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吕思勉集/大家小集
内容
试读章节

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都

都邑的选择,我是以为人事的关系,重于地理的。南京会成为六朝和明初的旧都,这一点,怕能言其真相者颇少。读史之家,往往把史事看得太深了,以为建都之时,必有深谋远虑,作一番地理上的选择,而不知其实出于人事的推移,可谓求深而反失之。

都邑的选择,我是以为人事的关系,重于地理的。南京会成为六朝和明初的旧都,这一点,怕能言其真相者颇少。读史之家,往往把史事看得太深了,以为建都之时,必有深谋远虑,作一番地理上的选择,而不知其实出于人事的推移,可谓求深而反失之。所以我在这里,愿意说几句活,以证明我的主张,而再附述一些我对于建都问题的意见。

南京为什么会成为六朝的都邑呢?其实东晋和宋、齐、梁、陈不过因袭而已。创建一个都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当都邑创建之初,往往是天造草昧之际,人力物力都感不足,所以总是因仍旧贯的多,凭空创造的少,这是东晋所以建都南京的原因。至于宋、齐、梁、陈四代,则其政权本是沿袭晋朝的,更无待于言了。然则在六朝之中,只有孙吴的建都南京,有加以研究的必要。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呢?长江下流韵都会,本来是在苏州,而后来迁徙到扬州的。看秦朝会稽郡的治所和汉初吴王濞的都城,就可知道。孙吴创业,本在江东,其对岸,直到孙策死时,还在归心曹操的陈登手里,自无建都扬州之理。然则为什么不将根据地移向长江上流,以便进取呢?须知江东定后,他们发展的方向,原是如此的,然其兵力刚进到湖北边境时,曹操的兵,已从襄阳下江陵,直下汉口了。上流为曹操所据,江东断无以自全,所以孙权不能不连合刘备,冒险一战。赤壁战后,上流的形势稳定了,然欲图进取,则非得汉末荆州的治所襄阳不可。而此时荆州,破败已甚,庞统劝刘备进取益州,实以“荆土荒残,人物凋敝”,为最大的理由。直至曹魏之世,袁淮尚欲举襄阳之地而弃之,见《三国·魏志·齐王纪》正始七年注引《汉晋春秋》。其不能用为进取的根据可见。然吴若以全力攻取,魏亦必以全力搏击,得之则不能守,不得则再蹈关羽的覆辙,所以吴虽得荆州,并不向这一方面发展,孙权曾建都武昌,后仍去而还江东,大概为此。

居长江下流而图发展,必先据有徐州。关于这一个问题,孙权在袭取关羽时,曾和吕蒙研究过,到底取徐州与取荆州,孰为有利?吕蒙说:徐州,北方并无重兵驻守,取之不难,然其地为“骁骑所骋”,即七八万人,并不易守,还是全据长江的有利。如此,才决计袭取荆州。

可见在下流方面,孙吴亦不易进取,而曹魏在这一方面的压力却颇重。原来刘琮降后,曹操要顺流东下,不过一时因利乘便之计,若专欲剿灭孙吴,自以从淮南进兵为便。所以赤壁战后,曹操曾四次征伐孙权,建安十四年,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一年。都是从这一方面来的,而合肥的兵力尤重。

孙吴所以拒之者,实在今濡须口一带。此为江东的生死所系,都金陵,则和这一带声势相接,便于指挥。又京口和广陵相对,亦为长江津渡之处,曹丕曾自将自此伐吴,此路亦不可不防;居金陵与京口相距亦近,有左顾右盼之势,孙权所以不居吴郡而居金陵,其理由实在于此。此不过一时军事形势使然,别无深意。

东晋和宋、齐、梁、陈四朝,始终未能恢复北方,论者或谓金陵的形势,欲图进取,尚嫌不足,后来宋高宗建都临安,或又嫌其过于退守,谓其形势尚不如金陵。此等议论,皆太偏重地理,其实南朝之不能恢复,主因实在兵力之不足,当时兵力,南长于水,北长于陆,水军之力虽优,足以防御,或亦可乘机为局部的进取,然欲恢复中原,则非有优良的陆军,作一二次决定胜负的大战不可。

且身临前敌,居于适宜指挥之地,乃一将之任,万乘之君,初不必如此。孙权虽富有谋略,实仍不脱其父兄剽悍轻率之性质,观建安二十年攻合肥之役可知,此其所以必居金陵。若宋高宗,则初不能自将,居金陵与居临安何异?

