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名医讲堂求医助己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慢性病取代急性传染病流行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不仅都难逃病魔的威胁,而且还要遭受现代医学过度检测、过度干预以及药物毒副作用等可能带来的“雪上加霜”的危害。这已经引起全社会与医学界极大的关注,甚至有人撰文呼吁对医生说“不”,认为“这一个词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病得健康”新理念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由金观源所著,本书介绍了“不被治疗干预所害”的一系列对策,寻求“即使病了,也要健康地活着,要具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内容推荐

《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由金观源所著,这是一位美籍华裔医学家给您的临床忠告。当一个人患病时,医疗干预并非都是必要或恰当的。不恰当的医疗干预可以使原先的疾病“雪上加霜”。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认识到过度检测、过度干预的严重危害,包括药物毒副作用;当一些严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乃至癌症缠身时,急于对抗的心理也经常妨害与病“和平共处”战略的执行,导致疾病恶化。此外,临床治病时,躯体的自我康复能力经常被忽略,应用各种自然疗法时则又缺乏谨慎。纠正处置疾病的这些错误方法的对策,体现的就是“病得健康”的新理念。每一个关心自己健康的人,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一定要把握好21世纪就医的这一新理念。它不仅能使自己驾轻就熟地配合医生正确的决策,而且可以不为各种“神奇”的医药广告所动心,不再在鱼目混珠的保健市场随波逐流。

《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是国内第一部以系统医学观点表述疾病防治的科普读物,内容新颖有趣,文字深入浅出,实用性强,适合每一个关心自己健康的读者,尤其是中老年人。

目录

1 健康:躯体的智慧

1内环境与稳态/2

2“拮抗装置”之谜/6

3强健的生命系统/9

4无奈的脆弱性/15

5被劫持的强健性/20

6里应外合的病因/22

7疾病定义的困惑/25

8健康状态/27

2 与病魔抗争的谋略

1现代疾病的特殊性/31

2我的病,我做主/34

3寻求疾病动因/38

4倾听“第二意见” /42

5“三堂会审”来决策/44

6借鉴他人经验/47

7注重个体差异/49

8遵医嘱与临床依从性/52

9对过度干预说“不” /55

10谨防医源性疾病/58

11“是药三分毒” /60

12亡羊补牢的“吃与动” /64

13三级预防与先发制病/69

14防范疾病的反跳/71

15打破恶性循环/74

16冲出疗效瓶颈/78

17矫枉不过正/80

18与医生互动/86

3 疾病自愈的神奇

1免疫:从天花到禽流感/90

2疼痛与镇痛/93

3止血与纤溶/95

4伤口修复与疤痕/98

5炎症与抗炎/100

6动脉的侧支循环/103

7肝与心脏组织的再生/106

8人体的自愈能力与促进自愈的手段/108

9针灸的独特作用/116

10妙招治眩晕/119

11胰岛素与老年痴呆症/121

12伤腿复原与再生医学/122

4 过度治疗的陷阱

1医生罢工致社区死亡率下降——不是“黑色幽默”/126

2过度治疗的危害/127

3过度治疗的原因/129

4过多的临床检测/137

5筛检宫颈癌/139

6结肠镜与肠穿孔/141

7冠脉支架与冠心病/143

8脑血管支架与中风/145

9抗凝与防治出血/148

10甲状腺癌与放射性碘/150

11CT与癌症/152

12抗癌疗法的选择/154

13膝关节与腰椎手术/156

14滥用抗生素/158

15阿司匹林过量与流感/163

16接种疫苗的风险/165

17让人不安的安眠药/168

18令人抑郁的抗抑郁药/170

19不良的临床常规/172

5 中老年人的求生对策

1老年人的“多米诺效应” /177

2老年患者的病情特点/179

3控制慢性炎症/181

4对抗氧化应激./183

5适宜处置退变性疾病/186

6“保健新十六字诀” /189

7基因预测寿命/197

8测算生物学年龄/200

9挑战人寿极限/203

6 “与病长相存”的信念

1常存忧患意识/206

2“既来之,则安之”/210

3与慢性病“和平共处”/212

4久病成医/216

5长寿的“病秧子” /218

6癌症是慢性病吗? /220

7降血压=平常事/224

8关注肥胖一辈子/226

9在“鼾声如雷”的背后/229

10“好死”与“赖活”/232

11评估生活质量/235

12活着,才有希望/237

7 回归自然的谨慎

1整脊、推拿的意外/242

2练习瑜伽术须小心/244

3运动的“双刃剑” /247

4气功的科学本质/252

5入静与“走火入魔” /257

6中药的返璞归真/260

7“餐桌保卫战” /264

8透视“洋补品” /268

试读章节

如果跟着贝纳德、坎农的研究思路去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当贝纳德断言体液是保持躯体稳定性的条件时,不论他讲的是哪种体液,不论该体液的存在是有管道还是无管道的,他所表述的内环境是材料,而非机制(或者说行为)。作为机制来表述的稳态,是坎农首先提出的,他称之为拮抗装置,并且断言躯体内这类拮抗装置非常多,而且一般是多重的,非常复杂。

