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笔端/曹聚仁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三联书店出版社向读者推出的一本优秀杂文集。曹聚仁先生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杂文、以随笔的笔法撰写的学术性论著尤佳。本书从其三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五十年间撰写的近二百万字的杂文中,精选出四十七万字,汇编成集,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这些带点苦味的文字,内容确实驳杂,论文、短评、随感、考据、无所不包既有白话文言之争,也有新诗旧体之别既有国故与国今的高论,也有京派与海派的点评,既有读书而感的“书生之见”,也有历经世事后的人生感喟。体类传统札记,笔生如珠妙语,旁征博引之中不失性情流露,谈书论文之间颇有情致。何妨在想象作者灯下执笔漫谈之际,心领其意绪,神会其思考。

目录

总序

前记

笔端

 一 耶稣与基督

 二 苏小小与白娘娘

 三 祢正平之死

 四 孔老夫子

 五 陈梦雷

 六 小 红

 七 李叔同先生

 八 章太炎先生

 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现代中国散文

谈幽默(Humour)

幽默的表出

报告文学(Reportage)

论著作

 一

 二

 三

从《发掘》说到历史小说

 上

 下

文诌

 一 评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及其题诗

 二 陶渊明的时代人格与诗

 三 诗人心眼里的农民生活

 四 周作人先生的自寿诗

 五 论大泽乡

 六 蜜蜂

 七 新诗与旧诗

 八 新诗家向哪里走?

别字问题

 一 谈“别字”

 二 续谈“别字”

 三 再从“别字”谈起

白话文言新论

休矣文言

 一 什么是文言

 二 两种错觉

 三 旧文人的文字游戏

 四 铁树开花

大众语问题

 一 大众语文学的实际

 二 一幕对话

文白论战史话

 一 幕前

 二 《新青年》与林纾

 三 学衡派与罗家伦

 四 上海的复古倾向

 五 章士钊的老虎报

京派与海派

 一 京派与海派

 二 续谈“海派”

 三 北平与上海

农村问题

 一“回农村去!”

 二 回农村去做这个!

妇女问题

 一 娜拉出走问题

 二 花瓶

 三 月经

 四 乳房

驼铃

 一 人间世

 二 “著”、“教”生克论

 三 斗牛

 四 圣彼得大寺

 五 黄河之水天上来

 六 丹田

 七 李迫大梦

 八 我的迷惘

 九 钓台与西台

 十 闲话扬州

百感篇

 一 混乱

 二 虚无

 三 我们的遭遇

 四 逃出死亡线

 五 风头

 六 疑心生暗鬼

 七 书生之见

 八 古城会

 九 读史有感

 十 读《孝经》

 十一 出气主义

 十二 学问

 十三 刑赏忠厚之至

 十四 杀错了人

 十五 我们的国庆日

 十六 再上一回十字架

 十七 生背痈的人

 十八 暗杀一

 十九 死一

 二十 两扇文章

国故与国今

 一 四库全书礼赞

 二 “礼义”旧解

 三 论续作一

 四 中国的秘密

 五 论《庄子》与《文选》

 六 从读经说到读《左传》

 七 读经请愿记

 八 我们为什么将米抛在新郎新妇身上呢

 九 仲尼无父

 十 谈锣鼓

泥块

 一 泥块

 二 棺材店

 三 天韵楼

 四 春

 五 苦雨

 六 小黑姑娘

 七 暨南大学

 八 从天通庵到真茹

非孝的故事

谈屑

 一 杜威先生

 二 谈鲁迅

 三 看了《大进攻》

 四 我们的扮演

 五 我的一个小回忆

 六 记约瑟夫

 七 《情书第二页》的流产

 八 “洋泾浜”与“世界语”

 九 藏书

 十 谈狗

 十一 朱熹与韩健胄与唐仲友

 十二 鉴赏标准美

 十三 爱莎多娜·邓肯

 十四 倭寇

试读章节

我今天说的是苏小小和白娘娘的故事。说书,苏州人最出色当行;我到苏州来说白娘娘的故事,岂不是“班门弄斧”!

