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斌编著的《杜甫研究新探》与陈文华教授的《杜甫传记唐宋资料考辨》一书,在研究对象上几乎同出一辙,即二者都是重在对杜甫生平的具体考察,如杜甫的生卒年、婚姻、母系、交游、游踪等等。但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杜甫研究新探》是以论文集的形式对杜甫生平所进行的种种考察,而《杜甫传记唐宋资料考辨》则采用的是章节结构的形式,于唐宋资料中的“杜甫传记”进行了各方面之辨析。
图书 | 杜甫研究新探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辉斌编著的《杜甫研究新探》与陈文华教授的《杜甫传记唐宋资料考辨》一书,在研究对象上几乎同出一辙,即二者都是重在对杜甫生平的具体考察,如杜甫的生卒年、婚姻、母系、交游、游踪等等。但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杜甫研究新探》是以论文集的形式对杜甫生平所进行的种种考察,而《杜甫传记唐宋资料考辨》则采用的是章节结构的形式,于唐宋资料中的“杜甫传记”进行了各方面之辨析。 目录 自序 上编 杜甫生平新证 一、杜甫之父杜闲考略——兼及其子女六人的生年问题 二、杜甫母系问题辨说 三、杜甫出生地考实 四、杜甫的婚姻问题 五、关于杜甫生平的再探讨——对傅光、孙微、吴明贤等人商榷之再商榷 六、李杜初识时地探索 七、二李一杜交游笺识——兼论李邕对杜甫的影响 八、孔巢父与李白、杜甫交游考 九、李杜关系新探 ——兼及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的几个问题 十、任华与杜甫交游考索 十一、杜甫东柯之行考辨 十二、杜甫出峡后两改初衷探究——兼论《回棹》诗之作年 十三、杜甫卒年新考 十四、再谈杜甫的卒年问题——兼与傅光《杜甫研究》(卒葬卷)商榷 中编 杜甫作品新论 一、杜甫诗歌:中国古代学者诗的范本——以其近体诗为研究的中心 二、三苦一神:杜甫的创作法门 三、艺术转型:杜甫秦州诗的文学特质 四、集批判与倡说于一体的文学批评——杜甫《戏为六绝句》新笺 五、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破译 六、《江南逢李龟年》为李白作 七、“三吏”“三别”的诗体属性——兼论唐代新乐府中的有关问题 八、杜甫“沉郁顿挫”辨识 九、杜诗“吴体”探论 十、《风疾舟中》诗新说——杜甫卒于大历七年考 十一、樊晃《杜工部小集序》质疑 下编 研杜著述评译 一、学术中的误区与误区中的学术——重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二、治杜如治经——评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 三、建国以来杜甫生平研究综述 四、杜甫研究五十年 五、傅光《杜甫研究》(卒葬卷)商评 六、评徐国能《元好问杜诗学探微》——在台湾淡江大学“第十二届文学与美学国际研讨会”上的讨论发言 七、李白与杜甫(译文)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杜甫研究新探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辉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12311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11-10-01 |
首版时间 | 2011-10-01 |
印刷时间 | 2011-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08 |
宽 | 14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