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萧军集/抗战时期黑土作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说到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绝对不能忽视萧军这号人物。

1934年10月,萧军创作了著名的《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

本书《萧军集》为我们选录的就是这位抗战时期的黑土作家的16篇小说、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最后,还附录了他的创作年表。

内容推荐

萧军,原名刘鸿霖,满族人,作家,“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代表作品有《八月的乡村》《江上》《吴越春秋史话》等。这本《萧军集》收录的就是他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16篇。

这本《萧军集》是抗战时期黑土作家丛书之一,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前言

小说

 八月的乡村

 下等人

 樱花

 马的故事——在满洲

散文

 大连丸上

 十月十五日

 论同志之“爱”与“耐”

 文坛上的“布尔巴”精神

 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的我见

 杂文还废不得说

诗歌

 怅望——给北国狱中的H

 鞭挞我自己

 我家在满洲

 我并不是万念俱灰

 闻胜有感并叙

报告文学

 侧面

附录

 萧军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在茂草间,在有水声流动的近边,人可以听到蛙,虫子……诸多种的声音,起着无目的交组,和谐的随伴着黄昏,随伴着夜,广茫的爬行。

成群或是孤飞的老鸦们,掠过人们的顶空;掠过白桦林的高梢,飞向天的一边去。那边是一片宁静的田野,田野的尽处是一带无绵尽的远山。太阳就是由那面一个山脊的部分滚落下去的。老鸦叫出的声音,常常是不响亮,低哑,充饱着悠沉和倦怠。

桦木林是丛密的,从这一面不容易透视出那一面。中间杂生着非常茂盛的狭叶草和野蒿。那是很调皮的小东西,沿路生着的,时常会绊住行人的脚。其间野藤的牙齿,更很容易能够将你的脚踝绞出了血。

这里的蚊虫,唱着集合的曲子——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不经意会踏翻一块石头使它落到小溪里面去。

一切被窒息在黄昏里一样,谁也不交谈一句话。放弃一般任凭蛙、虫子和溪流占据了这长谷的空间。

小溪不大纡曲,伸长在脚底下,靠近路的右边,那是和这条小路并列,常常维系着友谊的关系。每行一步人可以听到它在唱。至于蛙们呢?因了人们的经过,暂时会跳进水里去,或是爬向沿水生着的丛草里面。随后它们会自由的再爬出来。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全可以和追赶自己的敌人们开火,所以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就如才想起什么重大的事情,小红脸摸出了自己的小烟袋,可是很快的又掖在原来的地方。他想着:

——这是不行的呢,还不是吃烟的时候啦!

他的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的嘴里出现过了。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一副充血的脸色,喝过烧酒般,红红地;瞳仁近乎黄金色;眼睑有些浮肿,他还生着不甚浓密的胡须……

他一只手并不舍开还在摩挲着烟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他侧开头,避开前面别人脑袋的障碍,哨一哨走在更前边的“领队”——他还是不松懈,没有思虑的走在前面——小红脸近乎失望了!他想还是不如作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哪,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的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不会再有一个太平的春天和秋天给他过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的捏在手里:

“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

“小红脸同志说得对——我们全该赞成他。”

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觉察。他们只是哄笑这咬字眼的,和不常说不常听的话。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到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

全是疲乏的。全赞成小红脸的主张。但是人们的脚步谁也没能第一个就停下来。小红脸的烟袋还是如先前一样,空空地捏在自己的手里。这是说,还没听到“领队”发“停止”的命令。

这样又是一段路过去了,横在面前的是一蹲广平的大石头。在队前头一只臂向着天空举起来,接着又迅速的落下去,接着有很平静的“停止”两个字的声音,使每个人全听得很清楚: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不过这里也不是安全地方呢!歇不多少工夫的,知道吗?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你们可以替换着到底下小河里去喝点水,洗洗睑,吃点干粮……无论怎样,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每人应该担心点自己的枪,不要平放在地上,或是碰到石头……”

“领队”的话并不被谁怎样注意着。不如平日那样吸引着人们。人们的心中只是占据着那清凉的水流,袋里的干粮;小红脸呢?只是他手中的小烟袋。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的弓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在小山的上面,可以超视过桦木林,看到那一带远山。人家的房屋不常见,尽是一些不规则的树林。太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山叠的后面,有着很浓黑的晚云开始发动。

他默然的数着,日间他们和敌人接过仗的每个山头。隐约还可以看见那个独立而不甚高大,有些乳头形的山峰——在那里被击毙了两个弟兄,眼见着被敌人割了脑袋!

——这又是弟兄们的牺牲!

萧明的眼睛有点朦胧——不能说的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从这一面石头上,他看出那是刘大个子,腿拉长的睡着了。别的几个人,蹲伏着身子,有的像蛤蟆一样饮着水,浇着头发。小红脸吸烟时的火光,很急速的闪动。

蛙声更是显得响亮了。晚云发展的非常迅速,不到多大工夫,已经快占满了半天。

落雨在人们是平常的事,就如饥饿一样。

“伙计们,就在这石头上过一夜吧!他娘的,实在够受了——今晚还得向王家堡子赶?”

