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活在圈子里,穷人有穷圈子,富人有富圈子,从圈子里流出来的各种话题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段子。
京城富人们的圈子是什么样的?他们都流行哪些段子?由十三叔编著的的《圈子·段子——京城富人那些事儿》就对上述问题做了起底式大揭秘。
图书 | 圈子段子(京城富人那些事儿) |
内容 | 编辑推荐 人人都活在圈子里,穷人有穷圈子,富人有富圈子,从圈子里流出来的各种话题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段子。 京城富人们的圈子是什么样的?他们都流行哪些段子?由十三叔编著的的《圈子·段子——京城富人那些事儿》就对上述问题做了起底式大揭秘。 内容推荐 王中军如何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电影公司的老板?马云怎样进军华谊变身股东?连“企业教父”柳传志都自认不敢比的中关村村长段永基有着怎样的狡黠和智慧?外地来京老板怎会被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装货玩得团团转?京城文人圈的森严等级体现在哪里?王朔金盆洗手又缘何重出江湖?贾樟柯是怎样过起发家致富的小日子的?听《圈子·段子——京城富人那些事儿》的作者十三叔慢慢侃来。 《圈子·段子——京城富人那些事儿》适合吃火锅、吹法螺前读一读。 目录 自序 圈子里挣钱,段子里生活 第一部 由幻而真的“前92时代” 不许随便成功(一) 不许随便成功(二) “官二代”下海记 中关村的村长(一) 中关村的村长(二) 中关村的村长(三) 江山如此搞笑(一) 江山如此搞笑(二) 江山如此搞笑(三) 江山如此搞笑(四) 富豪是神马 第二部 早年(1992-1998) 体制、身份与京城特色(一) 体制、身份与京城特色(二) 他们都是第一个(一) 他们都是第一个(二) 圈里一梦 文人、大院和生意(一) 文人、大院和生意(二) 别墅列传 飞呀,啪啪,飞呀,啊啊(一) 飞呀,啪啪,飞呀,啊啊(二) 公私,公司 山寨城邦(一) 山寨城邦(二) 小导演的500万(一) 小导演的500万(二) 高校圈子与富豪死亡事件(一) 高校圈子与富豪死亡事件(二) 食客战争(一) 食客战争(二) 食客战争(三) 低调与高调(一) 低调与高调(二) 农民伯伯发家史(一) 农民伯伯发家史(二) 农民伯伯发家史(三) 农民伯伯发家史(四) 后记 这是座圆环套圆环的“娱乐城” 试读章节 不许随便成功(一) 想起成龙的那首《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然而向前推10年,很多人正是“随随便便”成功的典范:一张桌子上吃饭喝酒,几个段子一讲,大家哈哈一笑,生意就来了。但在1980年代,经商这件事,绝对不许随便成功。做生意的物质成本不高,但精神成本高得吓死人。 所谓精神成本,包括世俗偏见、意识形态、闲言碎语。可以说,当时从体制内跳出去的人们,以及鲁莽闯荡,背负“投机倒把”罪名的商贩们,几乎全是视死如归、处境再坏也不过如此的敢死队员。 1980年盛夏,在北京市甘家口的一栋老旧住宅楼前,一个小贩身背军绿色挎包,手中拿着写有“刷煤气灶”的硬纸牌,狂烈的阳光让他有些焦虑,但想到刷一个煤气灶能挣到8毛钱,还是有点小high。 在他的挎包里,有烧碱、清漆、银粉和一块大抹布。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刷煤气灶是个神马东东,然而这却成了他其后商业传奇的开端。 他叫张大中,时年32岁,正式身份是城郊一家供销社的电工,月薪30元。放在今天,这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那种“既有编制又有高薪还不用看领导脸色”的好工作。 饶是如此,不安分的张大中竟然不满足,星期天不好好在家里“打游戏”,陪老婆看看肥皂剧,偏要跑去刷煤气灶。 