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亨利市民小说(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
内容
试读章节

麦琪的礼物

一块八角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其中六角还是零钱凑起来的。这些小钱是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店、菜贩和肉店的老板硬扣下来的;人家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总觉得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未免落个吝啬的恶名,当时羞得脸红。德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角七分钱。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

除了倒在那张破旧的小榻上大哭一场之外,显然没有别的办法。德拉就这么办了。这就使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其中抽噎占主导地位。

趁这家的女主人的悲伤逐渐地由第一级降到第二级的时候,让我们看一看她的家吧!一套备有家具的公寓,租金每周八元钱。虽然不能说绝对的难以形容,实际上,确实与贫民窟也相差无几了。

楼下的甬道里有一个信箱,但是永远不会有信件投进去;还有一个电铃,鬼才能把它按响。那里还贴着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杰姆斯·狄林汉·杨先生”几个字。

“狄林汉”这个名号是主人先前富裕时,也就是每周赚三十元时,一时高兴,加在姓名之间的,现在进款减缩到二十元了,“狄林汉”几个字看起来有些模糊,仿佛它们正在慎重地考虑是否缩成一个质朴而谦虚的“狄”字为妙。但是每逢杰姆斯·狄林汉·杨先生回家上楼,走进房门时,杰姆斯·狄林汉·杨太太——就是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德拉——总是把他叫做“杰姆”,并且热烈地拥抱他。这当然是很好的。

德拉哭完了以后,小心地用破粉扑在面颊上扑了些粉。她站在窗前,呆呆地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后院里有一只灰色的猫在一个灰色篱笆上走着。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而她只能拿一块八角七分钱给杰姆买一件礼物。几个月来,她尽可能地节省了每一分钱,结果不过如此。每周二十元本来不经花。支出的总比她预算的多。总是这样。只有一块八角七分钱拿来给杰姆买礼物。她的杰姆。为了给他买一件好东西,德拉自得其乐地筹划了好些日子。要买一件精致、珍奇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够得上给杰姆持有的东西固然很少,可是总得有些相称才成呀。

屋里两扇窗户中间有一面壁镜。读者也许见过房租八元钱的公寓里的壁镜。一个非常瘦小灵活的人,从一连串纵的片断的映像里,也许可以对自己的容貌得到一个大致不错的概念。德拉全靠身材纤细,才精通了这种艺术。

突然她从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前面。她的两眼晶莹明亮,但是在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

且说,杰姆斯·狄林汉·杨夫妇有两样东西是他们特别引以为自豪的。一样是杰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另一样是德拉的头发。如果希巴皇后住在气窗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会有一天把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只是为了使那位皇后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做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杰姆每次经过那儿时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让所罗门忌妒得吹胡子瞪眼。

这时德拉的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波浪起伏,金光闪闪。头发一直垂到膝盖下,仿佛给她披上一件衣服。她又神经质地很快地把头发梳起来。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在那里,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

她穿上她那褐色的旧外套,戴上她那褐色的旧帽子。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她飘然走出房门,走下楼梯,来到街上。

她走到一块招牌前停住了,招牌上面写着:“莎弗朗尼娅夫人——经营各种头发用品”。德拉跑上一楼,一面喘着气,一面定下神来。那位夫人身躯肥大,肤色白得过分,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和“莎弗朗尼娅”这个名字太不相称。

“您要买我的头发吗?”德拉问道。  P1-4

目录

选本序

麦琪的礼物

爱的牺牲

警察和赞美诗

财神与爱神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

黄雀在后

没有完的故事

重新做人

并非特写

生活的陀螺

红酋长的赎金

我们选择的道路

汽车等待的时候

钟摆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最后一片叶子

失败的假设

幽默家自白

序言

钱满素

欧·亨利(1862—1910)是本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大概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美国作家之一。读点小说的人大都看过他几个精彩的短篇,并且留有深刻印象。

欧·亨利以描写纽约市井生活著称,但他并非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他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个医生。波特所受教育不多,15岁便开始在药房学徒,20岁时由于健康原因去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牧场当了两年牧牛人,积累了对西部生活的亲身经验。此后,他在得克萨斯做过不同的工作,包括在奥斯汀银行当出纳员。他还办过一份名为《滚石》的幽默周刊,并在休斯敦一家日报上发表幽默小品和趣闻逸事。1887年,波特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

正当波特的生活颇为安定之时,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1896年,奥斯汀银行指控他在任职期问盗用资金。波特为了躲避受审,逃往洪都拉斯。据说,由于该银行经营不善,波特丢失的这笔为数不大的款项很可能是管理上的失误造成。倘若他未曾逃离,反倒不一定会被判罪。不久,他得知妻子病危,回家探视,终于在1898年被捕,以贪污银行公款罪被判徒刑五年。由于表现良好,三年后波特提前获释。在狱中,波特担任医务室的药剂师,并在业余开始写小说,为的是挣些稿费寄给女儿。1899年,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发表,署名“欧·亨利”,借用了一个法国药典书作者的名字。命运对波特来了点幽默,以一场官司把他从波特变成了欧·亨利,从一个专栏作家变成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

