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富布赖特之旅--从西安来到华盛顿
内容
编辑推荐

胡选恩、胡哲所著的《富布赖特之旅——从西安来到华盛顿》从结构上看,包括了走向华盛顿、美国留学随笔、翻译作品和学术论文等四个部分,真实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学习研究所得。从学术角度看,这本著作可能还谈不上精品,但对多数学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学者来讲,此书确实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胡选恩、胡哲所著的《富布赖特之旅——从西安来到华盛顿》一书记录了作者在美国从事富布赖特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作者奋斗不息的勇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沿着作者的足迹,读者的眼前仿佛会出现一个脚穿粗布鞋、身着黑棉袄的农家少年,他迈着艰难的步伐,披荆斩棘,一步一步从秦岭脚下走进学术的殿堂,用他那带有泥土味的双手摘取了学术皇冠上的明珠。

《富布赖特之旅——从西安来到华盛顿》由四章构成。第一章“走向华盛顿”讲述了作者早年艰难的求学历程和对母亲及女儿的愧疚心情。美国诗人朗费罗曾说:“在人生的熊熊炉火里,作者们的命运也要经过锤炼,在那轰鸣的大铁砧上,铸就了火花四射的事业和思想。”正所谓半夜三更没有哭过,就难以悟出人生的真谛。学术道路上没有经过艰难的跋涉,就难以到达理想的灯塔。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证明了马克思的至理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二章“美国留学随笔”记录了作者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学术活动,其中既有当代作家和名人的访谈,也有已故作家故居的参观纪实以及其他见闻札记。本章节中关国作家对自己作品创作初衷的介绍是研究作家作品的第一手资料,它与学术界对其作品自圆其说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耐人寻味。

第三章“翻译作品”是作者的女儿胡哲在美国上大学之余翻译的一些短小故事,虽出自初学者之手,但饶有趣味。

第四章“学术论文”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几篇关于美国文学的论文。虽谈不上经典和上乘,不妨一读。

目录

第一章 走向华盛顿

 一、曙光

 二、我的母亲

 三、我的女儿

 四、求学路上

 五、初来乍到

第二章 美国留学随笔

 一、约瑟夫-森德利教授

 二、国庆招待会

 三、第一次万圣节 

 四、富布赖特——那人,那使命

 五、有其父必有其女——罗珊娜·沃伦访谈

 六、纽约大学多克托罗采访记

 七、生前一把辛酸泪身后诗书传千秋

 八、芳名垂千古魂系马里兰

 九、海明威科维斯特故居行

 十、罗德兰岛范德比尔特豪宅参观札记

 十一、耿耿报国心悠悠传后人

 十二、迪斯尼——那人,那景

第三章 翻译作品

 一、电话里的谋杀

 二、池塘边的女人

 三、加利布餐馆

 四、爱斯基摩印第安人和他的狐狸妻子

 五、戴翡翠戒指的女人

 六、骷髅女人

 七、如果……

 八、小听差

 九、装满吻的盒子

 十、乔丽娜的一生

 十一、诗歌翻译

第四章 学术论文

 一、惠特曼《草叶集》中的多元文化因素l

 二、美国文坛的新秀:墨西哥裔女作家——海琳娜·玛利亚·瑞拉蒙狄丝

 三、碎片中的传说与女性的呼喊一瑞拉蒙狄丝《加利布餐馆》中的碎片分析

 四、海明威死亡之谜

 五、关注历史和政治的犹太人文主义作家E.L.多克托罗

 六、E.L.多克托罗《但以理书》中政治和文学关系的多向考察

 七、E.L.多克托罗《拉格泰姆时代》中的多重主题

 八、后现代主义作家E.L-多克托罗的小说艺术

 九、多克托罗作品在中国的接受

 十、死亡的暗示——E.L.多克托罗《世界博览会》的潜在主题分析

 十一、浅议汉语的模糊特征及其文化成因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曙光

2006年,两度收到我娘病危的家信。我面临着博士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要不断地查阅、收集和整理大量资料。那一年,我刚刚作为博士被引进到陕西师范大学,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新开设了三门专业课。那时的我身心疲惫,焦头烂额。

