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炳忠编著的《生命的故事》是《急诊室的故事》的姊妹篇,是《急诊室的故事》的升华。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生命的故事》通过对叙事医学的探讨与实践,从医学人文的新视角,开辟了医患沟通的新渠道。通过讲故事,向社会公众提供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鲜活世界,回归关于人的健康、疾病、死亡多种场景,特别是在故事的构建、认知、吸收和阐释中,通过医患双方的相互沟通、交流、感动、反思和内省,深深地触动着人心最柔软部分。在互通温暖、互递真情、互相审视中,激活灵魂深处的良心发现,理性自觉地校正各自的言行,从而增进互信,提升共情力。
史炳忠编著的《生命的故事》是一本真情实景、生动感人的新闻故事书,《生命的故事》是一本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医德医风教育书,《生命的故事》是一本传播卫生文化、讲授医学知识的科普书,《生命的故事》是一本传道授业、叙事医学的案例教科书。
电话里的一“线”生机
北京安定医院朱秋艳
地点:北京安定医院
疾患:抑郁症
在人们的想象中,精神科医生整天就是和“疯子”打交道,他们的工作和“救死扶伤”这个词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当精神科刘医生像往常一样拿起电话时,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通过一根细小的电话线,循着电波,她竟挽救了一名濒临死亡女孩的生命!
“吃一瓶碳酸锂能死人吗?”
下午四点半,可以说是一天中病房里最轻松的时候了。交班完毕,医生们梳理着一天的病历,准备下班;患者们则随意地闲聊、活动,再过一会儿就是饭点儿了。
“铃铃铃……铃铃铃……”,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埋首病历间的刘竞医生头也没抬,伸手从桌上拿起了电话。
“您好,九区!”惯常的开场白后,她听到话筒那边传来了微弱而又无助的女声, “请问……这里是九区吗?王医生在不在?”
“她在查房,您有什么事?”听出了声音的异常,刘医生不觉地绷紧了身体,钢笔也放在了一边。
“我想问问吃一瓶碳酸锂能死人吗?”听了这话,刘医生的心立刻提了起来。
碳酸锂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处方药,如果误服中毒,轻则损害胃肠道、心脏等器官,重则导致死亡!一整瓶相当于一个普通病人一个月的药量,.如果这个女孩一次吃下一整瓶碳酸锂,无疑就是一种自杀行为!
刘医生不禁语气急促起来:“请问您是在我们这儿住过院的病人吗?”
“是。”
“您叫什么名字?”
“……"
“您是不是已经把一瓶碳酸锂都吃进去了?”“您身边还有没有其他人?”“您现在在哪里?”
一连串的问话换来的却是电话那端长久的沉默。
刘医生耐住急切的心情,一边继续询问患者的情况,一边让人叫来王雪医生。
听到王医生的声音,电话那头又有了虚弱的回应,但询问她的身份和地址时,她却还是不肯说。王医生凭借着这声音,快速在大脑中搜索近期诊治的女患者,最终锁定了一个可能的目标:20多岁,家在外地,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前几天刚刚出院。
王医生不停地呼唤着患者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得到对方的任何回应。
不能再等了,救人要紧!此时,医生不能出诊、病人不在医院管理范围内等规定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生命面前,一切都要作出让步!
