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发现苏州(中国城记苏州)
内容
编辑推荐

苏州东邻上海,如此之近的距离以至于很多西方读者认为两座城市是同一个地方。为了让广大西方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苏州这座城市,大卫·弗格森编写了《发现苏州》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带领广大西方读者去领略苏州这座中国古城的工艺、美食、高新科技及其周边美景。

内容推荐

对于众多的西方人来说,上海是一个令人耳熟能详的地方,而苏州却鲜为人知。很多人认为,苏州不过是繁华大上海旁边的一个小小邻居。

事实上,苏州是中国的古老城市之一,有着2500多年历史,不论是历史还是文化都远比上海悠久与杰出。千百年来,苏州在政治、军事、艺术,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它的古代园林更是为它赢得了无与伦比的声誉,其古城区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城区之一,而现代化的成就则使得它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翻开《发现苏州》一书,让我们跟随大卫·弗格森的脚步,一同来欣赏这座美丽的水上城市,一同来感受苏州的古老风貌和现代化气息。

《发现苏州》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我心目中的“红绣鞋”

漫步悠悠古城

探究精妙工艺

品味精致美食

欣赏周边美景

探访高新科技

脱不下的“红绣鞋”

附录

试读章节

苏州大多数的园林都是在明朝或清朝设计建造的,所以不可能有太多的人能享受到与设计师一起漫步园林的殊荣。但是,在苏州城内,并不是所有的园林都那么的古老。我刚刚离开的“醉石山庄”就是一座崭新的园林。它坐落于苏州老城区的西边,在过去几年里,被他的设计师蔡廷辉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我很幸运地在他的引领下参观了这座园林。

蔡先生像所有苏州人一样,谦虚、低调,略带些苏州口音。蔡先生告诉我他喜欢这座园林被称为“醉石山庄”。这在我看来,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园内的石头摆放方式十分有特色。但是,蔡先生却告诉我这个名字有着更久远的历史,其实“醉石”是他早年间所用的一个绰号。

上世纪70年代,人们生活比较艰苦。蔡先生在苏州的宾馆里为游客篆刻印章,每件收费20元,赚取生活费。一天,一个外国人请他刻一个“醉石”的印章。当他做完这个印章之后,这位外国人被他高超的技艺所折服,于是便称他为“醉石雕刻家”,蔡先生觉得这个称呼很有意思,便留用做了自己的号。

“醉石山庄”并不是蔡先生设计的第一个园林。1990年,他曾在太湖边上设计建造了第一个园林,1998年在苏州城里建造了第二个现代私家园林。 “醉石山庄”是他第三个现代私家园林,也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从设计到准备花了近10年的时间,期间他四处行走,搜集数千吨石头、名贵树木等。2000年初,根据政府的小区改造计划,他用置换的方式获得现在这套房子的土地使用权。于是,他便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在园林内,他也为自己建造了一栋别墅:虽是一栋现代化房屋,但却仍然保持着苏州的传统古韵。房屋的设计、布局,自然光的采用,每一处细节都经历了精密的规划,创造出一种传统与现代、实用与鉴赏的和谐平衡。

蔡先生继承了他父亲的设计才能,他父亲做了50多年的雕刻师。蔡先生的父亲出生于1915年,卒于1981年,其事业顶峰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直到现在,蔡先生还妥善地保留着父亲的许多作品,并且带领我欣赏了其中的一些,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它们都如此精致。这些印石不超过4英寸高,刻满了书法作品,每一面上少则数十、多则数百个字!其中一个作品上面刻着毛主席的文章《愚公移山》;另一个则是毛主席写的文章《纪念白求恩》。蔡父名声大噪,在上世纪50年代他的作品还作为礼品送给了一位前苏联的高级将领。然而蔡先生认为在他父亲遗留下来的宝藏中最珍贵的是父亲给他提的建议:“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雕刻家,那你就不能只在石头上雕刻。你必须做到可以在任何物体上雕刻,如金属、玉、象牙、木头等等。”蔡先生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蔡先生出生于1947年,在他40余年的艺术生涯里,他都紧循这个建议。少年时期,他在位于环秀山庄内,如今被称为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地方做过两年雕刻学徒。环秀山庄以丰富的假山庭院闻名世界,蔡先生常常睡在花园中的洞穴中,趴在岩石上,感受石头的纹路,“它们对于我来说都是有生命的”,蔡先生对我说。上世纪70年代初,蔡先生在福建上大学。他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他收集的一件佛教题材竹雕作品。

