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增泉现代战争散文
内容
试读章节

彼得堡的古迹很多,但最著名、也最简陋的历史古迹是彼得大帝小木屋。

三百年前,彼得大帝来此指挥建造彼得堡期间,曾在这座小木屋里住了整整八年。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座小木屋是搭在建筑工地上的一个“临建”。它搭建于1703年5月28日,这一天现在被确定为彼得堡建城纪念日。

彼得堡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历史是从这座小木屋开始的。

俄罗斯的近代史也是从这座小木屋开始的。

小木屋就建在涅瓦河北岸的彼得岛上,位于滨河广场的一片草坪中央,四周用铁护栏围着,周围还有些树木。现在小木屋成了彼得大帝纪念馆。三百年前他到这里来指挥建城时用过的一些工具和生活用品,都陈列在里面。那天,我们去晚了,过了参观时间,小木屋已关闭。我们围着小木屋转了一圈,看了看它的外貌。但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小木屋本身,而是在小木屋外面加盖的一个屋壳,小木屋被罩在这座房子里面严加保护。四周玻璃窗上的白色窗帘都已拉上,使它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在彼得大帝传记中,对这座小木屋有如下描绘:这是用松木建造的一所小房子,屋顶上盖了一层瓦片状的木板。门很矮,沙皇彼得需要低头才能进去。屋内有一个小厅,挂着一幅欧洲地图、一幅耶稣像。旁边是两个低矮的房间。还有一间工作间,里面有车床、斧头、刨子、锤子、锯子等木匠师傅使用的全套工具。彼得大帝本人是一位获得过满师证书的合格木匠。

俄罗斯人至今崇拜彼得大帝,首先同他的人格魅力有很大关系。他身为至高无上的沙皇,却喜欢亲自动手干活。他在此指挥建城期间,手里拿着一根短短的木棍,整天不知疲倦地从这个工地跑到另一个工地,谁偷懒他就敲打谁的脑袋。谁干的活令他满意,他也会大加赞赏。他经常在路边摊开图纸,随时修改着建城规划或某幢建筑的设计。来到工地,他可以熟练地操起斧头或刨子和木匠一起干活,走到铁匠面前也能抡起铁锤打铁。夜里工地失火,他第一个爬上房顶去指挥救火。

俄罗斯人崇拜他,更重要的原因,是叹服这位沙皇的胆识、魄力和作为。当年,这里是一片濒海沼泽,夏季蚊虫多得扑面钻鼻,秋季洪水泛滥,冬季狂风能将人马刮翻卷走。但彼得大帝横下一条心,要在这里建造一座海港城市,使长期闭塞落后的俄罗斯能够呼吸到外面的新鲜空气。当时,西欧列强都已经过了工业革命,跨人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以往的老沙皇们从不迈出俄罗斯国门,认为去访问别的国家显得低三下四,无异于“背叛”。彼得大帝却一反常规,隐姓埋名秘密出国考察学习。他看了荷兰、英国等西欧强国的情况,受到很大刺激。回国后,他挑选了一大批贵族子弟出国学习,同时下决心要在这里打开一个窗口,与西欧各国扩大往来,互相通商,把西方的先进东西吸收进来。他说干就干,在建造彼得堡期间,就下令从荷兰、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等欧洲各国招募来大批建筑设计师和熟练工匠,把西欧先进的工程技术和优美的建筑艺术都吸收进来。随着彼得堡这座新城的建立,为长久封闭的俄罗斯吹进了一股新风,长期被皇室贵族争权夺利耗尽了精力的沙俄帝国开始振作起来,步人中兴。