2006年9月,一年一度的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项目申报工作开始了。按照学校国际交流处的要求,必须在国庆节之前将所有资料提交给美国驻华大使馆教育交流中心。

说实话,对于这样的好事情,我从来都没有奢望过。我一直认为幸运的事情不会轻易降落到我的身上。但是,我也认为人生在世,凡事都要去努力,去试一试,不成功也不要怨天尤人。将来回想起自己的人生也不会遗憾,因为我曾经努力过。人活着就是要往南墙上撞,无非就两个结果:一个是撞过去成功了;另一个就是没有撞过去,碰得头破血流,失败了也无所谓。此次申请不成功也没有关系。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匆忙准备好有关资料寄往北京。

我的研究项目的题目是“多克托罗后现代历史小说研究”,因为我对这位作家非常熟悉,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多克托罗。我的推荐信是王小伦教授,王文教授和我的导师杨仁敬教授所写。对于他们的热心帮助我永远心存感激。尤其是王小伦教授,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谦虚的学者态度将永远是我求学路上的榜样和追求。

国庆节过后,美国驻华使馆教育交流中心告知我报送的资料不符合规定,要求重新填报。接到此信,我感到一丝欣慰。我觉得此事有点希望,因为好事多磨。我按照规定把所有资料重新整理了一遍,再次寄往北京。在此,我要对负责此事的杨春菊女士深深地表示谢意。她办事的认真、待人接物的和蔼以及言谈举止的优雅赢得了所有富布赖特学者们的尊敬。我还是在几所学校任课。生活节奏依然很快,转眼就到了11月28日,国家留学基金委通知我初审合格,进入了90个人的提名。接下来就是准备去北京面试。面试的时间是2006年12月4日到8日,面试地点在北京市呼家楼京广中心美国教育交流中心2801室。我的面试时间安排在12月4日下午3点半。

顺利通过了第一关,离成功就一步之遥,我一点也不敢马虎。我12月2日就来到北京,在北京对外贸易大学招待所里订了个单间,哪里也没有去,就在旅馆里准备我的陈述报告。我采取的办法是先将资料熟读,然后再背诵。背熟了还要继续背诵,要让面试人员看不出我是背诵的,而是很自然的陈述。就这样在旅馆里呆了两天。12月4日,我来到呼家楼京广中心美国教育交流中心。

面试前,我非常紧张。这时候我就自我安慰:面对每一次选拔和挑战,都要充满着自豪,不要担心结果,充分享受这一刻,因为此生我曾经努力过,也曾参加过富布赖特研究学者的面试。

心里这样想着,就不那么紧张了。到我面试的时间了,我走进面试办公室,向面试老师们问好,就开始陈述我的项目研究计划。按照规定,每个候选人有五分钟的陈述时间,而我在五分钟里还没有结束陈述。有位中国老师打断了我,让我停下来;就在这时,美国大使馆的官员让我继续说下去。我知道我的研究题目引起了美国专家的兴趣,说不定有戏。心里也来了劲儿,陈述就变得更加流利和自如。接着六位中美专家针对我的研究计划提出了非常有学术性的问题,我都做出了恰当的回答。很快就结束了面试。

参加这次面试,我非常感谢金莉教授。她是美国文学方面的专家,造诣很深。在面试中,她曾几次表扬我是一个严肃的学者。她的话可是很有分量的!

