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他们是一群被时代和命运选中的人,这31个人,他们将共同的生日定于1977,他们以班徽作为共同的信物,他们享有中国高校唯一的名号——77摄影班。

翻开由朱冰朱笔的《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让我们走近这个唯一的“77摄”,走进一个只有在1977年才有可能出现的奇特组合,触摸一段尚未走远却盘根错节、明暗交错复又渐渐模糊的时光。

内容推荐

这是由朱冰朱笔的《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的内容提要如下: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77摄”,他们是北京广播学院77级电视新闻摄影班。

1977年,是中国国家命运的大拐点。1977年,也是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这一年,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对于每一位77摄影班的同学来说,堪称个人命运系统的一次大大的重启……

用影像记录和发现社会,用行动参与和呼应时代,用思考迎接和拥抱变革。在路上,77摄影班曾经和一个于反思中求变的大国一同辗转……

对胶片的眷恋,实际上是对一种学习氛围的想念,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与相处的怀念。来自“77摄”关于影像的那些启蒙记忆也许是对胶片时代最好的纪念。

目录

引子·唯一的“77摄”

上篇 重启·广院有多远

01 骄子前传

02 定福庄的早春

03 穷人美

04 胶片的美好时代

05 我为什么要赞美你?

06 接勿爱情

07 班球

08 大师潇洒

09 从物质到精神

10 班徽只做31个

中篇 三重门·电视有多高

11 一线,一线

12 第一个!第一个!

13 出镜 , 出镜

14 一等奖!一等奖!

15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6 体育大片

17 电视有学

下篇 重逢·生命有多深

18 翻滚吧,50后

19 77摄影·复杂未遂

20 班徽永存——从信物到精神

后记

试读章节

军服风

1970年代末期,中国流行假领子。假领子其实是真领子,领子下面有前襟、后片、扣子、扣眼,衬衫的上半截全齐了,但没有下半截没有衣袖。张旭奎指着假领子说这叫“穷人美”。当然,这是后来成为程老汉的程鹤麟同学的举证。

77摄影班的同学们是否流行过戴假领子不好求证,但在他们中间曾经风靡过军服风。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着装风格被外媒称为“蓝蚂蚁”,意为颜色和样式单调。在当时,有件军装是件很牛的事情,借身军官服,戴着军帽,挎军用挎包拍张照片是很时尚的行为。流行穿军服,其实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崇拜,因为军服,尤其是四个兜的就意味着军官身份,象征着地位和权威,是尊严和体面的表现。

在77摄影班31位同学中,就有7位有过军人的经历,而且来自海陆空各兵种:任金州、岑传理、马国力、叶青醇、李讯、柳春江、周五一。当他们从社会上重返校园的时候,都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穿军装。

任金州:穿军装给人一种感觉是,我是从部队回来的;我当过兵,那么当过兵的人,等于是很成熟的干部和很成熟的社会精英回到大学,说明我两头都行,我当工农兵行,学习也行,是全能型人才,所以穿军装也有一种优越的感觉。刘建新:我是部队里长大的孩子,父母都是军人。我在广院最喜欢穿的衣服,也就是父母留下来的军装。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其实衣服的颜色和款式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千篇一律了,可我的军装还是天天穿、年年穿,自己也觉得很自豪、很开心。

浸润于军服当中的优越感和雄性之美不仅让77摄影班里曾为军人的同学继续穿着,也吸引着从未当过兵的同学们喜欢穿着,再加上男生占据全班大多数,穿军服便成为摄影班区别于编采班和播音班的一个外在特点。

任金州:编采班的同学就不爱穿军装,如有穿的,只是零零星星地穿,而且绝少上下穿,就是又穿裤子又穿上衣那种,一般穿一件,混搭着穿。我们有不少是上下穿一身军服式的。

编采班的同学主要来自工厂还有的是插队知识青年,播音班的同学家庭背景就更加多元,干部、工农家庭、知识分子家庭的都有。在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处于匮乏期向丰富期转化的当口,77摄影班对军服的选择,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心中强烈的优越感和精英意识,以及对自身这个团队的高标准期许。

柳春江:全班有很多位同学当过兵,其他同学也大多有军人亲戚,每天都有一多半人穿军装。学校开运动会,我们班做出决定,全部穿军装。我们班当过兵的借给少数几个没有军装的同学参加运动会。全校就我们班服装最为统一,大家特别高兴。

外在透射内在,标准化的流行,在77摄影班整齐划一的外表下,是心态的健康与平等。没有攀比,没有较量,即使是帅哥级的王政,在大学时代也是“犀利哥”版本。

王政:我过去放羊的时候,衣服扣子不齐,老掉,尤其是到了冬天,棉衣的扣子也掉,外面衣服的扣子也掉,所以里面的衣服就用麻绳扎上,到了学校以后依然保持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在学校的时候,长的衬衣下面烂了以后,就把下面剪掉,成了短袖了,生活过得特别朴实,在那个年代也是社会的一种风气吧,而且我们进校的时候,有的同学还穿补丁(衣服)。

衣服上有补丁,但心态绝对淡定。这也许是那个时代特别为77级大学生定制的奢侈与幸福。

柳春江:当年我们的心态与现在的大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入校就知道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思想比较单纯,充满了自信和憧憬。

俞建成用“平等”两个字来描述70年代末的校园生态。在他看来,这种平等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的,因为那个时代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环境还很落后,由此形成同学之间的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平等。无论是所谓的高干子弟还是来自边陲小城的同学,彼此之间的经济条件不会相差很大,况且贫困一点的同学还有国家补助。所以,同学之间所能显摆的财产,没有太大的差距,因为大家的穿着饮食和日常开销基本一样。这种平等当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可恰恰是这种经济上的平等造就了同学之间的政治上的平等。没有特别的羡慕嫉妒恨,而这些情绪往往会扭曲人性,所以同学之间的相处都很真诚。当时学习的动力就是为了增长知识,以后到了电视台好好工作。

进取与淡定,幸福与单一,就这样纠缠着,呈现于77摄影班的学习和生活的两个领域。当我们习惯于拿比照的视角去分析一代人的外在和内在时,其实就像去购买一Miu Miu版的假领子,可能纯粹是为了矫情—下下。

伊夫·圣罗兰说过:时尚易逝,风格永存。

让我们向77版本的学习风和军服风致敬!

