、科学理性、文化背景、殖民现代性等西式元素的“在地化”改写。想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造和创新,并进而产出完全具备本地文化特色的原创作品,中国等亚洲诸国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日本已基本实现“译写”工作,至今已自成体系,足以与欧美分庭抗礼,甚至保留了不少现在的英、美、法、德等国已然消逝的推理小说类型,且这些仅存于日本的类型都在不断发展前进中,真是令人欣慰和感慨万千),杜撰以《魑魅之影》为代表的“民国旧案系列”长篇创作正是其中一种可贵的尝试和探索。

上文所述之“译写”工作几乎贯穿了自1896年张坤德译介《记讴者复仇事》等四部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以来的中国推理小说发展史的全过程。迄今,中国本土推理的“去西方化”早已从最初外形上的简单移植,转向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实现对推理小说中的西方元素予以最大程度的干预,这使得国内原创作品的一些佼佼者近乎完美地“脱胎换骨”,基本上看不到外国文化的印记(只保留了推理小说最核心的“三部曲”形态),而体现出浓郁的中华情调,掀起了一股所谓的“中国风”。此类作品在故事形态、题材选用、体裁变化、结构特点、诡计设计、叙事手法、角色设定、行文笔法等诸方面,均跳出了西方语境和文化内质的影响,纷纷与中国传统的或现代的独特元素相结合,比如“笔记体”和“章回体”的运用(以笔记小说和章回小说的笔法来写推理)、“国学诡计”的熟练使用(一个复杂谜团的设置和破解主要取决于对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深刻解读)、“穿越题材+王朝推理”的出现(杜撰的“民国旧案系列”或可视作其变种)、“公安文学”的嬗变(社会政治倾向的隐匿和人民警察形象的“恶化”)、人物对话独自的方言化(如李柏青的“疑难杂症事务所”系列大量出现台湾腔,橘右黑所撰写的青帮题材短篇推理系列则大段使用江湖隐语、帮派切口等)、“武侠推理”的流行(将武侠小说的叙事结构和精神特质纳入到推理小说的书写系统之中而产生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全新推理类型)等。但反过来说,一旦连推理小说最核心的部分都一并去除,即使附上再多的中国风土民情和历史文化符号,也会因为没有了能体现其文类特点和存在价值的东西而使得“译写”不具有任何意义,只可能被认定是非推理的大众文学范型。因此,对从事“译写”工作、拥有一个特殊的“译者身份”的推理作家来说,形塑和完善自己的“译写策略”也是一门必修课。杜撰着力打造包括本书在内的“民国旧案系列”推理长篇,正是其“译写策略”的最新一环。

2005年,当时只有21岁的杜撰在《圈套》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吸血鬼的杀人》,走出了“译写”的第一步。这是篇短小精悍的福尔摩斯探案仿作,而“戏仿”恰恰是最原始状态的“译写”,也是有志于推理创作的写手最常采用的一种叙事类型。并非是因为“仿作”好写,而是因为“仿作”省去了架构故事舞台、预设人物形象、淬炼个性语境等工作程序,只需要照搬原著即可,上手容易。但自打一开始,杜撰就独出机杼,他根本没打算撰写一篇仅仅是酷肖的致敬之作,却以“作中作”、“多重解答”等手法将福尔摩斯故事嵌入以第五扬为主角的解谜小说中,从而形成了新品种的“仿作”。可见,杜撰在决定“译写策略”之初,便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短篇还是杜撰笔下最著名的两大系列中目前业已暂停的“第五扬系列”的首作。该作之后,杜撰又连续创作和发表了六篇“第五扬系列”作品,开始脱离“模仿移植”的初期“译写”,并逐渐加入了一些本土化的文化符码和中国式的幽默元素,只是在本格诡计的设计上独创性不够,使得该系列没有激起更多的反响。

为了尽快形成符合自己发展要求的“译写策略”,杜撰于2006年夏天把自己的名字借给了笔下第二位侦探角色,开辟了全新的“杜撰系列”,首作《画鬼》刊载于当时刚刚崛起的《推理》杂志上。这个短篇成功塑造了一位独特的“安乐椅侦探”形象,加上嗣后《作家不见了》、《摩天轮里的秘密》、《死神之棺》等连续八篇作品的不断丰富和充实,杜撰的角色设计渐趋成型并深获读者喜爱,这也是该系列成为其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最长寿系列的主要原因。在没有开启杜撰系列的长篇写作之前,作者的“译写策略”大致表现为“日系推理的在地化”,不但杜撰作为典型的侦探形象可以明显见到横沟正史、岛田庄司等人缔造的名侦探影子,连叙事方式、诡计类型、结构设置、气氛营造等本格推理小说中较为重要的部分都“尽吹和风”,原创的价值则只在舞台搭建、题材甄选、动机安排等不多的地方深具中国特色。尽管如此,杜撰对“译写策略”的摸索依然是成功的,毕竟发展得全面而成熟的日系推理所能供给的新思路、新灵感必然是源源不断的。当然,作者也在自身的“译写”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完善并进而磨砺成型的创作策略,其结果就是已有两部作品问世的“民国旧案系列”,也是杜撰最具“中国风”的推理作品。

