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8辑)》重点:
王铭铭 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
潘乃谷 费孝通先生在世纪初的期盼;
Robert Redfield[文]赵旭东[译] 费孝通《中国士绅》导言;
吴世旭“发现”赵家堡——现代背景下一个闽南土堡的地方营造;
张亚辉 “比较宗教与历史哲学——从人类学角度阅读伊利亚德”读书会纪要;
刘琪 梁漱 溟眼中的中国历史与未来——读《中国文化要义》;
陈波 初读任乃强先生作品。
图书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8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8辑)》重点: 王铭铭 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 潘乃谷 费孝通先生在世纪初的期盼; Robert Redfield[文]赵旭东[译] 费孝通《中国士绅》导言; 吴世旭“发现”赵家堡——现代背景下一个闽南土堡的地方营造; 张亚辉 “比较宗教与历史哲学——从人类学角度阅读伊利亚德”读书会纪要; 刘琪 梁漱 溟眼中的中国历史与未来——读《中国文化要义》; 陈波 初读任乃强先生作品。 内容推荐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8辑)》的主编是王铭铭。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8辑)》内容包括中国扶贫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民族经济研究的理论溯源、对遗产与记忆的再思考、抗战时期的学术西迁、宗教人类学的仪式变迁探讨、口头表达与现代政治、18~19世纪四川天主教研究、地方性知识对环境保护的贡献、远方之见——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云南历史上鸦片问题研究、唐装与汉服——作为文化表象的中式服装、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等等,内容丰富。 目录 主题论文英国人类学三评 马克斯·格拉克曼的社会人类学 维克多·特纳及其仪式理论 ——从《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看 读玛丽·道格拉斯的《自然象征》 ——兼谈两个版本 跨学科讲坛 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 ——在第三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两次讲座 追 忆 费孝通先生在世纪初的期盼 序·跋 费孝通《中国士绅》导言 研究札记 “发现”赵家堡——现代背景下一个闽南土堡的地方营造 读书会 “比较宗教与历史哲学——从人类学角度阅读伊利亚德”读书会纪要 文化人类学席明纳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他山学社特辑(下) 中国扶贫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 民族经济研究的理论溯源 对遗产与记忆的再思考 抗战时期的学术西迁 宗教人类学的仪式变迁探讨 口头表达与现代政治 18~19世纪四川天主教研究 地方性知识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远方之见——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云南历史上鸦片问题研究 唐装与汉服——作为文化表象的中式服装 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 述 评 梁漱溟眼中的中国历史与未来——读《中国文化要义》 初读任乃强先生作品 书 评 《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 《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 《寻羌—一羌乡田野杂记》 稿 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8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铭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29147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11-02-01 |
首版时间 | 2011-02-01 |
印刷时间 | 2011-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Q98-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64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