P3-5

序言

萧军,如果说这个名字对于东北作家群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其中最为响亮的一个,相信不会引起太多的异议。

无需赘言,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是东北作家群以其特异的风貌出现于上海文坛的宣言武的作品”,耗时廿载、洋洋八十四万言的代表作《第三代》(即《过去的年代》)是“对东北地区‘民魂’做历史深、广度的开掘”,除此,他还以一生的勤勉为世人留下了涉足各种体裁,多达数百万字的作品。

但萧军的名气成乎此又非仅乎此。杨义先生曾评价他的作品“带有极充分的关外气质”,而这种“极充分的关外气质”,同样毫无遮掩“极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个性和生活当中。他的坦率、刚直、豪爽、真实,当然还有他的文学才华,深得鲁迅先生的赏识和爱护,成为先生的亲密弟子,备受提携与信任,也曾一度与毛泽东相谈甚欢,畅所欲言;他的耿介、侠义、刚猛、倔犟、勇武好斗,又让文坛风传着作品之外关于他的多种趣闻,更使他在历次文化风暴中,遍历坎坷,饱尝甘苦,而这一切,又为萧军这个名字平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萧军,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3日出生于奉天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为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村)。曾用名刘蔚天、刘吟飞、刘羽捷、刘燕白、刘军、刘均等,笔名则有三郎、田军、田倪和萧军。

20世纪初的辽西一带,荒旷贫瘠,民风蛮野,莽寇迭出,兵匪横行。萧军的父亲是细木匠人,经营过小作坊、小商号,为人慷慨热忱,性格却急躁暴戾,有极重的“夫权”、“父权”意识,曾当过骑兵,还与自己的两个兄弟参加过抗日义勇军。他的生母是父亲的继室,在萧军刚刚七个月时,即因不堪忍受父亲的毒打,吞鸦片自杀,足见其刚烈个性。萧军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与祖父母、叔姑们的百般庇护下长大,养成了既宁折不弯又重情重义的个性特征。亲友们经常讲述的金戈铁马、忠义豪侠的传统故事,也为萧军的幼小心灵播下了善恶分明的是非观念,滋生出锄强扶弱的侠肝义胆。辽西地域特殊的文化因子,父母遗传的性格特质,判然两立的家庭氛围,以及民间文艺的影响与滋养,既构造了萧军人格的基本格局,价值判断的基本取向,也为他日后的文学生涯提供了基本的艺术准备和精神引领。

1912年,六岁的萧军短暂进入私塾学习,次年改入沈家台镇关帝庙国民小学校,不久因父亲商号倒闭而失学。十岁时,被父亲带到长春,进入吉长道国民商埠小学校。在这所当时堪称一流的学校中,萧军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擅长于国文,深得老师欣赏。同时,入迷武术,并勤于练习,幻想当一个抑强扶弱的侠客,或者成为一名为国为民勇于牺牲的英雄。十七岁时,因反抗体育教员的无理申斥,被学校以“辱骂师长”的名义开除。此时,他已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树立了强烈的“国家”、“民族”观念,并大量阅读中国古典小说。1925年,十八岁的萧军开始自谋出路,进入吉林陆军三十四团当了一名骑兵,不久被提升为见习文书上士,其间热衷于对中国古典诗文的学习,常习作旧体诗文,并与思想进步的方靖远结识,受其影响,开始大量接触白话文、翻译小说,尤爱鲁迅先生的作品。两年后,考入张学良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所属宪兵教练处第七期学习。1928年,在哈尔滨当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宪兵后,返回沈阳,插班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候补生队,年底转入讲武堂第二总队炮兵队。1930年底毕业在即,因替同学打抱不平,反抗教官辱骂,而被校方开除。之后,进入陆军二十四旅任准尉见习官,又在东北宪兵教练处任少尉助教,曾担任代理分队队长。1931年夏,萧军结识中共地下党员佟英翘,并以军人的身份掩护他开展秘密工作,佟也将党内读物推荐给萧军,这是萧军接触中国共产党的开始。“九一八”事变后,萧军曾与方靖远等人筹划组织抗日义勇军,因走漏消息,二人远走哈尔滨。

在讲武堂学习期间,萧军目睹了大量军阀凌虐兵士的事实,曾愤而写下短文《懦……》,于1929年5月刊载于《盛京时报》副刊,这是萧军发表的处女作品,除此,还发表过数篇诗文。1932年逃赴哈尔滨后,结束了军旅生活的萧军,正式开始文学生涯。在担任《国际协报》记者期间,他与萧红相识,结为伴侣,并与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热血青年和爱国志士一道,秘密开展反满抗日的革命宣传活动。除方靖远、北杨、黄吟秋、侯小古等人外,他还新结识了金剑啸、舒群、罗烽、白朗、金人、杨朔、梁山丁、林珏、张文蔚、刘昨非、冯咏秋、鲁少曾、白涛、王关石、关大为、温佩筠、张洁莲、黄之明、袁时洁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他们组成了一支爱国进步的文艺队伍,开展和组织了“维纳斯助赈画展”和“维纳斯画会”、“星星”剧团等文艺活动和文艺团体,并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创办文艺阵地,以唤醒激励民心,鼓舞抗日斗争。1933年,二萧(萧军、萧红)自费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集《跋涉》,共收二人作品十一篇,包括萧军的六个短篇小说,其中三篇书写底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困苦和内心忧愤,另外三篇则以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为素材,表现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和关怀、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慨,显露出日渐滋长的阶级意识与反抗意识。《跋涉》的出版,犹如一颗“从广漠的哈尔滨”,“袭入全‘满’的霹雷”,不但震动东北文坛,也引起了日伪当局的不安,不久即被查禁焚毁,二萧也越来越处于日伪统治日益严酷的威胁当中。

……

——截选自前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萧军集/抗战时期黑土作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93784
开本 16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4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0
18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