我所讲的苏小小和白娘娘,和列位所知的略有不同;我以《西湖佳话》为蓝本。苏小小,我不曾见过;从前文人骚客都说她花容月貌,那总不会错的。她当二七年华,夫天坐了油壁车在湖堤上逗引游人;马上就有许多“豪华公子,科甲乡绅……或欲取为侍妾,情愿出千金不惜,纷纷来说”。你想:有洋楼可住,有汽车可坐,写写意意做大人先生的小老婆,岂不是好?所以贾姨娘来劝她道:“姑娘不要错了主意,一个妓女嫁到富贵人家中去,虽说做姬做妾,也还强似在门户中朝迎夕送,勉强为欢。”你知道苏小小怎么打主意,她说:“我最爱的是西湖山水,若一入樊笼,止可坐井观天,不能遨游于两峰三竺了。况且富贵贫贱皆系于命,若命中果有金屋之福,便决不生于娼妓之家;今既生于娼妓之家,则非金屋之命可知。倘人侯门,……豪华非耐久之物,富贵无一定之情,人身易,出头难,倒不如移金谷之名花,置之日中之市,嗅于鼻谁不怜香,触之目谁不爱色,……若能在妓馆中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佳人,岂不胜似在侯门内做一个随行逐队之姬妾?”她梳栊了以后,把千百个男子在手掌中转,她若倦时,谁敢强交一语;到她喜时,人方踊跃追陪。……从没人突然调笑,率尔狂呼,以增其不悦。故应酬杯盏,交接仪文,人自劳而他自逸;却妙在冷淡中偶出一言,忽流一盼,若慰若藉,早已令人魂销。有一回,孟观察在西湖叫了楼船,请了宾客,限定苏小小去侑酒;苏小小三番四次的推却,孟观察勃然大怒,要饶她不过,府县都替她暗暗担惊。谁知苏小小一到面前,一颦一语,把孟观察直喜得眉欢眼笑!后来,苏小小冒了风寒,生了重病;医生来看,都说多凶少吉。她的贾姨娘替她非常着急,她却以为做了几年妓女,富贵繁华,无不尽享,风流滋味,无不遍尝;这样早死,留人间一个好的印象,倒是天心有在,乐于成全。她死时只有十九岁。她死了以后,西泠桥头的枯骨,倒成为千百年后诗人们作诗的题材,“湖山此地曾埋玉”的哼个不休。

搁开苏小小不提,且讲讲西泠桥对面那个压在雷峰塔底下的白娘娘。白娘娘是一条白蛇,那是大家所知道的;小青依《白蛇传》是一条青蛇,依《西湖佳话》是一条青鱼,死无对证,这且不必硬作主张。白娘娘见许宣的时候,是一个戴孝的妇人;既然是死了丈夫,大可以休息休息,何苦“小寡妇上坟”,见了“小白脸”,惹起“古井重波”呢?她苦苦的逗引许宣,搭船,借伞,请茶,请酒,一心一意要嫁给他;许宣没有钱养家,她拿出五十两一个元宝送给他,这元宝还是从太尉库中偷来的。许宣发配到牢城,白娘娘带了小青赶到牢城,死心塌地的替他做家主婆,让许宣过舒服的日子。许宣一面贪恋白娘娘的美貌,一面为妖怪的念头所苦;在牢城相信道士的符水,在镇江相信金山寺大和尚的佛法,一定要迫白娘娘逃回西湖。结末是这样一个悲剧:白娘娘正坐在那里梳头,许宣取了法海禅师的钵盂,悄悄到家,乘她不留神,走近她身背后,将钵盂往头上一罩,用尽平生之力,将白娘娘罩在里面。法海禅师一到,白娘娘和小青都显了原形。禅师将她们罩在钵盂之内,拿到雷峰寺前,令人搬砖运石,砌成塔基,压于其上;后来有许多人愿做功德,不多时竞造成了一座巨大的雷峰塔,法海禅师还留了四句偈语:“雷峰塔倒,西湖水干,江潮不起,白蛇出世。”

