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孙中山与少年中国--从美国当年的报纸看辛亥革命
内容
试读章节

革命早期,英文报纸的报道,以英国较为详细;但多偏于支持袁世凯,而对革命仅表现有限的同情。新生的革命党非常需要新兴的大国——美国更多的支持;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想来缓冲国际上英法德及日本对中国的虎视眈眈;而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受到美国影响,于是形成美国媒体发挥影响的基础。受《少年中国》晨报影响的美国主流英文报,逐渐在正面报道和支持辛亥革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扭转了这种局面。

当时,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了争取世界各国的承认,通过《少年中国》晨报的努力,孙中山先生与二度担任清政府驻华盛顿公使、民国后担任外交部长的吴廷芳,在。1912年1月5日,向全球发表著名的“致友邦书”宣言,说明中国建立共和的必要性及有能力建设新中国,并发表新的外交政策,呼吁世界各国给予承认和助资。美国很多报纸,像《旧金山观察家报》、《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都纷纷在第一时间刊登,使广大美国民众了解中国革命后所成立的是一个怎样的政府,并给予同情与支持。

《少年中国*晨报曾于1912年1月6日的“紧要新闻”中刊出《孙总统致友邦书》(见本书《少年中国》晨报选刊),宣布:“余等今对友邦宣布,决志推倒专制政体,建立民国。公认满政府于未开战前所立之条约,担任保护外国人之生命财产。政府成立之后满洲人与汉人一体看待,改良税制,大开通商门户,全国信教自由,求各友邦之赞成。中华民国之人民,甚望各友邦之早日接纳为完全国之一,与赞助建设世界文明之伟业云。”这正是美国利益所需要的新闻。同时,通过美国媒体对中国革命的报道,使美人对中国新建立的民国有了新的看法。此报道可以说是一个的转折点。

后来,《旧金山观察家报》在1925年3月12日《孙逸仙逝世》(Death calls SunYat Sen)报道中追忆孙中山时,写道:“1912年1月5日,孙逸仙与时任外交部长的伍廷芳,联署发表了著名的宣言,阐述了中国共和政府的革命目标。接着满清皇帝逊位。他期盼在中国实行共和的梦想得以实现。”

早期的美国英文报纸对辛亥革命,并不抱有肯定的态度。因为清朝晚期,有很多次的示威、反抗、起义的运动,到后来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英文媒体只能用负面的形容词来报道这样的消息。就连辛亥革命,也经过了包括广州起义等lO余次的失败。所以“武昌起义”刚开始时,外国新闻界并不重视,以为又是一次失败-仅用小篇来报道,用词的定位是反叛、起Y,(revolt),谋反、反抗(Rebel),暴动(Insurgency),骚乱(Riot)等等。

可是,在Ⅸ少年中国》晨报新闻的影响下,美国新闻界和美国新闻响下的西方新闻界,开始发现辛亥革命和以往不同。在辛亥革命的带动下,革命的风潮席卷中国各地,中国各省纷纷起事,清王朝陷入风暴中,随时有倒台的可能。即使清政府还在执政,美国的报纸纷纷很快转用“革命”(rcvotution)等正面的字句来报道,或多或少是受到《少年中国》晨报鼓吹的影响。以下摘译一些当时的英文报章,本书专门章节中还有较详细的译文。

以《旧金山观察家报》(San F'rancisco Examiner)为例,在《少年中国”晨报影响下,其报道率先对辛亥革命志士表示肯定,以“革命者”(revolutionaries)相称。请看以下两条消息:

1911年10月10日【汉口讯】在武昌方向听到众多枪声,交通线路已截断,听到枪声,看到几个炮火的火光。28位中国革命者(revolutionaries)被捕,其中4人被斩首。——其中把起义者称作“革命者”。第二天,报道中同样用了“革命军”的称呼。