彼得大帝在这里建城,目的是要向外扩张。彼得大帝是一位闻到海腥味就异常兴奋的人。他曾说:“如果打不通出海口,我会憋死的。”他要把彼得堡建成攻不破的军事要塞,死死守住从瑞典人手里争夺来的波罗的海出海口,然后从这里出发,去展开更大范围的争夺。为此,他把第一所海军学校就建在自己的小木屋背后,将它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他要天天看着它把一批又一批贵族子弟培养成合格的水手和海军军官,发展海军、争夺海洋。他这个强烈念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建城刚刚开始,他就命令海军大元帅戈罗万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来定居,成为这座新城的第一批居民。随后,这里很快就建起了海军总部、港口、造船厂。为了加快建立强大海军,他以一名合格木匠的资格,操起斧头和造船工人们一起干活,和工匠们齐心协力呼着号子竖起一根根桅杆。每一艘新船下水,他们都要狂欢庆祝。陪同人员告诉我说,彼得大帝小木屋背后的纳西莫夫海军学校很有名,已有三百年历史,直到今天仍是俄罗斯最难考取的学校之一。它以教学正规严格闻名,这是彼得大帝时代留下的传统。这是一所初级海军学校,孩子们七岁入学,毕业后转人中、高级海军学校继续深造。

我们沿着彼得大帝小木屋前的涅瓦河河岸前行,不远处就是彼得保罗要塞。这座军事要塞建在四面环水的兔子岛上,面对芬兰湾,扼守着涅瓦河河口。不仅彼得保罗要塞像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座石头城,整个彼得堡都像是建在水上的石头城。彼得堡市区由四十二个岛屿组成,市内交织着六十八条河道,河道两岸全都用花岗岩砌了石驳岸。河道上建有大大小小三百八十多座石桥。许多重要建筑的外墙也都是花岗岩墙体。水道和岩石,构成了彼得堡这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建造彼得堡究竟用去了多少石头,难以想象。当年建造彼得堡时,由于本地不产石头,彼得大帝下令全俄国的建筑都不准用石头,把石头统统运到这里来,建造彼得堡。凡是开往彼得堡的船只,都必须上缴三十块方石才准许靠岸。所有赶车进彼得堡的马车夫,都必须交纳三块铺路石才准许通过关卡。

水流象征着活泛和通达,石头象征着坚定和顽强。在俄国人心目中,彼得大帝同时具备了这两种品质。他既有顺应时势求变求新的灵活,又有作为一位专制沙皇的坚定意志和果断决心。彼得堡,是彼得大帝用他的意志和灵感锻打出来的一把开启俄罗斯振兴之门的钥匙。

这使我联想到我们中国的康熙大帝。他和彼得大帝是同时代的封建帝玉,两人的去世时间只相差三年。他们两人在位期间都很有作为,曾分别使他们统治下的两个封建帝国进人了“盛世”。但是,由于他们赖以称帝的封建专制制度在当时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他们统治下的帝国虽能中兴一时,总的发展趋势却无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衰落。

沙俄帝国传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手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已无法缓和,沙俄帝国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到了二十世纪初,俄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也就不可避免了。

P30-33

目录

盘点“二战”

“二战”以来:三个拐点,一位霸主

巨头们:在战争中博弈

彼得堡:沧桑三百年

朱可夫:不败的战神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美国胜负对半开

信息攻心战:美军战法新招术

伊军:未经抵抗的失败

巴格达:不设防的首都

萨达姆:雄心、铁腕、好战,命丧绞刑架

萨哈夫:铁嘴钢牙,命运不佳

北非与中东低烈度战争

本·阿里:垮于网络战

穆巴拉克:从民族英雄到笼中囚犯

卡扎菲:狂人、雄狮、狐狸,翻船阴沟洞

巴沙尔:风暴席卷中的最后一根桩

一出戏落幕,另一出戏开幕

本·拉登:忧郁的眼神,游荡的幽灵,美国的噩梦

伊朗核危机:伊朗顽抗,美国棘手,死结难解

内容推荐

《朱增泉现代战争散文》以职业军人的专业目光审读现代战争。

《朱增泉现代战争散文》是一部长篇散文体的战争史笔记。作者朱增泉将军以其独特的方式,以现代军人的视角,对古今中外的战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编辑推荐

朱增泉长期坚持业余写作,先后获“八一”文艺奖、中国诗人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诗歌、散文被编入几十种选本。

《朱增泉现代战争散文》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深度评说国际政治风云大事,视野宏阔,犀利独到,客观严谨品味现代战争散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增泉现代战争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增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9512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8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7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