小国寡民之世,则建都之地,要争出入于数百里之间,至大一统之世则不然。汉高祖欲都洛阳,留侯说:“其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不如关中,沃野千里,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制诸侯。”此乃当统一之初,尚沿列国并立时代之习,欲以都畿之地,与他人对抗,故有此说。若大一统之世,方制万里,都在一个政府统制之下,居长安与居洛阳,又何所择?然则政治及军事的指挥,地点孰为适宜,必计较于数百千里之间,亦只陆恃马力,水恃帆力之世为然。

明初为什么要建都南京呢?那是由于其起兵之初,还没有攘斥胡元的力量,而只是要在南方觅一根据地,那么自濠州分离别为一军而渡江,自莫便于集庆元集庆路。太祖的取天下,其兵力,用于攘斥胡元者实少,用于戡定下流之张士诚、上流之陈友谅者转多。胡元遁走以后,南方之基础已固,又何烦于迁都?论者或谓明之国威,以永乐时为最盛,实由成祖迁都北平使然,此亦不考史实之谈,论其实,则永乐时之边防,实较洪武时为促。明初,北方要塞,本在开平,今多伦。自成祖以大宁畀兀良哈而开平卫挚孤,宣宗乃移之于独石,自此宣、大遂成极边。明初胡元虽退出北平,然仍占据漠南北,为中国计,欲图一劳永逸,必如汉世发兵绝漠,深入穷追,然度漠之事,太祖时有之,成祖时则未之闻。其后有也先之难,俺答之患‘,中国何尝不都北平?

自中国历代兵争之成败观之,似乎北可以制南,南不可以制北,故论建都之地者,多谓北胜于南。而同一北方,则又谓西胜于东,汴梁不如洛阳,洛阳不如长安,此皆以成败之原因,一断之于军事,而言军事之成败,则又一断之于地理形势,殊为失实。且有黄梨洲所见能与众不同,他在《明夷待访录》上说:“秦汉之时,关中风气会聚,田野开辟,人物殷盛,吴楚方脱蛮夷之号,故不能与之争胜。今关中人物,不及吴会久矣。东南粟帛,灌输天下,天下之有吴会,犹富室之有仓库匮箧也。千金之子,仓库匮箧,必身守之,而门庭则以委之仆妾,舍金陵而弗都,是委仆妾以仓库匮箧,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矣,曾谓治天下而智不千金之子若欤?”他知道天下之“重”,在财力,在文化,而不单在兵事,其识可谓胜人一筹。

古人言治,首重风化。欲善风俗,必有其示范之地,以理以势言之,自以首都为最便,故京师昔称首善之区。昔时论建都者,多注重于政治军事,而罕注重于化民成俗,有之者,则惟汉之翼奉,唐之朱朴,宋之陈亮。翼奉当汉元帝时,他对元帝说:文帝称为汉之贤君,亦以其时长安的规模,尚未奢广,故能成节俭之治,若在今日亦“必不能成功名”,他主张迁都成周,重定制度,“与天下更始”。朱朴,当唐末亦说“文物资货,奢侈僭伪已极”,非迁都不可。陈亮当宋高宗时,上书说:“钱塘终始五代,被兵最少,二百年之间,人物繁盛,固已甲于东南;而秦桧又从而备百司庶府,一以讲礼乐于其中,士大夫又从而治园囿台榭,以乐其生;干戈之余,而钱塘遂为乐国矣。”窥其意,宴安鸩毒,实为不能恢复的大原因。三家之言,皆可谓深切著明,而陈亮之言,实尤为沉痛。有谋国之责者,倘不视为河汉?

P37-41

目录

庶几竭吾才 靖献思利济《济(代导言)/1

上 辑

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3

帝制成功君政废坠/8

兵备的废弛与外族的入侵/15

论南北民气之强弱/19

文明民族何以反被野蛮民族所征服/25

历史上之迁都与还都/29

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都/37

东洋史上的西胡/42

论法家/49

论汉代的刺史/54

四史中的谷价/59

论王莽改革/68

为魏武帝辨诬/74

赤壁之战的真相/83

为魏延辨诬/93

论宋武帝与陈武帝/101

入近世期以前中国的情形/114

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132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136

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背景/140

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145

什么叫民族/165

中国民族精神的发展/174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拓殖/183

怎样复兴中国民族/188

史籍举要/195

史学及其演进趋势/205

史学上的两条大路/211

旧时史学的弊病何在/216

现代史学的宗旨/223

研究历史的方法/230

下 辑

中国古代文学概说/243

评刘向《谏起昌陵疏》/248

评司马迁《六国表序》/254

论古史家传记文/260

诵义与作义/275

人工与天籁/280

上古秦汉的文学演变/286

国文教学贡疑/293

论文史/296

关于中国文字的问题/300

学校的责任/304

教育当开发人的心思/312

论教育改革/316

读书的方法/322

青年治学当眼光远大/326

学术为国家社会兴盛的根本/333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338

自述学习经历与读书方法/344

论青年的修养和教育问题/355

对于本周刊两周年纪念的感想和希望/363

致光华大学行政会书/370

吃饭的革命/386

说经世/396

塞翁与管仲/400

光华大学十五周年纪念感想/406

如何根治贪污/408

义州游记/416

“八·一三”战时沪常往来见闻/424

青年时代的回忆/428

猫友纪/433

新年与青年/441

狗吠/450

窖藏与古物/454

两年诗话/462

蠹鱼自讼/475

连丘病案/485

自述/513

序言

广东花城出版社的“大家小集”丛书,已经出版了二十余种,获得了读书界的好评。去年年底,编审丁放鸣先生来电,说已经出版的十余种,收录的大多是文学家的作品,想扩充范围,建议并约我编一本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小集,收入到该丛书里。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近年来,吕先生的学术著作出版得不少,而选编一本非学术性的、通俗易懂的小集子,却还是第一次。所以,我当即就接受了出版社的邀约。不过,虽说是小集,编辑仍希望在有限的篇幅里反映出作者的完整面貌,尤其是一些为人忽视,且重要而有意义的侧面。本着这样的宗旨和目的,本集选录吕先生的文章共六十八篇,按内容分成若干组,有论史的、论文的,也有时论、游记、回忆、自述等,部分文章则是从讲义或演讲稿中节录出来,由编者另加题目。

