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人饮食经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餐饮文化大师、中国药膳研究会技术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单守庆。为您讲述名人饮食故事,解析其中人生真谛!领袖的厨师程汝明、卫士周福明,特别推荐!

《名人饮食经》首先讲述名人个性化的“饮食语录”,接着是名人与饮食的有趣之事、有益之事,然后对名人饮食进行点评,最后向读者传授名人喜欢的“这口儿”怎么制作或怎么吃。阅读本书,有利于读者走上一条“名人可以,我也可以”的健康长寿之路。

内容推荐

单守庆所著的这本《名人饮食经》,突出科普创作“看百样书,写千字文”的特点,注重科学性、可读性、实用性,写了刘翔、易中天、赵本山、成龙、袁隆平、金庸等当代的十八位名人,写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近现代的十二位名人,写了孔子、曹操、诸葛亮、孙思邈等古代的十位名人,还写了马克思、奥巴马、萨马兰奇、卡斯特罗等外国的九位名人。

这本《名人饮食经》,先是名人个性化的“饮食语录”,接着是名人与饮食的有趣之事、有益之事,然后对名人饮食进行点评,最后向读者传授名人喜欢的“这口儿”怎么制作或怎么吃。

目录

一、当代名人

 1.刘翔:药膳助我重返赛场

 2.姚明:终于能够吃到酸菜鱼了

 3.李默然:我是回民,做牛羊肉没说的

 4.马季:待客首推“马家饼”

 5.成龙:最爱中国功夫中国菜

 6.赵本山:就爱吃小葱蘸大酱

 7.张学友:喜欢美食中的素食

 8.韦唯:钟情于咖啡

 9.范伟:离不开家常菜

 10.宋祖英:我对饮食没有什么忌讳

 11.金庸:民间称他“食博士”

 12.陆文夫:吃遍天下还是回家

 13.叶永烈:台北有地道的上海小笼包

 14.贾平凹:吃羊肉泡馍,为获奖助兴

 15.易中天:“品三国”,也“品萝卜”

 16.于丹:吃喝里面有哲理

 17.袁隆平:要多吃粮少吃肉

 18.李瑞芬:吃吃喝喝讲究“十大平衡”

二、近现代名人

 1.孙中山:与豆腐相伴一生

 2.毛泽东:吃红烧肉补脑子

 3.朱德:长征路上吃蹄筋

 4.周恩来:“三大外交策略”之“烤鸭外交”

 5.邓小平:食补不药补

 6.郭沫若:清真菜好吃

 7.于光远:呼吁“寿星菜泥”

 8.季羡林:不挑食,吃得进,拉得出

 9.张爱玲:无处不在的食文化

 10.梅兰芳:喝粥不喝酒

 11.常香玉:水煮青菜好通便

 12.张大干:自称烹技更在画艺之上

三、古代名人

 1.孔子:饮食生活中说“不”

 2.曹操:药补食疗“曹操鸡”

 3.诸葛亮:馒头源自蛮头

 4.孙思邈: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5.武则天:虫草萝卜都是好菜

 6.苏东坡:长盛不衰“东坡菜”

 7.陆游:补肾明目枸杞粥

 8.李渔:慎杀生,求食益

 9.曹雪芹:亦食亦药的“芹菜疗法”

 10.乾隆:少食杂食康而寿

四、外国名人

 1.马克思:喝酒又品酒

 2.奥巴马:饮食不挑剔,用餐按食谱

 3.萨马兰奇:挥之不去的中餐情结

 4.卡斯特罗:爱吃中国菜,会做糖醋鱼

 5.希拉克:我也确实很爱吃中国的川菜

 6.沙马:酷爱美食的政治家

 7.布朗:中餐馆的菠萝鸡好吃

 8.安藤百福:方便面就是我的命

 9.巴菲特:宴会重在会

后记

试读章节

姚明:终于能够吃到酸菜鱼了

这次回来终于能够吃到酸菜鱼了,我就爱吃酸菜鱼,要好好吃几顿。

——姚明(《新京报》,2008年4月4日)

2008年4月3日晚6时,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现男篮球星姚明的身影:白色的休闲西装,格子毛衣,深色牛仔裤,拄着拐杖。他是从美国归来,欲通过中医治疗脚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笑着说:“哈哈,这次回来终于能够吃到酸菜鱼了,我就爱吃酸菜鱼,要好好吃几顿。”

