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学生那里学教书/名师工程教育通识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抓住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遭遇的“盲点”“误点”“弱点”等一个个迷点,先提出从学生那里发现的一个困惑教学的难点,然后从教师层面提出一个解除困惑的要点和三个解决问题的要领,最后围绕三个要领展开从“知情”到“知变”最终到“知行”三个程序的详细论述,其间以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作为一个观察点进行两段式的放大研究,从“知行”到“行知”提出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供教师参考。

内容推荐

教师不懂学生,他的教学也常常难以设学生看懂。

“从学生那里学教书”的研究价值在于:首先是“教启于学”——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进而是“教改于学”——根据学生实践调整教学;最终是“教成于学”——根据学生实绩评价教学。

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都要基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虚心从学生角度反思自己的知识信息、思维方式,细心观察学生学习的反应,从中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教好书。

目录

第一篇 把教学的“盲”点做亮

1.学生:依然深感来自教师上位的压制,该怎么办?

 教师:真心做学生的“孩子王”

2.学生:课堂上难觅可以感动自己的东西,该怎么办?

 教师:寻找教学中动人的“风景”

3.学生:在课中常会提不起神使不上劲,该怎么办?

 教师:在教与学之间留个“缺口”

4.学生:每天粘贴教师不断复制的教学,该怎么办?

 教师:用教学的新颜换来学生的笑颜

5.学生:不教反而已会,教后反而易忘,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在“时过境迁”中自学

6.学生:思维的还原反应常常表现乏力,该怎么办?

 教师:给学生学习以“粉红色”的回忆

7.学生:在单线条教中单色调单情调地学,该怎么办?

 教师:为学生全身学习“总动员”

8.学生:多为教师说了才动的学习迟钝,该怎么办?

 教师: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9.学生:因成绩差常被教师和同学小看,该怎么办?

 教师:让“差”生的学习不差劲

10.学生:因成绩好常在课中感到没事做,该怎么办?

 教师:让好学生做好“助人利己”的好事

第二篇 把教学的“误”点做对

11.学生:常表现出教什么学什么的被动,该怎么办?

 教师:授人以“欲”,先于“渔”与“鱼”

12.学生:常为思虑过多和顾虑太重苦恼,该怎么办?

 教师:缓解学生因“多”虑而生的焦虑

13.学生:在探究规律时常常会以偏概全,该怎么办?

 教师:谋材料的量变,求教学的质变

14.学生:身心需要常得不到教师的响应,该怎么办?

 教师:勇于为学生的学习挺“身”而出

15.学生:对教师的厚此薄彼常有灼伤感,该怎么办?

 教师:让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16.学生:听讲举手踊跃,作业束手无策,该怎么办?

 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

17.学生:在练习中常会犯粗心大意的错,该怎么办?

 教师:事前不让学生轻易犯错

18.学生:会腻烦或逆反教师的苦口婆心,该怎么办?

 教师:莫让学生产生“超限”后的背道而驰

19.学生:因迷信教师和书本常迷失自己,该怎么办?

 教师:激发学生“不从”权威的较劲

20.学生:常被教师的暗语和强行所中伤,该怎么办?

 教师:拒绝对学生的伤“心”评价

第三篇 把教学的“弱”点做强

21.学生:对教师表达和知识表述少听趣,该怎么办?

 教师:让教学漂亮地“修辞”一把

22.学生:学习常常被教师或教材牵着走,该怎么办?

 教师:莫让学生在“被学习”中失去自我

23.学生:举手大多为答问而很少为提问,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的学问从疑问开始

24.学生:小组交流时总是喜欢各说各的,该怎么办?

 教师:让小组交流“交往”和“流动”起来

25.学生:代表小组汇报时常只代表自己,该怎么办?

 教师:学生“汇”报,更需“会”报

26.学生:常缺乏交流的时间和渠道,该怎么办?

 教师:鼓励学生用“小本”经营学习

27.学生:常纠缠于一些非本质的知识,该怎么办?

 教师:帮助学生切中知识的“要害”

28.学生: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得思维有局限,该怎么办?

 教师:在开放训练中放飞学生思维

29.学生:学习中常孤陋寡闻和浅尝辄止,该怎么办?

 教师:为教学“价”更高而深谋远虑

30.学生:看见作业就头疼,常当成负担,该怎么办?

 教师:杷作业作为“礼物”送给学生

试读章节

1.让学生成为孩子

平时,我们常把孩子表现出的超越他们年龄的大人语言或动作当做孩子的可爱,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我们楼里有个学龄前的孩子,一不高兴就说:“真烦人!我小时候……”这把大家都给逗乐了。我女儿在幼儿园时,曾经一本正经地安慰另一个刚入托的孩子:“别哭了,你妈妈会来接你的,今天是星期四,明天就星期五了。”

有一次电视台记者采访,当几个孩子被问及为什么参加给警察叔叔送水的活动时,回答几乎是一样的:“为别人服务是我最大的幸福。”记者问:“你说点孩子的话,好吗?”“什么叫孩子的话?”男孩不解。

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的少年老成在很多情形下是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

有人在幼儿园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唱的歌多半是成人歌,对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儿歌却很陌生,或者说孩子对自己喜欢的歌曲的选择余地很小。再看舞台上,孩子浓妆艳抹,一唱一跳一抬手一投足都是由教师精雕细琢而成的“赝品”。从服装、道具、编排、演技上看几乎是无可挑剔,可恰恰孩子的童真消失得无影无踪,台词也多是由大人编造的模式化的“儿童语言”。

