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些有伤的读书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当代这样一个犬儒与圈养知识分子掌握话语权的时代,仍然保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难能可贵,作为当时社会良心的这些前辈学人,是我们永远的典范。

《那些有伤的读书人》作者(谢志浩)从近现代学人中选取有代表性的30余位,遍及人文社科的各个门类,以学人的生平、学问入手,解析学人的成长与发展,进而放在大历史、大世界中探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寻求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

内容推荐

《那些有伤的读书人》是一本留给自己的“作业”,也是学术地图的“底稿”。

老辈人身上流淌的人性光芒,照耀着我,温暖着我。蔡元培、陈寅恪、金岳霖、潘光旦、陈岱孙、周有光、张中行、费孝通、周辅成、季羡林、金克木、王元化、唐德刚、谢韬、茅于轼、陈乐民、吴敬琏、江平,这些老辈先生,才是灯塔,照亮着夜空,温暖着我的心窝。而杨小凯、郑也夫、秦晖、萧延中、梁治平、贺卫方先生,无论思想的魅力和道义担当,都曾深刻启迪着我。

在石门这个荒僻的小城,这些人物,至少,让我不再孤寂。温暖更多的心灵,照耀人生的旅程,是所望焉!

《那些有伤的读书人》由谢志浩编著。

目录

蔡元培:神话与神化

陈寅恪的“志业”与“心迹”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致梁漱溟先生的一封信

雅人深致金岳霖

温柔敦厚潘光旦

玉树临风陈岱孙

倔强蔡尚思

周有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六朝人物张中行

寂寞周辅成

有趣的金克木

播种者费孝通

季羡林:纯正的学问家

任继愈:柔弱中带伤

体悟顾准

王元化:有学问的思想家

谢韬:老战士,永不死!

唐德刚: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舒芜:摇晃的人生

陈乐民:菊花残,满地霜

吴敬琏的良知

江平的呐喊

焦虑钱理群

杨小凯与茅于轼、刘道玉、周其仁往还片断

硬汉郑也夫

秦晖: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贺卫方: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王铭铭与老辈人类学家

试读章节

蔡元培:神话与神化

记得几年前北京大学韩水法先生写出《世上已无蔡元培》,行文带有德国哲学特点的缜密思维和逻辑推理,引起知识界普遍的唏嘘感叹:难怪事情做不好,原来没有蔡先生啊!

2007年,正值西南联合大学70周年纪念,我在《纪念西南联大需要平常心》一文中,曾经指出:“我不愿意看到西南联大随着纪念的升温而被神话,通才教育、学术自由,老辈学者能够做到的,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

在蔡元培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深刻反省我们纪念蔡元培先生的态度,大有必要。

首先,给我的感觉,台湾和香港的大学似乎没有神化蔡元培先生,而是大陆对蔡元培先生进行神化。梁漱溟先生神化蔡元培先生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梁漱溟老先生晚岁回忆蔡元培先生时,肯定把蔡元培先生礼聘自己到北京大学任教的佳话予以了加工提升。梁漱溟老先生有一番话,大意是:中国共产党出自北京大学,而蔡元培先生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

这种提法,随着梁漱溟先生去世,已经很少有人提了。但是,梁漱溟在神化蔡元培先生方面,确是先驱人物。

1988年,正值北京大学90周年校庆,当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高中同学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样,我得以作为局外人观察北大校庆。那时候,北大对于蔡元培先生,好像是保持着一种温情的,但是在1998年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时,北大好像对蔡元培已经是彻底地神化了。也许,伴随着神化的,正是对蔡元培大学理念的摒弃。但是,这种大学理念在一些校长比如说丁石孙、王义遒那里,还是不绝如缕的。

正当许智宏校长准备向蔡元培先生学习的时候,许多教授却觉得现在的北京大学没有资格学习。这让人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其实都是欧美现代大学的常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于欧美伟大的学府来说,那是现代大学的底线。蔡元培先生凭借卓越的声望,成功地将欧美现代大学的底线伦理移植到北京大学,梅贻琦、竺可桢、蒋梦麟、胡适、罗家伦接续蔡元培先生的精神资源,守护了现代大学的底线伦理,开创了中国大学的黄金时代。

