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乡土精神(文化散文)
内容
编辑推荐

《乡土精神》以一种融散文、随笔、思想批评、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笔法,记录了冯骥才在田野考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讲述了许多珍奇美好又鲜为人知的文化。

这本书是冯骥才多年来从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一些心得和感悟,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迫切性,参与其中。

内容推荐

著名作家、民俗文化专家冯骥才以一种融散文、随笔、思想批评、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笔法,记录了在田野考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讲述了许多珍奇美好又鲜为人知的文化。作者的见闻与感受奇特而深切,实非有缘者难以有此眼福、耳福。由于对民间文化满怀激情与厚爱,本书行文充满了使命感和危机感,而随处流泻的或警策智慧或深情美妙的语句,则显现着作者置身民间文化大地深处所获得的丰厚不尽的感悟与神示。

本书配有大量珍贵图片。

目录

折下生命之树的一枝(自序)

1 年画的发现

2 湖湘五事

3 汶川大地震羌文化紧急抢救纪事

4 探访康枝几

5 绵山彩塑记

6 执意的打捞

7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试读章节

探访

车子在冷雨中飞驰了一阵子,不得不放缓速度。道路已经很泥泞。吃力地旋转的车轱辘不时把黄泥甩到车窗上,再被雨水一冲——一片狼藉!透过这些抽象的脏兮兮的“泥画”,车窗外是一片黄泛区特有的那种低洼又冷寂的深秋风景,并被白茫茫的雨雾所笼罩。我忽然想起,前两年在河北武强旧城村发掘那批古版也是深秋时节,也是又雨又风又湿又冷。记得在那本《武强屋顶秘藏古画版发掘记》里,我为一张调研人员冒雨行进的照片写了这样一句说明:“民间文化抢救的道路从来如此。”

这句话今天又成为不幸被应验的预言。

车子在村外的泥地里止住不前,我们只好踩着泥泞进村。由于有了武强那次的经验,我的脚大,穿欧码46号鞋,现成的雨鞋穿不了,便用塑料袋套在脚上。黄河故道的泥土又厚又暄,套脚的塑料薄膜在上边胡闹般地打滑,走起来像醉汉一样东倒西歪,这样一路顽强地往前走,终于走进心仪已久的豫北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传承人韩建峰的家。

早在半年前,河南民协转来一个相当意外的信息,说他们在中州大地翻箱倒柜的普查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木版年画产地。不单底蕴深厚,遗存丰富,而且至今保持活态。我初闻不信。在我国数不尽的民艺中,年画算得上一个幸运儿。由于它在农耕生活中覆盖得最广又影响最深,故而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移风易俗”时——也就是把民间艺术改造为“教育工具和思想武器”的时代,年画就有幸得到一次普查。当时权威的《美术》杂志几乎每一期都刊载一篇某某产地的调查报告。那一次把全国所有年画产地都已经摸得清清楚楚,还会有一条够分量的“漏网之鱼”留到今天吗?我忽然想起,在朱仙镇年画普查后的档案中,曾有半页纸记着豫北的内黄、安阳、滑县等地“印制神像”,所言大略,没有深说。这恐怕与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将民间信仰的神像视为“封建迷信”有关。其实,信仰是民间生活的精神支柱。神像外化着小百姓的精神向往与理想世界,可视地显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自然观。神像是文化研究、尤其是人类学研究的关键性资料。如果这些印制神像的产地具备了成熟的制作工艺,一定还会有其他题材与体裁的年画吧!这些不断衍生的想法渐渐拓开一片愈来愈大的诱惑的空间,促使我在当年深秋开封会议里挪出时间,相伴风雨,跋水涉泥,一头扎到滑县的李方屯来。

似乎在一条窄巷的尽头,进入一个简朴的院落,什么也没来得及细看,就被几只手从雨中推进屋里。房屋是人间躲风避雨永久的伞。待静下神来定睛一瞧,屋里许多人,多是中老年的村民,大都习惯地穿着黑袄,长板凳短板凳坐满一屋子,热烘烘地抽烟喝水。他们见我进来,纷纷仰起头看。后来才知道这些村民家里都曾印画,有的还会刻版与绘色。他们知道我来看画,早早把画挂在墙壁上,靠墙一圈还戳着大大小小密密实实一排黑糊糊的画版。韩家屋高,李方屯画多,画儿高低上下挂了两排。据说他们这些画中有些是昔时的老画,有些过年时还在使用。我第一眼望去,即刻就被一种极其独特的文化气息与审美气质所冲击所包裹,这是从事文化抢救的工作者最兴奋的一种感受;第二眼望去,便是几幅画带着令人惊奇的细节闯入我的眼睛。这是田野工作最大的一种快意——发现。

第一幅是《田祖》。一个“人面牛首”、身披树叶的老者,端坐在画面正中。手中拿着像什么奇器宝物般的一枝禾苗。他就是发明耒耜、教民稼穑、开启农耕、被奉为“田祖”的神农氏——炎帝了。我国农耕社会已然七八千年,在中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居然至今还在敬奉着田祖,这在其他地方已是罕见,应说具有“活化石”的意味了。

