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托马斯·曼政治小说(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张佩芬编著的《托马斯·曼政治小说》是托马斯·曼的小说选集,列为“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之一。以托马斯·曼的政治小说这一题材的作品为角度进行编选,选入托马斯·曼最优秀的作品。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适当也选收一点中篇小说。

内容推荐

托马斯·曼是20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德国作家。

张佩芬编著的《托马斯·曼政治小说》收录他的《幻灭》、《特利斯坦》、《神童》、《在预言家的屋子里》、《雅伯和道·埃斯科巴尔如何大打出手》、《马里奥的魔术师》等六个中短篇小说。

《托马斯·曼政治小说》创作特色:构思奇特、文风细腻、幽默,语言精致。

目录

选本序

幻灭

特利斯坦

神童

在预言家的屋子里

雅伯和道:埃斯科巴尔如何大打出手

马里奥和魔术师

试读章节

幻灭

听了这个怪人的谈话,我承认我的心绪是纷乱的,即使是现在,当我向别人重述一遍时,我怕也不能像他那晚向我倾诉时那样激动人心。也许只是因为那个素不相识的人跟我说话时极其真诚坦率,才有那么一股感人的力量。

我大约是在两个月以前的一个秋日上午在圣马可广场首次注意到那个陌生人的。宽阔的广场上,来往的人寥寥可数,但在五光十色的建筑物面前——它们的外廓富丽堂皇,屋上的砖瓦金光闪闪,与柔和的、蔚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无数旌旗在海上吹来的清风中飘拂。广场的大门前面,一个姑娘正在撒玉米,一大群鸽子纷纷飞来,同时天上有越来越多的鸽子从四面八方掠向地面。这里是一片光灿夺目、无比欢乐而美丽的景象。

我在广场上遇见了他,现在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他的形象依旧历历在目。他大约中等身材,背稍稍有些驼,举步很快,而手叉在背后,手里提了一条手杖。他戴着一顶浆硬的黑帽子,穿着浅色的夏季大衣和暗色条纹的裤子。由于某种原因,我差点儿把他看作是一个英国人。他大约30岁光景,看去也许已有50岁了。他剃修整洁,脸上长着一个相当肥厚的鼻子和一双目光慵倦的眼睛,嘴角老是挂着一丝无法捉摸的、痴痴呆呆的微笑。不过他不时扬起眉毛,左顾右盼,好像找寻什么似的,然后凝望地面,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接着又摇头笑笑。他就是这样在广场里一个劲儿蹀躞。

从那时起,我就每天观察起来,因为不论天气好坏,不论上午下午,他总要在广场上来回踱步三、五十次,总是孤零零地一个人,神态总是那么古怪,别的什么事都不干。

在我要描述的那个夜晚,军乐队正好举行过一个音乐会。弗罗利恩咖啡馆的许多小桌,一直远远排到广场那儿,我就坐在其中的一张小桌旁。音乐会结束后,那儿熙熙攘攘的潮水般的人群开始四散,而那位陌生人,却在我身边一张空桌子旁坐了下来,像往常那样心不在焉地微笑着。

夜色越来越浓,四周越来越静,不一会,所有桌子边都空无一人。附近一带,这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在散步,广场上庄严肃穆,鸦雀无声。天空繁星点点,圣马可广场建筑物的正面,华美瑰丽,一轮半圆形的明月在它的上空高悬。

我背向那个邻人看起报来。当我正想撇下他离去时,我不由自主地掉过头去。我待了这么长时间没听到他有半点声息,这时他却忽然开起腔来了。

“您第一回来威尼斯吧,先生?”他用拙劣的法语说。当我试图用英语回答时,他却用纯粹的德语继续说起话来,声音低沉而沙哑,而且不时干咳一声,清清嗓子。

“这儿的一切您还是第一回看到吧?跟您的预想差不多吗?——也许比您想象的好些?唉,您本来认为一切还要美吧?——真是这样吗?您不肯这么说,仅仅是为了想表面上装得高高兴兴,叫人羡慕?——咳!”他背靠着椅子打量我,一面一闪一闪眨巴着眼睛,脸上带着一种神秘莫测的表情。

接着我们沉默了好一会儿。我不知如何把这场不寻常的谈话继续下去才好,正想再站起身来,他却急急忙忙弯下身子面对着我。

“先生,您可知道什么叫‘幻灭’吗?”他柔声地、迫不及待地问,两手撑在手杖上。“我指的不是小事情和个别事情上的失利或失败,而是指影响整个人生并且牵涉到各方面的全面性的失望。说真的,您可不了解它。不过我青年时代起就跟它打交道,它使我孤独,不幸,而且有些儿古怪。这个我不否认。

