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童心密码(一个心理师的育儿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吮手指,是宝宝学习自我满足的开端?躲猫猫,可以让孩子练习控制恐惧?宝宝自言自语,是他在学习照顾自己?……原来,孩子每一个“无关紧要”又或者不被理解的行为,都有其重要的心理学意义。本书中,一个心理师爸爸以他和妻子的育儿经历为蓝本,对0-3岁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读者能从本书中详细地了解到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以及父母应如何为孩子的心理大厦打下扎实的基础。

内容推荐

一个心理师爸爸以他和妻子的育儿经历为蓝本,细致入微地讲述了孩子从0到3岁心理发育的过程,并就父母应如何满足孩子心理发育的需要提供了参考和建议。对孩子的行为,本书分别从一个普通妈妈和一个心理师爸爸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前者活泼幽默的记叙与后者平实明白的解释相映成趣,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重新认识孩子的心。

目录

Part 1 襁褓中的豆子(第1个月) :心理自闭期,分不清自己和妈妈

 1.当我来到这个世界——分离,生命之初体验

 2.幸福的月子,安静的豆子——为宝宝建立最初的安全感

 3.香香的大乳房——母乳喂养,为了宝宝的心理健康

 4.抱?还是不抱?——生命初期,请做宝宝的完美照料者

 5.吃饱喝足养小猪——自闭期,非诚勿扰

Part 2 抱在怀里的豆子(2—6月):心理共生期,需要“足够好”的妈妈

 1.好妈妈,坏妈妈——非好即坏,宝宝把世界分成两半看

 2.竖着抱——满足的不仅是好奇心

 3.激动,宝宝第一次对我笑——给宝宝一面光洁美好的镜子

 4.羡慕啊,豆爸会说火星语——我们用什么和宝宝交流

 5.不要叫我胖胖——爱,让评价走开

 6.用嘴巴看世界——宝宝正在口欲期

 7.超级郁闷,一周摔了两次——微创是宝宝的不幸,还是幸运?

Part 3 坐着玩的宝宝(6—10月):心理分化开始了,知道妈妈是妈妈,宝宝是宝宝

 1.认生了—— 开始分化

 2.高兴时叫“ba”,郁闷时叫“ma~~”——宝宝需要稳定的照料

 3.断奶的日子——妈妈和宝宝都“失恋”了

 4.亲历智力评估——别用孩子来满足自恋

 5.走街街——我要和世界接触

 6.什么玩具也比不上妈妈陪我玩——宝宝最需要与妈妈玩

 7.弟弟or妹妹?——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认同

 8.爬呀,小豆子——宝宝爬行的心理意义。

 9.宝宝哭了,怎么办——学会延迟满足

Part 4 满地爬的宝宝(10月—15/16月): 心理分化进行中,开始学习自我满足

 1.回头望望,妈妈在——安全依赖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初形式

 2.我要的,是你温暖的拥抱——爱的表达让宝宝更自信

 3.照镜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4.大花园里的例行早会——宝宝要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

 5.躲猫猫——你会陪宝宝玩游戏吗

 6.小豆子坐飞机——积累愉快的“第一次”体验

 7.豆爸,生日快乐——和谐的家,健康的爱

Part 5 到处跑的豆子(16月—2岁半):心理分化矛盾期,幻想自己无所不能

 1.家有superman——保护宝宝的无所不能感

 2.对着干——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

 3.欠扁的小豆子——规则的建立

 4.自言自语的豆子——宝宝的内部对话

 5.玩具被抢之后——引导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

 6.你我他——没有“我”很糟糕

Part 6 要独立的小豆子(2岁半—3岁):开始有自我,心理走向独立

 1.就不睡觉——宝宝对付分离的小把戏

 2.谁动了我的枕头——陪伴孩子成长的过渡性客体

 3.不许打妈妈!——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三角关系

 4. 幼儿园焦虑——分离需要被接纳和理解。

 5.你的小.鸡鸡呢?——宝宝的性教育

 6.小鸡去世了——在照料中体会爱

 7.生命中的第一朵小红花——分享成功,培养自信

试读章节

拥抱宝宝,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对于宝宝的心理发育来说,从刚出生到6个月内,做一个完美的照料者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宝宝将在这个时期内发展起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品质——安全感与信任感,与这个品质相对应的是爱与被爱的能力。一个能够信赖别人,在关系中感到安全的人才可能建立起亲密关系。可以不夸张地说,婴儿时期建立起的安全感关系到一生的幸福。

这个时候的宝宝柔弱无助,他/她的生存,以及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照料者的行为。因此,发展安全感与信任感的核心其实是建立依恋关系。当宝宝得到妈妈的悉心照料,身心都获得满足,他/她体验到舒适、安全,于是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这么小的宝宝毫无保护自己的能力,妈妈一个小小的忽略也会让他/她强烈地体验到对生存的威胁,因此产生对环境的不信任感或疑惑感。

