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玩出一个博士学位--抉择比努力更重要
内容
试读章节

“问问题”的思考成长守则,是启发自己的不二法门

在进行僵化训练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机会,去挖掘真正的解答。

这几年,资讯的传播逃脱旧有的纸本方式,转而由网络媒体来传达讯息,其速度之快,使得除了时钟的指针让我们还能够区别出地球上还存在着“时差”之外,生活在这星球上的众人,生活步调几乎可以说是近乎同步地在进行着。

但是,当知识的传播速度从原本牛步缓慢,成为眨眼瞬息间就有上万笔资讯“轰”地一声砸向你时,你该独自费力地啃食那堆万笔的资料,还是全然信任更后端别人整理给你看的网页讯息?

或者是,我们可以换一个作法:保持着高度的好奇与询问态度去面对(或怀疑)既存现象与事物。

“大家对于‘既存现象’的看法是如何?当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对于一件事情有去思考过它的背后存在各种可能的答案,并且能在合理范围内,提出各式自己想法的人,请举手!”

这是我在日本的大学进行研究室小组讨论会议,带领学生们讨论论文撰写的时候,经常在开头讲的一句话。

当然,这并不是只适用在校内生活而已。

相同地,对于“理所当然”或者“既存”的人事物上,经常提出属于自己的多面向思考的读者朋友,也欢迎把手举起来。一

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的朋友,非常恭喜你,因为到现在为止,你所听到的大多都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或经过大脑思考后为自己所做的抉择。

这么说好了:过去人生旅程途中的所见所闻,都是属于你个人的宝物;当你开始做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就是掌握了开启每一道旅途关卡的钥匙。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认为很多事情原本就是“理所不当然”的?

我先来说一个我自己的回忆故事好了,那是我自己提出的“第一个为什么”;相信应该也有不少朋友曾经有类似经验。(陷入了小时候的回忆故事。)

“妈妈,为什么乖乖的包装要那样胖胖的?”

记得当时年纪小,才六岁的我,拎着刚拿到手的零食,还来不及拆开,就献宝一样地端到老妈面前。当时不是要老妈帮我拆包装,而是很奇怪为什么零食饼干要包装成这个样子。

当我还在那边进行“这样包装,必有其原因”的思考时,耳边就响起了一声威严大喝:“你吃就对了!问那么多干什么!”以及下面那些让人烦不胜烦的碎碎念内容。

是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

这是我小时候最常被长辈回应的结果,不是“妹妹你好乖喔!”而是“你的问题很多耶!”

儿提时代的我,因为问题真的很多很多,多到有点让身边的大人们觉得这个孩子真不可爱!

很多人在第一次提出“属于我自己的疑问”的时候,往往有种感觉,就是最终所获得的回应,都和成年人一开始和蔼地说着“不知道就要提问题!”的态度,有着极大的反差。

关键是,当我提出了我认为的问题时,其结果却是所有的人都认为“你是在找麻烦”。

好了,当正式开始进入求学阶段,在课堂上提问题时,周围的同学们总觉得你在耽误大家的时间:“下课自己再去问老师不就好了吗?”  指导的老师也会觉得你耽误了全体学生的时间:

“你一个人耽误一分钟,全班六十个人就耽误了六十分钟,六十分钟可以做多少事情你知道吗?”(相信有听过这句话的朋友,应该在长大之后,会觉得自己小时候还真是单纯好骗。)

大人是否常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口是心非的举动,进而遏止了正在思考与成长的幼苗?

或者因为大家都是被这么教育长大的,所以我们也就得这么传承下去?

当我们开始失去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问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其实我们也逐渐开始僵化自己原本柔软的大脑;当我们在被要求“跟着做就对了”的同时,最常浮现在脑海中的疑问就是:“那要怎么知道跟着做就不会错?”

很遗憾的,在进行令人失去独立思考的僵化训练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机会,去面对、挖掘出潜藏在错误答案底下的真正解答。

人其实是具有惰性的生物,如果能够寻得简单的生存法则,不少的抉择大概都是走上最快速又简便的捷径。

“反正大家都这样做,不是吗?”不少人常常给自己这样的解释。

当然,我也曾经这样为自己找过借口:“大家都这样做,我干嘛要那么辛苦、那么累?”

