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远东问题专家写中国,全景再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作者与晚清多位政要交往密切,曾与袁世凯深度交谈,访遍中国,17本调查日记凝集不朽力作,翔实的一手史料首次全公布!
由阿瑟·贾德森·布朗博士编著的《辛亥革命》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翔实的调查材料,对中国社会状况和关键人物的深刻了解,写出了一本分析辛亥革命时的中国的客观公正的著作!
图书 | 辛亥革命 |
内容 | 编辑推荐 美国远东问题专家写中国,全景再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作者与晚清多位政要交往密切,曾与袁世凯深度交谈,访遍中国,17本调查日记凝集不朽力作,翔实的一手史料首次全公布! 由阿瑟·贾德森·布朗博士编著的《辛亥革命》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翔实的调查材料,对中国社会状况和关键人物的深刻了解,写出了一本分析辛亥革命时的中国的客观公正的著作! 内容推荐 阿瑟·贾德森·布朗博士是美国著名远东问题专家,他与晚清政要及革命派领袖往来密切,曾与袁世凯等人深度接触,他先后在1901、1902和1909年在中国进行过大范围的社会调查,先后写下17本日记。 《辛亥革命》正是以这些日记为基础写成,从工业和商业、政治和外交、教育和宗教、宪政改良和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描摹了一个不同于我们想象的晚清,并真实地再现了晚清至辛亥革命期间,中国高层政要之间谈判、斗争、抉择的珍贵细节。作者使用的大量一手材料,尤其是引用的一系列数据,在国内辛亥革命研究著述中前所未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辛亥革命》更高的价值在于,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不仅是一百年前的中国需要直面的,有些仍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后,当下中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目录 自序 阿瑟·贾德森·布朗 序二 外人当年看辛亥张宪文 序三 走向共和:100年前的革命记录王翔宇 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 ◎强推铁路国有政策,中央与地方经济利益矛盾重重 ◎从两个外国人剿灭太平天国到八国联军粉碎义和团 ◎五大臣出洋考察的背后竟是一场大规模的贿赂游戏 ◎看钱办事、为富人卖命、公开赌博、性欲旺盛、麻木不仁——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官场内外民生图 ◎一颗炸弹的意外爆炸将辛亥革命提前了两年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究竟是什么 第二章 中国的蒸汽革命和商业革命 ◎传教士无意中成为西方销售商的重要“代言人” ◎充斥洋货的清廷盛宴 ◎商家频频抛出充满诱惑但超出民众购买力的商品广告 ◎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祸是福 ◎沉迷于物质追求的民众急需某种精神的引导 第三章 动荡的政治和外交格局 ◎“择吉日相见”——清廷官员采取拖延战术应付西方外交官 ◎清廷驻欧美各国使馆搜集西方瓜分中国言论 ◎慈禧颁布宣战檄文,开战八国联军 ◎北京沦陷,通州573名中国女子羞愤自尽 ◎《纽约时报》、《日本邮报》、《中国评论》记下列强暴行 第四章 民智的开启和教育的进步 ◎西方书籍受热捧,美国教科书进入北京八旗子弟中学 ◎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争学英语 ◎清帝下旨兴办新式教育,慈禧将一大型寺院改建为女子学校 ◎天津警政长官存献祭资金为教育基金 ◎另一张面孔: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怀疑与敌意 第五章 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基督教团爆炸式发展 ◎《中国评论》:辛亥革命的发生与传教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京决战前夕,传教士邀集双方战将协商停火协议 ◎因为腐败,清政府遭传教士遗弃与反对 第六章 宪政发展与社会改良 ◎传教士缘何成为义和团运动中的主要受害者 ◎慈禧临终前孤注一掷的赌注是什么 ◎首次揭开清政府九年立宪计划的内容 ◎摄政王载沣接受国会宪法19条基本原则,从此清帝无实权 第七章 新生中国的领导人——袁世凯和孙中山 ◎26岁袁世凯监控朝鲜内政外交 ◎与笔者长谈,希以一己之力教化3800民众 ◎鸿门宴上剿杀义和团,招致慈禧不满 ◎光绪去世前夜写下密旨:待时机成熟,将其(袁世凯)斩立决 ◎兴学、强军、推进改革,袁世凯得到美国驻天津总领事高度评价 ◎袁世凯如何在满清皇室与革命者间周旋 ◎笃信基督的革命领袖孙中山 ◎让中外人士倍感疑虑的总统职位大移交 第八章 “共和”中国的未来 ◎扑朔迷离的中国局势 ◎政府缺乏可靠的军队,背负六亿二千五百万美元外债 ◎各国外交官挑拨离间,孙中山下令进入战备状态 ◎西方基督教会将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未来充满变数 附录 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刘绍卫康狄 译后记 康狄 试读章节 1912年3月30日 外人当年看辛亥 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张宪文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康狄先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他在工作之余主持翻译的美国基督教在华传教士阿瑟·贾德森·布朗博士的著作《辛亥革命》即将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可喜可贺。康狄邀请我为布朗的这部译著撰写一篇序言。说实在的,近来工作十分忙碌,这项委托确难以承担。然而,当我翻阅了布朗这部大作后,深深地为这位传教士对中国的深刻认识和入木三分的评述所打动。他的看法是那么吸引着我。他的这部著作,简直像是一位中国爱国者撰写的一部中国近代革命史,读起来感受多多。 布朗博士于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国生活多年。