当代中国大学似乎陷入了迷思。相对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可以说是除了思想都自由,除了学术都包容。我们奇怪,大学可以包容’自僚,可以包容奸商,图书馆可以自由地少买书,实验室可以自由地少买实验设备。国家要创新,社会需大师,校园应寂寞,思想盼自由。北京大学特别渴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具有底线的大学,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都是现代大学的底线。

纪念蔡元培先生,渴望蔡元培先生能够给予我们后辈一点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一种修养的力量、科学的力量。修养和科学具有无穷力量的源泉,就是寂寞和自由。其实,我们的大学校长并不是没有力量,他们比起蔡元培更有力量,我们大学校长的力量是行政的力量、经济的力量。具有行政和经济力量的校长,经常慨叹自己没有力量,还算是比较清明。但是,他们不是慨叹自己欠缺修养的力量、科学的力量,而是埋怨自己行政、经济的力量还不够大。提到蔡元培先生,他们不自觉地神化,潜意识中不愿意保持同情的了解和温情的敬意,蔡元培先生就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真希望当今的校长,能够不再神化蔡元培先生,温情地理解蔡元培。不要忘记,蔡元培正是从一所大学人手,塑造中国大学的传统的。当今的这些校长其实与地方官员相仿,具有强大的能量,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非不能也,是不为也。P1-3

序言

2012年3月14日,周三,在《中国传统文化》课堂上,给中文系学友讲述十三经的来龙去脉,着重指出,春秋战国存在着多元主义的文化生态,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属于“子学”的时代。从汉代开始,历史进入“经学”的时代。自从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为汉武帝所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俨然成为文化主旋律。

遥想2500年前,处于“轴心时代”的孔夫子,风尘仆仆,周游列国,坚守“克己复礼”的理念,要为华夏文明奠定“普世价值”;但是,终其一生,也只是属于“非主流”。

孔夫子的不朽贡献,在于提出“仁”的概念,并升华到很高的境界。“礼”是“法律”,是规矩,可谓“生态”;而“仁”是“道德”,是自觉,可谓“心态”。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到孔夫子的良苦用心,身处“礼崩乐坏”的“转型时代”,老夫子希望大家具有自觉,“仁义道德”不离口,还不是为了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守法律规矩。

汉代大儒董仲舒,不愧是孔夫子的异代知音啊!董仲舒氏发

明的“春秋决狱”,将“仁”与“礼”融合在一起,确立了一种文化范式,使得汉武帝成为百代之帝王。

斗转星移,尽管时序已经进入21世纪,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磨砺,孔夫子、董仲舒塑造的文化形态已经雨打风吹去;但是,“礼崩乐坏”的生态,“转型时代”的际遇,让历史具有了“穿越性”。中国历史上,很少见“居庙堂之上”和“处江湖之远”的人士在呼唤当代的“三纲五常”这一方面,竟然那么不谋而合?

“道德焦虑”,不期然成为有“断裂危险”社会的一种难得的“共识”。似乎,社会各界意识到:流淌道德的血液,已经成为一种底线标尺。

“仁义道德”本属于社会的心态,而“法律规矩”塑造社会的生态,道德这种“软文化”要服从法律的“硬道理”。也就是说,“法律”才是社会运行的第一推动力,而“道德”要服从这种第一推动力。当然,“道德”具有深厚的心理积淀,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起着整合和调试的巨大作用。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按照孔夫子的说法,真是“礼崩乐坏”。但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品质,依然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现在谈论“民国范儿”成为一种时尚,不是偶然的。老一辈学者资中筠回忆早岁所受教育,哪些事情属于“君子不为也”,很是清晰。但是,这位前辈很沉痛地说:比起自己的老辈,自己好比一个野蛮人。

业余搞学术地图,经常接触的正是资中筠的前辈,资中筠的感慨,笔者作为晚辈似乎也能够体会。陈寅恪、梁漱溟、胡适这些老前辈,立身行事,待人接物,流淌出来的那份良知和操守,令人追慕!