我们且把这两个故事,错综地看一看,这是很好的对照。苏小小所过的是唯美的享乐主义的生活,她是典型的摩登女子;她是东方的茶花女。白娘娘正与之相反,她是贤妻,完全为她的丈夫牺牲她自己。但是苏小小以她自己为中心,把男性旋转得天昏地暗;千百年后的文人还不断地替她捧场。白娘娘以“夫”为“天”,跟着丈夫跑,丈夫当她是妖怪是蛇,用钵盂罩在她的头上,用雷峰塔镇在她的身上,使她不能出世。我们中国的礼教网,自南宋以后,渐渐完密,何以对于苏小小这样优容,对于白娘娘这样苛刻?这不是值得我们考量一番吗?原来农业社会的有闲享乐生活,为贵族(王族、卿相)地主阶级所独占;贵族地主的门下,有幕僚、清客这些清高的文人替他们帮闲,凑趣。苏小小的生活,虽为礼教所不容,却正是有闲阶级的享乐对象;孔老夫子尚且愿意去见南子,王孙公子自然心甘意愿为苏小小所颠倒的了。清高的文人,至少都有八斗才,个个都是才子;有才子必有佳人,苏小小正是千百个才子的最好对象,——哼“湖山此地曾埋玉”的才子,天天可以在湖堤上看见。所以苏小小的生活虽在士大夫礼教之外,却在士大夫对象之中,可以留在那边,替湖山生色的。

至于白娘娘,她是许宣的家主婆;媳妇一进门,婆婆就不高兴。婆婆谈起她的媳妇总必摇头叹气道:“自从我家那个狐狸精进门,我的儿子听了床头哄,什么都变了样儿了!”于是东也是那个妖精不好,西也是那个妖精不好,迫得儿子虐待了媳妇,那才称她老人家的心愿。诸位同学,你莫以为我们是生在二十世纪,受过教育的。你若嫁在一个大家庭,进门那几年,男家没有什么变故便好:若是风吹草动,公公丢了官,丈夫失了业,都会怪你是个克星,天天诅咒你,使你不得安身的。要忠实做贤妻的女子,注定是“妖怪”、“蛇”的命运,那真无可逃避的呀!上海四马路有一家药房的窗柜里,坐了一位长衫马褂的少年,他的身上纠缠了一条大蛇,蛇的头正是一个美人;那正是“女人是蛇”的最好说明。礼教先生说:若非我的母亲是女人,我早杀尽一切女人!——当然不杀苏小小。

白娘娘并不怕许宣,但是许宣有法海禅师给他的钵盂,罩在头上,使她不能转动。这个钵盂是什么,那便是经济权。白娘娘压在地底,法海禅师砌了塔基,便有许多人愿做功德,造成一座巨大的雷峰塔。这巨大的雷峰塔,便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思想。“经济权”和“传统思想”,把一切女人都压住了。

现在,雷峰塔是倒掉了,钻出来的白娘娘,她头上还罩着法海禅师的钵盂,她能转动吗?谁来替白娘娘敲破这个钵盂呢?诸位同学,请仔细想一想!

P6-9

序言

曹聚仁先生是位多产的作家。他从1921年来到上海时起,到1972年他临终前一个月,他手中的笔就未曾放下过。他几乎每天都写,有时一日要写三四千字。他曾为自己统计过,自称一生写了不下四千万字。他的文字散见于海内外多种报纸及杂志刊物上,抗日战争时期,更见诸他发的战地通讯和专栏中。这些文字中的一部分,曾先后结集成书,约七十种。

曹聚仁的一生执过教鞭、当过记者、办过报纸。他的文字,涉及面甚广。早期以杂文随笔见长,上世纪30年代曾出版过《文思》、《笔端》、《文笔散策》等。他对国学也有研究,较著名的有他年轻时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笔录整理的《国学概论》和晚年在香港出版的《国学十二讲》(后以《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为书名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大陆出版)。

抗日战争烽火燃起,曹聚仁带笔从戎,穿上军装走上战场,当了一名战地记者,写下了大量新闻通讯。这些新闻类的文字在抗战中曾结集出版过《大江南线》;抗战胜利后曾与著名新闻摄影家舒宗侨合作出版了《中国抗战画史》,收一千多张真实的照片,四十万字文字史料,是当时最为完整的有关中国抗战这段历史的记录。以后在香港又陆续出版了《采访本记》、《采访新记》、《采访二记》、《采访三记》、《采访外记》、《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人事新语》等新闻采访、时事评论类的著作。其中也真实地记录、剖析了自己思想的演变过程。