该系列暂定由三部作品组成,作为一项全新的挑战(此前他还没有过长篇推理的创作),杜撰开始考虑吸纳尽可能多的中国元素进来以支撑起整部作品的框架和篇幅,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在地化译写”既能凸显本格解谜的魅力,又能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因此,作者将该系列的推理类型定性为“历史推理”,通过侦破发生在民国时期地方家族老宅中的离奇命案,建构出“纯属杜撰”的本格推理世界。这样的作品汲取了中国纯文学作品中乡土小说、家族小说的优势特点,且向时下流行的心理惊悚小说、穿越言情小说等大众文学类型取经,写出了杜撰前所未有的本土旨趣。

与优缺点都很显著的《时之悲》相比,本书《魑魅之影》最大的特色在于叙事结构的严整紧凑、谜团诡计的中国风味和对话行文的古典雅韵:首先是结构部分不再是多个短篇故事的松散接续,而是四个离奇事件环环相扣,末尾一次解谜各个击破,完成度很高;其次是诡计部分不管是“召唤天女”,还是“密室中的无头尸”、“飞升的火龙”以及“从天而降的人头”,其形虽不脱本格视阈,但无一不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之上,如道教玄法、儒佛论争、民俗风物、家族伦理等;最后是行文部分几可用典雅华丽、温润熨帖来形容,“过去时”的景物、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都颇具古典章回小说情调,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文笔功力毕现。此外,本作在真相的揭示处理,也基本因应了自爱伦·坡以来的生死辩证观,“退潮”之景精彩又可悲,其寓意正像佛经所说的“如梦幻泡影”,凶手机关算尽,引人长叹。

后记

2010年,我的第一本长篇推理小说《时之悲》出版了,尽管之前已经出版了三本推理小说短篇集,但创作长篇小说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时之悲》可以算是我长篇推理小说的一部,它的构思也是承袭数年前的想法。现在回过头来看,《时之悲》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缺陷与不足,以致身为作者的我,今日再翻看这本小说时,仍然会脸红——当初这样写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些毛病呢?

因此在写完《时之悲》的2009年,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地再写出一部长篇推理小说来,将前作暴露出的问题统统解决。当新的构思完成时,已经是2010年初了,此后我便立即开始着手搜集写作所需要的资料。

在新构思的故事当中,包含了大量有关宗教、文化、民俗、历史、建筑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搜集资料对我来说,可谓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我频繁出入图书馆,借来了许多参考书籍,虽然囫囵吞枣似的将这些书都读了一遍,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算是有了一点直观的了解,却也远远谈不上有什么深入的感悟心得,只能是照本宣科地将书上的资料摘录下来。本人水平十分有限,因此如果读者发现我书中的说明有什么纰漏之处,敬请指正海涵。

资料搜集完毕之后,我就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由于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写作,因此从2010年2月,到20lO年12月,历时十个月才完成了这部不到12万字的小说。

在朋友的鼓励下,我决定将这部小说投给出版方看看。在接触了几个出版方之后,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表示愿意出版这部小说,于是我将小说重新修订之后,交给了广西人民出版社。签署完出版合同,我长舒了一口气,作为“民国旧案三部曲”第二部的《魑魅之影》,至此可以算是告一个段落了。

回想起《魑魅之影》的创作构想,我在小说中一共设置了“召唤天女”、“密室中的无头尸”、“飞升的火龙”以及“从天而降的人头”四个谜题,这四个谜题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不可能犯罪,其中“召唤天女”和“密室中的无头尸”这两个谜题的诡计是受到古人笔记小说的启发。我在本书第一章里提到“希望……能够做到即使诡计和推理的设定也能熟练运用中国元素”,可以说,这样的诡计设定正是在实践个人关于推理小说创作的一点浅薄之见。

完成《魑魅之影》后,我对于长篇推理小说的创作,又有了一些新的体悟,我会将之运用在下一部长篇推理小说中。虽然我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我会继续努力,在推理小说这片土壤上持续耕耘,正如我在书中所说:“作为本格推理忠实的拥趸……即使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会继续写下去。”

期待在下一部作品中与读者朋友们再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魑魅之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77030
开本 32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