他与不少中国政要交往密切,并在工作之余,到中国各地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写下17本日记,这些日记为布朗写作《辛亥革命》提供了最鲜活最生动的一、手资料。在漫长的岁月中,布朗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20世纪初,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存在着种种扭曲与误解,布朗博士在记录这段历史的同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深入地分析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并热情地赞扬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世界上有多少帝国崛起、繁盛、衰落,唯独中国与世不争,自给自足,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独享着东方中央帝国的尊号。……在汹涌澎湃的现代文明狂潮的冲击之下依然屹立不倒……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力量!” 那么,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内部为什么会爆发革命?布朗博士写道:“导致它发生的诸多缘由,活跃于其中的诸多人物,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书中,布朗为我们提供的史实已远远超出一般的政治范畴。他列出“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中国的蒸汽革命和商业革命”、“动荡的政治和外交格局”、“民智的开启和教育的进步”、“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宪政发展和社会改良”、“新生中国的领导人——袁世凯和孙中山”等章节,从晚清国内外历史背景和国情的各个方面,对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层原因作了冷静而独到的分析。 布朗指出,中国发生辛亥革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觉醒了。他通过自己搜集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用白描手法全景再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民生,指出“满族统治者在整体上既狭隘自私又反动腐败”,“整个公共服务体系都因贪污而腐朽了”,闹得沸沸扬扬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就是一个超豪华旅行团”,因此近代中国“对抗清政府的起事不断发生,清政府时刻坐在火山口上”。但是,这些起义都遭受惨重失败,对其失败原因,布朗也通过很多事例作了深入的解读。说起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和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布朗博士用犀利的笔锋和确凿可考的证据,深刻地揭露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和掠夺中国物质财富的帝国主义本质。 正是由于西方人的侵略,使中国人“明白了要想同西方对把‘就必须学习西方人的技术”。布朗写道:“西学的风潮迅速席卷中国大江南北,中国的读书人如饥似渴地阅读欧洲和美国的书籍。天生勤勉的中国人,很快就意识到这些新知识的意义。”本书记录了当时的很多细节:许多洋务派大臣如张之洞、张百熙等,联合上书“敦促清廷建立新式教育体系”;慈禧将一大型寺院改建为女子学校,还专门嘱咐赴美国考察的高级代表团特别关注美国的女子教育;北京的八旗子弟中学已使用美国教科书;“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提倡,新式学堂在中国大地上迅速结出果实”;全国各地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仅仅在奉天就有50所新式学堂”;天津警政长官还将献祭资金存为教育基金;教会学校也为中国人学习西学开辟了新天地;“对于新知识的崇拜让旧的偶像崇拜土崩瓦解”;“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正在学习英语”。布朗说:“中国有一些胸怀大志的年轻人……远赴欧洲或美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完成学业。受这批留学风潮的影响,许多地方督抚,甚至清朝中央政府也开始遴选优秀的年轻人出国留学”。“学习了现代知识的中国学生多数拥护革命。据统计,百分之九十五的曾在国外接受教育的中国学生后来成为了革命思想的拥护者、传播者,甚至领军者”。P2-5 序言 一个新的中国诞生了!不管她的未来走向如何,不管她从专制走向共和的过渡期有多长,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共和制的中国已经诞生了。笔者写作此书的目的不是为这场声势浩大的辛亥革命盖棺论定,而是想为研究辛亥革命的学者和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引起辛亥革命的原因很多,显而易见,厘清这些原因有助于理解一个重新崛起的中国。在我先前写的部头稍大一点的《旧中国的新生力量》一书中,我曾经做过一些阐述——这些阐述适用于中国当前的情形,或许出现在我书中的调查材料,由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得有些落伍,但不管怎么说,这还是目前外国人研究辛亥革命之前和辛亥革命之后的社会状况的最可信的最新的材料。如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再到中国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我希望能加进一些新的材料,让这本书能够更加完美地“呈现”辛亥革命时的中国。 阿瑟·贾德森·布朗 纽约第五大道第156号 后记 阿瑟·贾德森·布朗博士的《辛亥革命》的翻译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伙伴们的通力合作。所有译者、校对者均为季我努学社之核心成员,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编辑付志伟、《世界博览》的编辑栗月静f毕业于巴黎大学高等翻译学院笔译学专业的硕士王照异和徐娴,我的师弟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石维军,以及我本人均承担了本书一至两个章节的翻译工作。