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崛起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欧美的傲慢与偏见不减反增,西方的衰败势不可挡,但中国仍需二十年的时间韬光养晦。

一位有着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企业家,满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写就了一部关于中国道路与梦想的启示录。

当今世界,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焦点。然而,欧美对于中国的歧视依旧没有改变,小题大做、偷梁换柱使他们惯用的伎俩。《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作者徐国芳从自身所从事的中国制造业的经历写起,用鲜活的事实揭露出西方国家的丑恶嘴脸,以及中国现阶段的种种困局。

内容推荐

《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一位有着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企业家,满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写就了一部关于中国道路与梦想的启示录。

中国GDP低调超过日本,利比亚撤侨震撼全世界,中国航母揭开神秘面纱……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然而,欧美对中国的歧视没有改变,小题大做、偷梁换柱是他们惯用的伎俩。《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作者徐国芳从自身所从事的中国制造业的经历写起,用鲜活的事实揭露出西方国家的丑恶嘴脸。

但是,中国并非高枕无忧,从经济转型到教育体制,从房地产困局到高铁难题,从民众陋习到民主实验,或许需要二十年的时间,中国才能成为名符其实且让人心悦诚服的世界强国。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崛起

 1 国家行动:利比亚撤侨震撼全世界

 2 中国GDP低调超过日本

 3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被夸大了

 4 逼迫人民币升值,欧美一叶障目

 5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不过如此

 6 柳传志、任正非和马云:“小股东”启示录

 7 保钓船上的英雄船长

 8 中国要做一个“温和的硬汉”

 9 亦合纵,亦连横

 附:“中国模式”再被热议

第二章 傲慢与偏见

 1 欧美关于“中国崛起”的民调值得一提

 2 从“德国机场里的滑稽一幕”说起

 3 迪斯尼代工厂真的是血汗工厂吗?

 4 中国工人偷走了美国的就业岗位吗?

 5 勤勉和高效的中国人

 6 中国正告别廉价劳动力时代

 7 世界工厂里的励志故事

 8 美国希望中国怎么样

 9 不建议大家去美国

第三章 西方的衰败

 1 隐藏在欧洲男人精子里的秘密

 2 欧洲人的“福利病”无可救药

 3 下一次经济危机将来自欧洲

 4 为了选票的民主不是真民主

 5 劳资问题让欧美如鲠在喉

 附:美利坚帝国的衰落

 6 资本主义的崩溃:欧美会过渡到一种新体制吗?

第四章 再给中国二十年

 1 二十年后,中国会怎样?

 2 学习日本的教育理念

 3 工人们为什么要退掉28元的养老保险

 4 “民工荒”是个大好事

 5 给迷恋欧美名牌的中国人算笔账

 6 假设东莞只搞所谓的高科技

 7 实业救中国

 8 高铁不能再快了

 9 为什么要打压房地产?

 10 韩寒是丑陋学者们的一面镜子

 11 “谷贱伤农”的现实窘境

 12 中国民主,任重而道远

 附一:增量民主:中国特色政治模式

 附二:中国的民主化及其限度

 附三:徐国芳微博摘录

试读章节

你撤、我撤、大家撤,全世界各国都在从利比亚撤侨,根据美联社的报道,各国都在努力通过任何可能的方式让本国的公民早日离开利比亚。包括俄罗斯、中国、德国和英国在内,有超过12个国家向利比亚派出飞机撤出本国公民。

于是我们从电视画面中经常看见越来越混乱的利比亚机场、港口,在惊吓中苦苦等待的人群等等,可是,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效率和速度,令全世界记忆深刻。

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崛起”,大都从经济总量之类的角度说,我想说的是,从利比亚撤侨这次心系中国同胞的国家行动中,更能看出中国的崛起。没有什么比如此重视人民的生命安全更让人肃然起敬的事情了。

我后来看到新闻才知道,中国不仅通过希腊、埃及、突尼斯等国协助撤侨,且派出正在护航的军舰参与保护,并提前3天抵达。中国还首次派出空军运输机从新疆直飞利比亚,单程航距超过9500公里。

