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浦东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在1990年之前,知道“浦东”这地名的仅限于上海人。黄浦江的两岸轻重悬殊,浦东人把去浦西称作“到上海去”……

20年过去了,我们将张其翼的长篇随笔《浦东笔记》视为索引,探知浦东的来龙去脉,追索新区建设的一步步脚印。这书有全景也有个人的命运、甘苦,她作为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市民,以自己日常的居住经验为这段历史添注……

内容推荐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张其翼,现在是上海文学创作中心注册作家,学理工出身却酷爱文学,大学毕业后一直勤奋写作,以网名“小转铃”书写的大量时论、影评类文章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在网上有极高的点击率。这次书写浦东,生于上海的她像一个外乡人一样行走浦东,冬去夏至,在一年多时间里,她的足迹遍及浦东的重要场景,结交了许多从不相识的浦东建设者,结集在新著中的26篇短文,每一篇都是直接采访获得的材料,是她亲身体验的结晶。

目录

陆家嘴的现代性

正大,让灵魂跟上脚步

联洋的好需要慢慢体会

浦东机场的永恒路

乡愁是一条清晰的轨道

真正的市民艺术中心

世博,第三个锦囊?

从外星到人间

民间料理界中崛起的新一代

试从街名观城运

传说张江男

深夜的过江路

颖川小筑不是一个饭店

浦东开发141

浦东田间一耕夫

新区是不是个好学区

阿公阿婆欢乐吗

本土智囊兜售师

让艺术品到街头去看人

图书馆也可以很活泼

褒衣危冠,和而不同

威权领袖定乾坤

条块博弈如何解

从荒原到热土

金融中心大点兵

街头巷尾议规划

结语

试读章节

如果要向只在上海停留一天的游客推荐观光地,10个上海人里面,想必有9个会推荐外滩。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也同样贯穿了整个城市的精神脉络和文化传统,远有巴黎的塞纳,法兰克福的美因,伦敦的泰晤士,近则需说上海的黄浦江。浦西的外滩是旧上海最奢华也最龌龊的地方,如今也保留了复杂难测的气质,它几乎可以讨喜每一个阶层的人:江边拍照留念的观光客挤出一身臭汗,花坛里散发着一股隐隐的尿骚味,。而一街之隔,就是上海银行、商行的总部,还有上海最好、最干净、最上等的餐厅和酒吧,所有年龄段的潮人都会在这里消磨掉自己的一段时光。

当我再一次站在金陵东路外滩的江边,我只是再一次确认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浦西迷恋者。无法磨灭的童年记忆和文化基因在敲打着我,这一排近一个世纪前建造的万国建筑群,比古典建筑更简洁,比现代建筑更稳重。那些粗糙的石头里面,嵌着冒险家的灵魂,自由,开阔,不按常理,充满了生命力,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居然又被人错奉为经典的建筑范式。

转过身,眼前是无数摩天大楼勾勒出的陆家嘴的地平线,一刹那问,我忽然意识到我看到的是同一种东西——尽管人们习惯把浦西和浦东从各种层面加以对立,然而在楼宇问涌动的仍旧是冒险家的灵魂。当然,来处不再相同,气质却十分相类。我一直以为,浦东对我而言,仅止于研究意义上的吸引力,因为它太重要,太特别,几乎是上海社会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可作为一个从小在浦西长大的人,我对浦东并无血脉相依的留恋。站在知识分子习惯性的怀疑立场上,或许我对浦东还抱有一种轻率的否定,旧传统和习见仍旧在起着作甩,而思想界开始反思现代性的潮流,也让我无法对这个现代性最强烈的地方大加赞赏。

在东昌路渡口渡江,上轮渡的凭证还是一枚塑料小圆蓝牌,令人感到一阵亲切,不知这惯例能否保留下去,最后成为一种风俗?我的目的地,是新落成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008年的8月30日,该楼避开风头太健的北京奥运档期,在小陆家嘴正式向公众开放,建筑屋顶高度达492米,继台北101大厦后,成为世界第一高楼。参加过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们,回来又是惊叹,又是摇头,挣扎在理智与情感之间。越高的楼越好,听上去,总显得有些荒诞吧,然而当夜幕垂下,我终于走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脚下,我已经震惊得忘记了冷嘲热讽,这座太空来客般发着银白色光辉的建筑,似乎可以在一瞬间击破人的种种思维能力。相对于这座建筑的凌厉,强势,扭曲以及诡异,在一旁和它相拱而立的金茂就像个持重的中年人。