“您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了解我,先生?不过只要您花上两分钟工夫静静听我说,您也许就会明白。这个故事要讲的话,讲起来也很快。

“让我告诉您:我从小在小城市的一个牧师家庭里长大。屋子里的各个房间都十分整洁,屋里笼罩着老式家庭那种庄严而迂腐的自得其乐的学究气氛。我们呼吸的是一种奇特的空气,家里充斥着教士们的陈词滥调——什么善与恶、美与丑的一些高调。我对它们都深恶痛绝,因为我日后的苦难也许全要由它们负责。

“对于我,生活纯粹由这些高调组成,因为我除了灌输在我心中的那些可怕而不可捉摸的概念之外,别的一无所知。我本来指望从人类那儿能看到神圣的美德和令人发指的恶行;我本来期望能从生活中看到令人销魂的美或不堪入目的丑。我渴望能见到这一切,我如饥似渴又忧心忡忡地憧憬着广阔的现实世界;我渴望能获得不论哪种的生活经历,向往着令人陶醉的幸福和无法形容、无法想象的苦难。

P1-4

序言

张佩芬

托马斯·曼是二十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德国作家,在中国也不例外,他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自六十年代初译成中文后风靡至今,许多人甚至誉为“德国式的《红楼梦》”。十年动乱后又陆续出版了他的不少中、短篇作品以及长篇小说《魔山》、《绿蒂在魏玛》和《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等,均获得好评。在世界文学范围,托马斯·曼多半算不上最受中国读者拥戴的作家,说他是我们阅读得最多的德国作家大概并不过分。

托马斯。曼还是一位文坛罕见的幸运儿,从出生到八十高龄去世始终生活丰裕,近七十年创作生涯几乎年年都有著作问世。此外,他的六个子女人人都在文化领域卓有建树,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拥有广大读者,尽管不少同时代与后辈人对其著作和为人颇有针砭,却都无法“减弱他作品流传的势头,……与他在世界范围强烈反响相等的唯有卡夫卡一人。”

托马斯·曼于1875年6月6日出生在德国北部商业城市卢卑克旧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能干的商人,却不能改变儿子的兴趣。托马斯·曼继承了母亲热爱音乐的天性和文学禀赋,无意经商,自幼倾心的是席勒、海涅、沙末索,14岁时便自称为:“托马斯·曼,抒情诗人和剧作家”,他的童话剧曾在本城木偶戏院上演,他的诗名在学校里也是尽人皆知。1891年他父亲病逝,1894年中学毕业后随母亲迁居慕尼黑,先在一家保险公司担任见习生,其间写了第一篇小说《堕落》,在当年颇有影响的杂志《社会》上发表后获得好评,这使他考虑专事写作。这当然与曼氏兄弟每月可从父亲遗产中获得160至180金马克的优裕条件分不开。1895到1898年,他与哥哥亨利希·曼两度旅居意大利,在那里着手撰写自己家庭兴衰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并潜心研读了尼采著作。小说于1900年在慕尼黑完成,尽管作者不喜理财也并不留恋出生地,但是童稚年代经历的“古老好时光”,仍然使他不由自主地把作品写成一首怀念旧式资产阶级生活和市民美德的感伤挽歌。

1898年,托马斯·曼接触了叔本华思想,连同尼采哲学与瓦格纳的音乐,对他早年创作影响很大。1903年,作家发表了《特利斯坦》和《托尼奥·克勒格尔》等中篇小说。1905年,托马斯·曼与德国著名数学教授普林斯海姆之女卡塔林娜结婚。同年发表剧本《菲奥仑察》和《沉重的时刻》等短篇小说。1909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王爷殿下》。1912年发表中篇小说《在威尼斯之死》。作家青少年时代正值德国在俾斯麦领导下迅猛发展着工业与相应的现代政治,物质欲与物质化社会造成精神空虚,唯有从事精神工作的人还在悲剧性地卫护着人的个性。尼采之受到人们青睐正由于他敢于反对社会习惯势力和观念,敢于说出自己的社会里“生命是病了,它病于工艺及其机械主义之破坏人性。”(尼采:《看这个人》)艺术家的悲剧直接反射着人类的悲剧,这也正是托马斯·曼从写第一篇小说起便始终把目光朝向“艺术家”的原因。

