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撕裂的天堂(聚焦阿富汗战争10周年)
内容
编辑推荐

闫亮编著的《撕裂的天堂》这是一份驻外记者的实地采访手记,是用笔和键盘记录下的阿富汗的真实生活。2001年9月11日,一声轰然巨响拉开了战争的序幕。时隔数年,塔利班这个神秘的组织几经“变脸”,既打造自杀式“人肉炸弹”又构建“影子政府”,与北约争夺舆论高地。十年间,阿富汗无辜平民死伤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重复。而作为与阿富汗接壤的邻国中国,这里的反恐局势和跨境犯罪则与西部新疆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息息相关。究竟是谁在阻挠阿富汗的和平?十年战争,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他们又到哪里去找寻那失落的天堂?

内容推荐

闫亮编著的《撕裂的天堂》新华社记者实地采访的第一手材料,全书的很多文字和图片都是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全面反映了阿富汗的真实生活。内容源自作者亲眼所见,靠货真价实的观察和体验为素材落笔成书,无疑对国人了解和认识阿富汗这个神秘的国家大有裨益。国内阿富汗题材的图书很少,中国人写的关于阿富汗的书籍非常有限,现有的书籍大多是宽泛地介绍阿富汗的历史、民族特点、反恐战争的由来、现状和人文风情,但是不能回答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大规模军事冲突结束以后,这个国家的命运将会如何;兵刃交接的大规模冲突虽然结束了,战争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将如何演变。当下阿富汗局势错综复杂,备受关注,  

《撕裂的天堂》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军焚烧古兰经、各方和平谈判等事件的发生和持续发酵,阿富汗地区的局势一直被媒体和广大民众关注,对这一地区现状的描述和局势的解读是很多人深感兴趣的话题,而作者对阿富汗的形势研判,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和精到的论述,所下功夫很深。

