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诸荣会编著的《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不是一个个人物小传,并非对历史事件事无巨细的原生态式的直录,而是选择人物人生中的那些重要的基点和拐点,高潮或低潮,进行发掘、揭示和点化。

希望本书所表现出的一定历史忧患意识和现实责任感,能开阔普通读者眼界并得到人文熏陶,甚至也期学界人士能从中多少读出些“别样风景”。

内容推荐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晚清走向没落,中国最初的民主共和尝试则起于民国。《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撷取的正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转折时期的典型人物。没落的晚清当然是渐行渐远的背影,而扑面而来的则是与以往不同的民国面孔。

翻开《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也许你会认为书中的人物耳熟能详,并不新鲜,但是,作者告诉你,这些人物作为呈现在历史坐标中的“点”,你或许就不十分熟悉;如果将这些点连结成“线”,你或许就更不熟悉而这条线清晰地显现了近代中国人应对世界的曲折过程:从理所当然的“死扛”,到无可奈何的“妥协”;从自视天朝的盲目自大,到不得不正视世界而发愤图强,开始了从“洋务”到“改良”到“革命”的求索。本书选取知识分子作为民国面孔,则是因为他们总是得风气之先,他们的面目往往就是那个时代的面目。

作者诸荣会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追求大众趣味,语言简洁生动,力求“雅”而不“曲高和寡”、“俗”而不“下里巴人”。选择人物一生中的重要基点和拐点、高潮和低谷,进行发掘、揭示和点化,有血有肉的人物记述,让人可感可知可亲。

目录

不逝的背影

林则徐:从悬念到神话

 半道去世的象征意味

 悬念——假如不被革职

 神话——假如不谪戍新疆

叶名琛:海上苏武

 走出“叶开泰”

 寻求“第三条道路”

 惹火烧国

 饿死不如一匹马

 “六不”总督

 失败英雄

曾国藩:其实一直很纠结

 终于赢了

 “秀才造反”的宿命

 “书生带兵”的悲剧

 “中西制衡”的悖论

李鸿章:勇于任事败于事

 仗义挺身,见疑临危建淮军

 两次为恩师“擦屁股”

 洋人的开花弹炸“开”了他的脑袋

 从“甲申”到“甲午”

 假如早死几年

洪秀全:住进天王府后……

 一个命题

 深入东王府

 小天堂,大世界

 注定的命运

 两个“叛徒”

张之洞:文化“钉子户”

 潇洒清流

 华丽转身

 真伪命题

 文化“钉子”

粱启超:一生五个关键词

 医疗事故

 康梁变法

 中华民族

 护国战争

 五四运动

赵声:民国绿叶

 辛亥枪声

 投笔从戎

 鲁迅同学

 铁三角

 出师未捷身先死

 得归当卧大江湄

 一枚绿叶

复杂的面孔

胡适:“我从山中来”

 杨林桥头

 “三十夜大月亮”

 新“三从”“四德”

 身行万里半天下

 “我从山中来”

鲁迅:为官为钱打官司

 罢我的官——没门儿!

 其实真不是在乎这个官

 欠债还钱——学生也不例外!

 我就是爱钱,有什么错吗?

杨荫榆:最后的生命之花

 寡妇办学

 奇模怪样

 无花无果

 晚节彪炳

郁达夫:生怕情多累美人

 为君先买五湖舟

 宫春江上神仙侣

 风雨茅庐风雨多

 佯狂难免假成真

徐志摩:1921年的宿命

 冰火相遇

 康河那一夜

 船来船去

 其实都是“第三者”

 爱又如何

 再别康桥

凌叔华:亦曾疯狂乖乖女

 幸运的出轨

 浪漫的晚宴

 “富养”的女儿

 理智的情人

 可靠的朋友

苏雪林:归去来兮“迟”

 我要回家

 名门之后

 荆棘花冠

 葑门12号

 风花雪月

 堂·吉诃德

 “反鲁”悖论

 归去来兮

高长虹:一不小心……

 一不小心走入了“新的世界”