当被问到他父亲是否也怀有建造园林这样的梦想时,蔡先生回答我:“在那个时候有这种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文化大革命时期,蔡先生在一家工厂当设计师,有趣的是,作为雕刻艺术家的他竟然为苏州第一台电视机的设计做出过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蔡先生开始以雕刻为生。他离开工厂,加入苏州中国画研究院,后来逐渐成为了这家研究院的领导。现在,他已经成为一位受尊重的艺术家。拙政园里有31幅刻有明朝著名画家文征明石版画的复制版,均出自蔡先生之手。

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蔡先生给我看了他的很多雕刻作品,大大小小。其中有一些是他现在正在进行的作品:一个巨大的桃木画筒。蔡先生煞费苦心,用雕刻的形式在画筒的表面重现了宋代画家的感觉——13世纪画家梁凯的关于道教的一系列画。原稿现存于纽约美籍华人翁先生手中。这幅画原被他的六世祖,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稣收藏。蔡先生已经在这上面花了18个月的时间,预计在龙年之前完成。在他工作室的另一边,有一个稍大一些的石雕,是蔡先生计划的下一个作品是“八仙贺寿”。

这座园林花费了3年时间建造完成,可是蔡先生却在此之前就花了很多年的心血。他十五年前开始种植各种树木。园林采用了2。00吨来自安徽的黄山石。蔡先生告诉我,这座园林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处水景、每一颗树木的布置都出自他自己设计和安排。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人这样做过。但所有的这些在实施之前都没有任何设计蓝图,仅仅只是零星想法,整体的创意在布置过程中逐渐形成。从水景开始,接着是石头,在这过程中他的想法不断修正、提炼。

蔡先生说他为了这所园林煞费苦心,务求令每一处的景观都显得精致而又独到。比如,为了在萧瑟的冬天里有与众不同的景观,他在花园里并排种了许多冬青和柚子树。每逢冬天,深绿色的冬青叶和红色的小浆果与结着巨大黄色水果的柚子树便会相映成趣(一个个巨型柚子有小孩子的头那么大)……园林里假山石雕林立,当你刚从一座岩洞中走出来,又会发现自己站在两块岩石的中间,这种洞中洞的奇妙景象,让你在参观的时候充满了乐趣。

在岩石迷宫中,你会发现这儿有数十处景点,宽宽窄窄,大小不一,却都能看出主人的用心良苦。透过红红的枫叶,望向池塘的南边,会看到水面的另一头是隐藏在石洞中的花岗岩石舫。在花园入口走廊的一个角落里,原本可以看到一个水幕从岩石上飞泻而下,但这次只能远远地看到一层薄薄的水雾。

传统的苏州园林也会有一些标准化的特点,比如借景。醉石山庄的西边园林也利用了园林外高大的树木营造深远的错觉。还有一些受单个元素启发的特点,比如园内的桥,就是受拙政园内“小飞虹”的启发;而悬垂池塘边的松树则受到网师园内景致的启发。醉石山庄水池的水深数米,也有着深厚的含义。

园林也采用了一两个现代化的方法,以保使用寿命和安全。所有的房子都用石头做成,以免被虫蛀。同样,屋顶和屋檐也舍弃了传统的瓦片,而是使用了苏州陆墓制造的金砖残片。这些砖以前归皇家专用,用来建造紫禁城。金砖的颜色和传统砖瓦的颜色接近,但却经久耐用,可持续使用数百年。家人可在屋顶上自由行走,便于照料高处的植物。

最后,蔡先生试着向我解释他努力想要营造的感觉。“每一个苏州园林都是一个休息的地方。”他告诉我,“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建造一个休闲式的园林。建造园林时,我把中国传统的风格与现代化的技术相结合,达到了最理想的效果。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在园林中加入了一些我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样它才是一所真正的休闲型园林。”