P36-38

序言

唯一的“77摄”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

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

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77——1977,就是这31个人命运中的关键时刻。也因了这个关键时刻,他们的个体故事与历史走势交相映照,呈现出空前绝后的“唯一”性。

1977年高考:他们是“文革”后的首批高考生,也是“唯一”一批在冬季参加高考、于春季入学的中国大学生。

1977年建制:他们是中国高校历史上“唯一”的“77摄影班”,因北京电影学院77级未招收摄影专业,于是便先有了他们的身影——北京广播学院77摄影班,半年之后,才有了北京电影学院著名的78摄影班。

他们是一群被时代和命运选中的人,这31个人,他们将共同的生日定于1977,他们以班徽作为共同的信物,他们享有中国高校唯一的名号——77摄影班。

让我们走近这个唯一的“77摄”,走进一个只有在1977年才有可能出现的奇特组合,触摸一段尚未走远却盘根错节、明暗交错复又渐渐模糊的时光。

后记

这本书与一个学科在中国的成长有着貌似松散、其实密切的关联。

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创生于美国,从1936年爱荷华大学成立的第一个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Workshop)发展至今,全美目前有822个创意写作班,153个授予艺术硕士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的创意写作项目,其中37个颁授博士学位。随着这个学科的普遍开设,美国诞生了大批有着科班背景的当代作家,绝大多数知名作家也都在大学任教创意写作,这就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作传统和驻校作家制。

中国内地对于创意写作的关注与发声,最早来自于沪上高校。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4月,是中国首家致力于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并将之与创意写作教学、创意产业实践结合的科研单位。中心以创建中国化现代创意写作学科为目标,致力于欧美现代创意写作学科的整体引进和中国传统写作学的现代化改造,改革中国高校中文教育教学培养机制,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专业创作人才以及具有原创写作能力的创意产业核心从业人才。也是在这一年,经教育部首批试点,复旦大学中文系开始正式招收创意写作(文学写作)方向的艺术专业硕士(MFA),尝试文学写作的硕士学位教育。

与创意写作学科在中国的发端同步,理论的准备和教材的储备也同时开始,2011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本校外国语学院和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刁克利先生翻译的《成为作家》、《开始写吧》等四本教科书,这也是中国内地出版的首套创意写作丛书。一年之后,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葛红兵教授又翻译出版了《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这是一部美国“创意写作”的学科发展史,深度呈现了美国高校创意写作,令美国高校系统性地参与了美国战后的复兴,并在冷战中不仅仅为科技创造性,而且还为美国文化“创造力”提升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不同于一般大学课程由教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思维方法,创意写作的教学接近于集体工作室的运作方式,学生与老师组成一个团队,通过人文理论的学习和经典著作的选读,针对具体的写作项目,经受一轮轮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洗礼,使得每个参与者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个体,并通过策划与写作系统实现提升自我的人文学养。创意写作系列成果的推出以及创新的授课学习方式,正在对中国文学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发挥着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也许是中文和新闻的双重教育背景使然,加之创意产业的兴隆,笔者对于创意与写作的关注由来已久。2004年,笔者以传媒发展研究院为平台参与创立了“传媒前沿图书工作室”,带领研究生进行实践,与作家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等中国一流出版机构合作推出了多部纪实文学作品;2008年之后,又依托传媒大学电视台成立了“创意与写作”工作室,以实际训练课的方式继续探索,只不过将授课重点放在了电视文体写作上;2011年又通过参与戏剧与影视艺术学院MFA的教学,将创意与写作较为系统地进行了推介,学生们的反馈很好,我的收获也很大。

进入2012年,与母校中国传媒大学77级电视摄影班合作出品的《胶片的美好时代》以及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正在编撰中的《永远的校长——包德明》等图书作品,无疑又是笔者以创意思维统合写作,将创意与写作付诸实践的又一成果。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和文字爱好者,我甚感欣慰。

本书同样以写作工作坊的方式推进和完成,有两名研究生和一名本科生参与了进来:“序言”“骄子前传”“定福庄的早春”“穷人美”“胶片的美好时代”“我为什么要赞美你”部分由朱冰撰写;“接勿爱情”“班球”“大师潇洒”“从物质到精神”“班徽只做31个”部分由余点撰写;“一线,一线”“第一个!第一个!”“出镜,出镜”“一等奖!一等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部分由朱冰、李蕊撰写;“体育大片”“电视有学”“翻滚吧,50N”“77摄影·复杂耒遂”“班徽永存——从信物到精神”部分由焦阳撰写;余点和焦阳还参与了“一线,一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部分的修正。朱冰负责全书的策划、修改和校正。

感谢77摄影班的诸位校友,其中部分文字来自于他们的原创,是他们和我们一起完成了这段书写;感谢77级摄影班班长,电视与新闻学院任金州书记的关怀,感谢传媒大学电视台乔保平台长的厚爱,感谢导师钟大年教授的关照,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蔡翔社长、闵惠泉总编以及总编助理欣雯女士的提携,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

正如77摄影班校友于书中所言,时光恰似胶片,用时方觉其短。幸运的是,冬去春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时代已然到来。

朱冰

2012年3月2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704642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