是呀,不用自己花脑筋去烦恼的工作,的确真的很轻松。P002-005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她的身上学习到许多,特别是她的生活方式。心宜和我有着共通的生活哲学——有企图心、勇于挑战,而且,她也和我一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漫游者——有玩心的人”,而这正是我重视的信念。

——日本京都府立大学 生命环境科学研究科教授 三桥俊雄

本书作者庄心宜说起来是我精神上的好朋友。她说的没有错,人一定会碰到抉择的时候,即使你是一个习惯逃避选择的人,有一天也会遇到不得不由自己抉择的时刻!

——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吴朋奉

后记

最后,让我们来“跋”一个

“序跋体”,虽然在围语课本的文体分类上有小小的接触,尔后看的一堆书中也有很多跋,或者自序他序推荐序个没完,但是当要以作者的身份帮自己的书写跋的时候,说真的,真怕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总结后记碎碎念个不停或者是……感谢文!

各位看过最夸张的感谢文是什么?

我在看论文的时候,真的看过除了朋友的名字只有绰号之外,连研究室的咖啡机都被拿来感谢一番;如果按照这样的感谢文书写逻辑,我想我最需要感谢的是,我日本的家附近的咖啡馆,每天都被我当成网吧使用到打烊吧!

我在写这篇跋的时候,其实已经把稿子全部脱手到编辑大人的手上,自己不负责任地逍遥去了。

在全书完稿后,重新看自己修饰过的稿件,有数周的时间,我有机会一再反复看着自己的作品,然后永远都很想再改个几字,要不然就是想删除增加些什么进去。

这并非完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于重新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会有不同的感触不断地浮现在脑海中,恣意漂流等待着我自己把它们捞上来摊晒后看出它的原形。不论是身为写作者的角度来撰写,或转换为置身事外的读者身份重新审视,都希望能用宽广的立场让这本书能够无限扩充。

或许,这就是我写这本书最大的心愿。

我相信任何书籍,都像是个孩子,是活生生会成长的生命体,不在于有形的扩充,而在于思想上的无限伸展。如果,我的这孩子能够让每一位来自不同成长环境背景与经历的朋友们,从它的字里行间找到跟自己相仿的共鸣点,进而引发各位去写下属于自己的每一阶段人生路程,就是我由衷的最大期盼和本意。我并不希望各位朋友们在看完以后,就照着这本书的想法去依样画葫芦的走;反而期待大家能有更多更多的故事可以不断地萌发、鼓舞、带来新的希望给后代。

感谢,是绝对必要的!

在我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有太多太多的家人、贵人、好友,而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导师。

如果要写上对每一位的感谢,我可能得写成万言报告书给大家。不仅在过去,透过每次接触改变我生命轨迹的每个朋友都是我的恩人。面对未来,我还会与更多更多的人不断地相遇、碰撞,然后影响我的成长,当然,也包含我在这次春季回台湾所参与的演讲与上课中,所接触的学生们在内。

很谢谢遇到的每一位朋友,更感谢国镛大哥、可乐、布丁等编辑们辛苦帮我润稿与校正,然后给我这个机会把我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我的路,还在走下去中,接下来一路上会继续重新校正方向,也要将每一段可能遗落的拼图,努力找回来拼满我的人生。

如果说,这本书要献给谁,我要向我生命中两位重要的女性——我已经过世的外婆与我亲爱的母亲——致上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感谢,因为这些都是她们努力传达给我的信念,我尝试着用笨拙青涩的笔调重新整理后分享给大家。

相信希望总有一天会到来,就要去正面挑战恐惧与克服它;“勇者无惧”的勇者,是因为他已看透了恐惧的本质与自身的方向。

有失败,并不可耻,改了就好。最怕的就是逃避自己的失败,伪装成功的假象;其实,这种情况反而是更令人悲悯。

希望各位朋友都能让现阶段的你(不管几岁都好),重新尝试去面对真正的自己,只要愿意面对,永远都不会晚。二〇一一年五月凉爽初夏夜晚,回到京都蜗居后,重新俯仰星空后感发

心宜

目录

推荐序 每个人部应该是漫游者

推荐序 拒绝抉择的人,脑袋有点“扒袋”!

推荐序 为鸡首勿傲,为牛后勿馁

序 崭新的一页说在前头当做序

第一章:人生,最需要的是一个开端和契机!?

