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纪博弈(中美贸易战真相与反思)
内容
编辑推荐

把中美关系比作错位的杨白劳和黄世仁……

把汇率战比作中美经贸战场上的“华山论剑”……

把解放农民比作中国崛起复兴的渡江战役……

有人说,赞美重复一万遍,比真理更真,可《世纪博弈(中美贸易战真相与反思)》慧眼揭穿西方舆论一帖帖迷幻药的真面目,不啻一帖清醒剂,令读者恍然警醒——难道轰轰烈烈的中美贸易战只是我们假想的一场阴谋?若这一切都是真的,我们要退到哪里,或者,我们本就在哪里?

詹军编著的《世纪博弈(中美贸易战真相与反思)》没有教科书里常见的枯燥理论和教条,透过作者松散的文字、通俗的语言——不管作者说的是不是由小及大的意淫——读者都将收获到一个不常见的视角,从而对中美贸易争端有全新的了解。

内容推荐

外贸进出口量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GDP世界第二;中国经济2027年将超越美国(高盛预测);G2论——中国与美国共享世界经济领导权;全世界的“中国制造”……

自金融危机以来,西方舆论以这些华丽词藻齐齐唱响“中国崛起”、“大国盛世”的神话。但这在一帖帖迷幻药背后,则是惨不忍睹的严酷事实:中国牺牲了创新力、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环保、不可再生资源、广大农民工的福祉,而沦为世界装配车间。直接后果就是——对内,“国富民穷”,贫富悬殊,蛋糕是做大了,落到民众嘴里的那块仍很小;对外,丧失贸易话语权,贸易战中屡屡受制于人……

在《世纪博弈(中美贸易战真相与反思)》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令读者警醒、让人无法回避的严肃问题:再过20年,中国是成为像日本那样掌控自主核心技术的真正经济强国,还是继续在世界装配车间中艰难生存?

《世纪博弈(中美贸易战真相与反思)》由詹军编著。

目录

暴风雨过后不一定见彩虹

写在盛世的几句危言(代前言)

上篇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为“中国制造”辩护

1 错位的杨白劳与黄世仁

2 美国人生病,中国人吃药

3 谁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

4 贸易逆差的背后——美国人不愿提及的秘密

5 成也信用,败也信用——一个留学生眼中的美国信用卡

6 汇率战:中美经贸战场上的“华山论剑”

7 朝廷没银子,后果很严重——保卫政权到底靠什么?

下篇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反思“中国制造”

8 暴风雨虽过,危机尤在

9 GDP:不要疯狂地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10 上亿件衬衣换回一架波音飞机,要换到何年?

11 “出口导向”该转向了!

12 解放农民——中国崛起复兴的渡江战役

13 低工资——中国工人的永远之痛

14 千年顽症——中国人为什么轻视技术?

结束语 春帆楼上,李鸿章无奈的叹息……

试读章节

1错位的杨白劳与黄世仁

当今世界一大怪:黄世仁欠杨白劳美金上万亿

黄世仁与杨白劳是什么关系?地主与贫困佃户关系,是你死我活的阶级仇人关系。

当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常言道,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仇敌。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双方的关系慢慢地改善了。在20世纪70年代末终于握手言和,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虽说有了外交关系不一定就是朋友,但起码在大面上,双方就不再是敌人了。杨白劳与黄世仁就开始交往,探亲访友,旅游留学,开始做生意。没想到这一做就做出了大名堂。原来这二位虽然历史上有诸多恩恩怨怨,20世纪中还到第三者的土地上大打出手干了一架,而且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至今还是泾渭分明,差异巨大,但真走到了一起做生意却是很般配的一对。这黄世仁家大业大,富甲一方,天生好消费,而且人特想得开,有大钱大消费,有小钱小消费,没钱先透支也要消费。而这杨白劳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翻身,又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岂能不珍惜?于是就铆足了劲,拼命生产,拼命出口。那边黄世仁则纵情消费,超前消费。一个生产出口,一个进口消费,才20年工夫,以前的一对冤家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对贸易伙伴。双方的经贸关系已经密切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有美国教授把中美这种密不可分的经贸关系形容为“梦幻组合”、“天堂里的婚姻”。更有外国学者为此专创了一个新的国名:CHIMERICA,这是把中国和美国的英文名去尾掐头合成的一个新词,似可译为:中华美利坚合众国。