面试结束,我就返回西安,因为我还要忙我的博士论文和一节接一节的上课。  12月14日,我接到通知,最后提名的40位学者中有我。在此,我要诚挚地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的相关领导和给我大力支持的各位人士。

获得了富布赖特研究学者提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我的母校——厦门大学。校园新闻及时进行了报道,说我是厦门大学博士生中的第一个获得该项目的人。厦门大学在校庆报道中这样评价富布赖特项目:“富布赖特基金以其高标准,严要求,公正的选拔方式被美誉为学术界的诺贝尔奖。”

二、我的母亲

仰面悲呼亏苍天,低头忧思负祖先。

自叹无知苦娘亲,常将母爱视浮云。

回思往事心如焚,悔恨.交织泪沾襟。

它年早知攀丹桂,何须今日报长恨。

正当我为留学美国忙碌准备的时候,我娘却正在一步步走向自己生命的尽头。

还有四天就是2007年的元旦,我给家里通了电话,告知父亲我元旦前准时回家。谁知父亲告诉我,我娘已经不行了。这是一年来第三次听到我娘要离开人世的消息了。顿时,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我的心头。我娘前两次逃过了厄运,这次……

我急忙收拾了一下,就坐车回家。这次不像往常,没有买多少东西,只买了点葡萄糖,买其它东西恐怕也是多余了。

我回到家里,看见我娘躺在炕上,脸色正常,神志比较清醒。我当下决定把我娘接到城里。固执的父亲不愿同行,说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我到镇上租了一辆汽车,当天就把我娘接到了学校。

和我娘相处的日子是我此生最难忘,最甜蜜的日子。我早上六点起床,首先为我娘洗手、洗脸,然后准备早餐。我把鸡蛋打在牛奶里烧开,一勺一勺喂到她嘴里。此时,她的舌头已不能自由配合吞咽。大部分食物不是吐出来,就是卡在嘴里,只有少量的奶汁勉强咽了下去。

我上午有课,就把她放在床上,多垫几层尿布。中午放学回家一开门,我先叫一声“妈”!她答应我的声音非常清晰。我给她穿好衣服,扶她坐到轮椅上,先给她做饭,然后再一口一口给她喂。她哪里能咽下去,大部分都吐了出来。我把苹果切成小块放在碗里,让她自己吃,也是吃得少,吐得多。

然后,我给自己做饭,匆忙吃完。把我娘推到电视前面,让她看电视,我再去午休一会儿。

下午,我把我娘推到电脑旁边,一边备课,一边给她喂腰果、苹果等零食。从家里来时,她背上有小块的褥疮,我用香皂水给她把后背洗干净,按时给她按摩,最后背部恢复得基本和正常人一样。

我娘可能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每天吃得不多,大便排泄却不少。有好多次都沾到了被子上。幸亏我有全自动洗衣机,也多买了一些床单和衣服,因此不管有多少弄脏的衣服都很快洗净,在暖气上烘干。

后来,我娘不仅进食困难,连坐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我和老父亲商量,把我娘送回老家。我娘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和我一起生活了22天。我陪她老人家走完了那最后一程,这也可能是这一生让我感到难忘和欣慰的事情。然而,最让我感到心里坦然的莫过于在我娘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两次跪倒在她面前给她磕头。

在我娘回家的那天早晨,我租用的汽车还没有到。家里就我和我娘两个人,我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娘可能再也不会跟我到西安来了。我就跪在她的面前,给她磕头。她尽管说不了话,但是很激动,她示意我不要那样。

汽车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我把我娘送回了家。我离家时,又跪在她面前给她磕头。  回到西安刚刚四天,我娘就离开了人世。P3-5