 “问问题”的思考成长守则,是启发自己的不二法门

 每个人都要活出自己的想望与未来

 身教、言教真的大过许多的圣贤书印写的表面文字

 从玩乐中,也能去思考一切事物的真实性

 思考与成长不是靠着「灌输」就可以变大的

 想这么多要干嘛?当然是找自己的路

第二章:人生最困难的不是努力,也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跟谁比?想这么多干嘛?踏出那一步就是了!

 如果说,人生像爬山一样的话

 生命是会不断地抉择、学习与成长,而且得对自己负责

 面对挑战时,要的只是去做的热情和冷静的善用自己的脑子

 年轻人的本钱,是因为还没有太多的包袱

 就算失败了,顶多回归原点再来过

第三章:人生没有范本计划书,只有随时修改的临时动议!

 可不可以不要老是要求我们写「我的志愿」?

 人生计划,一定要不断地修改、修改再修改!

 提出临时动议吧!当计划书偶尔还有空白处时

 半桶水有什么不好的?放下身段后也可以快乐

 考虑的越多,挑战的勇气将会越消失的越快

 做这好?做那好?到底要怎么做最好!?

第四章:人生计划雏形架构真的很难写!

 父母也是会犯错;不过,要是能一起从错误记取教训也不错

 把握遇到人生挫折或是不如意,只要一开始的决定是自己下的话

 犯错谁都会;但最后该放烂不管,还是学会漂亮的收尾?

 人生偶尔也可以爱赌气一下

 你高兴好,反正你总得自己负起责任!

 取舍之间,必须由自己判断价值

第五章:机会绝对不是给准备好的人!而是给会抓住它的人!

 没有准备好的机会等人,只有随时都看准机会的人

 人生要甘还是苦?多点味道才不会腻

 做与不做,惟有挑战1%的成功机率,才是成功开始

 要抱持着挑战人生极限的信念,不服输的气魄

 最好不一定是好,掌握适合自己的机会就是最好

 不要跟别人做比较,而是去跟你自己的过去能力比较!

 永远都在超越此时此刻的自己,现在才是开始

跋 最后,让我们来“跋”一个

序言

每个人都应该是漫游者

我想向中国台湾的年轻人,以及正在自我探索中迷惘的各位,推荐心宜所写的这本书。

心宜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台湾地区、加拿大以及日本,跨越了种种困难,并享受着各式各样的体验,一直以来,都以如此积极、正向的态度过活,真可说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她现在是日本的博士生,同时也是京都府的国际友好亲善大使。此外,心宜更以身为客家人为荣,无论是作为一位客家文化的研究者或是传道者,她都非常的努力,影响了许多日本人。

我也从心宜的身上学习到许多,特别是她的生活方式。心宜和我有着共通的生活哲学——有企图心、勇于挑战,而且,她也和我一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漫游者:拥有玩心的人”,而这正是我最为重视的信念。

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带给各位许多信念,让各位可以更有能量地迈开自己的人生步伐,充满企图心且勇于挑战地,以“漫游者”般的玩心,继续着自我探索的旅途。

由衷的希望,与这本书的f目遇,会成为你通往美好未来的第一步。

京都府立大学生命环境科学研究科教授 三桥俊雄

二〇一一年五月

内容推荐

庄心宜,一个来自台湾新竹客庄的女孩,为了“要让中国台湾客家文化被全世界看见”在选择博士研究领域时,勇敢挑战日本大师级教授的禁忌与质疑。《玩出一个博士学位——抉择比努力更重要》详细介绍了日本京都府府名誉友好大使庄心宜一路走向日本高等学府的经历,她对中日教育方式的对比,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现代教育方式的思考;在面对重要的人生抉择时,爸爸说妈妈说老师说……无论谁说,最后做出决定还是自己。《玩出一个博士学位——抉择比努力更重要》活泼、风趣、睿智的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让不不禁感叹:“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

编辑推荐

为什么那么多人拼命努力,换来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马云说:“我相信两个信条:态度比能力重要,选择同样比能力重要!”

《玩出一个博士学位——抉择比努力更重要》由庄心宜著,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教授三桥俊雄、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吴朋奉,跨海跨界,热血推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玩出一个博士学位--抉择比努力更重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庄心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26180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9
14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