当然,摩天大楼对人的催眠能力也只限于一瞬间,很快我便恢复了清醒。夜幕下的环球金融中心让人眼睛发花,低层的若干办公室中已开始有人在办公,作为一个常常需要撰写经济评论的人,我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这座楼的商业前景。自从2008年开年以来,全球经济面临滑坡的危险,中国国内遭遇了高通胀和冷产出的双重难题,继股市大跌之后,房市也出现了拐点和回落,年初许多买房的投资者,都只能在深夜无人处默默地挠墙。在这种微妙的大背景下,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依旧逆势而为,新的环球金融中心的落成,意味着将开放更多的办公房源,而现在的上海商业界,是否已有足够的能力去消化这些日渐增多的商业设施呢?

所幸现在的主流声音,基本上表现出相当的乐观。房地产公司高纬物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汤普森认为,写字楼地产处于繁荣期的观念是如此的深入人心,这使得上海可能最终会与120世纪80年代“大爆炸”时期的伦敦相媲美。当时,金融自由化使伦敦金融区的规模在10年内扩大了一倍。汤普森甚至认为上海有潜力成为亚洲的纽约,前提是进一步大幅放松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管制,包括最终实现人民币全面可兑换。

当然,环球金融中心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森浩先生才是那个最操心的人。说起来,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还和浦东渊源颇深。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甘冒风险进入中国投资,第一个项目建在大连一994年浦东开放开发刚起步,又在浦东建造了上海森茂国际大厦,后被汇丰香港银行收购。当时,他的商界友人都认为他过于草率鲁莽,可森浩先生却用成功的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不过环球金融中心的建造也称得上是命运多舛。1997年打桩之初,日本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于次年被迫停工,2003年,森大厦株式会社依然投资热情不减,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他们重返工地,恢复桩基工程,并根据全球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新国际化标准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虽然森浩先生承认当下国际经济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可他对上海的高档商务楼宇的需求却仍抱信心,随着世博会的召开,陆家嘴金融中心的确立,越来越多大公司的总部都会集中到这里。他预计,12年后,就能收回环球金融中心的总投资87亿元人民币。

不过,对普通市民来说,环球金融中心落成的象征意义可能更大于经济意义。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的制高点就从浦西的国际饭店转移到了浦东,并再也没有离开过。无论是曾轰动一时的东方明珠,还是随后卓然众楼的金茂大厦。陆家嘴地区的资金流和楼层高度一起蹭蹭地向上飞蹿。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社会隐喻呢?用新民周刊沈嘉禄的话来说,“建筑的高度以一种锐度鲜明的象征意义,提升了一个群体对某种地位的确认。”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又急于确认什么样的地位?我不禁联想到二十年前浦东的荒凉偏僻。如果说浦东这块土地上还显现着过去农耕阶段的落后,那么摆脱落后的唯一办法,就是用越来越尖锐的现代化姿态,来巩固对身份转换的确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中曾提到,近几年是1985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然而城乡居民的收入绝对差距达9 646元,收入比扩大到3.33:1,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从这个意义上说,陆家嘴金融区建筑风格的激进,超越,奢侈,时不我待的姿态,或许正是在不可阻挡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城市间巨大张力的具象化表达。

不过,浦东新区政府显然也意识到了概念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正在积极地改善两者的关系。2009年12月10日,第三届陆家嘴金融文化节正式开幕,以往是巡展、论坛、研讨等内容为主,去年则强调文化特色,互动参与,在兼顾精英高端人才的同时亲近市民百姓。陆家嘴金融文化周每两年举办一届,自2006年起,已成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名片”。从“周”变为“节”,活动的数量大大增加,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去年的金融文化节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强调普通百姓的参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严旭说,本届金融文化节的主题是“参与、共建、分享”,安排了14项活动,突出了百姓参与的特色,参加对象不仅包括在陆家嘴金融城工作的金融高管、金融青年白领和外籍金融人士,还包括普通市民和在校学生。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看到了缺乏理财意识的恶果。为避免重蹈覆辙,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未雨绸缪,在小学开设理财课程,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金融”概念,只要和投资理财联系起来,就成了家家户户都关的话题’。12月下旬,分为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的3套《金融与理财》教材也将免费发送到浦东新区中小学生手上。据了解,小学版的教材主要提升孩子的“算账’’能力,指导学生如何花钱、省钱、赚钱,通过模拟建银行、开商店、赚利息,将金融知识融入课堂。为增强市民对陆家嘴金融城的认知度,文化节准备了“金融城与我的生活”项目,金融城ABc有奖问答,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请广大市民为陆家嘴金融城建设建言献策,还组织金融专家进驻潍坊新村街道、塘桥街道、洋泾街道、花木街道、周浦镇、张江镇、唐镇、曹路镇等社区,免费向社区居民作金融法制宣传。本届文化节期间还推出一档电视节目“探访金融城”,对陆家嘴“衣、食、住、行”作深度报道,介绍浦东新区为优化陆家嘴金融城商业配套推出的举措及试点。专业特色当然也并未被主办方所抛弃,针对金融产业知识密集型的特点,有一系列金融法治建设论坛、基金业投资者教育、海外金融高管浦东行、金融高端座谈会等学术性、研计性和显示性兼顾的活动。P1-5