当今社会,“道德焦虑感”的产生,追本溯源,也没有那么复杂深刻的历史原因,不外乎“社会生态”和“文化心态”出现了问题。

从“文化心态”来看,随着老辈陈寅恪、梁漱溟的凋零,后辈中“行己有耻”、不苟且的道义之士实在寥落。道德是需要浸润和熏陶的,环顾当代学林,还有几位陈寅恪、梁漱溟?既然身边几乎没有那么卓越的人,那么怎么要求后辈树立道德标杆呢?

近二十年来,当代士风的迁变,与百年学术史上第四代、第五代的“做派”具有莫大的关联。“第四代”大体属于“三零后”,也就是1930年左右出生的。李泽厚、袁伟时、资中筠、江平、吴敬琏、厉以宁,都是在“大批判”的文化生态中成长起来的。不是“批判”,便是“被批”,成为这一代人的写照。这里面,资中筠因为常驻欧洲,很偶然地成为相对比较超脱的“逍遥派”。这种时代际遇,给人的心理打下很深的烙印。所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有不少第四代学者沉湎于“大批判”的快感,绝非偶然。

第五代学者,一般属于“五零后”,造过反、下过乡,机缘巧合,成为新三级学人。这一代在80年代成长时,第四代正好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很幸运的是,第五代学者部分属于“隔代传承”,受到第三代学者的“点化”和“熏陶”。比方说,葛剑雄师从谭其骧,陈来师从张岱年,莫砺锋师从程千帆,品学双修,功力自然深厚。

90年代后期,随着“985”和“211”项目的展开,安贫乐道的学者实际上日益边缘化。第四代失之于“大批判”,而第五代则失之于“课题”和“项目”。残酷的“大批判”,并没有使学者丧失个性,而“课题”和“项目”使得知识分子的个性丧失殆尽,真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历史如此吊诡,那些从大批判中成长起来的“三零后”,经过彻底的反省和痛苦的反思,不满足于闲云野鹤的生活,活跃在思想界和知识界,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茅于轼、江平、资中筠、袁伟时,人老心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而已经成为“学界新父”(应星先生语)的第五代学者,竟然沉湎于“发家致富”,已经朽败不堪!

“道德家”面对这一切无不痛心疾首:唉,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市场经济引起道德沉沦,这道大学生辩论的经典题目,竟然在当代中国得到如此生动的印证,确实令人纠结。有人认定,知识界的堕落与此有着极大的关联。职称评定、课题申报,学友转系、保研,都要找到有司意思意思。

笔者注意到,道德失范的背后,其实是到处流行潜规则。转型时代的特征,正是“礼崩乐坏”。 这时候,旧规矩不顶用了,新规矩写在墙上,却并没有写在人心里。况且,这些新规矩的出台,不仅没有程序正义,更可怕的是也未必体现多少实质正义。掌握资源的强势群体纵横捭阖,获得了新旧两种体制带来的实惠;而弱势群体,则受到两种体制的排斥和挤压,也就是说,改革不仅没有带来更多的自由,以前的福利也早已丧失。

令人气短的坏事是否都是“改革”带来的呢?众所周知,中国大陆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前那种日子再也不能延续了,农民才要换一种活法。

毋庸讳言,改革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改革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依托的是“合适”的规矩和“稳健”的制度,而与“合适”的规矩和“稳健”的制度相匹配的,是“公序良俗”。

这个时代,中国大陆既没有稳健的“法律规矩”,也没有合宜的“公序良俗”,这正是时代的尴尬。与其纠结于“道德失范”,不如兴利除弊,进行“制度建设”。一个合乎理性的“粗糙”的制度,远比高尚道德的呼唤要究竟得多。

固然,知识分子的道德操守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但是大陆的知识分子并没有生长在真空里。“道德圣斗士”衡量自己和旁人总是两把尺子,那么道德自觉也是建立不起来的。事实上,大陆社会之所以处处潜规则盛行,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不经意间,“规矩”被破坏殆尽。