另一幅画的上端印着“神之格思”四个字,但村民们都不知道这四个字的含意,并错把它从左到右念成“思格之神”。其实这四个字——“神之格思”来自《诗经·大雅·抑》中的一句。表示神的到来——这中间自然有着祈盼的意味。可是,怎么连代代相传的画上赫然的几个大字的字意都会忘了呢?就像站着睡着了。你说它站了多久?历史望上去总是像夜空那样愈看愈看不到尽头。

另一些画上的字怎么认也认不出了。比如一副文字对联,字体古怪,比西夏文字还离奇,好像一种字样的谜。村民们能认出横批(自求多福)和下联(日出富贵花开一品红),上联怪模怪样。我再问坐在屋中的村民,但是连几位七八十岁的老者也一律摇头不识。于是,一种“失落的文明”的悲凉感浸入我的心头。

这村子的年画曾经是怎样一种状态,它会像昔时的杨柳青“户户善丹青”那样美丽又迷人吗?

其中一幅画叫我忽然触摸到昨天。这是一幅神像,当地称做“三像”。即上观音,中关公,下比干。奇怪的是画面上有许多怪字,既认不出来,又似曾相识,仔细再认竟是满文。我在别的产地从来不曾见过满文的年画。显然这曾是远销到东北满人集聚地的“年货”了。连千里之外的满人也在这里订制年画吗?它叫我一下子看到这个古老画乡非同寻常与生机勃勃的昨天。P11-14

序言

今日写作之于我,愈来愈必要。这里说的写作,不是小说,而是关于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问题的各类文章。我的对手无比巨大无比强大,以至常常感觉自己如螳臂挡车,脆弱无力,束手无策。我是不是逆社会的潮流而动?但我坚信自己的思想不谬并一定会被明天认可,决不会放弃现在的所作所为,并把“坚守”二字视做自己心灵的重心。

于是,我调动自己的一切可能,比如演讲、呼吁、游说、组织各种文化行动,还有我原有的擅长——写作,竭尽全力去与全球化横扫一切的狂潮相抗。我这种写作也是多类的,有学术性的探究,也有抨击时弊的思想批评,再有则是本书中这类文章,以一种散文化的笔法,记下在田野大地考察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这种写作多缘自一种情怀与感悟,文字中自然生出一些文学的意味。然而,这并非文人的自我抒发,而是要与读者共享这些隐藏在大地深处的迷人的文化。如果能唤起更多人对这些文化的爱意,则更是我的期望。

先前写这些文章比较零碎,直到二〇〇四年《收获》杂志主编李小林约我写这样一个专栏才刻意于一种将散文、随笔、思想批评以及文化研究融为一体的文本。我不是写文化游记,必须涉入一些文化学和遗产学的发现与思索,故而这个专栏名为“田野档案”。然而,写专栏这一年真的苦了我。专栏必须期期都有,不能“缺席”。我在天南海北的奔波中,不管怎样疲惫,也要硬割下一些时间来写作,就像我说的“从那一年切下一块自己的生命蛋糕”。此后,我把这一年的专栏文章,合为一册,取名为《民间灵气》,交给作家出版社出版。当新书散发着纸页与油墨的香味被捧在手中时,感觉好多了,庆幸这一年总是多了一件写作上的成果;但同时暗下决心,不再为《收获》写这种专栏了。

两年过后,李小林又来叫我写这类专栏。谁料这次我竟然忘记当年自己下的决心,答应再开专栏。其缘故,是近两年间我的见闻与感受奇特又深切,而且太多太多,无限美好地拥满我的心。感受是作家的天性,非文学的笔触不能表达。再有,我三十年来主要的作品大多给了《收获》。《收获》最能唤起我对文学的依恋,我把《收获》的约稿视做对我这个文学浪子的召唤。于是,再次应小林之邀,从我今年的生命之树再折下一枝来。

尽管当下中国文化的商品化在加剧,遗产抢救与保护较之以往更加令人心焦,但每当我坐在书桌前写这些文字时,近年来种种发现、思考以及心灵的感应一如潮水激涌到书案上来。

应该说,这两年间我跑过的、见过的、想过的,较之现在写在这本书里的,不足十分之一,但我是时间的乞丐,只能选赤抛朱,择其精要,却仍是割爱良多。我真想备份出一个自己,专写这类文章和这些珍奇美好又鲜为人知的文化。我喜欢这种写作。

为使读者直观地见到这些文化的本身,刻意采用这种插图性的文本。书中许多图片都是我的珍藏,亟堪宝贵。为使本书与当年那本《民间灵气》具有一致性,仍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本书取名为《乡土精神》,以表达我对文化遗产本质的理解,那就是——

不要以为人们在田野大地上只求耕种与温饱,人们更需要坚实有力的精神生活。没人给他们精神,这精神是人们在自己的心灵中创造出来的,并给它穿上民俗民艺美丽的衣衫,用以安慰自己的生命,补偿自己的命运,消解现实强加给自己的苦难,并使生活有滋有味。

冯骥才

210.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乡土精神(文化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骥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4981
开本 32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4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