目录

第一章 “9·ll”之后的塔利

第一节 与塔利班谈判:美国立场转弯?00t5

 1.塔利班“温和派”在和谈008

 2.塔利班“强硬派”在阻挠010

第二节 塔利班10年变脸012

 1.行为方式更趋“基地”化013

 2.拉拢毛拉打造“人肉炸弹”015

 3.构建“影子政府”争夺民心 017

第三节 塔利班的“软实力”018

 1.塔利班言论此塔利班更危险叭9

 2.塔利班媒体运动020

第四节 塔利班的游击战术023

 1.初入总统府:体验超级安检024

 2.“巴达尔”攻势:潜伏与反潜伏026

 3.刺杀瓦利·卡尔扎伊027

 4. 塔利班“人弹”三部曲:中国公民劫后余生031

 5.古尔邦节 :毛拉奥马尔发声033

第二章 地缘争夺酿造分裂态势

第一节 美俄伊正面交锋043

 1.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考量——亲历喀布尔反美游行c

 2.地缘战略下的美国高层突访049

 3.俄罗斯的南下与顾虑053

 4.伊朗在阿富汗的双面手法054

第二节 巴基斯坦与印度暗中博弈056

 1.巴基斯坦:秘密武器057

 2.印度:经济援助为拉拢059

 3印阿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061

第三节 中美博弈艾娜克062

 1.踏上中冶艾娜克铜矿的营地063

 2.中国在阿富汗的特殊角色068

 3.打拼在阿富汗的中国商人070

第三章 国家机器打碎容易重建难

第一节 民选政府缘何失效?080

第二节 经济重建:造血与输血082

 1.外援型经济:体外输血能撑多久?084

 2.还《三杯茶》作者一个清白086

 3.阿富汗的银行安全吗?088

第三节 难以安置的战争难民090

 l有一种苦难叫不忍回首090

 2.法里德A的追梦之旅094

第四节 塔利班与毒品096

 1.瘾君子的天堂:美丽的卡尔加湖099

 2.罂粟花的眼泪:探访喀布尔戒毒所102

 3.现实之需:中阿联手跨境禁毒104

 4.鸦片战争:北约缘何“不作为” 106

第五节 走进阿富汗国民军军营 107

第四章 部族忠诚挑战国家认同

第一节 阿富汗社会的部族特性118

 1.透过穆斯林葬礼看阿富汗部族特性118

 2.塔利班“农村包围城市”,部落不要政府要自治120

 3.大支尔格会议:部族社会遗产 122

 4.部族长老推动的和平:美元换情报 125

 5.阿富汗部族警察的光荣使命126

第二节  民族矛盾与和解之路127

 1. 拉巴尼之死激化民族矛盾 127

 2. 拜谒拉巴尼墓130

 3.阿富汗式爱情:近亲结婚下的民族隔阂 133

 4.政府和议会内部的民族之争 135

 5.走进反塔联盟大本营潘杰希尔 136

第五章 多元文化冲击民族和谐

第一节 丝绸之路:阿富汗的昔日繁荣148

 1. 巴柬扬大佛:文明的冲突150

 2.教派冲突:谁是最终受害者? 151

 3.普什图与哈扎拉153

第二节 普什图法典154

 1.什么是普什图法典? 156

 2.普什图:“我们不允许后背上有伤口” 157

第三节 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 162

 1.阿富汗穆斯林的困惑164

 2.塔利班的“伊斯兰文化” 165

 3. 塔利班“新政”的反伊斯兰根源 168

第六章 前瞻和平未来忧患重重

第一节 塔利班垮台后的阿富汗社会进步176

 1.初到阿富汗,阔步走在喀布尔的大街上176

 2.年轻女性:脱下“波尔卡”为理想而奋斗 178

 3.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步明显180

 4.阿富汗女警182

第二节 前瞻和平的隐忧185

 1.巴基斯坦能否愿意合作 187

 2.“哈卡尼网络”能否决裂塔利班190

 3.阿巴边界分歧何时休192

 4.2014年,政治和解曙光乍现? 194

 5.新丝绸之路可行之辩196

第三节 中阿利益攸关198

第四节 好运,阿富汗200

附录 活在阿富汗

后记 不是终结

试读章节

2011年10月7日,星期五,阿富汗穆斯林礼拜日,也是阿富汗战争爆发10周年纪念日。清晨,喀布尔秋日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柔和的阳光洒在院子四周围墙带刺的铁丝网上,开启了我在阿富汗异国他乡新一天的生活。今天,轮到分社文字雇员法里德.贝赫布德(Farid Behbud)值班。像往常一样,上午8点半左右,法里德来到我们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中心瓦齐尔·阿克巴汗区的办公室,与我们一起开始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不能和邻里亲朋一样去清真寺祈祷。由于我们分社司机的名字也是法里德,为了将两人区别开,使生活更加方便,我们习惯称呼法里德。贝赫布德为法里德A,称司机为法里德B。

“10年前的那一天,我的父亲远在丹麦,作为家中长子,我承担起了保护家人的责任,带着全家6人躲在法鲁克亚伊斯兰大学(Farooqya Islamic University)的公寓里面。英美联军首先对喀布尔机场和阿西马伊山(Asimahi mountain)实施轰炸。阿西马伊山是塔利班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从山上发射的火力可辐射到喀布尔主城区。空袭过后几天,英美联军从天上空投下一些收音机来,我们纷纷从地上捡起来,收听音乐,很高兴。英美联军也利用这些收音机向阿富汗平民发布警告,让我们远离塔利班士兵、桥梁和机场等重要的军事目标。”法里德A一边回忆一边对我说,手中的茶杯抖个不停。

法里德A,现年39岁,和妻子育有3个女儿,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喀布尔。

10年前的那场战争让阿富汗民众受尽磨难。10年后,像法里德A一样,不少民众已无暇顾及这个战争爆发10周年的特殊日子,只有每天的生计和实实在在的安全才是他们最担忧的事情。塔利班上台执政前的穆罕默德·纳吉布拉统治时期,法里德A的父亲是喀布尔大学一名德语教授。一开始,法里德A全家居住在喀布尔大学给他父亲提供的公寓里。后来,纳吉布拉政权垮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陷入军阀混战,他们生活的公寓在战火中损毁。法里德A说:“布尔汉丁·拉巴尼政府时期,阿富汗教育部让在战火中失去寓所的大学教师搬到另外一座公寓内,幸好我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这所公寓就位于我们后来居住的法鲁克亚伊斯兰大学。”