作者对文史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他著述的《文坛五十年》、《上海春秋》(曾以专栏形式发表在香港报纸上,后由作者家属依手稿整理在大陆出版)、《万里行记》、《万里行二记》以及他晚年致力编著的《现代中国通鉴》(他原本计划写五卷,但只完成了甲编,就因病重无力写下去了),应都属于这方面的著作。

曹聚仁先生一生博览群书,写下了许多书评和读书笔记。在他生前,曾出版过《书林新话》;在其身后,他的家属又将他多年来发表在报刊上的这方面文字整理出版了《论杜诗及其他》、《曹聚仁书话》和《书林又话》。

由于集作家、教师、记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曹聚仁生前曾广泛接触过文坛、政界、新闻圈等各方人士,也曾留下了“人物志”一类的大量文字。其中一部分他曾收在自己未完成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中。他故世后,遗稿中的人物类文字由女儿曹雷编纂成《听涛室人物谭》和《天一阁人物谭》二书,在上海出版。作者生前与鲁迅先生友情甚笃,60年代他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和《鲁迅年谱》。前者于上世纪末曾在大陆和香港再版。而作者的《蒋经国论》和《蒋百里评传》二书,在香港出版后,也曾在台湾和香港再版。

作者生前也写过小说。抗战时期,他写过反映一群学生在战乱中生活和命运的小说《灯》,在战时的报上连载。他还曾打算用说书的形式结合评述战况分多天来讲演这部小说,不料场子接洽好了、海报也张贴了,却赶上日机炸毁了发电厂,也炸毁了他当一回说书人的梦想。50年代初,他在港报上连载过小说《新双城记》和《夜半》,都未成书,原稿也失散了。他的小说《酒店》,反映了50年代从大陆流落到香港的一个特殊人群的苦闷和彷徨,曾在香港出版,并于近年再版。他生前在香港出版的另一部章回体的小说《秦淮感旧录》,则描绘了国民党政坛人士逃离大陆时的纷乱和错综复杂的心理。

《论杜诗及其他》是作者的妻子邓珂云根据作者遗稿《杜诗二十证》整理,并补加作者生前有关旧体诗的论述成书出版的。

《浮过了生命海》则是作者晚年病中的随笔。

作者喜爱中国的戏剧,一生未曾停止过对中国戏剧发展史的研究。他曾写过相当数量的剧评和有关戏剧史研究的文字,在他的《人事新语》和《万里行二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方面的评述。作者晚年正值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深爱的祖国艺术瑰宝和他崇敬的艺术家们大受摧残。在这样的萧瑟气氛中,作者将他收集多年的艺术类刊物、杂志、剪报,加以编辑影印,出版了一本《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书中收入两千多张自1949年以后国内各舞台剧种及电影剧照,设立了梅兰芳、周信芳等多位艺术家的专辑,这是他努力想保存下来的资料。《集成》中还有作者的撰述、评介文字二十多万字。1985年,这本大书中的文字部分,经女儿曹雷整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听涛室剧话》。

作者晚年写下的那部未完成的自传《我与我的世界》,先后有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三个版本,均面世于作者身后。每版都对前一版有所增补,以山西北岳文学出版社的最为完整。详情可见各书的出版说明。

作者生前所写文字已不可能收集完整。结集成书的作品,除三四十年代上海出版的以外,大陆见到的不多。80年代后,大陆的出版社陆续再版了他在香港的一些作品以及由作者家属从他的遗稿中整理出的作品。这二十来部作品分散在各个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上海书店、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其中以三联书店出版书种最多。

此次三联书店出版曹聚仁作品系列,计划五年内将曹聚仁的代表性著作分批出版。其中有一些将重加整理,使其更为完善。更有不少则属首次在大陆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作品,读者或可对作者及其文字生涯有一系统全面的了解,而有志于曹聚仁研究的学者自然也有了更丰富的文本资料和可靠的版本依据。

“曹聚仁作品系列”的出版,得到各出版社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等单位的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6年11月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笔端/曹聚仁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聚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4281
开本 32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6-53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