这在现在人看来,不就是脑残么? 亏他运气好,楼上有位大妈冲他招手,小伙子来刷刷我家的煤气灶吧。 衣着整洁的张大中乐陶陶地冲上楼,接下第一单生意。一番忙碌之后,看着焕然一新的灶台和主人递过来的酬劳——8毛钱,他觉得挺满意。 哼着《嘻唰唰》,他又连着刷了十来家。天黑了,收工回家。身上的挎包轻飘飘的,带来的清漆和银粉都用完了,仔细一算账,他high不起来了。这个初学生意的年轻人,忽略了自己的成本,尽管刷灶赚来的收入有8元,但清漆和银粉就占了7元,一天劳累,不过1元的收入。 这个“没本”的生意注定短命,像一个实验,被张大中证伪了。他想要的是更多的钱,这种想法贯穿于他整个商业生涯,多年以后将大中电器卖给国美,他没要股份、没要未来,只要钱。 钱对他而言,是和生命同等重要的东西。张父是旧时朝阳大学法律系肄业生,张母系出豪门,思想前卫。在张父过世之后,张母独立抚养7个子女。“文化大革命”中,她上街贴了内容为民主和自由的大字报,毫无疑问,被定为“反革命”。 张母是值得钦佩的,别说当时氛围敏感,即便是言论已经十分自由,敢随便发表观点,也是需要勇气的。 1979年,国家开始拨乱反正,政府补偿了张家7000元,兄妹7个,每人1000元。 刚刚插队回京的张大中有了对象,就把钱分成两份,一份用来结婚,一份用来创业。这钱,在他眼里那是母亲的命啊,他得以命相搏。 于是,供销社电工张大中在周日做了那个“刷煤气灶”的赚钱实验,虽然收入惨淡,却提供了平台。他一直没停下,一直在琢磨,做点什么。 今天的大中电器,和几百年历史的全聚德一样, 被北京人视为北京人自己的品牌。 断断续续,他又做了些零碎生意,一晃两年。两年时间能改变什么?对计划体制里的人们来说,这是个不值一提的事情,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电工职业,确实什么都改变不了。张大中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给自己设定了变化。 1982年,他在自家厨房做出了60台落地灯。在那个没有宜家、没有曲美的年代,纯手工打造的落地灯,那就是iphone4啊,全部脱手后净赚160块,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 信心爆棚的张大中,第二天就递交了辞职信,他再也不想当电工了,再也不想在供销社过那种嘴里能淡出个鸟来的庸常生活了,他要去赚钱,赚很多的钱。 除了赚钱这个目的,他并不明白过程——这才是最有趣的地方。他未来的生命将处于无数种变化中,他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个大中电器,会成为全中国最赚钱的家电连锁卖场。 张大中也不知道,此时的北京城里,有一个叫黄光裕的人也在筹谋同样的事情,赚钱。 不同于有着稳定工作的张大中,黄光裕是一个“无钱无势无学历”的“三无”北漂青年,还是个大人们看不惯的“60后”,貌不惊人又不修边幅,跟着哥哥,在广东倒腾了一批货跑到内蒙古,顶着“投机倒把”的风险赚了一笔钱,后来辗转到了北京,一心想着做更大的生意。 前门珠市口,兄弟俩盘下一座两层小楼,取了个名字叫“国美”,专卖各类服装。按说这也算是个体面的生意。1980年代的北京,人们对穿衣有了更多需求,谁料服装生意并不好做,发愁的黄光裕发现旁边几家卖电器的店铺生意不错,就有心模仿。 1987年元旦,兄弟俩转行了,国美服装店变成了国美电器商店。“三无”北漂黄光裕是怎么弄到货的,无人知晓,乃至于今天都是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过早年的“倒爷”经历应该帮上了不少忙。更神奇的是,第二年,他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摇身一变成了大学生,多好的励志故事啊。 黄光裕的商人和学生双重身份颇为传奇;那边厢,张大中的“张记电器铺”则为他赚到了50000元的积蓄。 说起来,张大中的传奇一点不比黄光裕差。