1911年10月11日(星期三)【北京讯】在数日混乱后,革命军已占据湖北省会武昌,防卫武昌的将领被炸弹炸死。五艘外国军舰在长江巡逻,保护汉口。  1911年10月11日(星期三),旧金山另一家英文报《呼声报》 (The call),一开始就以中性的标题《武昌发生激战》报道:武昌方向今日下午听到很多枪声……28个被捕的暴徒(insurgents)中,4人被斩首示众。中国军船在港湾巡逻。重庆来的消息说,这次运动是因为不满清政府的“保路运动”引起的。——报道中还旧习惯地称革命党人为“暴徒”。

至1911年lO月19日(星期二),《呼声报》(The Call)在标题为《战争蔓延至汉口郊区》报道:多日的战事尚未有决定性的结果……共和军队打响第一枪。在朝廷援军到达前,为保优势,突然发难攻击……朝廷军队奋力抵抗……叛军军火用尽……朝廷军队与革命军在汉口形成胶着状态,战争形势不明朗……,北京满清政府宣告在汉口战斗中取得胜利,援军几个钟头后才到达,叛军在强力设防几天后自武昌后退……美军舰自南京,南上天津,驶往北京援助,首都被置于强力保护下。——一会儿是“共和军”、“革命军”,一会儿又是“叛军”。这些称呼还在来回“挣扎”,可是已经向“革命”靠拢。

不论怎样,这种“转型期”很短,美国媒体很快对辛亥革命有了比较一致的“共识”和肯定。请看以下新闻。

辛亥革命发生时,孙中山先生和黄魂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为革命筹款,接受当地的《每天新闻》(Denyer,colorado,The Daily News)采访。几天后的1911年10月14日(星期六),该报用周末的版面,以《中国未来的统治者到访丹佛清王朝悬赏十万美元买孙逸仙的项上人头》(Future Ruler 0f China Pays Denver a VisitDynasty Offers$100,000 for Dr,Sen’s Head)为标题作了大幅的报道,内容高度肯定孙中山先生。

“担负着中国新共和国责任的中国革命领袖,星期二抵达丹佛,在停留24/J、时后于星期三离开了丹佛。他有时叫孙文博士,但准确的名字是孙逸仙。”

“来自旧金山的新闻,革命宣告成功,孙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大总统”。“他个子不高,偏瘦,比一般中国人稍黑,脸上有一个显著的高颧骨,穿着黑衣,戴礼帽,没辫子像个日本人,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这条新闻的敏感、大胆的“远见”所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先入为主地令很多美国人想起美国解放黑奴的平民总统林肯。后来,美国纪念中国抗日战争5周年的纪念邮票,就把孙中山先生和林肯总统并列。这种看法,多多少少影响到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统。

而美国主流报纸的这种看法,或多或少受到《少年中国》晨报的影响。当时,美国各大报纸在报道中都提起《少年中国》晨报。以下的报道中,可见《少年中国》晨报对美国报道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链”的起始发动作用。

1911年10月14日,《纽约时报》(N,Y Times)作了《孙逸仙在芝加哥号召各城市举行群众大会》的报道:【芝加哥讯】孙逸仙签名的电报送往旧金山《少年中国》晨报总部,号召全国各地在1911年lO月15日举行群众大会和游行。初始,该报是《美洲少年》周报,后来孙才改成日报。

由此可见,美国媒体很快改变对革命党的称呼、作出正确定位的原因,从上面《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也可略见一斑:因为受到《少年中国》晨报的影响。他们对《少年中国》展报的来龙去脉,了解得颇为清楚,对《少年中国》晨报在革命中的位置和作用十分肯定。

同样,1911年11月2日,堪萨斯州(Kansas)的《城市时报》(city Timcs)报道:在当地的《少年中国》社发起为革命筹款,募得300美元,送交旧金山革命总部。——《少年中国》作为在美国。“革命总部”的重要性,开始被美英文报和民众认同。那时300美元的币值应该抵得上现在的十万元。侨胞用辛苦钱捐助革命,其热情和贡献令人感动。普遍爱做善事的美国人也会因此受到感染。  这些报道都证实了《少年中国》晨报对英文报的影响,促使美国新闻媒体对中国产生更大兴趣,对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作出越来越正面和肯定的访问和报道,发挥了《少年中国》晨报对美国报业的影响链作用,让美国政府和民众开始认识新中国和孙中山。P8-P10