2月28日,一名自称刚从利比亚撤回韩国的工人在韩国一家门户网站的社区上写道:“我这次亲眼目睹各国如何应对利比亚事态,更对韩国政府感到无奈。”

这位网友称,中国没用一周就从利比亚撤走逾2万人,中国驻利比亚以及突尼斯、埃及、希腊等所有使馆职员都是24小时值勤,一天也不休息地全力保护本国国民,“与此相反,韩国驻利比亚大使居然在非常时期回韩国出差,结果遭在野党斥责又回到利比亚。而且政府让冒着生命危险撤到埃及的那些人自己找住处、自己花钱坐飞机回韩国,但我们身上没有钱,许多人至今还在埃及漂泊。”

这位网友所言不虚,韩国《先驱经济》后来的报道称,韩国政府直到最严重情况出现,并看到中国的全面行动后才决定包机,许多韩国侨民几乎是在恐怖中战栗。“韩国紧急派军舰前往利比亚,但要到3月初才能抵达,似乎于事无补。”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从韩国的撤侨风格我们可见一斑。

不但韩国,欧美一些国家的撤侨,也遭到本国人民和媒体的指责。英国天空电视台说,英国派出第一架官方包机撤侨,比其他国家慢好几天,要知道英国历史上是以善于动用海空军撤侨著称的。

英国外交大臣黑格宣称侨民应“自行搭乘商业航班撤离,而非在危险情况下期待空军冒险解救”,此话更是引发了英国人民强烈的反弹,首相卡梅伦也不得不公开就撤侨不力向国民道歉。

随后英国冒险派C-130军用运输机和特种兵深入利比亚腹地强行撤侨成功,部分挽回声誉,但英国《每日邮报》爆料称,英国撤侨飞机实际上是花了数万英镑贿赂当地官员才得以降落的,

加拿大亦然。由于加派往利比亚的撤侨飞机迟迟不到,加侨民不得不搭乘其他国家交通工具逃离,而迟到的加撤侨飞机竞空机返航!

英国是要花钱向官员行贿,才有解救侨民的可能。加拿大的飞机来晚了,竟然空机又回去了,就算接不到本国人,你难道不能顺便搭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吗?实在是荒唐!

要知道,孟加拉国在利比亚的800多名工人就是中国政府帮助撤出的,中国不会忘记自己的朋友们。

中国给西方上了一堂课

中国鹤立鸡群,自然备受瞩目。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网站发表了中东问题专家阿伯拉姆斯的文章,认为中国坚决保护本国侨民,并派出军舰为撤侨船只护航的行为,比美国的“含蓄及谨慎”更像一个“超级大国”。

法国《欧洲时报》发表评论称,此次撤侨行动体现了中国对其在海外人员保护能力的提升,体现了中国政府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增强以及应急机制的日益完善,也体现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次撤侨中,中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这说明中国政府人文外交新政在不断深化。

这些都是客观的评价。人在做,天在看,中国人的风采一览无余——世界似乎看到了中国新的面貌。有句话叫做“威中有德,德中有威”,我觉得中国在这一次事件中很好地展现了这一品质。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部长魏钢少将评价这次撤侨事件时说:“这次走出国门,把那些有危险的同胞救回来,也体现了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也会带来一个国家利益边界的扩展”。

魏少将这句话说得很好。中国利益边界的扩展,同样还应当包括利比亚,我们虽然暂时从利比亚撤离了,但我们不会放弃在利比亚的利益。

于是,“中国威胁论”在撤侨事件后再起。比如英国《金融时报》猜测,“中国政府派遣在索马里海岸外执行打击海盗任务的护卫舰赶赴利比亚,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中国在未来将如何做出回应。‘徐州’号表面的任务是保护撤侨行动,但它也是向任何可能攻击中国利益的势力发出一个警告,这也是中国海军全球行动能力不断加强的最新迹象”。