一个完美的照料者可以迅速与宝宝建立起依恋关系,从而发展这种基本安全感。所谓完美照料,就是当宝宝有任何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满足他(她)。这其实很考验妈妈(照料者)的爱心与耐心,因为宝宝需要的不仅是吃饱、穿暖,妈妈需要很敏锐地察觉到宝宝发出的信号,并且理解宝宝要的是什么。

拥抱是满足宝宝心理需要的一种方式。一个叫鲍尔比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刚出生的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两只假猴子:一只用铁丝做成,身上缚有奶瓶;另一只用柔软的绒布做成,但没有绑奶瓶。实验的目的是看小猴子的反应。有趣的结果是,小猴子要吃奶的时候,就会去找有奶瓶的假猴子,一旦吃饱了,小猴子就会和绒布假猴子待在一起。

这个实验证明,小猴子对柔软的绒布假猴子更依恋。后来这位心理学家创造了著名的“依恋理论”。猴子是人类的近亲,这个实验说明人类对柔软的,能感觉温暖的东西产生依恋。妈妈的怀抱就可以提供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宝宝特别依恋妈妈的怀抱,那是心理需要。

很多孩子喜欢毛绒绒的公仔、柔软的被子等,这都是依恋的需要。而大凡对这些物品有强烈喜好的人,很有可能是在婴儿时期没有被抱够的人。很显然,豆子外婆外公的所谓理论,有很大程度上是违背宝宝需要的。至于那个同事用所谓科学方式养育的孩子,是懂道理,但有可能是很僵硬的,内心情感不外显的人。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到后来,很多这样的人都跑来我办公室了。

拥抱可以带给宝宝的体会是好像回到妈妈的子宫一般,是很满足的。皮肤接触、熟悉的气味,都可以给宝宝带去安全体会,可以消除宝宝的恐惧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宝宝哭闹的时候,抱抱可以让他们停止哭泣的原因。有很多孩子要在妈妈的怀抱里睡觉’,这都是因为安全了才能够安然入睡。只是这样大人们很辛苦。不过,在六个月内,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要不然,也许宝宝会辛苦大人好多年。

我有个求助者,是个偏执型人格,30多岁,有妻子,但经常怀疑妻子有外遏,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人,几乎没什么朋友。很多时候情绪很难控制,经常和人吵架。在他看来,所有的东西只有他自己是对的,并且他很记仇。来找我的原因,是他被公司辞退,然后扬言要报复公司经理,他在家里情绪很糟糕,甚至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妻子感觉到问题很严重,所以他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勉强同意来见我。

遇到偏执型人格的人,那是心理医生的灾难。与这样的求助者建立关系很难,很容易见一两次后就不来了。不过,幸好,这个求且力、者在大家的努力下把治疗坚持下来了。

在与他一起讨论的过程中,他谈起了自己的经历。其中一段特殊经历与照料者有关系。他妈妈是个医生,并且有很严重的强迫症:洁癖。生他了以后,有一段时间精神状态很糟糕,每天花在洗手和打扫上的时间很多。有很多时候,他已经饿得哇哇哭了半个小时,他妈妈却还是做完仪式化的洗手后才去抱他。

妈妈生产以后没有奶水,用奶粉喂他也需要经过严格消毒、按剂量调制奶粉、自然冷却等过程,等他吃到奶几乎一个小时了。而这一个小时中,妈妈也不抱他,任由他在那里哭。最要命的是,妈妈也不允许其他人去抱他。理由是,宝宝多哭可以增加肺活量。

当然这是他大了以后听奶奶说的。奶奶告诉他,他那时候经常可以哭到声嘶力竭,肝肠寸断。所以,他很敏感。4个月开始,就认人,别人一抱就哭,他只要妈妈抱。这和他偏执型人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最终,他对妻子的要求是:必须马上满足他的要求。哪怕稍微迟疑一会儿,都会招致他的谩骂,甚至动手。

很多时候,大人担心孩子经常要抱形成依赖,所以一开始就按照所谓的科学方式进行照料,往往给刚出生的宝宝带去创伤。

尊重宝宝的需要

豆子的食量比较大,这点像我。书上说初生婴儿喂奶量一般是每次30~50毫升,因此豆妈和豆子外婆就严格按照这样的量去喂豆子。刚开始豆妈的奶水不够,所以要补充点奶粉。在对奶粉的时候,总是对50毫升。出生10天后,好几次吃完奶的豆子还是哭,抱着也哭。我认为豆子没吃饱,但豆妈和外婆坚持说吃饱了。我急了,赶紧再对上60毫升,去喂他。想不到,豆子又一次把60毫升吃完了,这样他就吃了110毫升。

这下急坏了豆妈,说会把豆子撑坏的。豆妈的意思是,豆子不知道饱的。我感觉很好笑,豆子又不是金鱼,不知道吃饱,有多少吃多少,吃到把自己撑死。反正我怎么说,豆妈还是坚持说我喂得太多,而那个时候,豆子已经在呼呼大睡了。这样的争论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并且打电话给医院的医生后,才停止。医生说,宝宝要吃就给他,110毫升是正常范围,有的宝宝可能更多。

宝宝虽然小,但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所谓完美照料者,就是满足宝宝所有的需要,并且是第一时间,有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意思。在六个月内,就是要给宝宝最大的满足。拥抱也好,吃奶也好。过早地体会挫折,会让宝宝对所有的人和环境产生不安全感。

千万不要用自以为是的科学方式去对待,也不要因为自己的需要冷落了你的宝宝。

当完美照料者在宝宝需要的时候满足了他,那将来宝宝就不需要再去寻找了。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在幻想着寻找“完美照料者”。不管有意无意,,都是因为过早失去了“完美照料者”,被创伤了。这在亲密的依恋关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P23-25

序言

一个心理师,会怎样养孩子

一个心理师,会怎样养孩子?