称“杨白劳”、“黄世仁”当然是戏言。但事实是实实在在的,一点也不是戏言。中国是世界最大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出口总量的10.4%。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到中国全年出口量的28%。同时,中国也已经成为美国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的GDP世界第一,中国世界第二。过去10年里,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合在一起占到了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的40%左右。2叭0年,中美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了3800亿美元。

对一般人来说,3800亿美元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想象不出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把它换成具体点的东西。

国际货物运输一般用集装箱。我们就把这3800亿美元转换成集装箱。假设一个标准集装箱所装货物的价值为2万美元(这里仅仅是取一个平均价值。一个集装箱家具的货值可能只有几千美元,而高档产品很可能是几万、十几万美元),那这3800亿美元的货物就需要1900万个集装箱来装。按一条中型海运货柜船载8000个标准单位来算,需要2375条船来运。也就是平均每天有六七条货柜船来往于中美两国。如果把这些集装箱放在陆地上,首尾相接连起来的话,可以绕地球赤道约两圈。这就是中美两国目前一年的贸易量。

开车在洛杉矶周围的高速公路上,到处能看到大卡车拉着标有“中国海运”、“中国外运”的集装箱在急驰,想躲也躲不开。走进美国的任何一家连锁店,不管什么商品,也不管什么品牌,只要仔细看,大多能找到“中国制造”的标签。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另有一个方面是大家看不见的,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的。中国不光把天量的货物出口到美国,同时还把巨额的美元借给美国。中国已是美国最大的债主。截至2叭1年3月,美国财政部公布美国已经欠中国1.16万亿美元的债务。

这1.16万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1.16”后面要加多少个零?相信一般人要用笔比划一会才能搞清。让我们把它分解开来,落实到人头上就比较清楚了。按今天中国有13亿人口算,美国欠我们每个中国人约890美元,按当前的汇率约合人民币5800元。

或者,反过来算。按美国人口3亿人计,不管老的小的黑的白的穷的富的,每个美国人欠中国约3800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

中国人,你想不自豪也不行。  所有这一切就发生在过去20来年里。从1950年开始,美国对中国搞经济封锁,一分钱的生意都不能做。尼克松访华后,开始有松动,小额贸易开始做一点。1979年中美建交时,两国一年的贸易额才区区24亿美元。24亿美元差不多是今天中美两国间三天的贸易额。也就是说那时忙乎一年的生意就够今天做三天。

至于说到借钱,那正好是倒过来。那时的中国,外汇储备极少,穷得丁当响。若能从美国借几笔贷款就欢天喜地了。中国借钱给美国?胆子再大的人也不敢想。

敢想的事发生了。不敢想的事也发生了。实实在在,“黄世仁”欠了“杨白劳”1.16万亿美元。

这事听起来很不合常理。自古以来就是富人放贷,穷人才借钱。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忘不了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钱,惨遭欺凌,被逼得家破人亡的故事。如今却似乎倒了过来,穷人借钱给富人,借出那么多,而且还在天天借,月月借,年年借。虽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以前富强了很多,但与美国比,中国还是“杨白劳”,美国还是“黄世仁”,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虽然中国GDP听来很大,世界第二,但落实到每人头上就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每小时人均工资,美国21.5美元,中国勉强1美元,甚至还不到。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与美国根本没法比。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舞台上,中国与美国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总之,就整体而言,中国仍是一个欠发达国家,与美国相比,仍是一个穷国。整体上,说中国落后美国30年不为过。常理是富人放贷给穷人,但现在恰恰是中国这个杨白劳把大把的银子借给黄世仁。老百姓看不懂。

我熟识的一位长辈就问过我好几次:“中国这些年不是一直在大张旗鼓地搞‘招商引资’,搞‘吸引外资’。要引进外资就是说咱们中国缺钱。但又说我们借给美国人很多很多钱。既然我们有那么多富余的钱去借给美国,那我们还费那么大劲搞什么引进外资?”