我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猜测去吧。

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给人的印象是“温和”,但是在危急关头,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生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国家能力。这是中国举国体制之威力的展现,也是中国崛起的写照,顺便给一些西方国家上了一堂课!P6-8

序言

2011年5月5日,总部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排出了21世纪的十大新闻,排在第一位的,既不是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也不是本·拉登之死:既不是英国王室大婚,也不是迈克尔·杰克逊去世:既不是日本大地震、海啸和核危机,也不是震惊全球的9·11事件,而是一件看起来非常抽象,却又让人大呼意外的新闻——中国崛起。

这个研究所跟踪的是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互联网、Blogosphere网、推特网、脸谱网和其他社会媒体网站。在它的统计中,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大约3亿次,高居榜首;紧接着的是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播发的次数约为1.23亿次,不到有关中国崛起新闻的一半。

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是否准备好了,中国,这个沉睡百年的东方大国,再次站到了世界舞台的正中央!

重大的里程碑式事件不断发生:2010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同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初,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制造业大国(美国在这个位子上坐了一百一十年)……

美国智库之一的彼得森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说,如果将两国不同的生活成本考虑在内,中国2010年的经济规模约为14.8万亿美元,美国则为14.6万亿美元,若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的时候,其实已经超过了美国;美国“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又名美国经济评议会)则在一份报告中称,根据购买力指标,到2020年中国可能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有近四分之一的份额,美国只占15%,欧盟十五国占13%。

有人甚至形象地说,在中美领导人会晤的时候,“谁也不会觉察到,根据购买力计算,是胡锦涛而非奥巴马代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数字之外,人们在一些更为具体的事例上看到了中国的不一样:

2004年海啸肆虐印度洋时,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帮助撤侨,中国派出的是货船。七年之后,利比亚局势动荡,美国派出一艘轮渡包船帮助撤侨,而中国则租用巨型游轮、派出20架民航包机和4架军用飞机,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就将3万多名本国公民全部安全送回国内。

在法国巴黎的老佛爷购物中心,中国游客排成长龙,有的买LV甚至不是论“个”,而是论“打”。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品位,或重新设计产品,或专门制造。例如,Chanel推出了限量版“中国红”手包;豪爵选择中国人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推出了全球限量88只的手表;宝马推出只在中国发售的M3虎年纪念版;Chloe也推出了“中国红”版本的Marcie手袋。外媒纷纷将此当成封面故事,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说,“中国正在买下世界”,而美国《新闻周刊》则干脆将“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改成了“Made For China”(为中国制造)。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金字塔大街附近的中国文化中心,总是挤满了埃及学生,争着听中国文化讲座、看中国电影、学中国功夫、参加中国知识竞赛;在泰国,目前除了11所孔子学院外,开设中文教学的高校已达70多所,各种汉语培训班数以千计;2011年,宣扬中国教育方式的“虎妈”蔡美儿风靡全美,她撰写的《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of the Tiger Mother)一书,出版当日即攀升到亚马逊网站销量排行第六名。美国人一方面在批判“虎妈”,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佩服她所教育出来的孩子的优秀。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就在中国日益强大的同时,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却又随处可见。比如,9·11之后我去美国,中国人被视为“危险分子”,安检时被区别对待,备受屈辱。

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甚至还停留在20世纪。他们常问我的问题是:中国有没有电冰箱,有没有电脑,有没有汽车。一位中国记者在欧洲采访诺贝尔颁奖仪式时,竟然被当地人问道:“中国人知道诺贝尔吗?”“中国如果举办颁奖仪式,人们是不是都穿着唐装或长袍?”