坎农指出,生命体各部分生存所需条件的苛刻,与其整体的稳定性并不矛盾,虽然这些条件也许每时每刻都处于干扰之中(干扰可以来自外部和内部),但有机体具备这样一种能力:这些条件一旦发生偏离,其偏离会迅速得到纠正。比如,当我们持续进行20分钟强烈的肌肉运动时,可以产生巨大的热量,倘若这些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掉的话,它们足以把身体内的蛋白质凝固起来,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那样。此外,连续的肌肉强烈活动,还会在运动的肌肉内产生大量的乳酸(即酸奶中的酸),如果我们的躯体没有另外的一套机制来对抗的话,那么该乳酸数量之大足以在瞬间把血液中的碱全部中和掉,成为一种祸害。

坎农把躯体维持稳态的这种机制称为拮抗装置。他认为,也许正是这种拮抗装置的存在,才能把各个部分组织成一个整体,使得生命和组织系统能在各种各样内外干扰下长期存在。正因为如此,空气极为干燥地区的居民在保持他们的体液上并无多大困难;攀登高山探险或高空飞行的人,尽管其周围环境的氧分压已经明显降低,但不会有严重的缺氧。

坎农的思路是对的。对于身体每一种功能的稳态,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拮抗装置。譬如,血糖的稳态,起码有胰岛素与高血糖素作用的对抗;动脉血压的稳态,起码有缩血管物质(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加压素、内皮素等)与舒血管物质(心钠素、缓激肽、前列腺素、一氧化氮等)作用的对抗。为了维持体温的稳态,我们的身体具有分别升高体温与降低体温的两套不同装置:血管收缩以减少热辐射与骨骼肌快速收缩(肌肉颤动)以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扩张则增加热辐射,出汗(汗腺分泌)蒸发则带走热量、冷却身体。

但遗憾的是,由于坎农沿袭了贝纳德只注重内环境的传统,没能足够重视神经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他只把神经系统看作保持稳态机制中次要与辅助的工具,而不是主导的地位。其实,在诸如体温稳态的维持过程中,必须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尤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脑的控制下,才能实现这两类装置的拮抗作用(图1—1)。也正是因为这一疏忽,后人把贝纳德与坎农创建的稳态称为“没有脑袋的生理学”。

由坎农提出的拮抗装置之谜,后来被先后涉足哲学、数学、物理学和工程学,最后才转入生理学研究的美国数学家维纳以负反馈原理揭开。

P6-7

序言

近年来,高科技的巨大成就不仅推动了医学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意料之外的医学危机。

首先是对病人过度检查与过度治疗的危害。2011年8月,美国《新闻周刊》刊文指出,冠脉支架、换膝手术,甚至是无所不在的核磁共振检查,以及某些常规的检验与做法,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可能对病人健康有害,由此呼吁病人对医生说“不”,认为“这一个词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其次是滥用药物的危害。2011年9月,《洛杉矶时报》的一篇报告透露,死于药物滥用的美国人已多于死于车祸者。这主要是因为,在医学药物化的今天,滥用处方药事件的持续激增,使得因麻醉剂(合法的或非法的)致死的美国人数字猛增,在2009年,这个数字为37485人,而同年因车祸丧生的只有36284人。

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生,向来被病人当作救星,在以现代医学为主流医学的美国,竟然呼吁病人不要总是听医生的话,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一切药物的开发与运用,都是为了疾病的防治,竟然会成为“杀人”的工具,而且死于滥用药物的人数超过了车祸遇难者人数,这又是多么的骇人听闻!

医生的误导、误诊、误治或药物滥用,可以使人死于无形之中。这不得不使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已经患有各种各样疾病的患者忧心忡忡:我们经常要看医生,天天要服用各种各样的药物,是否也会有同样危险呢?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摆到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没病的人自然要保持健康,有病的人也要寻求健康地活着。医源性的副反应,可以使原有的疾病“雪上加霜”。我们千万不能未被疾病所害,而受害于医源性原因。这就是“病得健康”的追求。

疾病与健康,通常认为是身体状态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病了就不可能健康。本书的书名之所以选择《病得健康》,不是为了故弄玄虚、标新立异,而是通过近10年的系统医学研究,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对于疾病的本质要重新认识,对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系统分析。

如何理解“病得健康”?它起码包括以下几个含义:

首先,疾病是绝对的,健康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西方有一个笑话,说一位老太太称赞她的家庭医生十分高明,每次看她时都能发现一种她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新病。确实,没有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可以说自己永远或完全是健康的。对此,用一句话来归纳,那就是:“有病易,无病难”。近年来系统医学的研究,已经提出可以把“健康”定义为机体功能或结构处于稳定的状态(稳态),所谓疾病则是由于维持稳态的机制出了问题,导致稳态的持续偏离。但疾病发生后,通常有向两个相对方向变化的可能:或是好转与痊愈:或是恶化与蔓延,包括并发症的发生,最终导致死亡。在这层意义上来说,病得健康,就是要努力使疾病向好的方向移动,而杜绝或预防向坏的方向发展。