目录

序一 周欣平

序二 冯天瑜

前言:谈《少年中国》的”影响链”作用——从当年的美国报纸看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先生在美事略

二、《少年中国》晨报简介

三、《少年中国》晨报选刊

四、《世界日报》报道选刊

五、《国民日报》报道选刊

六、美国主流英文报纸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报道和漫画

七、附录

后记

序言

方李邦琴女史主纂的《孙中山与(少年中国>》一书,通过对在北美印行的《少年中国》晨报、《世界日报》等百年前第一手文献的开掘与整理,向今人呈现了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侧面——海外华人对这场革命的认知、参与、宣传及坚守,用生动、翔实而又鲜为人知的材料,昭显了孙中山先生名论”华侨为革命之母”的深刻内涵。此书堪称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群籍中富于特殊价值的一种,也是近现代报刊史的佳构杰作。

海外华人深怀爱国之情和追求社会进步之志,又历经欧风美雨,接受现代文明洗礼,是较早支持孙中山先生民族民主革命的人群,也是革命思想和现代理念的热心传播者。20世纪初创办于北美的《少年中国》晨报等刊物,即在前驱之列。综览这些报刊文字可以发现,它们在辛亥前后十余年间所提供的丰赡信息,所阐发的新锐观念,皆与辛亥革命的主旨或深相契舍,或相与辩难,从而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极富历史现场感的图景,有助今人体认辛亥革命的复杂进程和深远意义。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改朝换代的“革命”,却并未改变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而辛亥革命则引发国体,政体变更,社会形态有所兴革,从此奔向现代文明的浩荡长程。辛亥革命在“革故”与“鼎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吾土吾民至今受其赐。

(一)终结两千年专制帝制

中国历史的特色之一,是专制帝制早成(公元前3世纪)和长期延续(两千余年)。以公元前221年赢政(前246一前211年在位)称制”始皇帝”为端绪,至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1912年在位,年号宣统)逊位止,专制帝制历时2132年,共有492个皇帝登极。此间政制起伏跌宕,而大势是君主集权于涨落问愈趋强化。帝王“以制命为职”(朱熹语),反映帝王意志的”诏令”通过垂直的官僚系统布达四方,经由郡县制、流官制,实现中央对广土众民的掌控。朝廷又经由选举、科举,君主与庶民对接,从而扩大了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

男耕女织、土地在王有(国有)名义下私有、城乡一元的自然经济,是宗法制与专制帝制存在的经济基础,又被其反哺并受其保护。这种“宗法一专制”二重社会结构与地主、自耕农制的经济形态相互维系。以上诸层面融会成的自足性机体,具有顽强的延传能力,大一统的专制帝制对于中国古典文明的繁荣曾经发挥重要作用,至近古,专制帝制的弊端日剧,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时至近代,在工业文明焕发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宗法专制帝制才逐渐解体。而辛亥革命则正式宣告两千余年一以贯之的君主专制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同盟会1906年拟订《军政府室言》,明确公示国人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

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

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辛亥首义后,诸省响应,帝制崩坍已成定局,宣统三年十二月十三日(1912年2月12日)以隆裕皇太后懿旨名义发布清帝退位诏书。该谕旨日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

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

大势,内审政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

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清帝逊位标志着一个历史终结,是近代文明在中国生长发育的产物,代表这种历史态势的,是革命民主派及其各路同盟军(如立宪派),对专制帝制给予强力一击,促其终结的,正是辛亥首义。袁世凯于辛亥首义以后,“骗取总统,以此攘窃帝位“,“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成为民之”公敌”,召致“天下共击之”,洪宪王朝八十余日即告覆灭。证明了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确为不刊之哲言。

辛亥革命不同凡响的意义,不仅在于推翻清王朝,更在于结束了沿袭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成为中国历史划时代的界标。《世界日报》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紧要新闻”的《草党大胜官军》,辛亥年十月初九日“紧要新闻”的《南京战云之剧烈》等报道,即为这一重大历史事变的记述。今日读来,仍觉血脉责张。