这位长辈是个离休干部。离休干部的觉悟就是与平民百姓不一样。我在广东和浙江认识不少企业老板,他们除了会算自己今年赚了多少外,平时从来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只有听说人民币要升值了才发急,半夜三更来电话:“听说人民币下月要升8%,你认为我是否应该马上提高对美国市场的报价?”P3-5

序言

暴风雨过后不一定见彩虹

写在盛世的几旬危言(代前言)

神州大地生气勃勃,神州大地莺歌燕舞。中国正处在百年不遇的盛世中。这盛世是无可争议的。有以下事实为证:

20年前,“百万富翁”这个称号对中国老百姓还是个遥不可及的东西。如今,即使在南京、无锡这样传统上被称为中小城市的地方,你一不小心滑一跤,就能撞倒好几个百万富翁。开出租的是百万富翁,补鞋的是百万富翁,卖油条的是百万富翁,扫街的也可能是百万富翁,只要他们在城里有一套房,而且还不要太好的,就是百万富翁。

北京、上海、广州就更甭提了。北京五环以内,只要有一套房,你在名片上印:百万富翁王二柱。走哪名片撒哪。谁敢打你假,你跟他法庭上见,这官司你准赢。三环以内有一套房,你就印:三百万富翁王二柱。主城区以内有一套房,你就可以放心地印:N百万富翁王二柱。报载,至2010年年底,北京市的二手房单套成交价平均已达180万元。北京城区内100万元以内的二手房已很难找到。100万元以内的新房更是想都别想。

上海外滩浦东陆家嘴更不得了。你有套房,名片上身价就随你印了。

不爽也不行。

20年前,中国上上下下真心诚意地称自己是“第三世界”,向往美国这样的第一世界。如今,我朋友到美国转了一圈,恍然大悟,说,“除了纽约华尔街金融区和拉斯维加斯赌城还有点意思,美国其他地方整个一个第三世界。老听说洛杉矶是个国际大都市,什么呀,全洛杉矶的高楼还不如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一个角。敢情这些年,你就一直住这么个穷乡僻壤?怪不得那么土气。瞧你们这地儿,一到晚上,黑灯瞎火,见不到个人影。车开出好几十里都找不到一个洗浴中心。好不容易见到一个路人,停下车来打听,是个黑人,人家摇摇头:‘洗浴中心?俺从没听说过。’再开出好几里,问一白人,人家答:‘我只知道有商务中心。洗浴中心是干什么的?不懂。’”

20年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的各级官员怀里揣着少得可怜的盘缠,脸上堆着谦卑的微笑,通过各种途径想尽各种办法,奔向世界各地,寻找外国资金,不管这个外资是美元、日币、泰铢、港币,是贷款,是投资,是合资,不管是多是少,只要资金能进来,什么都好商量。现今,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中国的企业满世界找项目投资,买矿山、买油田一出手就是几十亿上百亿美元。外汇多得没处花,就借给外国。光美国就欠了我们一万来亿美元。现在咱是美国第一大债主。牛吧!首都机场贵宾室客来客往,天天爆满。外国领导人争相飞来中国,寻商机求合作。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要们更是频频上门。四面八方来的人国籍不同,职务不同,肤色不同,口气说辞也不同,但目的相同:最近钱紧,日子不太好过,拉兄弟一把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古人说的一点也不错。

从林则徐在虎门禁烟时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到毛泽东发出“超英赶美”的豪迈誓言,上百年里,在这块土地上,无数中华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所追求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如今,这个梦想已基本实现。“超英”早已是事实。“赶美”不是可不可能的事,而是什么时候的事。这可不是“大跃进”时目不识丁的农民们一边在田间挥舞着锄头扁担一边大呼“超英赶美”的那种无知狂热,现在的超英赶美可是有强大的物质基础的。请看以下事实: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以平均每年9.8%的速度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史上不敢说是绝后,但肯定是空前的。至2010年年中,中国的GDP突破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著名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27年超越美国。权威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预测中国将在2019年成为世界经济龙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称,中国的GDP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而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个报告,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实际已经超越美国。

同时,美国的另一家研究机构在2011年初的一次民调显示,4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英国博彩公司甚至下巨注,狂赌中国将在2020年前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中国的高层官员在预测中国经济何时超越美国时虽然比较谨慎,但语气和神情间无不透着自信。2010年8月初,中国央行副行长、中国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告诉新闻媒体: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易纲称此为“一个里程碑武的事件”。易纲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GDP老大。

欢声四起。溢美之词纷至沓来。

法国大报《世界报》发表了经济和历史学家尼古拉·巴维雷兹的文章。他直呼中国为“全球第二大国”,称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标志着资本主义向远东转移”,说“中国令人震惊的扶摇直上是史无前例的”。他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崛起中的国家,而是一个崛起的国家。差一个“中”字,性质可就大不一样了。

