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这一年起,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年,中国开始对外割地赔款。20年后的咸丰十年(1860年),清朝的天国梦被彻底打破了,因为皇帝被英法联军从天国的首都赶走,让那些常年沉浸在天朝大国梦中的君臣们切实地体会到:狼来了,西方人终于以暴徒的方式来到了自己面前。所以,这一年可以看成是北京近代史的开端。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编著的《史说北京》以“史说北京”专题系列讲座的内容为基础,由每一讲的专家对讲稿进行精心修改,并插入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向读者讲述了北京从远古到民国时期的历史,尤其是作为千年古都的历史。
从周口店“北京人”到燕国,从蓟城到幽州城,从金中都到元大都,从明清时期的北京到民国时期的北平,千年古都北京有着怎样辉煌的历史?三千年的建城史,上千年的建都史,给北京留下了什么?在北京的历史舞台上,汉族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满族人分别扮演着怎样的历史角色?
《史说北京》为插图本,以北京的历史发展为脉络,用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北京从远古到民国时期的历史,尤其是作为千年古都的历史。
《史说北京》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编著。
北京历史文化概说
一、北京人类活动的起源
二、北京的建城史
三、北京的建都史
四、北京历史文化的特点
第一讲 人文曙光与立国之地——从“北京人”到燕国
一、掀开北京历史序幕的先民们
二、北京湾里诞生的早期国家和城市
第二讲 北枕长城,南控运河之地——从蓟城到幽州城
一、游牧民族必攻、农耕民族必守的城市
二、长城、运河与城市
第三讲 辽代的陪都——南京
一、幽燕人流落草原帮契丹建国,契丹人夺取幽州建立辽南京
二、壮丽的南京城与“特区式管理”
三、中原政权攻打辽南京的三次大战
四、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与生活习俗
第四讲 公元十二世纪的北京——金中都
一、女真族的兴起与建国
二、宋金“海上之盟”与短命的燕山府
三、海陵王完颜亮迁都,改燕京为中都
四、金中都的城市建设
五、金中都的经济
六、金中都的文化
七、金陵
第五讲 举世瞩目的国际大都会——无大都
一、一统的政治中心
二、辉煌的城市建设
三、发达的交通环境
四、绚丽的艺术风采
五、多元的宗教文化
第六讲 明代的北京城
一、短暂的北平府
二、从永乐到正统年间北京城垣的建设
三、嘉靖朝增筑外城
四、贯彻皇权中心原则的中轴线
五、礼制祀典建筑——坛庙
六、城市主要道路
第七讲 清前期的北京——从努尔哈赤到乾隆帝
一、满族的崛起与清王朝定都北京
二、旗民分城而居
三、清朝的旗人与今日的“北京人”
四、“博学鸿儒科”与《明史》的编修
五、大规模的文化典籍整理
第八讲 嘉道时期的北京——从中表到危机四伏
一、京城政局,举步维艰
二、灾害频仍,疲于应付
三、八旗腐化。生计困顿
四、内夕卜交困。危机四伏
五、京城学术的新动向
第九讲 晚清的北京——两度被抛弃的首都
一、城头变换大王旗——战之败
二、死要面子活受罪——和之败
三、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变质的“文明”
第十讲 民国时期的北京
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动荡政局
二、帝制结束对北京的影响
后记
北京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世界知名的城市。
北京的吸引力在于它是首都,是中华民族首善之区,是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北京的知名在于它是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北京是古代东方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也是现代最具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城市。北京的魅力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本书是了解北京历史的一把钥匙。
了解北京历史,有三个基本概念:一是北京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考古发掘证明,北京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万年至70万年前;二是北京建城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的历史;三是北京建都的历史,北京城市演进的历史表明,北京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
在北京的发展历程中,人类活动由点到面,由低级到高级;城市发展由小到大,由边缘城邑发展成地区重镇,再由地区重镇发展为城市,继而成为全国的首都,进入21世纪,北京又向世界城市迈进。
一、北京人类活动的起源