第一组至第三组,大都属于论史的文章。第一组收录的八篇,都是通论性的史论文章,吕先生很善于对历史作融会贯通的概括,这得益于他对中国历史有全面而通贯的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说中国古代政治的放任主义特点;《帝制成功君政废坠》说大一统帝制建立以后,官僚政治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兵备的废弛与外族的入侵》说秦汉以后,中原王朝的兵备废弛与外族入侵的关系等;都是带有总结性的概括,对于宏观地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组的八篇,主要是论历史人物以及一些具体的历史问题。从题目上看,几乎已是题无剩义,但吕先生都能提出不同于他人的看法和评述。如《论法家》一篇,说法家虽是先秦诸子中最新颖的一派,但仍有它的落伍之处,那便是不知国家和社会的区别,而将国权扩张得过大,秦的短命而亡,与此大有关系。《论王莽改革》一篇,说王莽的失败是先秦以来谈社会改革者的共同失败,由此显示出古代历史的一大转折点,自此以后“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遂成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为魏武帝辨诬》、《为魏延辨诬》两文,旨在纠正因演义平话而造成的对魏武帝、魏延等历史人物的误谬。《论宋武帝与陈武帝》则讨论历代政治家的度量与其成败得失的关系。第三组的九篇,部分为近代史的内容,部分属于民族史的内容。《入近世期以前中国的情形》、《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两篇可以与通论性部分互相发明,都是对传统社会整体性的概说。其说传统社会的三个特征(见本书第131页),最值得我们细细体味。《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一文,专论近世学术的变迁、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到吕先生的治学宗旨及其为人处世的态度。此外,还收录了有关民族、民族精神、民族拓殖等几篇民族史的文章。吕先生的这些史论文章,虽然论述的是历史,但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放在现实,试图在历史经验的梳理中为当下社会找到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比如《论汉代的刺史》一篇,说西汉所设的刺史是专门用来监督太守一级行政官的,他们官位比太守低,资格比太守浅。这种用小官去治大官的做法,遂引发当时人“刺史该不该改州牧”的争论(改为州牧,就算是太守的上级官,可用资历较深的人去担任)。历史上的制度设置和议论,对于两千多年后的今人,有何价值和意义呢?吕先生说:西汉的刺史设置,仍有相当的价值,而当时人的议论则不足取。因为,行政与监督本为两个系统,“行政官宜用资格较深的人,监察官宜用资格较浅的人。因为行政有时候要有相当的手腕,而且也要有相当的技术,这是要有经验然后才能够有的,所以要用资格深的人。至于监察官,则重在破除情面。要锋锐,不要稳重。要有些初出茅庐的呆气,不要阅历深而世故熟。要他抱有高远的理想,看得世事不入眼,不要他看惯了以为无足为怪。要他到处没有认得的人,可以一意孤行,不要交际多了,处处觉得为难。”以现在的事情来比喻:“学校里初毕业的人,文官考试刚录取的人,宜于做监察官。在官场上办过若干年事情的人,宜于做行政官”。这一番议论,完全是为当下的社会而发的,希望现实政治的设置及施行,能从历史中获得某些启示或借镜。这与纯粹选取一些历史上的遗事趣闻,写成饭后谈资式的历史文章,立意、取经全然不同。

  ……

——截选自《庶几竭吾才靖献思利济——一个历史学家的难释情怀(代导言)》

内容推荐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毕生从事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一生著述约一千万字,涉及史学、文学、经学、文字学、文化思想、民族学等多个领域。代表性著作有两部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杰先秦史》、《秦汉史》、杰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其著述广征博引,融会贯通,素为学术界所推重,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本书《吕思勉集》选录吕思勉作品六十八篇,其中近一半是论史、论文、论学的小文章,另一半是讨论社会改革以及游记、回忆、自述等文章。这些有别于高头讲章的小品,包含了作者对人对事的一些看法,透露出作者生活、思想中为人忽视的一些方面;且通俗易懂,文情并茂,平心静气的叙述中,却含有一种深切的哲理。

《吕思勉集》是大家小集系列丛书之一。

编辑推荐

吕思勉,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是我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标榜任何一派,而是别具一格的一家。《吕思勉集》收录的就是他的作品,有史论、文论;有游记、回忆文、自述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吕思勉集/大家小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思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1798
开本 32开
页数 5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8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7
丛书名
印张 1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4
14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