当我结束在醉石山庄的游览后,我对他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苏州的园林几乎时刻都挤满了人。我有机会独自在此游览,细细感受园中的静谧,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我想,这或许也是很多园林主人建造私人园林的原因吧。

在网师园,佑瑾带领我参观了一个大厅。这个大厅有三种不同形状的窗户,从每个窗户往外看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小庭院。她向我解释说每个窗户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一个是竹子,一个是芭蕉,一个是太湖石,并且每一个都有不一样的功能。文人墨客们或是在竹林中沉思,或是聆听雨水击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或是观看太湖石上奇妙的质感……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总是自以为清高,而这样的景致为迎合他们的遗世独处、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的主人大多都曾是朝廷的命官,他们的上半生都在尔虞我诈中度过。告老归田之后,他们希望可以过上安稳、宁静的生活。所以他们选择在苏州建造园林,享受这儿独有的静谧与安宁……

P51-57

序言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外文出版社出版“中国城记”系列书籍,我以为十分及时而且很有意义。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07年,全球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已经超过了50%。据联合国预测,到20lO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全球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之所以说是关键时期,是因为全球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21世纪,国际关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大趋势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把这些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人类历史上,没有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国家崛起的先例。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全球城市化的规模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这就使城市的问题成为当前人类所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世界博览会历史上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国际展览局的会员国支持在上海举行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绝非偶然,这表明,世博运动是追逐人类历史的大趋势的。“中国城记”这套丛书的特点是由一批外国作家来描述中国的城市。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几千年没有中断。城市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第一个五十万人口的城市是临淄,就是中国成语里说“摩肩接踵”的地方;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也出现在中国,那就是长安。今天中国的大中小城市都在发展。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世界对它们的了解可能多一点;对“中国城记”系列书籍还瞩目的南京、昆山、南通、无锡等城市可能了解得少一些,因而更显出这套丛书的价值。外国作家熟悉他们读者群的理念和思路,在世界聚焦城市这个主题时,这一套丛书必定会有助于外国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和中华文化。一百多年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我们曾经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过严厉批判和否定。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意识在增强。正在重新认识中华文化。“中国城记”这套丛书对于我们自己重新认识中华文明也会是有帮助的。由于文化不同,外国人观察中国的角度跟中国人不大一样,他们观察到的可能是我们自己没有看到或没有充分注意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他们对中国城市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自己的城市文化。

西方文明对世界贡献很大,没有西方文明,今天世界的物质财富不会如此之丰富多彩;科学技术也不会进步得如此之快,全世界都在学习西方文明的长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一样,也有自身的弱点。西方文明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难题。过去几百年的世界,基本是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对于东方文明知之甚少。2I世纪可能是轮到东方文明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时候了。“中国城记”这套丛书,会帮助世界进一步了解东方文明,吸取东方的智慧,解决面临的难题。

中国20IO年上海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这套丛书的适时出版对世博会的成功必将做出贡献。预祝“中国城记”系列书籍出版成功。

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

吴建民

2010年4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最初,我并没有意识到在苏州度过的童年生活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直到我开始回顾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才发现,其实苏州对我的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使我意识到人和自然的互补,而不仅仅是自然本身。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参与自然是创新的本质。苏州园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著名设计师:贝聿铭

苏州和威尼斯两座城市的深厚友谊始于数百年前。历史已经书写了两市之间悠久的贸易往来。约在1270年,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向世人传颂苏州是座美丽城市,即便他已远离,这座城市的建筑仍让他牵挂。运河、桥梁、静谧的所在等等。联系着两座城市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建筑,是对艺术、文化、美的热爱,这一切在所有到访过这两座城市的人们眼中,是如此精彩。

威尼斯和“东方的威尼斯”,是两个有着紧密联系的友好城市,至今两市仍有很多互动。我们在不断地发展着彼此的关系,在未来我们仍将继续。

威尼斯市市长:奥尔索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发现苏州(中国城记苏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大卫·弗格森
译者 杨磊//静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75693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33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