北京人类活动的历史有多久?有说70万年,有说50万年,还有文献表述为20万~30万年。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人们在20万年到70万前的断代土层中发现了“北京人”活动的遗迹,特别是用火的遗迹和人类的遗骨。发现人类的遗骨表明,北京人类活动的上限至少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这是有根据的,并有考古实物支撑研究结论。还有些专家对“北京人”用火遗迹的灰烬层用新的鉴定方法(铝铍埋藏测年法)进行鉴定,得出的结论是77万年。专家们认为,那个时期北京地区的气候属于“冰期”,也就是气候偏冷时期,他们推断火烧后的灰烬是古人类主动用火遗留的灰烬层,而不是过去认为的自然火留下的灰烬。北京人类活动的历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是连续不断的,这是北京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的一个显著特征。北京除了有距今至少5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以外,还有距今10万~20万年的“新洞人”遗址,距今2.7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距今1万~2万年的王府井东方广场人类活动遗迹,距今约1万年的“东胡林人”遗址,距今约8000年的“镇江营人”遗址,距今6000~7000年的上宅文化,距今4000~5000年的昌平区雪山人类活动遗址等。其中,“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完整的早期人类头盖骨,对研究远古人类的进化具有重要价值。“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早期人类使用的骨针、装饰品(类似于项链)以及祭奠先人的赤铁矿石粉等,对研究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工具、审美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周口店出土的赤鹿角上绘制的鸟、太阳等原始符号和图案,被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是中国最早表达人类信仰理念的证据。北京旧城王府井东方广场人类遗址也非常有价值,表明北京的人类活动已经从西部山区扩展到平原地区。门头沟区“东胡林人”的发现非常重要,因为1万年前正是北京地区古代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也就是人类已经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过渡,同时开始掌握制陶技术。东胡林人使用过的石器、陶器清晰地体现了北京地区人类的进步。平谷上宅人类活动遗址表明人类已经开始定居生活,有了半地穴式住房和农耕、畜牧生产活动。由此可见,北京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进步的链条非常清晰,一直延续至五帝时期,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曙光出现之际。这一特点,使北京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脱颖而出。
二、北京的建城史
北京地区人类的活动,最早是从太行山的余脉——西山开始的。北京是个好地方,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中间是个平原,被称为“北京小平原”。还有传说认为北京在远古年间与大海相连,后来海水退了,便形成平原。这个传说有自然地理变化的依据,自然地理和考古资料也支持这一说法。北京西面是太行山余脉,东北面是燕山山脉,只有东南面一马平川,数条河流从西北高地流向东南,最后汇入渤海湾。用现代科技从空中遥感北京地形发现,西北山前和平原交界的地方是一个断层,有部分岩层裸露,说明在远古年间北京平原的位置是一个海湾。后来北京湾内土层不断上升,主要是西北流向东南的河流冲击形成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北京人。就是在这样一处风水宝地,北京人不仅迎来了文明的曙光,而且聚集、孕育着城邑的诞生。北京人在北京湾这个地方最先孕育了两个城邑:一个是“燕”,一个是“蓟”。这两个城邑出现在3000多年以前。这个判断也是有根据的,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进行了分封,其中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爽于燕”。孔子的《礼记》讲得更具体:武王克商,“封黄帝之后于蓟”。武王克商的时间,就是3000多年以前。目前,已经发现“燕”的城址遗迹,并在周边出土了重要器物。
“燕”位于今天的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村。现在这个村里建立了一个商周遗址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后面有一段土城墙遗址,考古工作者曾经对土城墙遗址进行实地勘测,发现它与旁边的商周墓葬有关系,是同时代的城墙遗址。旁边的墓葬遗址,包括车马坑等,是燕侯的墓葬。“燕”文化和我们现在的北京城市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远古年间,北京湾内人烟稀少,人们识别地名常常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动植物。农谚说得好,“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人们主要是依赖自身对自然的感觉逐渐摸索天气变化规律,通常是通过看天象和了解动植物变化就能知道什么时候下雨,而且知道雨的大小。上面的农谚中提到了燕子,这种燕子叫砂燕,下雨的时候它低飞、鸣叫。这种燕子在北京地区非常多,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区,北京北面的山因此被称为“燕山”,这个地方的人被称为“燕人”,这个地方被称为“燕地”,这个地方建的城叫“燕城”,这个地方建的方国称“燕国”。辽代在这里建立陪都,人们称之为“燕京”。人们把燕子作为北京的一个标志,就源自于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个福娃中有一个叫“妮妮”,头上顶的就是个燕子,是北京的象征。还有史书记载,在商周时期,生活在燕山山脉的远古人类,羡慕能在空中自由飞翔的“玄鸟”,“玄鸟”实际上就是燕子。我们知道北京也曾经叫“燕”,“燕”是北京城市文化的一个起点。“燕”在商周时期是南方通向北方的战略要地,周武王克商之后,委派召公管辖。P2-5