果然,当晚8时,姚明就出现在一家名为“星星酸菜鱼”的饭馆。另有五人与他一起用餐。据饭馆服务员说,他们没有点酒,只要了四瓶矿泉水,其他菜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姚明吃得不多,就是吃酸菜鱼。

酸菜鱼,这道菜肴以辅料与主料配合命名,纯朴,直观:有酸菜,有鱼。

在供应家常菜的饭馆,常见酸菜鱼。然而,这道普通豪常菜,却有着不凡的身世,且众说纷纭:

说法之一:重庆一家名为“鲜鱼美”的饭馆,烹制鱼馔高人一等,先是研制“水煮鱼”,继而推出“酸菜鱼”,都获得巨大成功。

说法之二:四川一渔翁的老伴,误将鱼放入煮酸菜的锅里,后来一尝,鲜美至极,渔翁逢人就夸,酸菜鱼也就出了名。

说法之三:重庆渔夫将捕获的大鱼卖钱,用卖剩的小鱼和江边的农家换酸菜吃。渔夫将酸菜和鲜鱼一锅煮汤,想不到味道如此鲜美。此事传出,饭店纷纷引进酸菜鱼。

说法之四:四川民间初冬用青菜腌渍酸菜,大坛贮存,随用随取,可食至来年夏天。酸菜和鱼做汤菜,酸鲜爽口,消暑解腻。汤菜中有酸菜有鱼,故名。

说法之五:酸菜鱼始创于船上,是就地取材的菜肴。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酸菜鱼是四川家常菜中的名菜。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酸菜鱼在四川几乎成了家家饭馆的必备菜。随后又“离家出走”,风光各地。到了北京的“酸菜鱼”,不久便与“宫保鸡丁”齐名,成为旺销菜。18岁就穿上了中国男子篮球队队服的姚明,也很快与酸菜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姚明喜欢酸菜鱼之类的家常菜,对猎奇的“野味”、名贵的“海味”并不感兴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姚明是“护鲨行动,从我做起”公益活动的代言人。他曾表示,自己将带头不吃鱼翅。果然,姚明婚宴无鱼翅。

2007年8月6日,中国男篮核心球员姚明和中国女篮前主力球员叶莉在上海举行婚礼。婚宴设在陆家嘴的香格里拉大酒店。身高2.26米的姚明和1.90米的叶莉,两位国手在这里牵手走过红地毯,迈进了婚姻的殿堂。

这两位“高人”,婚礼也与众不同:婚礼举办地入口处,用花草编制的拱门为他们“量身打造”,高度达3米;婚礼现场没设立标有两人名字的指示牌,也没有大幅婚纱照片,却有一个YY标志的帷幕,YY是新郎新娘姓氏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代表“姚叶同心”;平时容纳55张餐桌的宴会厅,只放了9张餐桌——寓意长长久久;婚宴以家庭聚会的形式举行,姚叶两家的亲人共70多人应邀出席,加上工作人员,不足百人,而为婚宴安排的保安人员却超过了一百人,来自全国各地和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埃菲社等媒体的记者有200多人。

婚宴开始前,一位发言人特意出现在记者中间,为每位记者送上一份礼物:精致的喜糖;姚明、叶莉婚纱照的光盘。随后,这位发言人还特意说到姚明婚宴的菜单:原来为姚明婚宴设计的菜单,共有12道菜,高档菜肴有“红烧竹笙鱼肚烩鱼翅”“麒麟海参鲍片”“古法红海斑”。因为姚明曾在“护鲨行动,从我做起”公益活动中郑重承诺,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他本人都拒绝食用鱼翅。所以,原菜单中的“红烧竹笙鱼肚烩鱼翅”被“换下”,另用没有鱼翅的菜“替补”。

这个没有鱼翅的婚宴,历时三个多小时,办得圆圆满满。其间,姚明和叶莉向双方父母敬茶、献花,以感谢养育之恩。各位来宾分享了结婚蛋糕。“护鲨行动,从我做起”,也成了这个名人婚宴的美谈。