1901年欧·亨利出狱后,发现自己已经小有名气。第二年他定居纽约,专门从事创作。他以一周一篇的速度为杂志写小说,获得读者的普遍注意与好评。到1910年病逝为止,欧·亨利以旺盛的精力共创作了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入《四百万》(1906),《剪亮的灯盏》(1907),《西部的心》(1907),《城市之声》(1908),《善良的骗子》(1908),《命运之路》(1909),及《滚石》(1913)等十余部集子,其中有几部是他逝世后由别人编集出版的。欧·亨利只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名为《白菜与国王》(1904),以拉丁美洲为背景,描写美国公司对拉美的经济掠夺。该书情节比较松散,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问津。欧·亨利显然也意识到自己的才能不在长篇小说上。

毫无疑问,使欧·亨利享有国际声誉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尤其是《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警察和赞美诗》等二十余篇脍炙人口的精品,它们代表了欧·亨利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最高成就。无论从内容或风格上来说,欧·亨利的作品都只能是美国这块土地上的产物,它们当之无愧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欧·亨利既写东部,也写西部,但他最负盛名的故事大都发生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中,发生在他称之为“四百万”的普通百姓身上。他为市民读者而写,也擅长写市民生活,故而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其实,欧·亨利写西部也同样得心应手,比起闹市中的哀怨病态,他笔下粗犷的西部反倒显出一股豪侠之气。无论是牛仔矿工,还是强盗骗子,一个个写得栩栩如生,有声有色。

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何处,也无论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并且具有浓郁的美国风味。一般说来,驱使人们行动的欲望和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欧·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就是贫与富。这一方面大概因为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级,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富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舞弊泛滥成灾,似乎只要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难怪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由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所以欧·亨利描绘的世态人情,无论是善是恶,都有某种美国式的单纯。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为了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是无价的。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于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他为自己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一个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一年一度在感恩节请穷朋友吃饭的职责。而刚吃饱饭的穷朋友为了使对方满意,也忠实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各自作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所有这些都未必称得上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们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

欧·亨利对恶具有同样的敏感,他把美国这个名利场上的把戏看得十分透彻。那些“丛林中的孩子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巧取豪夺,行的都是“丛林法则”。残忍遇到狠毒,小骗碰上大骗,强盗骗子纵然高明,却仍然斗不过金融家,华尔街的经纪人是决不手下留情的。更可悲的是,在这种对财富的角逐中,人们的灵魂受到腐蚀,年轻的姑娘明明在饭馆当出纳员,却偏偏装腔作势,假冒名门望族。忙忙碌碌的经纪人竟然忘了昨夜的新婚,向妻子再一次求婚。在一个金钱万能的世界里,父亲的财神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制造一起交通堵塞,从而使儿子获得求婚的机会,爱神对此只能甘拜下风。

不过,欧·亨利笔下的善与恶并不那么截然分开,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种种可能性。决定洗手不干的保险箱盗窃犯为了救出不幸把自己反锁在保险库里的孩子,当众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准备着跟警察再去蹲监狱。一个自惭形秽,背弃了情人的男人,毕竟还能尽自己的努力,让青梅竹马的姑娘断了对他的思念,快快活活地去重新开始生活。

欧·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正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像《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这样的悲剧在欧·亨利的笔下是很少发生的。然而,意外的结局不能不经常依赖于某种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与现实产生距离,所以“意外结局”一面使欧·亨利的小说显得趣味盎然,同时也使它们缺乏深度。

两难的处境和意外的结局往往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幽默是贯穿始终的,有的专门是为幽默而幽默的。绑架孩子的歹徒被顽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宁可倒贴钱把孩子护送回家。幽默家被迫日复一日地制造幽默,竟变成了一个心力交瘁的吸血鬼,最终在殡仪馆的后房中才得以告别尘世的愚蠢,重新恢复了一个正常人的知觉。欧·亨利显然是把自己视为一个幽默家的,他在《幽默家自白》中写道:“我的笑话的性质是和善亲切的,绝不流于讽刺,使别人生气。”这句话也适用于欧·亨利本人,他讽刺,但不流于讽刺,他的嘲讽和幽默通常是善意的,有时能令人震惊地揭示出入生的真谛,如《生活的陀螺》和《钟摆》那样,它们体现了欧·亨利透视生活的能力。欧·亨利的语言本身也充满了夸张和幽默,而幽默能起到淡化事物悲剧性的作用,使大众读者更能接受。

近百年来,欧·亨利的小说在全世界一版再版,始终拥有大量的读者,足见其作品的生命力。1918年,美国设立一年一度的“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短篇小说的成就。欧·亨利的名字早已和短篇小说的创作,和小人物的悲喜连在了一起。本集子收入了这位短篇小说大师在艺术上最具特色,在题材上丰富多彩的代表作共十九篇,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总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描写小人物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引人瞩目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欧·亨利市民小说》由钱满素编著。

《欧·亨利市民小说》选择了《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警察和赞美诗》、《财神与爱神》、《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黄雀在后》、《没有完的故事》等十九篇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便于读者体味欧·亨利小说中的意境。

编辑推荐

钱满素编著的《欧·亨利市民小说》是欧·亨利的小说选集,列为“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之一。以欧·亨利的市民小说这一题材的作品为角度进行编选,选入欧·亨利最优秀的作品。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适当也选收一点中篇小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亨利市民小说(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满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3450
开本 32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3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4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9
13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