序言

在1990年之前,知道“浦东”这地名的仅限于上海人。黄浦江的两岸轻重悬殊,浦东人把去浦西称作“到上海去”。我曾在浦东住过四年多,极为不适,在我搬离的1991年夏天,南浦大桥尚未建成,过江交通主要靠轮渡,仅有的过江隧道是“文革”时修建的,天天阻塞。逢雾天轮渡停开,更是一筹莫展。1987年,陆家嘴去延安东路的轮渡站曾发生踩踏事故,造成十余人死亡、几十人受伤的惨剧。此后,每逢雾天,只能出动卡车装载人和自行车从隧道通过。一到夜晚,公交车停驶,浦东就是一座静悄悄的孤岛。它基本是农村的作息规律。夜晚从外滩向东望去,一片漆黑。

浦东和浦西真是很近。在1989年的一个非常的日子,我骑自行车从打浦桥隧道过江,真实体会到咫尺之遥。黄浦江隔断了浦西的繁华,也隔断了浦东的眺望。在世界特大城市,河流两岸的风貌如此不对称是极为罕见的。浦东在等一个信号。

中国的最高层于1990年宣布开发浦东新区。这个决定给浦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20年过去了,我们可以将张其翼的长篇随笔《浦东笔记》视为索引,探知浦东的来龙去脉,追索新区建设的一步步脚印。这书有全景也有个人的命运、甘苦。她作为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市民,以自己日常的居住经验为这段历史添注。

姚鄂梅的《融》则以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背景,写了工作于银行业中的两代人。她用一个虚构的故事编织两家人的命运,他们的雄心和迷惘,他们的忠实与背叛。读小说中的生离死别如同行走在陆家嘴的道路上,有灿烂阳光也有摩天大楼的阴影,有风有雨。

张其翼和姚鄂梅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与上海社科院联办的硕士班的优秀学员。感谢这两位女生用虚构和非虚构的文本为我们书写浦东和住在这土地上的人们。

浦东新区已有20年的开发历史,对一个人,20年很长;对一座城市,20年只是开始。愿它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在金融工商之外注入更多的人文因素,应了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也祝本书的作者写出更好的文章,有更好的生活。

陈村

2010.1.19

后记

在中国之前搞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不止一国,在浦东开发前搞特区开放的也不止一地,浦东的开发开放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在这块土地上,近20年来发生的风云变幻,在冷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是极为典型且很有意义的改革案例。它不仅在全球经济史上具有深刻的文献意义,还将在经济改革的实务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个相对年轻的改革新区,虽然依然有强政府背景,理性计划经济的色彩,但它在完善法制构架和综合体制改革上的成就同样不容抹杀。尽管浦东新区在新的时期还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但一个事实却令笔者尤感欣慰:2007年,浦东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58■,这是建区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据新区人口计生部门预测,浦东户籍人口出生人数将在未来3年内持续增长,2010年将出现高峰。90年代初,中央决定开发浦东的时候,这些已届育龄的年轻人尚未发蒙,或刚刚背起书包。如今,他们却已经定居浦东,为人父母。人口出现正增长,说明了市民对浦东人居环境的肯定,也预示了浦东新区的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摆脱行政色彩的希望。常驻居民人口的增长,将使得今后浦东新区的发展有可能摆脱模型化的固步自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活力,有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就会有社团、组织和真正的“大社会”。随着2009年5月原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新浦东的二次创业、二次跨越必将铸就新的辉煌。

书评(媒体评论)

浦东和浦西真是很近。在1989年的一个非常的日子,我骑自行车从打浦桥隧道过江,真实体会到咫尺之遥。黄浦江隔断了浦西的繁华,也隔断了浦东的眺望。在世界特大城市,河流两岸的风貌如此不对称是极为罕见的。浦东在等一个信号。

——陈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浦东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其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6150
开本 16开
页数 1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1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19.513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