就在黄光裕依稀摸到了未来脉搏的同时,张大中则直接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 1987年,张记电器铺开设的第二家分店得到了政策承认,他不用再担心被工商局叫过去喝茶了,这种“资本主义连锁经营”的危险玩意儿不再危险,张大中心里敞亮了,却又黯然神伤,为了这小小的自由,他曾经是他们那个圈子里被约谈次数最多的开山者。 还是应了那句话,圈子尚未形成的“前92时代”,体制不许你随便成功。 P4-8 序言 圈子里挣钱,段子里生活 2011年初,互联网上流传一个爆笑的帖子,集合了淘宝网上最无厘头的用户差评与店主回复,其中之一如是: 买家差评:我说实话是冲着价格来的,以为一分价钱一分货。是的,核桃外形都很好,而且比市场上的要干净,但是硬邦邦无开口,我把榔头都用上了,结果砸开里面那么小的仁儿。 店主回复:冤枉。这叫文玩核桃,是放在手里玩的,不是吃的…… 该段子有杜撰之嫌,却道出了玩家和买家的区别。 众所周知,文玩核桃是老北京最常见的小玩意儿,虽属核桃,却是手拿把攥之玩物,竟有买家买来食用。而在北京的人,喜欢玩,且莫说核桃,能玩出名堂的东西不胜枚举。 有这么一位就很爱玩,也有一帮同样爱玩的朋友。他们有个圈子,养马玩车,搜古玩藏洋表,听起来俗,但对于断绝了贵族血脉的当代中国人而言,这已经是普通人望而莫及的生活。 他的私宅庞然一片——绝对意义上的一片,不是地产广告里夸夸其谈的那种。他圈子里的朋友,都是些有钱有势有话语权的家伙。这个说法显得势利,但事实如此。 此人叫王中军,国内首家上市电影公司的老板。 1999年的时候,王中军投资的第一部电影《鬼子来了》没挣着钱,因为内地院线没有公映。不过,幸运的是,这买卖,让他认识了董平,后者给王中军带来了继续投资电影的门路和圈子;接着,他认识了冯小刚,又一圈子的“主儿”,再往后一切就不必多说了。 王中军出生在部队大院,和王朔笔下那帮无所事事成天想入非非的坏孩子一样,贪玩,捣蛋,鬼点子多。早些年他的话音里断然有人们耳熟的北京口音,后来走出大院,去了美国,口音不见了。年过不惑,有些钱的他开始养马,说不清有无目的性,此举让他接触到同好养马的一些资本玩家。这些人熟络了,就给他的华谊公司投了一大笔钱。 尝到甜头的他就像自己投资的电影里贫嘴的葛优,把生意做成了一个热闹非凡、吃喝玩乐的“圈子”。饭桌上的“插科打诨”中,他与马云、江南春等一干人成为了好朋友。然后,正是这些人的牵线搭桥,明里暗里的帮助,王中军的电影公司居然上市了。 王中军的发迹是这些年北京商业圈一个典型的例子。 生意无边界,饭桌上谈天说地,也许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段子,彼此互生好感,结交为一个圈子,手中资源简单置换,就是一门生意。朋友越多,圈子越大,生意也愈发好做,钱也愈挣愈多。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让人眼红,却不可复制。 回顾数十年来的北京往事,深入骨髓的东西除了与生俱来的“官腔”,就属可供我们观瞻的日益多样化的有钱人的圈子,以及诞生在这些圈子里的或妙趣横生、或意味深长的段子。它们令人印象深刻,而一个明显的倾向是,金钱的味道越来越重。 往前数,其实北京各圈子追求的时髦换了一拨又一拨,金钱元素在时髦里日益觉醒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本地摇滚乐手崔健、英国老牌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牛仔裤、红领巾、海魂衫;倒腾小商品发家的无业青年、开口闭口股票基金的职业炒股人; 写字楼的高度攀比着往天上长,白领成了光鲜的职业;豪车白天隐身,夜里出现,光腿的大妞儿和光膀子的爷儿们相映成趣; 流氓的回忆录改编成商业电影,大受欢迎,京腔成为影视剧的主流;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天安门,望着彼此脸上的幸福光芒,感动得几乎流泪; 