这位大学者最后说,中国与日本不同。日本从来不敢质疑美国的霸权。面对一个无能为力的欧洲和一个停滞不前的日本,还有一个“欠债成瘾,与其军事扩张野心不相称的美国,中国只是把世界第二的地位看成是占领全球领袖地位的一个台阶而已”。

听他的口气,中国不光是实实在在的世界第二,而且当世界老大也指日可待了。国内有媒体甚至放言,再有十年中国的GDP可赶上美国,到那时中国在世界上说话的分量就不一样了。

这似乎也不完全是吹牛。看看,我们有多少个世界第一:中国GI)P增长世界第一;外贸进出口量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粮食产量第一;钢铁产量第一;水泥产量第一;化肥产量第一;煤炭产量第一。广东一个省的GDP已经超越沙特、阿根廷、南非。如果广东作为一个国家的话,在二十国集团中可排到第16,上海更可以排到第12。江苏、浙江等省都可以排进(320。这(320可不是等闲之辈,不是发达国家就是潜力很足的新兴国家,否则是进不了这二十国集团的。据中国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14个省市已经进入万亿GDP大省。还没进的都铆足了劲,拼命冲刺,想早日)中进万亿GDP大省行列。2011年2月,广州市政府官员宣布,2011年广州市的GDP有望超越万亿。

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而且似乎越来越好。

但就在轰轰烈烈莺歌燕舞之时,近日媒体有这样一组报道:《山里学生娃,明天的午餐在哪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些小学生因为家穷,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中午没饭吃。孩子们饿得没办法,就喝凉水充饥。报道说,很多孩子天不亮在家吃了早饭后须走一两个小时去学校,要到天黑后回到家才能吃第二顿饭。记者对一个中心小学调查,在校417名学生,带午餐的只有17人。这17名带午餐的学生算是家境比较好的了。但就是那些所谓的家境比较好的学生,带的所谓的午餐其实就是一点点零食,或是几块饼干,或是自己家里种的几个桔子,或是几颗糖。只有一个孩子带了小盒牛奶。那还是她爸从外地打工回来,给女儿带了一箱牛奶。那里很多孩子长这么大从没喝过牛奶。

据该报道,因为饥饿,这里的孩子们“个个面黄饥瘦,严重营养不良”,至少60%的孩子的身高体重都不达标。因为穷,不少学校连个简陋的食堂也没有。即使有,连一元钱的午餐很多学生都吃不起,所以孩子们只能中午喝凉水充饥。记者采访了一个叫王经川的六年级女生。王经川和她妹妹王娅同在这学校。吃早饭时因为饭不够,为了让妹妹多吃点,自己只吃了小半碗糯米饭(因为糯米耐饥)。到中午时已经饿得头晕眼花的她只能和其他学生一起喝点凉水然后就到操场上玩耍,以此来忘记饥饿。下午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的每一句话,她满脑子联想到的都是吃的东西。老师让做作业,她竟本能地在作业本上画出一个“饿”字。因为饿,下午两节课老师讲了些什么,她根本不记得。好不容易熬到放学,王经川到一年级教室接妹妹。姐妹俩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互问:饿吗?能不饿吗?!

若在城里,放学了,很多父母会开着汽车来接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会迫不及待地把好吃的塞给孩子,尽管孩子不饿,他们也会逼着孩子吃下。但这一对饿了一天的小姐妹还要走近二小时的山路回家。回到家里,半斤糯米加一棵白菜就是姐妹俩这一天里的第二顿,也是最后一顿饭。

前来采访的记者在几个教室里问:你们饿不饿?每个教室里的几十张小嘴张口发出同一个声音:饿!记者再问:你们想不想有午餐吃?几十张小嘴又发出同一个声音:想!

这事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属正常。发生在八九十年代,也还不算稀奇。但是发生在2010年的中国,让人揪心,让人震撼。

有人会说,这是很极端的例子。你只看到个别的阴暗面,你以点概面,你在否定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否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你在抹黑中国,你居心不良……

我真心诚意地希望这样的“罪名”成立。我太希望这是个别极端的例子,全中国仅此一例。我甚至希望这报道是虚假的,是捏造的。但遗憾的是这不是个别的极端例子。该报道说,仅彭水县,就有3万多名孩子,甚至还有部分老师,都程度不同地没午饭吃。