 一不小心“飙”错了对象

 一不小心成了“小丈夫”

 一不小心“被神经病”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

 绯闻成为历史

 故事真假之间

 偶然内阁总理

 平淡终得烂漫

柳亚子:走出赐福堂

 天赐的厅堂

 出走的牢骚

 磨剑的祸福

后记

试读章节

“秀才造反”的宿命

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是这一宿命无论是在洪秀全那儿,还是在曾国藩那儿,似乎都大大地失了效。

洪秀全,这个四次科考皆名落孙山的老童生,从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到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国”;至此,作为一次“造反”,怎么说也算是大功告成了,且所用时间仅仅三年。

曾国藩,本只是科场上一得意书生,从1853年协办团练起,到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算彻底灭了太平天国,虽然所用时间超过了“十年”,但毕竟他最后“成”了。

有人或许会说,洪秀全是“造反”,曾国藩是专打洪秀全的,他怎么也算是“造反”呢?这又不得不从洪秀全的造反说起。

对于洪秀全,由于曾经对他不恰当的或妖魔化或神圣化,使得这个广东的落第秀才总在历史的迷雾中面目模糊、扑朔迷离,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历来莫衷一是,至于他为什么能释放出如此大的能量,教科书上的解释是: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的原因,即当时社会存在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正好被他利用了。此话说得当然不错,但是太笼统了。

我们今天来看,洪秀全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这并非因为他个人道德品质甚至心理品质上与以往历史上的农民领袖有多么的不同;相反,在这些方面,他与他们一样大体上都差不多:如狂热,相信这个世界会因为自己而焕然一新、光辉灿烂;如冲动,不但白日说梦般的大话能冲口而出,而且以卵击石般的行动能义无反顾;如执着,一旦认准了目标,便一条道走到黑,纵然九死一生也决不回头……洪秀全的前无古人之处,是因为他发动起义和领导起义的手段与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有所不同:从前的农民起义领袖,一般都是利用社会上存在的阶段矛盾,捣鼓出一个“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民谣,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谣言,从而发动起义;而洪秀全却没有用这些,而是引进了“洋神”,最初只是将一本本来就多少有点儿牛头不对马嘴的《劝世良言》背得结结巴巴,便创立了他的“拜上帝教”,并开始了他的所谓“传道”,即凭着这些他自己尚一知半解的基督教教义,就对于他心目中的美好世界进行一些想当然的描述,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不乏几近天真和幼稚的煽动。为此,真正的基督教教徒曾感到震惊,英国教士更不得不说:“若是在天主教时代,罗马教皇早就把他烧死了。”

然而没想到,那些听他“传道”的底层民众,竞被他的狂热所感染,并越来越相信他那些美好的承诺。于是,那些正处于苦难之中的底层的人们,将所有的幻想都寄托到了他的身上,将所有的灵魂连同希望,作为赌注都押到了他的身上。就这样,他成了救苦救难的主“天兄”,也成了太平天国的“天王”。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它绝不是笑话,而是都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事实。

如此笑话一般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难道真的是这位洪天王天兄附体了吗?当然不是,其深层的原因还是在我们这个古老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大众心理上。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是有着“揭竿而起”的传统的,同时又有着偶像崇拜的大众心理。每当封建统治将下层的民众逼得走投无路时,常常只要有一个英雄站出来振臂一呼,承诺给大家一个“均贫富,等贵贱”的好日子,大家就会将他当做偶像崇拜,并且跟着他“说走咱就走”。晚清时,人民生活可谓陷入了水深火热;加之西方列强的入侵,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在一次次脸面大丢的同时也渐渐失去了自信,洋人洋枪洋炮在令我们一个个炮台如形同虚设的同时,也将我们的自尊打得粉碎,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相信外来的神仙一定更厉害,更何况中国一直也有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观念!洪秀全及其“拜上帝教”的横空出世,正好满足了人们新一轮偶像崇拜的渴求,因为“拜上帝教”是接通了洋教的,洪秀全是与天主平起平坐的“天兄”,人们自然相信他比历史上任何号召“均贫富”的英雄更厉害,因此只要他“说走”,那还不“咱就走”吗?如当时在广西,就曾流行过这样的民歌:“男学冯云山,女学杨云娇……如今姐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由此可见,当时洪秀全及其“拜上帝教”的号召力之大。

曾国藩比洪秀全长一岁,是洪秀全的宿敌。因为回过头去看,他似乎是老天设计好了来对付洪秀全的,因此不知道洪秀全在临死前有没有大叫一声“既生瑜,何生亮!”