大腕不再特指演艺圈里的角儿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腕儿;北京台每天轮番播放国安足球队的家长里短,后来又有了北京金隅篮球队,说来说去还真说出了一个联赛冠军; 絮絮叨叨的北京爷儿们,让那些在北京待上个把月的外地人也忍不住产生奇异的语言共鸣,觉得这口顺畅流利不打磕巴的北京话特别给力;崭新的西单王府井,翻新的菜市口大栅栏、新兴的朝阳CBD,新潮的京郊别墅、仿古四合院; …… 一个个新的热点被一条条神奇的段子不断制造出来——房子越来越值钱,票子越来越多——各色人等齐聚一堂,并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时髦总在变,但圈子没变。 当然,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圈子,但圈子间的区别却是:富人往上走,穷人图一乐。 北京,繁华至极的金宝街,在劳斯莱斯、法拉利、布加迪,乃至亚洲最大的兰博基尼和阿斯顿·马丁展厅的“重重包围”下,一座古四合院内,有这么一个圈子的人,他们缴纳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会费,使之有资格时常能聚在一起吃产自日本仙台的全世界最好的鲍鱼,讨论如何“看花胶的浓淡辨别鱼的公母”和“虫草怎样炖才最有营养”…… 离开四合院,这些人会把从这个圈子里得到的“养生”、“美食”或者生意上的信息,通过“段子”,又传递至属于各自的圈子。一张一合,一松一弛之间,穷富可期,高下可见。 以上一切,常人听起来有点无奈,却是现实。 事实上,京城的富豪们也会在意早上的油条豆浆,晚上的卤煮涮肉,娱乐圈的活色鲜香、商界名流趣闻和政界人事更替。人人都爱八卦,这是富豪与普通人所讲“段子”的共同处。 拿西直门桥来说,这座被人称为“生来只为入选吉尼斯傻事儿大全”的立交桥,不合理的通行设计方案让无数人心生怨恨,于是某段时期,皇城大小饭局,有了这么一个段子: 风水学有云,西北方属阳,是天命流转之象,北京的西北近山怯水,更容易引气流逸。于是,历朝历代始终纠结于抑制气运西流这个课题。西直门外索家坟、中官坟,都是大坟场,旧王朝此举正是以阴宅之体遏抑阳气西逃;解放后,政府平掉京城北部所有坟圈子,引发争议,据说北展和印钞造币总厂就是以极禄之相镇压气运;两阳相遇,造成西北部阳气过盛,加重了气运西逃之势,因此西直门一带的商业始终不温不火。事实上,西直门的老坟地经过数百年积淀,已然形成阴势,无奈却一团死气,为了使之流转起来,达到抑制阳气之目的,遂决定将西直门桥故意设计成惹人烦恼的“多此一举式”和“上去下不来式”之形状,连带着西直门地铁站进站口也被无数铁栅栏围合而成迷宫状,更加重了人们的怨气。北京的立交桥很多很复杂 如此一来,每天数以十万计的人车通行量,每个人都带着怨念,围绕着西直门流动起来,久而久之就形成气旋,最终阴阳调和,镇留气运。 看起来不过是个关于交通的段子,但段子和圈子间总有神奇的联系——不管什么圈子,“穷”圈子、“富”圈子,都需要段子,虽然如后者,是用段子消遣,更靠圈子发财。 圈子聚起一拨拨同道人,讲“老少皆宜”的段子;段子又串起了一个个“人以群分”后的圈子。时间如水流,金钱却不似粪土,人活其中,这就叫日子。 后记 这是座圆环套圆环的“娱乐城” 不知不觉,十三叔絮絮叨叨,写完了1998年之前自己所理解的京城财富圈子和段子,其间所叙之事,必然不能为所有人认同。前文有交代,十三叔的一些朋友,在听闻最近所写的这些故事之后,纷纷打趣,你写的也叫财富?你知道富人啥样吗? 更有甚者,一位朋友言辞凿凿地比划着:北京的财富圈“圆环套圆环”,内外四圈,一般老百姓看到的是整四圈外的,你写的充其量算四圈以里。就像开车,你看着道路两边高楼大厦,就以为自己进入了市中心,其实丫还在四环上跑着呐。 说这话的朋友,以前混迹金融圈,现在捣鼓着把私人飞机卖给他“所认为的富人”。 每当听到朋友这般奚落,十三叔不禁脸红,没错,我只是与一些有钱人略有往来,肯定谈不上贴身传记作家,不可能事事了然于心。有些段子素材也来源于“这局那局”,难免在人为传播过程添油加醋而变味走样。