跟生命赛跑,时间永远不够用
刘医生和王医生两人根据来电显示,查到了这位患者电话的所在地一一离医院不远的一家小旅馆。通过询问旅馆负责人,得知患者独自一人住在旅馆,身边没有任何亲属。两位医生将患者的情况告知旅馆工作人员,并嘱咐他们赶快拨打急救电话。放下电话,两人赶忙找到患者住院时留下的家属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然后打车火速赶往现场。
时间就是生命。此时,两位医生正在跟生命赛跑,她们觉得时间永远不够用!望着车窗外倒退的景物,想到那个比自己还年轻的女患者的生命正在一点点流逝,这不远的路途让两人觉得十分漫长,偶有的颠簸合着胸腔内急促的跳动,凭空添了些心惊肉跳的滋味。
好在这种煎熬的时间并不长,当两人到达旅馆时,医生的本能让她们镇定了下来。
两人一路小跑找到了601房间。
一推门,王医生一眼就认出这的确是她前两天诊治的那名患有抑郁症的女患者。
环视四周,两人发现,情况比她们预想的还要糟糕。房间地面一片狼藉,到处是呕吐物,患者的神志已近模糊,反应极其迟钝,桌上放着一个碳酸锂药盒,可里面已空空如也!从患者的反应看,她应该是服用了一整瓶药,情况相当危险!
两名医生一面给患者喂水催吐,一面等待救护车的到来。在这期间,两人轮番拨打患者父亲的手机,但一直无人接听。无奈之下,两人翻看了患者的手机,试图通过通话记录联系上患者的其他亲属。望着没有名字的一个个电话号码,两人只能一个个挨着试。
由于患者家在外地,口音导致的交流不畅本已让人焦虑,听到家人在北京自杀时那种不相信,以为碰到诈骗电话的轻松语气,更让人又急又气。
焦急无奈中,救护车赶到了,这时患者已逐渐处于昏迷状态,气息微弱,神志不清。两名医生放心不下,与急救人员一起前往附近的武警二院急诊科。
由于患者服药时间长、数量大,洗胃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当口,躺在担架上的患者突然转醒,用残存的意识向身边的王医生抬了抬手,王医生赶忙俯身侧耳上前,不想患者却只是向上轻微地翘了翘食指,王医生明白,她这是想要大便。过量服药后的确会让人上吐下泻!现在患者家属不在身边,患者又行动不便,两位医生便自掏腰包,为患者买来了坐便器。急救人员见到这一幕,不禁向她们投来敬佩的目光:“你们医院的大夫真是负责任!”
重塑被病痛扭曲的灵魂才是大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她的老父亲也在多方努力下匆匆赶到了医院。
患者的父亲对抑郁症病人缺乏看护经验,下午将女儿留在旅馆独自出去溜达了,知道女儿自杀后,慌忙赶来。望着面色苍白、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女儿,他泪眼婆娑,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见到家属到来,两名医生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她们又叮嘱了患者老父亲半天,让他一定要盯着女儿按时吃药。
一切交代妥当,两人才拖着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的身体返回,此时,已是晚上八点。P2-4
作为《急诊室的故事》的姊妹篇,《生命的故事》扩大了征文领域,由医护人员、公共卫生人员、患者及其亲属一起,向我们真实讲述发生在医疗卫生一线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我们从中看到,医疗卫生工作者视病人如亲人,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尽全力守护病人的生命;也看到病患及其家人以发自内心的无限信任,将生命和健康毫无保留地托付给医生;更看到医与患共情、医以患为师演绎出的温暖和谐的生命篇章。感谢征文活动组织者的医学人文视角,感谢所有参与者的用心感悟和表达。
医学是一门凸显人文色彩的科学,也是一门永无止境、需要不断进步的科学。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至高无上的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不仅是医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医疗的重要内容。当前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尤其需要构建、培育和弘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激发社会责任感,更加主动地投身改革、推动改革,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健康。全国卫生系统正在进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本书告诉我们,职业精神就存在于这些普通岗位的平凡人物日复一日的奉献中。
是为序。
“生命的故事”有奖征文在《北京青年报》共刊登了82篇文章,这其中有急诊室、手术室惊心动魄的抢救,有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的切身感受,有患者自述的就诊经历,有癌友协会的感人活动……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真实的生命故事。这些故事让许多患者受到激励,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让许多医护人员受到感染,重新涤荡了心灵;让社会受到感动,重新认识了医院和医护人员……医院里,每天都有新的生命故事在发生,我们希望这些故事都是医患携手共抗病魔的真情故事,都是温暖的、和谐的、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