我的众多读者和朋友强烈建议我要个孩子,那样他们好看看,一个心理师是怎样养孩子的。

但我至少目前还是坚定的丁克主义,所以这一点是没有可能的了。再说,真要了孩子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还不好说。对此,女友的判断是,我会是一个坏爸爸。

其实我也好奇,一个心理师会怎样养孩子。

这个好奇心,在老狐和小鹿的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老狐在此前的婚姻中有过一个儿子,那时他还是初出茅庐的心理医生,至少我知道的一些事情表明,他那时算不上是标准的好爸爸。但经过多年的历练,他成为一个敏感、敏锐而成熟的治疗师,已然准备好成为一个好父亲了,而至于小鹿,我见到她的第一眼,就认定她会是一个好妈妈。

所以,豆子很幸运,他有幸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我们也很幸运,可以看看一个敏感、细腻而又强有力的父亲,和一个温柔、善良而又有爱心的母亲,是如何与一个小小的心灵建立关系的。

老狐是经典的精神分析派心理医生,他对于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有很深的理解,这部书,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范本,一个细致入微地用客体关系理论解读父母与3岁以前的孩子建立关系的范本。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远远不是一本理论著作,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是豆子爸和豆子妈,以及豆子的真实故事的写照。这些故事以及故事里的发现和感悟,只有做过父母又对心理学有很深理解的人才能写出来。

客体关系理论,或者说现代心理学,对3岁以前孩子的心理发展有非常细致的了解,但如果光看理论,可能既会把自己看晕,也会把自己看慌,因为3岁以前有太多的关键期,似乎一个地方把握不好,就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

但是,看老狐和小鹿的这本书,你不会看晕,也不会看慌,因为你会发现,这对父母也在学习,也在摸索,而且他们的确可以找到出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会是一个很美妙的学习过程。

看起来,这本书是写给父母们的,尤其是刚成为父母的或即将成为父母的,但它也适用于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因为你会从豆子的3岁前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书中也讲解了,在一些特定的时候如果父母处理不好,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具体影响,并又会如何在其成年后继续影响他,所以这本书可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这个成年人。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活泼生动,而且极具灵气,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又绝不流俗,或许,这样的风格只有源自于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理解。

武志红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个范本,一个细致入微地用客体关系理论解读父母与3岁前的孩子建立关系的范本。看起来,这本书是写给父母的,尤其是刚成为父母的或即将成为父母的,但它也适用于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活泼生动,而且极具灵气,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又绝不流俗,或许,这样的风格只有源自于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理解。

——武志红,著名心理专家、畅销书作家

俗话说,辛苦三年,轻松三十年。这本书是豆爸豆妈悉心辛苦三年之结晶,其中的经验、知识和感悟大有营养,相信能让准妈妈、新妈妈受益良多。

——孟迁,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劳动部育婴师资高级培训师

感谢豆爸豆妈,写了一本非常好的书!这本书是感性与理性、趣味性与专业性、爱心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是一部难得一见的育儿宝典,相信未来更会成为一部经典!我强烈建议准备为人父母者都来读读这本书,那么你们的孩子就有福了!其实无论你是父母的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都该来读读这本书,这样你和你的家人就都有福了!

——华海晏,国际NLP导师,亲子关系研究专家

孩子是我们的吗?不,孩子是他自己的。遗憾的是,太多的父母用过度宠溺或过度控制让孩子永远不属于他们自己。没有自我的人生很可悲。父母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不懂孩子的心。阅读本书,你会发现,成人一切的“果”,都有儿时的“因”。

——艾樱,新浪亲子主编

为什么很多人成年后婚姻不幸,亲子冲突不断,即使事业成功也不能感觉快乐?本书给出了答案。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夯实其人格大厦的地基,而且可以修复成人千苍百孔的内心。

——张燕,《母婴世界》编辑部主任

看此书时,女儿已经四岁,感觉身为父母最大的困境,就是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非常感谢本书的两位作者,虽然有点晚了,但至少让我知道以前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希望尽快看到本书的续集。

——猪猪爸爸,管理咨询企业高管

有妈妈细腻而感性的记实描述,也有爸爸专业而理性的案例分析,一曲爱的合奏,相信不仅能打动父母的心,更可以帮助父母们懂得孩子在想什么。

——全职妈妈,ROMANCE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童心密码(一个心理师的育儿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慎之//曾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165036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5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1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