但对于文中以十三叔人称所述之事,我还是能以并不高尚的人格保证,百分百亲身经历,绝非信口雌黄,哗众取宠。 对于文中那些指名道姓的人物,十三叔与之多少都有交道,有些仅限于某某饭局、茶局的碰杯之情,滴水之交:有的则属于一起耍过流氓的铁杆死党。 而至于那些某某、××、AA一笔带过的老板朋友们,不是十三叔不愿提你们,一来,你们虽有钱但无名,漂在京城,始终名不正言不顺;二来,你们做的那些荒唐的、可笑的、忍俊不禁的事儿,叫我如何能曝光你们的大名?不过,我相信你们中有人会看到此书,通过情节判断出十三叔的真实身份,到那时,若有得罪,一定请多包涵。 1998年前的北京城,充满了财富爆发的种种契机,是一段历史,作为过来人,自然心有戚戚。就比如1992年,眼瞅着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各种质疑之声四起,结果,伟人南巡,将已经有所动摇的列车又安安稳稳地拉回了轨道上。 这事发生在南方,但在北京城里,公职人员当然是第一现场的知情者,他们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是第一批见证者。等到社会上消息四散,人心激荡,很多普通民众跃跃欲试之时,部分体制内的人早行动起来。事实上,这也是多年来京城财富的一个天然逻辑,体制内出来的人,有圈子里的资源,他们总能先知先觉,利用政策扶持,然后经过自身努力,创造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和民众生活需求的产品。这在文中已述,不再赘言。 1998年之后,北京城财富圈内的段子会越来越多,有荤有素,有调侃也有讽刺;北京可供圈子聚会的地儿也会愈来愈多,陆续开起来的所谓的豪门夜总会、各式会所或明或暗地遍布于四九城的角落。各家经营内容不同,但目的始终只有一个。 在这段时期,和权力有关的圈子将普遍流行一个叫“一个与八个”的段子,活色鲜香,美艳之极;金融私募圈则小范围、悄悄地传播着一个“证券公司老总和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故事,荒诞不经,却的的确确;各家高校延伸的“校友会”、“MBA班友会”则暗自较劲,从权力到商业,争得头破血流,有人倒下去,有人立即顶上来;而这个“帮”那个“帮”,仍然在为能更好地融入北京主流的财富圈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其将上下而求索”。 再看看稍后崛起的“京城四少”,如非“官二代”,便是富二代,家世渊源,背景不详。这样的人即便在商业上未能有多大作为,却也不会一朝倾覆,化作飞烟。 说到底,深厚的圈子里,事事有人帮扶,你好我好大家好:草根的世界里,事事有人揩油,我好大家不一定好,至于你好不好,那就自求多福吧。 有道是,根系不比参天树,顶冠弗如太阳花。雨打浮萍伤不起,只叹一声圈子狭。 更多的话,不便点破。十三叔能想到最带劲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圈子段子的秘密,留到后面的年月里,慢慢聊……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圈子段子(京城富人那些事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十三叔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88708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1-10-01 |
首版时间 | 2011-10-01 |
印刷时间 | 2011-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10 |
宽 | 144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