序言

富布赖特项目是由美国前参议员J.威廉·富布赖特所倡导、美国国会于1946年立法通过的全球性教育交流项目,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国际交流计划之一。富布赖特基金以其高标准、严要求和公正的选拔方式而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中美富布赖特项目是该计划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本着平等、互惠和互利的原则促进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为宗旨而拟定的官方交流计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美国国务院共同主管,委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和美国驻华使馆负责实施。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在富布赖特项目申请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先后有多位学者得到了该计划的支持。胡选恩博士作为我校第二位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于2007—2008年前往美国华盛顿从事研究工作。期间,他采访了当代美国多位知名作家,搜集了大量教学和科研资料,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选恩博士曾经在美国、英国和南非留学和工作多年,他勤奋好学,积极进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学者。2003年胡选恩博士以优异成绩考取厦门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作为优秀人才引进到我校外国语学院从事美国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胡选恩博士喜爱教师职业,教学效果突出,深得学生好评。他所培养的研究生一人进入第二届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英语交替传译总决赛,一人考取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一人以交换生身份前往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学习。在学术上,胡选恩博士孜孜以求,先后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出版了三部著作,相关工作还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即将付梓出版的《富布赖特之旅——从西安来到华盛顿》一书内容丰富。从结构上看,包括了走向华盛顿、美国留学随笔、翻译作品和学术论文等四个部分,真实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学习研究所得。从学术角度看,这本著作可能还谈不上精品,但对多数学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学者来讲,此书确实值得一读。

毫无疑问,胡选恩博士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他多年脚踏实地、勤奋努力,视学术为生命,用心血做文章的必然结果。

借此机会我还要讲,作为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学者除了岗位工作之外,在客观上还承担着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沟通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履行直接关乎着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文明进步。因此,很多国家面向外国学者和学生设立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科学研究和奖学助学等基金,目的就在于促进这些交流与沟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特别需要向人类创造的不同文明学习,特别需要世界的理解与包容。因此,在现阶段加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文明与民族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外语工作者无疑承担着特别的责任。基于这些考虑,我衷心希望我们学校外国语学院有更多的学生、学者能够像胡选恩博士一样积极申请国内外各类基金,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使自己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学术积淀更加深厚,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上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我与胡选恩博士为数不多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受到他是一位朴实、善良、真诚、坦荡和懂得感恩的人。在进一步了解中,我还知道他爱岗敬业、不断进取。胡选恩博士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精神和品格在当今显得尤为珍贵。这也许是为什么我愿意为他的著作出版写几句话的原因。

后记

悠悠岁月,几度春秋。从西安来到华盛顿饱含了我多年来的风雨人生和日夜兼程,走完富布赖特之旅有道不尽的往事回忆和人生感慨。《富布赖特之旅——从西安来到华盛顿》一书记录了我在美国从事富布赖特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体现了我奋斗不息的勇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沿着我的足迹,读者的眼前仿佛会出现一个脚穿粗布鞋、身着黑棉袄的农家少年,他迈着艰难的步伐,披荆斩棘,一步一步从秦岭脚下走进学术的殿堂,用他那带有泥土味的双手摘取了学术皇冠上的明珠。

该书由四章构成。第一章“走向华盛顿”讲述了我早年艰难的求学历程和对母亲及女儿的愧疚心情。美国诗人朗费罗曾说:“在人生的熊熊炉火里,我们的命运也要经过锤炼,在那轰鸣的大铁砧上,铸就了火花四射的事业和思想。”正所谓半夜三更没有哭过,就难以悟出人生的真谛。学术道路上没有经过艰难的跋涉,就难以到达理想的灯塔。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证明了马克思的至理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二章“美国留学随笔”记录了我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学术活动,其中既有当代作家和名人的访谈,也有已故作家故居的参观纪实以及其他见闻札记。本章节中关国作家对自己作品创作初衷的介绍是研究作家作品的第一手资料,它与学术界对其作品自圆其说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耐人寻味。

第三章“翻译作品”是我的女儿胡哲在美国上大学之余翻译的一些短小故事,虽出自初学者之手,但饶有趣味。

第四章“学术论文”是我本人撰写的几篇关于美国文学的论文。虽谈不上经典和上乘,不妨一读。

我乃区区小人,不肖草根,几滴墨水,仍玩弄文字,几多浅滩风浪,还感叹人生,引大家独笑耳。见笑!见笑!恳请读者多多包涵。

谨以此书献给我敬爱的母亲!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胡选恩

2012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富布赖特之旅--从西安来到华盛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选恩//胡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65380
开本 16开
页数 1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63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