这批早期艺术家小说中,以《特利斯坦》里对疾病和死亡的处理最为体现他与叔本华、尼采、瓦格纳的精神联系。悲观主义哲学家的生存空虚理论与对瓦格纳史诗式舞台歌剧的炽烈感情合而为一,最终克服了求生意志,“死”在这里成为了胜利的象征,“美”战胜了与之相对的庸俗贪婪凡夫俗子生活。但是,托马斯·曼毕竟是托马斯·曼,小说结尾笔锋一转,寥寥几笔便写清现实生活中占上风的仍是凡夫俗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托马斯·曼写了论文《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卫护日耳曼文化与非理性主义倾向,客观上助长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沙文主义势力,导致一场文坛风波并与哥哥亨利希·曼反目。战后,托马斯·曼逐渐反省自己的观点,努力以新的认识研究德国文化,并苦苦探索统一各种思想矛盾之道,1924年问世的《魔山》便是经过许多年思考后的果实。

托马斯·曼曾自称“《魔山》是《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另一个生活层次上的重复。”倘若说第一部小说写了家族兴衰,那么第二部的自传性质则在于从个人精神经历写出了一段德意志文化史。小说里的众多人物大都各有原型,如:霍普特曼、卢卡契等。此外,《魔山》还标志着作家早期创作的截止和新创作时期的开端。托马斯·曼青年时代,歌德的教育小说,十九世纪俄国、英国、法国和斯谌的纳维亚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曾是他学习研读的伟大范例,他尤其景仰歌德和托尔斯泰,75岁高龄时还说:“我总是本能地、有时也自觉地恪守着旧的资产阶级传统,因为在我的观念里,一般的精神财富这个概念是和十九世纪的精神财富有连带关系的。”(《我的时代》)《魔山》的写法遵循了十九世纪叙事传统,而主人公的精神训练道路也符合歌德的名言:“把生命视作永不停息的分解和复原过程。”托马斯·曼式的“教育小说”便自此开始,直至最后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

1929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答谢辞中说获奖是“世界同情(德国)的象征”。但是,政治现实粉碎了作家的乐观愿望。1930年,德国纳粹分子在议会大选中获胜,托马斯。曼发表文章《告德国人,对理性的呼吁》,指出纳粹“奇迹”与敌视人文精神的法西斯哲学之间的关系。同年又写了著名反法西斯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1932年,作家借纪念歌德逝世一百周年撰写多篇文章,强调人道主义传统。1933年发表长篇论文《瓦格纳的苦恼和伟大》,反对纳粹知识界歪曲作曲家的民族性,由于矛头直刺法西斯主义侵略野心,使托马斯·曼险遭杀身之祸,被迫携家流亡国外,最初客居法国和瑞士,1938年后移居美国。

……

本选集称“政治小说”,当然不是指所选作品直接或狭义地写了任何具体政治事件,而因为作品在精神层次上具有真正的政治性。就像十九世纪德国诗人艾沁多夫的著名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以一则自然纯朴不容于虚伪浮华的故事,被后人誉为有力抨击普鲁士腐朽统治的政治小说,开了具有政治内容的非政治小说之先河。此外,也可同托马斯·曼自己的文章《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从另一角度作出反证。文章不仅掀起政治风波,还导致兄弟不和,“不问政治”恰恰是以另一种方式表现着实际存在的政治。

这里所收六篇小说均为托马斯·曼著名的中、短篇作品。《幻灭》、《特利斯坦》、《神童》、《在预言家的屋子里》属同一主题:商品化社会里文化无由发展和艺术家的精神危机。尽管《神童》里的艺术家还只是孩子,但也已学会为挣钱而惺惺作态。《雅伯和道·埃斯科巴尔如何大打出手》写了作者学生时代的一次事件,虽然写的是青少年打架的故事,却反映了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军国主义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这一重要政治问题。《马里奥和魔术师》是托马斯·曼唯一直接写了法西斯统治下政治现实的作品,以1929年夏天自己一家人在意大利的遭遇,浓墨重彩渲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国内的恶浊政治气氛,以致一出版就被墨索里尼政府列入禁书名单。

最后再补充一句,托马斯·曼的艺术特点:构思奇特,文风细腻、幽默,语言精致,从这六篇作品也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托马斯·曼政治小说(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佩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3689
开本 32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3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