孔夫子为什么谆谆告诫世人“克己复礼”?还不是预见到随便逾越“规矩”的社会后果很严重,“仁”再重要也不能超越“礼”。当代社会的“仁”,就是“道德”;当代社会的“礼”,就是“法律”。祛除“道德焦虑”,有效的办法,就是让道德的归道德,让法律的归法律。高喊道德回归的“圣斗士们”,不仅无助于道德自觉,更可怕的是私设道德法庭对无辜的“异端”进行审判,反映了一种“专横”的本性。

还是前辈胡适先生,具有历史预见性,一针见血指出:“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正常国家,道德自然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而大谈道德、高尚,天天没事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后记

这是一份特殊的“作业”。

1985年,笔者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得遇萧延中先生。萧先生,激发我的理性,传递给我温暖。在精神成人的关键期,只有吸收大量的异质思想资源,才能够支撑因为重估一切价值所带来的虚脱和断裂。这种痛苦,在母校就开始折磨着我。痛苦的反思消蚀着一个有血性的灵魂,但这是无法倾诉的。

1989年,离开京师,分配到石家庄。当时的想法是,“且住”一段,然后漂流。谁能够想到,蓦然回首,已经在这里“且住”22年。相对北京而言,这个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史的“奇迹”,是一个荒僻的小城,有着乡野村姑的质朴。笔者就在杂草丛生的田野,开始了精神上的狂飙突进。

离开母校,成为一个淘气而孤独的孩子,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知识的旷野,不知道哪里是属于自己的自留地。再也没有老师,给我留下“作业”了。

因为信从开卷有益,不知道到底吸吮了多少“精神三鹿奶”;这时,多么渴望身边有萧老师那样温厚的先生,给我一张学术导游图!没有办法,只能给自己留“作业”吧!朋友们看到的这部小书,就是用心写作的“作业本”,也是业余描绘当代中国学术地图的“底稿”。

如果我的“作业”还流淌着真情,那么,我觉得这是老辈人传递给我的。老辈人闪耀的人性的光芒,照耀着我,温暖着我。蔡元培、陈寅恪、金岳霖、潘光旦、陈岱孙、周有光、张中行、费孝通、周辅成、季羡林、金克木、王元化、唐德刚、谢韬、茅于轼、陈乐民、吴敬琏、江平,这些老辈先生,才是灯塔,照亮着夜空,温暖着我的心窝。而杨小凯、周其仁、郑也夫、秦晖、梁治平、贺卫方,无论思想魅力还是道义担当,都深刻启迪着我。

这份独特的“作业”,属于一己的心得体会,在《百年中国历史人物》选修课上,都曾经与学友们倾诉过。这部书稿的形成,要感谢陪伴过我的历届学友们。正是选修课,使得笔者身处荒僻的石家庄,而不至患上“文化失语症”。

这里要特别指出,出版界最早认同这份“作业”,并准备出版这份“作业”的,是河南人民出版社的杨卫民兄。为此,卫民兄专程到石家庄看我,但这时候,由于内心的激荡,写作竟然陷于停顿。杨卫民兄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识见,温暖着我。

2010年的暑假,终有闲暇,重新打量,流淌着心血的文字,竞有一种“甜蜜的忧伤”。首先稿子的体例,有的像论文,有的像散文,有的竟然像时评。更加不能容忍的是,有些稿子,属于论文、散文、时评混合体例。凡是,遇到这方面问题的,只能忠实于过去的我。其次,由于没有老师评点我这份“作业”,稿子里面长满了“杂草”。有些偏离主题的句子,忍痛割爱。最后。是最难受的,里面不少“作业”,充斥着“意气”和“偏见”。这时,就要动大手术,进行改写。无奈,“意气”和“偏见”何其多!

回首当年,2002年4月份,在智效民先生的客厅,提出绘制当代中国学术地图,气势如虹。十年过去,不由得感喟,当代中国学术地图,这份“作业”,简直是难以完成的。

2012年3月5日,绿茶兄带给我喜讯,这部躺在时间河流里太久的稿子,出版有日!

谨以这本小书,献给曾经给我温暖的知识人,用以表达笔者发自内心的温情与敬意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些有伤的读书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志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7536
开本 32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1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