姚明婚后到美国打球。他母亲也随他来到美国休斯敦。姚妈妈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开了个“姚餐厅”。餐厅经营中餐,招牌菜是“北京烤鸭”“虾仁小馄饨”“红烧猪蹄”,当然,也少不了姚明喜欢吃的“酸菜鱼”。这个“姚餐厅”,受到中外食客欢迎。有人打趣地说:“打球打出个球星,吃饭吃出个餐厅。”

P6-8

序言

最近,我看到了由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科普作家单守庆先生撰写的《名人饮食经》书稿。在如今人们普遍关心吃什么,怎么吃和如何吃出健康长寿的情况下,作者潜心治学,用近五年的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古今中外名人饮食的资料,著成本书。写名人饮食的书我看过一些,报刊上介绍名人饮食的文章我看得更多一些,可是浏览这本《名人饮食经》,感觉很有些与众不同:

一、这类书通常是多个作者写多个名人,然后汇集到一起,是“编”出来的。而这本《名人饮食经》,突出科普创作“看百样书,写千字文”的特点,注重科学性、可读性、实用性,写了刘翔、易中天、赵本山、成龙、袁隆平、金庸等当代的十八位名人,写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近现代的十二位名人,写了孔子、曹操、诸葛亮、孙思邈等古代的十位名人,还写了马克思、奥巴马、萨马兰奇、卡斯特罗等外国的九位名人。这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数十位名人,他们吃什么,怎么吃,能说出来就不容易,何况写出来,而且是出自一人之手。

二、写名人饮食,也就是写名人吃喝的事,和菜谱文字差不多,抄来转去,不易出新。可是这本《名人饮食经》,先是名人个性化的“饮食语录”,接着是名人与饮食的有趣之事、有益之事,然后对名人饮食进行点评,最后向读者传授名人喜欢的“这口儿”怎么制作或怎么吃。这就有别于常见的写法了,起码我未曾见过这种版块式的多角度的名人饮食研究,感觉新鲜、耐读又实用。

三、名人饮食的写作,往往从“猎奇”处落笔,以示名人饮食也“名贵”,原料是山珍海味,烹调是宫廷秘制,成品是名馔佳肴,使名人饮食更具神秘感。本书却体现了餐桌上的“名人其实就是个人名”,他们的吃吃喝喝,同样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与名人相伴的主食、副食、零食、荤食、素食,也就有了这本鲜见于书市的“名人菜谱”。

很多名人为什么能吃出健康、吃出美丽、吃出长寿、吃出幽默、吃出文化,是很值得人们去研究和宣传的。单守庆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本书是成果之一。阅读本书,有利于读者走上一条“名人可以,我也可以”的健康长寿之路。难怪毛泽东的卫士周福明得知《名人饮食经》将要出版时,特意题词推荐:“单守庆同志是中国餐饮文化大师,坚持名人饮食研究,很下功夫,成果丰硕,成为研究名人饮食的名人。祝贺单守庆同志新著《名人饮食经》出版。希望再接再励,推出更多的研究成果。”这个提词,也表达了我的意思。

我喜欢读单守庆的文章,特别是他的美食写作,能写出历史,写出科技,写出文化,写出趣味。作为中国药膳研究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成员,他是名至实归的。

是为序。

翁维健

2011年8月2日

后记

一本书的从无到有,通常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并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当得知中国书店出版社就要将《名人饮食经》付梓的时候,我对此体会尤深。下面,就把《名人饮食经》的成书过程回顾一下。此番回顾,为了感谢多方面提供的方便和给予的支持,也让我珍惜5年来写作此书的这番经历。

2006年9月7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的《健康时报》刊登《毛泽东:吃红烧肉补脑子》,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名人饮食的文章。同时见报的《开栏语》写道:“名人也是人,和普通人一样要食人间烟火,但是由于名人的身份不同,所以名人和饮食之间便有了许多说不完道不尽的趣闻轶事。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名人的饮食习惯以及这种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为了给读者增添一点‘吃’的乐趣,健康饮食版从本期开始不定期开设《名人与饮食专栏》。”至2008年6月2日,将近两年时间里,我在这个专栏介绍了45位古今中外的名人,共计发表79篇“名人与饮食”的文章。这些文章,曾被《中国食品报》《中国老年报》《家庭保健》杂志等报刊转载。有的读者还将这些文章收集起来,订在一起传阅。此后,我又在《中国民族报》《健康报》《养生大世界》等报刊发表名人饮食的文章50多篇。