本书的校对工作由我和徐娴承担,徐娴校对了本书的第5、6章,笔者在徐娴校对完这两章之后,又对全书所有章节进行了校对,并对全部译文进行润色,统一语言风格,对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必要的编辑。 所有的翻译、校对和润色工作,都是伙伴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本书所有译者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付志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栗月静毕业于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都是资深的译者。王照异和徐娴师从法国笔译学专业泰斗,是巴黎高等翻译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现在照异已经在大连外国语学院任教,徐娴已在中山大学任教。 笔者在此要特别感谢本书的发现者解放军出版社的编辑李丹阳。如果不是丹阳编辑独具慧眼,这本1912年即已出版、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著作可能还要沉睡在图书馆浩瀚的书海之中。丹阳编辑的精心编辑,为本书增色不少。 此外,笔者要向凯琳国际版权代理公司的负责人、季我努学社的顾问全杉女士表示深深的敬意。全杉女士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重要贡献。熟稔国际版权知识的她,精确地判断出本书是一本公版书,为解放军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季我努学社的顾问、姚氏顾问社的刘正丹女士也在版权方面提供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读者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有所疑问,前文提及的季我努学社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季我努学社是笔者和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发起的一个研究民国史尤其是抗日战争史的团体。我们翻译和写作的原则是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在江苏省大丰市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作家韦伟以及大丰市民政局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蔡龙海的大力支持下,大丰市抗日战争史料研究会暨季我努学社得以成立。在此向韦伟部长、蔡龙海主任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能够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使我们备感荣幸。我们决心一定要拿出高质量的翻译文本,以不负众望。因此笔者邀请的译者都是翻译出版过数十万字的资深译者,且具有出色的文笔。翻译工作在20l0年5月正式开始。由于是团队作业,我们在两个月之内就拿出了全书的译文。接下来进入了校对环节。由于本书文字量较小,笔者以为一个人校对足矣。无奈工作非常繁忙,只好请学成归国的徐娴帮忙校对第5、6两章。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依据原文进行了仔细的校对,而且还按照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调整了某些段落和语句的顺序,以使翻译文本更加具有整体感,更加流畅。之后,笔者开始统一全书的文字风格。经过l0个月的辛勤工作,终于将文稿交给了丹阳编辑。 最后,有一点提请读者朋友注意。本书的写作主体布朗博士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传教士,曾在中国传教并作广泛社会调查,写下了l7本调查日记;同时,他学识渊博,经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是美国著名远东问题专家,写作此书时,他成名已久,出版了数本专著。所以,读者朋友能够看到布朗博士条分缕析地对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宗教状况的精确论述。这正是本书学术价值所在。不过,由于身份原因,布朗博士的一些论述是站在新教立场之上的,有的地方宗教色彩较为浓厚。同时,受国籍和时代的影响,布朗博士对于中国的认识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也请读者朋友注意,本书的作者表达的观念是l00年前的一个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一个远东问题专家在1912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第二年出版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书,它的史料价值无需多言。 写到这里,我想再次表示一下感谢。 笔者要特别向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张宪文教授是中华民国史学界的泰斗,是我的导师张连红教授的导师。张宪文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序言,并将手稿用特快专递寄送给我。对于张老师的鼎力支持,笔者深为感动,也非常幸福,因为笔者得以保存张老师之珍贵手稿。有张宪文老师的序言,本书熠熠生辉。在此,笔者一并向张连红导师致谢,张连红导师帮忙联系张宪文教授,并为本书的翻译和校订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我还要向两位季我努学社的顾问表示感谢一一人民日报社《文史参考》杂志总编王翔宇先生也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序言;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刘绍卫先生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解读。 此外,笔者要向《看历史》杂志主编唐建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编郭力、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作家韦伟、北京外国语大学丹麦语系主任陈婷等几位专家表示诚挚J的谢意,他们为本书撰写了精当的推荐语。 