是西方人无知吗?既是,又不是。

说是,是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中,西方一直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心,他们已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了解,或者说根本不愿意去了解中国;说不是,是因为,这种不了解,有时是一种故意。妖魔化中国,一直是西方政客们乐此不疲的大事。

但是,世易时移,最近一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在一夜之间,西方民众发现,他们所认识的那个中国,早已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个中国;他们所认识的中国人,也早已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个中国人。于是,一种深刻的担忧和恐惧又开始弥漫在他们周围。

2011年3月,据BBC报道称,国际民调机构“全球扫描”以及隶属于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民调机构PlPA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7个国家的28619名受访者中,50%的人对中国经济力量增长持正面看法,33%的人持负面看法。如果分别来看,和2005年该机构首次进行的类似民调相比,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印象在变坏,在七国集团(G7)国家中,认为中国经济崛起“是件坏事”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他们为何有此反应?为何如此局促不安?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中国的崛起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和西方主要国家蔓延的停滞、麻痹感相碰撞,令西方人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安。”这话可谓一针见血,这些年来,高福利所带来的弊病正让西方世界陷入经济停滞、社会矛盾频发的泥潭。我曾开玩笑说,现在欧洲人只剩下两大爱好,一个是度假,另一个是罢工。前者让这些国家丧失了经济活力,而后者又让其在福利温床上越行越远。自己不好,于是就见不得别人好。这种畸形的心态,让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和繁荣心怀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有时将中国捧上天堂,有时又将中国打入地狱。恨不得在“捧杀”与“棒杀”中,遏制中国的发展。

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西方的这一招并不奏效。中国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反倒是西方国家,愈发堕落。就像恐龙难逃灭绝的厄运一样,他们正在日渐衰落。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的日渐强盛和壮大,才显得异常的耀眼夺目。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学者大胆预言,二十年后,中国终将主宰世界。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当然对此深感自豪和骄傲。但我同时也感到,我们不能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蒙蔽,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局势,中国更应该静下心来,想想今后该怎么办。

熟悉国情的人都知道,中国目前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高房价,低福利;高通胀,低收入;中国教育发展很快,但问题却层出不穷:中国有几亿的农民工,却无法融入城市;中国有几亿农民,却依然贫困;中国有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腐败,却迟迟得不到解决……

抛开这些东西不谈,单就国民素质而言,我们离一个成熟的大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常去国外,发现声音大的一般是中国人;不排队的是中国人;在机场横七竖八打扑克的是中国人;在很安静的咖啡厅里面,大声喧哗的也是中国人。

对中国的未来,在中国内部也有各种争论。我是做制造业的,一些专家学者总是说,中国制造要升级,要创新,不要总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的一环。甚至还有一些人,鼓动决策者应该放弃制造业,都去发展高科技。听到这些言论,我又好气又好笑,我真想对那些学者说,你以为他们不明白?不想创新?作为一个企业家,谁不想拥有自己的品牌,谁不想搞升级?可你们哪里知道他们为创新付出的代价,哪里知道因为那些“血汗品牌”的盘剥,他们想给工人涨工资也涨不起来。  这些话都藏在心里,但每天看到、听到不同的声音,都促使我不断思考,不断发问,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就像上文说的,有时很自豪——看到中国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的时候i有时也很着急——看到一些人是非不分,混淆视听的时候;忍不住的时候,我就会提起笔,写一写。

在这个百年未遇的大变局到来之时,中国应该怎么办?应该以怎样的姿势去迎接?又应该以怎样的姿式去示人?

在我看来,就目前来看,中国至少需要做到两点:一、乱不得;二、急不得。前者的意思是,我们还需要一个稳定发展的环境;后者的意思是,在大步向前的同时,也要注意节奏。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扬长避短,尽快改进,在历史的大趋势到来之前,练好内功。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也将面对一个大国崛起所必然要面对的诸多麻烦,因为,任何大国的崛起,都不是在鲜花美酒和书斋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简单依靠金钱和财富的堆积,而是国强民富,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大国的国民心态不断成熟的必然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要指望世界所有的人都会对中国的崛起鼓掌,也不要指望我们的真诚善良会换来所有人的回馈,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只是——团结一致,努力向前。

我坚信,只要再给中国二十年,我们一定会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不但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再给中国二十年(一位企业家的呐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国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46735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1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4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