广州的报纸载,广州的教育部门曾搞了个广州孩子与山区孩子联谊活动,让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穷孩子到广州住一两个星期,就住广州学生的家里,感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有山里来的孩子对城里人每天吃三顿饭很不理解,问你们城里人怎么老吃饭?我们家里一天就吃一顿饭,爸爸和哥哥要下地干活才吃两顿饭。接待孩子的主妇眼泪当即就掉了下来。

这样的报道读来让人揪心伤心,但也可以因此让我们少些浮躁多些清醒。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审视一下我们眼前的辉煌,如果我们把这令人目眩的华丽外衣掀开一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很多事实是触目惊心,甚至是令人惊骇的:

我们连年高速的GI)P增长不是靠科技进步,不是靠自主创新,而是主要靠房地产、靠基建,靠高耗能、高耗资、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三高一低”产业拼出来的。2009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8.6%,但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而同年,日本的GDP总量占世界的8.7%,但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却只占世界的3.3%和5.1%。

我们外贸出口贸易总量世界第一,但我们的出口是以劳动密集型、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廉价产品为主。我们平均要生产上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波音客机。并且,我们出口商品的廉价很大程度是靠了国家提供退税补贴和压低工人工资、牺牲工人利益换来的。

虽然我们的GDP听起来很大,已经世界第二,但落实到每人头上就让我们无地自容了:世界排名第127位。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不到墨西哥的一半,甚至还不如非洲穷国安哥拉。

说到人均工资,中国人就更可怜了。世界人均工资第一高是德国,每小时人均30美元,美国21.5美元,连泰国还有1.9美元,而中国勉强1美元,甚至还不到。按联合国设定的每人每天1美元为最低生活标准,中国起码还有2亿至3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所以彭水县很多孩子连一元钱的午餐都吃不起。至于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就更没法与发达国家比了。全国50%以上的城镇居民、87%以上的农村居民无任何医疗保险。很多乡村的学校连起码的设备和条件都不具备,彭水县的不少学校连个食堂都没有。很多孩子还要坐在破窑洞或透风漏雨的草房里上课。  纵观过去百年,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或刀光剑影腥风血雨,或红旗招展口号喧天,或全民皆商一切向钱。春去冬来,潮涨潮落。当劫波渡尽,浓重纷杂的历史烟尘最终沉淀下来后,我们看清了,中国过去百年里实际上就发生了两件事: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推翻了旧政权,抵御了外国列强,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政权。两百年里,中华民族第一次真正做到了主权独立,领土基本完整,不再受外敌欺凌,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从因“文革”而几乎崩溃的灾难中解救出来,并果断地改革开放,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经济实力大增。一部分人不仅已经先富了起来,而且已经巨富、超富了。中国的富豪们不仅可以享用几万元一瓶的法国葡萄酒,甚至可以去竞购伦敦高档社区的豪宅了。

但是,占中国国土面积最大的农村地区和占中国人口最大部分的农民离富裕还很遥远。约2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只能靠很低的工资维生。全国起码还有上亿的人只能勉强解决温饱,甚至还不能解决温饱。

不管中国的(3DP是世界第一还是第二,不管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江湖独大,也不管上海北京的房价是否已经超过了东京纽约,哪怕天安门广场都铺上了黄金,浦东的摩天大厦上都镶满了水晶,如果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人还是靠低工资过日子,甚至还在为解决温饱而操劳,中国就远远算不上繁荣富强。

中国现在要做的不是给那一少部分已经富起来的人锦上添花。中国急需要做的是给那些占人口大部分离富裕还很遥远的穷人雪中送炭。

本书是写中美贸易争端摩擦的。中美贸易争端摩擦与给中国穷人雪中送炭有关系吗?

太有关系了。

现在中美贸易中的诸多争端摩擦都不是独立的个案,而是中国过去20多年来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所致。确切地说是中国这些年来所推行的出口导向经济的后果。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基本建设投资和外贸出口这两只引擎推动的。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就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国家主要靠基本建设投资,即“大兴土木”,和强化出口来推动经济发展,这就是“中国模式”。现在出口事实上占到了中国GDP的45%,甚至还不止。相比而言,出口在美国和日本的GI)P中只占大约15%。