我还发现,有的孩子单独跟你说话时还比较随便,如果父母、老师在身边时就显得拘谨了,不时瞟一眼大人的脸色。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或者不敢有自己,这是教育的悲哀。

让学生成为孩子应该是教育的正事和大事。父母和教师应该为孩子多做一些这样的好事,那就是让孩子能唱孩子的歌、说孩子的话、做孩子的事。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曾经推荐,10岁以前的孩子应该做好捏泥团,采集青蛙卵,制作香水,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做一个风筝,种菜等32件事,并且告诫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做,因为这些才是孩子喜欢做的和应该做的能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满生气的事。

2.让教师成为孩子

我曾经向一位大师请教育人之道和教学之法,他的一句话“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我有所悟。

诚然,教师是成人,是教育者,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但在孩子面前,教师应该“蹲下身子”,去和学生作平等的交流;更要拥有和保持一颗童心,用“我”之童心,和孩子们的童心去作自由的交流和碰撞。不过,“蹲下身子”的成人,仍然是成人,而拥有童心的教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是一个孩子。他洞察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领会孩子们的意图,并以纯真的童心感染着孩子们。

从古到今,大凡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都是怀有一颗童心的“孩子王”。日本有一部叫《家庭游戏》的电影,被称为“最杰出的家庭剧”。家庭教师吉本,是一个“比孩子还孩子气的人”,他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教师。这部电影因此一举夺得日本年度的5项电影大奖。

正如文章开头的案例那样,学生评价自己的教师有“孩子气”,这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李镇西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是的,教师能否让学生感受真诚,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教师能否让学生充满生气,取决于教师是否怀有一份童真;教师能否让学生焕发活力,取决于教师是否洒下一路童趣。

当教师成为孩子后,就会时时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为孩子说话。例如,教师就会理解学生对作文题“我心中的秘密”提出的异议和抗议:“秘密是不公开的,公开的是新闻。如果老师您来写这篇作文,会乐意吗?”也就不会为这样的“生气”而生气。其中,学生发出的“如果老师您来写这篇作文,会乐意吗?”的呼声,则告诉教师要能够与学生换位思考,对学生的思想动机、行为方法进行心理上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才能与学生共呼吸。

当教师成为孩子后,就可能会为学生做出一些“破例”甚至“违法”之事。例如,下面案例中教师对学生考试私下“泄密”的做法,可能难以被正统“师道”所容,但教师的这种非常之道却能很好地存活于“学道”,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能与童心同“心”——

我贪玩,第一次语文测验没有及格,奇怪的是老师没批评,只说:“你很聪明,不应该考出这样的成绩。其实,学语文并不难,除了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外,课文中的一些重点段,应该背下来。”说着他打开语文书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指着其中描写如何捉小鸟的一段说:“比如,这一段,动词用得很有特点,这样的段落应该记住。你回去把这一段背下来。”当时,我有些不解。

第二天语文课,老师突然说单元测验。让我没想到的是,其中的一题竞来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描写如何捉小鸟一段,要求填写所用的几个动词。我恍然大悟!我很感激老师的宽容,很感谢老师的鼓励,更佩服老师独特的育人方法,由此我喜欢上了语文。

黑格尔说:“火是一样烫手的,但是大人与小孩的忍受都各不相同。”它告诉我们,教师唯有成为孩子,才能真切感受学生的真实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些话告诉我们,教师唯有成为孩子,才能真正成为教育者。P9-11

序言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在这场深刻又艰苦的教育改革中,涌现了无数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他们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改革,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总结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发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些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在实践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新内涵和宝贵财富。这些优秀教师就是我们的名师,这些新内涵就是名师的核心教育力。整理、总结、发展、推广这些教育新内涵,是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水平的一件大事。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了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当今世界,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更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尽快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于以上,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组织出版了大型系列教育丛书——《名师工程》。希望通过总结名师的创新经验、先进理念,宣传名师的核心教育力,为广大教师职业生涯提供精神源泉和实践动力,在教育实践层面切实推动从教者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名师2r-程》实现“打造名师的工程”。

丛书在策划、创作过程中力求实现以下特色:

一、理念创新,体现教育的人本精神

教师角色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如何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问题成为教师在目前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丛书以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通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将人本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本质要求。

二、全面构建。系统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

丛书选题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全面地针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而展开。施教者的能力决定教育的效果,教育改革的落实、教育效果的提高无不体现在教师身上。丛书针对不同教育能力、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设置选题。棘手学生、课堂切入、引导艺术、班主任的教导力、互动艺术、课堂效率、心灵教育等等,这些鲜明的主题从教育的细节出发,从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教师在阅读中学有所指、读有所获。

三、科学权威。体现教育的时代前沿性

丛书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执笔,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经过专家认真遴选、评点总结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是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借鉴的好素材。

四、注重实践,突出施教的实用价值

丛书采用了通俗的创作方法,把死板的道理鲜活化,把教条的写法改变为以案例为主,分析、评点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教师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诸多教育、出版界同仁的支持与努力下,《名师工程》陆续推出了《名师讲述系列》《教学提升系列》《教学新突破系列》《高中新课程系列》《教师成长系列》《大师讲坛系列》《教育细节系列》《创新语文教学系列》《教育管理力系列》《教师修炼系列》《创新数学教学系列》《教育通识系列》《教育心理系列》《创新课堂系列》等系列,共90余个品种,后续图书也将陆续出版。

丛书在出版创作过程中得到各地、各级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教育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本丛书的出版一方面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共飨先进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出版创作中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学生那里学教书/名师工程教育通识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严育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150213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2.0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9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