(二)开启共和宪政新篇章

与推翻专制帝制互为表里,辛亥首义的另一空前的历史业绩,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共和”,在中国古典的本义为“共同协和行政”,近代中国与日本学人用“共和”或“公和”翻译西洋的民主立宪政体(republicanism)。这种政体的基本形态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与君主制相对,采用这种政体的国家称共和国。“共和”的英文republic一词来源干拉丁文res publica,意即公共事务。

共和宪政与君主立宪同为近代民主政体的两种并列形态,但由于戊成变法夭折和清末仿行立宪的虚假,表明君主立宪难以在中国实行,共和制成为先进中国人的选择。早在1897年,孙中山先生在《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中,用汉文宣示自己的政治精神是”执共和主义”,他还批驳那种”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的论调。20世纪初,邹容的《革命军》更高唤“中华共和国万岁“口号。至辛亥首义,革命民主派在观念形态上介绍并倡道民主共和,已历十余年,而践履共和制,使之成为一个鲜活的事实,则开端于辛亥首义,湖北军政府建立、《鄂州约法》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便是其显著标志。

中国革命民主派坚守共和主义,并强调共和主义乃是继承中国传统精义与借鉴西方近代政体的结合,孙中山先生说“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仰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岂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

辛亥首义及湖北军政府建立,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缔造,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的实践。尽管“共和”的真实实现,在中国要经历一个起伏跌宕的艰难过程,“共和”的”公”(共和政体是公平、公正政体),”共”(国权是公民共有事业),“和”{以和平方式参与政事)三义为国人认识并付诸实施,决非一蹴而就。然而,辛亥首义应该说是中国人追寻共和宪政的第一个高潮。湖北军政府用人“公举”、政事“众议”,《鄂州约法》将主权在民的精义反映在具体的律法条文中,皆体现一种初级的共和精神,军政府宣布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司法独立,倡导工商业发展,则显示了共和宪政的进步性与人民性。《少年中国》晨报等报刊,当年正为共和宪政作热情鼓吹。

辛亥革命的一大贡献在于,将共和国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其种种不完善的状态)呈现给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从此认定共和制为正统。尽管共和制的内容有待充实与提升,然其前程无疑是光明壮丽的。

《孙中山与<少年中国)》一书提供了丰赡的材料,呈现辛亥革命在“革故”(推翻专制帝制)与“鼎新”(创建民主共和)两方面的卓异贡献。阅览是书,愈益体会到辛亥革命精神不朽——

推翻专制帝制的革命精神不朽!

开创共和宪政的建设精神不朽!

内容推荐

《孙中山与少年中国--从美国当年的报纸看辛亥革命》编著者方李邦琴。

《孙中山与少年中国--从美国当年的报纸看辛亥革命》内容提要:本书对创刊于1910年的《(少午中国)》  晨报以及同时期的《世界日报)》等百午前的报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摘要选录,再现了当年的真实情景。这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限于篇幅,本书只选登了辛亥革命前夕、武昌首义、清帝逊位、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北伐、北上召集国民会议直至逝世几个大的历史片段,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各个侧面,刻画了孙中山先生革命家、政治家的光辉形象。尤其是武昌首义,从清廷和武昌军政府的排兵布阵,武昌、南京的血战,双方统帅部的告急电文,到各省兵变、难民迁流、外侨动态及各国政府的态度和行动等,各个方而均有报道,可以说是一幅辛亥革命的全景展示图。因其报道均为当时的即时报道,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编辑推荐

《孙中山与少年中国--从美国当年的报纸看辛亥革命》编著者方李邦琴。

《孙中山与《少年中国》-从美国当年的报纸看辛亥革命》,本书是美国西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五项活动之一,本书记录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以及《少年中国》和美国舆论界在辛亥革命前后对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的报道与看法。《少年中国》是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创办的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本书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不仅对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研究,而且对海外的华文报业史,都有很大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孙中山与少年中国--从美国当年的报纸看辛亥革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方李邦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07697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7.06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8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