2010年9月18日,在新闻单位工作的李子木先生得知我有意将这些文章汇集成一本书,便热情推荐中国书店出版社。他说,这是一家承担国家重点图书项目、多次获奖的出版社。他还说,写名人的书,最好由比较有名的出版社出版。

很快,我将这本书的“选题报告”和几个样章发给中国书店出版社。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将书名改为《名人饮食经》。经,含有经验和典范的意思。随后,又共同策划了“名人饮食经”的“版块模式”:一个名人谈吃的语录、一个名人与吃的故事、一个关于名人之吃的小贴示,一个关于名人所吃食品的制作关键或吃的讲究。

这样一来,我原在报刊上发表的“千字文”,特别是仅有几百字的“豆腐块”,无法照搬到《名人饮食经》里来。“语录”需要查找和核对,“故事”需要挖掘和扩写,“小贴示”需要提炼,“制作关键或吃的讲究”则应避免与前面内容重复。很显然,原文中的“夹叙夹议”要“分档取料”,只能作为素材使用了。

收入本书的49篇“名人与饮食”,是从我发表的130多篇“名人与饮食”中选出来的,都进行了近乎于“重起炉灶”般的写作。策划编辑岂航说:“一个篇章分为四项:语录、故事、评论性的提示、技术性的提醒。这样给读者的印象比较直接,每一部分字数都不多,读起来更轻松一些。”责任编辑杭玫说:“即使设置了版块,终究是文气贯通的一个篇章”。他们对本书结构及写作的指导,我都很乐于接受。

一位名人,一个篇章。按照不同时代编排,从今到古,溯流而上:中国当代(1949年至今)、中国现代(1919年-1949年)、中国近代(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每个时代有10位名人,共记40位名人。再加上国外的9位名人,共记49位名人。考虑到名人不同时代的社会影响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最后编制目录时,将中国近现代名人合编在一起。

2011年1月16日,我完成了本书的写作。特别感谢《中国烹饪》杂志专业摄影师石朝虹先生为本书提供部分菜肴图片。

本书的缘起,与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不无关系。2001年12月27日,我参加了在河南洛阳召开的“首届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讨会”,随后参与了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的创建,并担任副秘书长。我多次与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毛泽东的秘书吴连登、卫士周福明、厨师程汝明、医生徐涛、护士长吴旭君等一起参加纪念毛泽东的活动,研讨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正因为这样,我写名人饮食的第一篇文章,便是《毛泽东:吃红烧肉补脑子》。毛泽东的卫士周福明曾将他口述的《毛泽东晚年生活琐记》一书赠送我,得知我写作《名人饮食经》,他欣然题词鼓励,还将此事转告给毛泽东司厨时间最长的程汝明,85岁的程老也挥笔题词:“祝贺单守庆同志新著《名人饮食经》出版。加强名人饮食研究,造福大众身体健康。”我向周福明、程汝明以及为我写作名人饮食提供帮助的师友表示深深的谢意!

关于本书的序言,我本想自己写篇“写在前面的话”。2011年8月初,在约见一位饮食考古专家的路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营养教研室翁维健教授对我说:“看了你的书和文章,想给你写篇文章。”78岁的翁维健老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著名药膳专家。他是中国第一代西医学习中医的大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创始人,1993年中国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4年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授予他“世界名人”称号。我说:“您是名人啊,哪敢让您写我啊!我的《名人饮食经》快要付印了,请您作序,不胜荣幸呢!”翁老爽快地说:“好啊,我写。”我连说“谢谢!谢谢!”当晚,我将《名人饮食经》书稿发至翁老的邮箱。很快便收到了名人翁维健为《名人饮食经》撰写的序言,内中对我的鼓励,让我不敢在学习和写作中怠慢。

名人饮食安全系数高,轶闻趣事多,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却常常“长在深闺人未识”。我将对此继续予以关注和研究,坚持名人与饮食的写作。通过阅读本书,能有助于读者朋友走近名人,借鉴名人饮食,提高生活质量,弘扬饮食文化,我就甚感欣慰了。

单守庆

2011年8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人饮食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单守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900828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15-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