笔者还要向季我努学社顾问、《坦克装甲车辆》杂志主编刘青山、执行主编王浩宇,《时代周报》文化部主任曾园、时政部主任顾锦生,以及《赢未来》杂志执行主编范国平等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的伙伴们也为这本书出力颇多,季我努学社副会长、《I!~-I览》杂志社副社长李强,《中华儿女》杂志社资深编辑任华南,《文史参考》杂志社品牌总监杨晓光、资深编辑肖珊珊,《坦克装甲车辆》杂志资深编辑石建广、李元逸,凤凰网论坛频道高级编辑多国丽,《读者》新媒体的资深编辑李进,《看历史》杂志资深编辑邸笑飞,腾讯微博资深编辑许诚等都对本书的前期宣传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后,我还要向两位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吴景平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奇生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两位老师都是中华民国史的权威学者,对于本书之学术价值和翻译质量都给予了高度肯定。今后我们仍将竭尽全力用扎实的史料工作去还原历史的真相,追求历史的正义。我们在坚持原创写作的同时,还将继续编译具有填补国内历史空白性质的外国的珍贵史料,以飨读者。 康狄 2011年8月22日于北京呼家楼 书评(媒体评论) 布朗博士以一个外国人的睿智和锐利眼光,对辛亥革命和革命发生前后中国所面临的一切成功和困难,作了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描述。 ——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张宪文 布朗博士在1901至1902年来到中国进行社会调查,1909年又来了一次,前后共写了17本调查日记。本书正是以这些日记为基础写成的,作者从工业和商业、政治和外交、教育和宗教、宪政和社会变化等几个方面描摹了辛亥革命之前十年中国的状态。也许有人会惊讶于作者独到精准的眼光,我们过去总是低估晚清时代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文史参考》杂志总编辑 王翔宇 阿瑟?布朗博士的《辛亥革命》,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那场巨变,以外国人的眼光予以了客观描述,并从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条分缕析地探讨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宏大社会背景,并且对于辛亥革命的两位最关键的人物孙中山和袁世凯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是我在今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看到的最为深入浅出的著作! ——《看历史》杂志主编 唐建光 布朗先生是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当时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向美国的公众介绍中国的辛亥革命,第三方的身份保证了他的观点的独立性。布朗博士用现代化的视角,用“大历史”的史观,对中国的辛亥革命进行了富有特色的解析。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编导 石世仑 布朗博士在本书中使用大量一手材料,尤其是引用一系列数据,在国内辛亥革命的研究著述中是前所未见的。此外,布朗博士不仅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介绍了辛亥革命时的中国,还专门从宗教,尤其对当时的基督教的传教情况,进行了精当地总结和介绍,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宗教史、文化史也大有裨益。因此,本书对于研究辛亥革命、近代文化史的历史工作者来说,尤其是研究辛亥革命前夕宗教史的学者而言,是不容错过的力作。这为研究辛亥革命和中外宗教交流史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文本。 ——学者 刘绍卫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特殊年份,关于辛亥革命的出版物层出不穷,显然这本书是其中的佼佼者——阿瑟?布朗博士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翔实的调查材料、对中国社会状况和关键人物的深刻了解,写出了一本分析辛亥革命时的中国的客观公正的著作!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编辑 郭力 作者采用实录的手法,将导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的时代大背景清晰明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虽是一本调查报告,然而,作者并没有用冷冰冰的口气展开论述,而是融合了很多中国特色的俚语和有趣的故事。与严肃的史学著作相比,本书在史实上丝毫不落下风,而在阅读的愉悦性上,明显更胜一筹。 ——作家 韦伟 中国翻译学界评价译作的标准是“信、达、雅”,我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是“读”——读得顺的就是好译文。本书的译者完成了一项出色的工作,给读者奉献了一个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文本。这是我今年看到的关于辛亥革命的最棒的译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丹麦语系主任 陈婷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辛亥革命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 |
译者 | 季我努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56265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1-10-01 |
首版时间 | 2011-10-01 |
印刷时间 | 2011-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57.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