《史说北京》一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史研究会、首都图书馆组织编写,参加编写的人员是北京史研究会和北京考古学会的专家学者,出版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写作、出版的缘起是,北京史研究会的一些专家在讨论北京历史文化的活动中,深刻感受到北京历史文化的普及工作还不够深入,人们对北京的了解还不够,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系统了解就更不够。爱北京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知北京,才能爱北京。也就是说,只有深刻了解北京,了解她的历史文化,才能知道她的可爱。于是,北京史研究会与首都图书馆一拍即合,从2003年开始,利用每个周六的上午,在“首图讲坛·乡土课堂”举办北京历史文化科普讲座。这一讲座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也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爱,至今已经讲了300多讲,成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经常陛系列讲座的一个品牌。同时,这一讲座也成为北京历史文化专家学者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验场地,使专家学者更好地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了解要怎样才能做好科普讲座。2010年,“首图讲坛·乡土课堂”列出“史说北京”专题系列讲座,聘请了十位专家,系统讲述北京历史。
《史说北京》一书以“史说北京”专题系列讲座的内容为基础,由每一讲的专家对讲稿进行精心修改,并插入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一专题系列讲座的十位专家,也就是本书的十位作者,包括:李建平,北京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负责“北京历史文化概说”的专题讲座和文稿撰写;郗志群,北京史研究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第一讲“人文曙光与立国之地——从‘北京人’到燕国”、第二讲“北枕长城、南控运河之地——从蓟城到幽州城”的专题讲座和文稿撰写;王玲,北京史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负责第三讲“辽代的陪都——南京”的专题讲座和文稿撰写;齐心,北京考古学会会长,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负责第四讲“公元十二世纪的北京——金中都”的专题讲座和文稿撰写;王岗,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负责第五讲“举世瞩目的国际大都会——元大都”的专题讲座和文稿撰写;李宝臣,北京史研究会会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负责第六讲“明代的北京城”的专题讲座和文稿撰写;马建农,北京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书店出版社总编辑、编审,负责第七讲“清前期的北京——从努尔哈赤到乾隆帝”的专题讲座和文稿撰写;刘仲华,北京史研究会会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负责第八讲“嘉道时期的北京——从中衰到危机四伏”的专题讲座和文稿撰写;尹树国,北京史研究会会员,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区县处处长,博士,负责第九讲“晚清的北京——两度被抛弃的首都”的专题讲座和文稿撰写;王红,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负责第十讲“民国时期的北京”的专题讲座和文稿撰写。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史研究会和首都图书馆的领导及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张蒙和监事会监事郑珺负责与作者和出版社联系、催缴文稿和图片等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负责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相关编辑积极联系北京史研究会和首都图书馆,对书稿的编辑加工及版式、封面的设计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对本书编写和出版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同志表示感谢。同时,也必须指出,由于是多人合作,编写人员的社会阅历和所掌握的知识有限,难免会挂一漏万,有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