1851年1月,当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时,曾国藩虽然此时远在京城,但与之即发生了关系——他立即上了一个奏子,竭力推荐江忠源等赴广西清剿;咸丰皇帝听从曾国藩的意见,立派江忠源前往广西。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如咸丰和曾国藩所期望的那样,将起义很快镇压下去,而是越来越不可收拾。5月,曾国藩又一次上《敬呈皇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其主要内容是对咸丰皇帝从三个方面进行批评:一是苛于小节,疏于大计;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三是出尔反尔,刚愎自用。如此直言不讳,如此激烈陈词,哪像是在向皇帝进言!简直是在教训皇帝、警告皇帝!“反了!简直是反了!”这份奏疏让年轻的咸丰皇帝没有看完就将它扔到了地上,并招来军机大臣欲问罪这个胆大犯上的家伙。最后结果虽然是在大臣们的苦苦求情下曾国藩终免于了罪责,但由这件事情可知,对于当时朝中办事效率低下、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碌碌无为的局面,曾国藩表现得很有点应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一句俗话。

而这件事情对于咸丰皇帝来说,或许他觉得这曾国藩虽然话说得很不好听,但念在他也算是好心,也便没为难他,也从没想过要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领兵去抵挡洪秀全的太平军;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他觉得自己作为人臣,该说的该做的都已说了和做了,尽管太平军势力越剿越大,但他也从没想过一介书生的自己要走向战场。

曾国藩掺和进这场战争多少有点偶然。这里之所以用“掺和”这个词,是因为这场战争他本来完全有可能置身事外的。

1852年夏,曾国藩被咸丰皇帝任命为江西乡试正主考官。8月,当曾国藩行至安徽太湖境内小池驿时,得到母亲去世的噩耗,真如五雷轰顶,泪如雨下。根据大清例制,父母去世,官员可离职奔丧和丁忧。于是曾国藩急急忙忙向朝廷请过假后,便火急火燎地改水路回乡奔丧。

当他溯江到达武汉时,湖北巡抚常大淳告诉他,长沙已被太平军包围,从水路无法从那儿通过。曾国藩不得不又一次改走旱道,绕了一个大圈,历经磨难,经宁乡、湘阴回到家乡湘乡白杨坪,当跪倒在母亲灵前时,已是1852年10月6日了,此时离他得到母亲逝世的噩耗已过去整整两个月了,曾国藩遗憾万分。就这样,太平军与这位以崇尚理学并以孝为先的大儒初次相遇,便在他的孝心上狠狠地刺了一刀。曾国藩与太平军的梁子便就这样结下了。

不过曾国藩并没因此而想走向战场去与洪秀全一决雌雄,而是遵从旧制,准备为母亲先办一个风光的葬礼,再在坟头搭一草庐,安心住下来为母亲守孝。哪知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意外地接到了咸丰皇帝的寄谕,要他协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然而就是到这个时候,曾国藩也没想到自己就此走向战场。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守孝期间出去从军,岂不招天下人耻笑?再则自己一介书生,多的是纸上谈兵,真去带兵打仗,结果究竟怎样,自己都没有把握,岂能贸然行事?另外朝廷办事效率之低,官场腐败程度之深,哪能保证打胜这场战争啊?于是曾国藩给湖南巡抚张亮基写了一封推脱的信,因为他毕竟正在丁忧期间,而这期间朝廷也是有制而不能强迫官员当差的。但最终,曾国藩并没将这封信寄出去,后来的事实是他毅然结束了丁忧,从协办团练开始组建湘军。