其次,即使病了,也要健康地生活。当今的临床疾病谱正面临着重大的改变,即从急性传染性疾病到慢性病的转变。纵观人类文明社会出现以后的整个疾病史,早期基本上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各种各样的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包括早期的肺结核、天花,2003年的SARS以及最近的新型流感。随着医药的进步,特别是疫苗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把这些传染性疾病基本控制住。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宣布,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当今社会慢性病患者在迅速地、显著地增加,对大部分国家来说,目前人体健康最大的威胁,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或老年病,虽不像传染病会瞬间爆发,人们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进行防范,但是一旦得了病也不大可能在短时间里治好。因此,对于大多数慢性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如打“持久战”一样,要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

第三,当无法通过简单的干预手段使疾病痊愈时,对于是否采取激烈的干预手段要慎重。要考虑是否能与病“和平共处”,要避免因干预手段造成的疾病恶化或其他严重副作用(如医源性疾病);而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机体也会受惠于某些疾病,如患某些传染病后导致的免疫力提高:还有“久病成医”的好处,如因为长期患病而增加了对疾病的“知晓”程度与行为预防知识,可以比别人明显减少受某些严重疾病威胁的概率。

总之,我们深信,疾病与健康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仅大多数疾病会痊愈或受到控制,即使是不治之症,我们也有机会与它们长期共存,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我们提倡“病得健康”,是想告诉人们要尽可能地做自己身体的主人。世界上没有谁会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身体!也没有谁会比你自己更关心你的健康!当患病的时候,你需要医生的治疗,是医生治疗的对象,也是疾病的载体,更是康复的主体,无论采用何种医疗干预,都必须通过你的身体、你的康复能力来实现。所以,能否早日痊愈,能否与病“和平共处”,能否避免医源性疾病,都离不开你对疾病的理解,离不开你自己在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你的角色与医生同等重要!

让“病得健康”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座右铭吧!

金观源

2011年12月

于美国密尔沃基

后记

2012年2月12日,我正在为本书付梓做最后修改之际,国内家里传来噩耗,我的母亲以93岁高龄平静地在家中睡眠中辞世。

母亲毛瑞雯,浙江义乌人,生于1919年。抗日战争期间,她作为一名护士,曾单独一人成功护送军队医院药品向后方的转移。母亲的生命力十分旺盛,毕生与多种严重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1950年前后患重症肺结核,当时应用人工气胸的治疗方法,以牺牲一侧肺功能(肺硬化)的代价止住了频繁大咳血;1963年患泪腺癌,又以摘除一只眼球的代价战胜了癌症的转移;1970年后患更年期高血压;80岁高龄后得房颤与心功能不全;90岁后又开始老年性记忆力降低……但她从未退却,一方面积极治疗,另一方面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防治疾病的抵抗力。在长期只有一侧肺与一只眼工作、生活的岁月里,她不仅全力支持丈夫工作,照料、培养子女长大成人,甚至还要帮助照料孙辈;她一直到临终前不仅生活都能自理,还要为同龄的父亲读报。有谁可以想象,母亲在长达近50年的时间中,每天用一块纱布遮盖住手术与放疗后始终未愈的眼眶伤口,并坚持每隔1~2天就要为自己换药,却从未抱怨,依然对自己的健康生活充满着信心与情趣。

母亲抗争病魔的经历,是各种慢性病人能够做到“与病长相存”,或者说“病得健康”的一个典例。我之所以坚信许多慢性病的患者都有可能做到“与病长相存”,首先是受到母亲长期患病经历的启发。母亲知晓我要写本书之后,不仅一直关注本书的写作与出版,而且还为我提供了她与疾病作斗争的各种体验,如在“‘三堂会诊’来决策”一节中关于她患泪腺癌的真实故事。所以,本书的出版,将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也是对母亲平凡而伟大一生最好的纪念。

此外,我还要为本书提供例证的其他各位患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她)们中有的是我的亲人、亲戚、朋友,有的是我治疗过的病人,有的已经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取得了胜利,有的却已不幸故世或付出了沉重的身体损伤代价。后人将吸取他们的患病经历中所隐含的深刻医学教训,永远记住他们对医学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金观源

2012年3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不仅为疾病所苦,还为疾病的观念所困扰。在过度治疗、过度检查的今天更是如此。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如果不改变疾病的观念,医学的进步将淹没在过度干预的洪水之中。

——金观涛

在医学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了防范过度干预可能带来的副反应或并发症,以及不损伤患者本身的康复能力,系统医学提示临床医生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手段。

——凌 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病得健康(疾病缠身时的对策)/名医讲堂求医助己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金观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60510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临床医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4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