出口导向经济说穿了就是举全国之力搞出口,拼命多出口。为了多出口,就必须要使我们的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如何使我们的产品价格有竞争力呢?主要是三个手段:一是让货币贬值;二是国家提供退税,这退税名义上是给出口厂商的补贴,但实际上就是用中国的钱去补贴外国消费者。一件衣服本来的离岸价是50元,因为国家有退税,现在42元就可以卖给外商了。这不就是用中国的钱去补贴外国消费者么?第三个手段就是压低工人的工资。中国工人打了十几年工,工资还是没有明显的增长,也就没钱消费,内需就不足。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个调查,从1992年内地民工大量进入珠三角地区打工到2004年,这12年里,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收入只提高了68元。即使根据比较乐观的官方的数据:2010年,中国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仅为5919元,每月不到500元。

内需不足,就玩命地出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内需越不足越出口;越出口内需就越不足。诸多问题和矛盾由此而生:我们出口越多,表面上是顺差很大,外汇储备很多,实际上却意味着我们对别人的依赖越多,受制于人的地方也越多。人家消费兴旺,我们才能兴旺。人家感冒,我们就咳嗽,人家危机,我们也跟着倒霉。而且,我们出口越多,与外国的经贸争端摩擦不可避免地增多。世界市场和能源供应就是一块蛋糕,这块蛋糕不是无限大的,你切的那块大了,就意味着别人盘里的那块小了。不仅是美国、欧盟老找我们茬,就像西班牙、巴西、哥伦比亚这些在地域政治上与中国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国家也对越来越多的廉价中国商品的涌入感到担忧和愤慨,所以就出现了西班牙鞋商烧中国鞋,砸中国商铺,高呼“中国人滚出去”的恐怖场面。对内方面,因为我们的眼睛光看着外面,光顾到外面去找市场找客户,却忽视了自己脚底下中华大地这块最大的市场,忽视了我们身边最大的客户消费群——13亿中国居民。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的出口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而同时,中国居民消费与GDP总量之比却从以前的55%下降到了33%左右。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70%至75%左右。

很多外国人不理解一件事:中国无数农民家里至今还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用电器,但中国企业却以超低价满世界去狂销中国制造的各类家用电器。他们问:“你们为什么不能先让自己人都用上家用电器,然后才来抢我们的市场呢?”

倚重出口,出口再强大,中国不可能真正繁荣富强。中国繁荣富强的基础是内需。中国是我们最大的市场,中国国民是我们最大的客户群。有朝一日,中国从“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中国才是真正的繁荣富强了。

所以,中美经贸中的争端摩擦不仅仅是涉及中国外贸出口厂商的事,也远不是中国商务部如何去应对的事,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方式的根本大事,是中国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而并发出的综合征。症状在外,要害在“瓶颈”。现行的过分倚重外贸出口的发展方式必须要尽快转.变,这个“瓶颈”才能打破,中国经济才能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中美经贸上的疙疙瘩瘩恩恩怨怨也将随之迎刃而解,中国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受制于美国。否则,只能是只治标不治本,今天头痛医头,明天脚痛医脚,没完没了。

当然,中国经济问题之错综复杂,就是那些研究了几十年的专家们也时常发出无力的感叹。我只是从中美经贸争端摩擦这个角度管中窥豹,抛砖引玉。在中美经贸这个行业里滚爬了十几年,酸甜苦辣都尝过,也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吧。

读西方一些学者,甚至是大牌经济学教授论述中美经贸争端的文章书籍时,我时常哑然失笑。他们的某些高论简直就是谬论。除了他们对中国的主观偏见外,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虽然他们熟读经济学理论,但他们没有从事过经贸的实际经验,对中美贸易的实际状况更是隔山望月雾里看花。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从没到过中国。有的虽到过中国,或局限于大学校园的学术讲演,或匆匆走马观花于长城故宫。珠三角、长三角那些中国的出口工厂他们比较深入地去看过吗?没有。一件“中国制造”的商品从生产到进入美国百姓家里,中间各个环节的利润和成本之比他们知道吗?不知道。中国出口企业和美国进口公司之间的利润分割之比他们知道吗?不知道。如果连这些基本的东西他们都没弄清楚,那他们是如何得出“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中国”这类结论的?所以,他们中的某些人评论中美贸易争端,说客气点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说不客气点就是信口开河颠倒黑白。

最后要说明,本书是写给没有学过经济学金融学的人看的,所以我尽量避开专业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和术语。如果没学过经济学的读者读过此书后能对中美贸易争端、汇率争端的来龙去脉个中名堂能有个大概的了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正因为这个原因,还请经济学金融学方面的行家里手们海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纪博弈(中美贸易战真相与反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詹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604205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3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52.771.2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