是什么改变了曾国藩的想法的呢?一是一个更为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了曾国藩的面前——刚在奔丧路上见过曾国藩并告诉他消息的湖北巡抚常大淳被太平军所杀;二是好友郭嵩焘的一番话——太平天国只信耶稣,不尊孔、孟,彼一旦成事,我等是只读孔、孟之书长大的,自然没有活路;太平天军中“是男人全称兄弟,是女人全是姊妹”,实在乱了纲常人伦;如今朝廷又如此示弱,吾等不振臂一呼,我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道统,将从此中断而不继……

曾国藩是湖湘大儒,是朝廷命官,是孝子贤孙,但说到底,他本质上是一介书生!所以郭嵩焘的话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的!书生曾国藩火了,周身热血沸腾,两眼火光进射;四十二岁的他,此时决定走出只能纸上谈兵的书斋,走向真刀真枪的战场,更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交出去做一场“书生救国”的试验,抑或是赌博;纵然前面是刀山火海也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纵然前面是十八层地狱,也一往无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所以说曾国藩掺和进这场战争偶然中也是一种必然,是曾国藩这个考上了“大学”的书生与洪秀全这个因考不上“大学”而要砸烂“大学”的书生间命中注定的一场死掐。多年以后,曾国藩回顾自己这一思想转变和行为历程时总结说,他的出山只是为了“撑一口气”。那么曾国藩的这“一口气”,当然首先是与洪秀全的太平军“撑”的,但显然还应该与在太平军面前“示弱”的朝廷“撑”的吧!而这不正是曾国藩“造反”的一面吗?而对于这样一个正撑着一口气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造反的“秀才”,朝廷又怎能不时时有所提防呢?!对于朝廷来说,它看得很明白——你曾国藩的挺身而出,原本主要是为了维护孔孟之道、理学正统,是为了传承正宗的中华文化,而帮朝廷忙只不过是“顺水人情”罢了,更何况此时你需要朝廷的支持——又有谁知道哪天你翅膀硬了不需要朝廷支持了会不会翻脸不认人呢?说到底,你曾国藩是汉人,而满人的清朝政府,深追起来也不是中华文化的完全正宗。如此一个曾国藩,朝廷岂能不防着你!

这是曾国藩的宿命。

P33-37

后记

历史是有背影的,但许多时候,我们从时间深流中打捞出的常常是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背影。说来这并不奇怪,因为历史总是人创造的嘛!所以中国的“二十四史”才取“纪传体”——写人即写史,写史必写人。笔者无才,只能亦然!

晚清人物为什么就选这几个人,他们的名字一般人都太熟悉了?

是的,他们的名字我们似乎已很熟悉了,但他们作为呈现在历史坐标中的“点”,或许你并不十分熟悉,再将这一个个“点”在历史的坐标中连成一条“线”,相信你对此更不会太熟悉。而这条“线”正反映了中国入应对世界的曲折过程:从理所当然的“死扛”,到无可奈何的“妥协”;从自视天朝的盲目自大,到不得不正视世界而发愤图强,开始了从“洋务”到“改良”到“革命”的探索——如此便走向了民国。

民国人物为什么选这几个人,且基本都是知识分子?

不可否认,知识分子总是得时代风气之先的,他们的面目往往是一个时代的面目,他们的脊梁往往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因此本书多选择知识分子而非军政要人作为民国的“脸面”和脊梁。

本书不是一个个人物小传,并非对历史事件事无巨细的原生态式的直录,而是选择人物人生中的那些重要的基点和拐点,高潮或低潮,进行发掘、揭示和点化。

希望本书所表现出的一定历史忧患意识和现实责任感,能开阔普通读者眼界并得到人文熏陶,甚至也期学界人士能从中多少读出些“别样风景”。

感谢我的家人,这么多年来对我写作的支持!

当然,最最应该感谢的,还是书中所写的一个个远去的人物——

他们就是历史的背影!

他们就是时代的重量!

我深深感恩!

诸荣会于南京

2011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诸荣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0648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5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