阿富汗战争爆发时,法里德A的父亲吴拉姆·达斯塔吉尔·贝赫布德(GhulamDastagir Behbud)远在丹麦。法里德A说:“如果不是战争爆发,现在和父母可能已生活在丹麦了,在那里过着天堂般的生活。英美联军接连不断地轰炸,我带着母亲和弟弟们跑到了喀布尔西部阿曼努拉·汗王宫附近的一座空房子,躲避联军空袭。那里是一片民宅,没有塔利班士兵,也没有塔利班的军事设施,相对安全。我们暂居的那座民宅的房东当时去了巴基斯坦,我们的一个亲戚是房东的好朋友,而房东当时把钥匙交给了他。在那里过了大约20天以后,我们全家才回家。”

“10年前,我没有工作,整天在家里闲着,”法里德A说,“那场战争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即便在首都喀布尔,我依然担心每天从家里来到办公室之后能不能安然无恙地回家,担心会不会在路上遇到自杀式袭击和简易爆炸装置袭击。”

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2011年公布数据显示,已有超过1.2万名阿富汗平民在战争中丧生。仅在2011年上半年,有1462名阿富汗平民死于与塔利班相关的各种武装冲突,比去年同期增加15%。2012年2月4日,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在年度报告中披露,2011年共有3021名阿富汗平民在各类暴力事件中丧生,创阿富汗战争10年来最高水平。

塔利班垮台以后,阿富汗的经济重建进展不畅,不稳定的安全局势让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如今,驻阿富汗美军已开始撤军,但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在阿富汗远远没有消亡。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和休养,2011年4月30日,阿富汗塔利班吹响了针对阿富汗国民军和北约部队的冲锋号,从5月1日起在阿富汗全境发动了代号为“巴达尔”的春季攻势。此后,包括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的弟弟瓦利·卡尔扎伊以及阿富汗和平高级委员会主席、前总统布尔汉丁·拉巴尼等在内的政府高官相继遇刺身亡,不稳定的安全局势不断拨动普通民众脆弱的神经。

“法里德,塔利班政权已经垮台10年了,为什么塔利班还这么猖狂?阿富汗什么时候才能迎来和平?”我问道。 法里德A放下手中的茶杯,满脸忧郁,沉默许久才回答我的问题:“如果塔利班卷土重来,我们的生活又将重新回到一片黑暗之中,这是大多数阿富汗人最担忧的事情。阿富汗战争10周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但对于我们来说,塔利班的垮台并不意味着苦难的终结。塔利班的确垮台了,但我们依然生活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的每一天就像在悬崖之上走钢丝,只能一直往前走,不敢低头往下看,来不及思考明天会怎样。”P3-5

序言

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有了眼睛,人类才得以通过“看”的方式发掘周边的环境,于是有了发现。有了眼睛,人类以各自之所见,建立起了共识,于是有了沟通与交流;有了眼睛,一个人在其有生之年能够见证发生在他人和自己身上的大小事件,于是产生了羁绊。

承载了如此多的作用,然而人的肉眼目力所及终有极限。于是,越来越多来自远方的消息、故事乃至想法只能假他人之手,传递到我们这儿。在当代,媒体通过大量的驻外记者构筑起了连接外部世界和本国民众通畅的信息渠道。正因如此,驻外记者充当了国内民众的眼睛。

在刚到阿富汗建立喀布尔记者站不久,我就在一次大使馆的新年招待会上结识了时任新华社驻阿富汗喀布尔分社记者闫亮。从业务上来说,新华社在阿富汗的海外报道起步早、根基深,按理说该是我们这些央视的新人主动去他们那儿“拜码头”,但是闫亮给我的印象却平易近人,并且谈吐不凡。尽管新华社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于他这也是第一任驻外,可就在先期抵达的两三个月中对于阿富汗这个国家的政治格局和形势研判,闫亮已然有了很多深入的思考和精到的论述,听后令我好不过瘾。足见他对于驻在国所下工夫之深、观察之细致。

时常有网络上的不知名朋友向我询问阿富汗的情况。他们自己借助国际新闻中有关阿富汗的报道拼凑出的只能是一幅战火纷飞的战地图景,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在这一点上,我们这些驻外记者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作为国内民众的“耳目”,是否尽到了自己的本分?有一句成语叫做“一饱眼福”,观众往往喜欢看新鲜刺激的画面和爆炸性的消息,这是非常自然的。但是如果驻外记者一直缺乏对驻在国风土人情的人文关怀,那就无怪乎国内观众对某些国家的感觉仍是片面而落后的,我亦如此告诫自己。是时想,如果能抽出时间以亲眼所见、货真价实的观察和体验为素材落笔成书,无疑对国人了解阿富汗、认识阿富汗大有裨益。因为,这个国家太过神秘。

阿富汗经历过外敌入侵,也经历过内战;赶走过侵略者,却也有过“引狼人室”的教训。如今,这个曾经并不起眼的内陆国家,成为了多方势力角力的场所,当今世界上如此鲜活生动的教材不可多得。尽管在国内媒体同人的共同努力下,对阿富汗民生和社会的报道力度不断加强,但是相对于恐怖袭击、汽车炸弹和自杀式爆炸等人们习以为常的题材来说,仍有相当大的空间。于一些国内的民众而言,无异于眼睛盯着舞台一隅而不自知。

如今,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出国已经不是一件“事儿”,但是诸如阿富汗这样的地方,由于其特殊性客观存在,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来到这个地方,能够亲眼看一看这个认知的死角。时隔一年,在闰亮离任不久,得知他新书将成,心中倍感喜悦。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实现了不少驻阿富汗记者未竟之理想,完成了许多驻外记者未完之心愿。

驻外记者——你的千里眼。

张骥文

中央电视台驻阿富汗记者

2012年4月5日于喀布尔

后记

“Mr Yan,你很幸运,已经离开了这个疯狂的国家,”阿卜杜勒·哈里姆说,“大家想念你。”回国数月有余,新华社喀布尔分社的文字雇员哈里姆在MSN上给我留言。在他看来,相比如今依然生活在阿富汗的人来讲,我是十分幸运的。因为离开阿富汗的我,不用再担心遭遇自杀式袭击,不用提防塔利班“人弹”,一日三餐,生病有医可循,生活颇为幸福。

如此来看,我的确是幸运的。回望过去,以前总感觉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如今想来并非那般理所当然。安全而美丽的校园、明亮而洁净的办公室和图书馆、心疼你的家人……样样如此:都应倍加珍惜。

不过,让我感到倍加幸运的是,认识了一帮不是战友、却胜似战友的阿富汗和中国朋友。正是他们的帮助和陪伴,使我在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阿富汗过得充实,不辱使命,平安归来。

本书即将付印之际,虽有些许欣喜,但更多的还是忐忑。本书的出版并不意味着我对阿富汗问题关注的终结,相反,对阿富汗塔利班、伊斯兰教和阿富汗问题的理解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为后学,我用心写作。身为记者,不求辞藻华丽,力求内容真实可信。不过,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文中定有不少瑕疵,甚至也会有贻笑大方之处。在此,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斧正。

最后,感谢在阿富汗给予我帮助的所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朋友,感谢新华社总社、国际部、喀布尔分社的领导和同事、阿富汗当地雇员、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的官员和朋友、在阿富汗的媒体同行、在阿中资机构和企业人员。感谢他们的信任、陪伴、帮助、鼓励和参与,使我无愧于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对本书的支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朱岩、翟福军和陈曦老师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劳动。

感谢默默支持和关心我的父母和爱人。由于驻外记者工作的特殊性,与家人聚少离多,让他们独自应对家庭负担,尤其是每当想起他们因阿富汗发生爆炸和袭击而为我时时担忧,我心生愧疚。

谨以此书献给帮助和指导过我的所有老师、朋友和我的家人。

闰亮

2012年2月23日夜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撕裂的天堂(聚焦阿富汗战争10周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闫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09482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15.4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