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历史算一笔经济账(货币战争中国版)
内容
编辑推荐

《给历史算一笔经济账(货币战争中国版)》编著者冯鼎。

中华历史悠久绵长,完全将其解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撰写此文的初衷,旨在提供一种视角重新衡量历史中的得失,因此所选素材求精勿求全,只截取先秦两汉中典型的历史断面作为基础分析样本,并由此延展开做深入浅出的探讨。然而仅仅这些断面,在经济视野下,也足以让我们得出许多与传统读史法相悖的结论。对于文中句句诛心之言,甚至是带有颠覆性的观点,希望不要以传统的价值观来约束、批判。

内容推荐

《给历史算一笔经济账(货币战争中国版)》编著者冯鼎。

一件让人认识世间规律的利器;

一本该藏于枕畔,秘而不宣,夜里私自挑灯阅读精华之书。

《给历史算一笔经济账(货币战争中国版)》内容提要:本书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独辟蹊径.把无数前人细细研究视若珍宝的结果毫不留情地打碎,把那些足以使我们思维定势的理论一一戳破。但是,与所有哗众取宠的文人骚客不同,本书作者把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把他缜密得令人高山仰止的分析过程摆在我们面前。

总有那么一股力量牵动着人心人性,总有那么一些因素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来公布它们的名字:经济。

目录

帝国起点——秦篇

一 战国末年的军国主义

商鞅变法是后发而先至的全方位改革

国进民退的秦国土改

人多力量大——商鞅的人口政策

社会结构改造是项系统工程厅

挑一挑改革的毛病

战国末年的军国主义

二 政治推销员&政治经理人

商鞅是个业务员门

推销原来很简单

诸子百家是社会化专业分工的鼻祖

三 战争经济学

“农”与“战”的背后

组织是提高效率的捷径

合理的激励手段将使组织行为更有效

以命换钱还是以钱换命

透支是个赔本的买卖

四 战争福利学

谁的钱包在战争中变鼓

出力最多的反而不挣钱

劳有所得是个好制度

老板可能把红包打折发放

战争的风险由谁来承担

吃亏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在占便宜

五 饕餮之宴

惯性推着我们向前走

秦国的技术领先优势

技术领先不如经济领先

天无二日。国无双主

天灾人祸中的吃饭问题

谁有钱谁当老板

终于统一了

六 暴政的悖论

暴政是个很有妖魔化色彩的说法

受害者替施害者表白是一种病

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

与暴政无关

七 帝国的涅槃

无知者无畏  

寻求事业的发展是主流的想法

有一种先天优势叫继承

被捆绑在权力十字架上的人

大秦帝国经济危机的开始

在经济危机中徒劳无功地挣扎

从解体中得来的经验

帝国辉煌——汉篇

一 历史原来可以开倒车

二 霸王之殇

三 经济复苏——自由经济 PK 管制经济

四 生存之战——帝国对外战争实录

五 棺材文化按揭成本

六 法律的经济换算

七 未曾终结的传奇

帝国遗迹——后汉篇

一 帝国的终极形态

二 话说两汉物价

三 帝国的遗产

历史的角落——外篇

一 刑不上大夫是千年不变的基本国策

二 谁在沽名钓誉——对韩信神坛来一次强制拆迁

三 万岁=万税——汉代税制略考

四 礼即人情——小记历史遗留下的社会经济活动

五 经济的本质

试读章节

战国百年,终结于秦帝国的天下一统,至此,华夏大地上分裂、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是什么力量令最后的胜利之花落在秦人手中?

商鞅变法是后发而先至的全方位改革2公元前356年,也就是商鞅[注1]向秦孝公提出变法的3年后,他被任命为秦国的左庶长,正式主持了变法。在此之前的3年时间里,秦国内部为了变法的事宜一直在争执,最终以传统贵族们的妥协——同意变法而告终。

所谓变法,就是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后世的政治、经济改革,也都选择了同样的字眼作为改革的专有政治术语。例如北宋年间的王安石[注2]变法,清末的戊戌变法等。

当时的秦国,在综合国力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后称关东六国)。究其原因,是因为铁器和耕牛的广泛使用,令当时的农业生产出现了跨时代的技术革命,而秦国的经济制度和税收制度,却双双不能满足当时生产力的要求。典型的社会问题都集中在土地与税收上。譬如: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而当时的税法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改,把税源只锁定在旧的国有土地上,这使得新垦私田成为避税的天堂。当时,一些先知先觉的国家纷纷先后开始进行了经济制度和税制的改革。

在秦国变法之前,关东六国均已完成了改革,在新制度与新技术的双重推进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库充实,导致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高。

秦国选择改革的时间比关东六国晚很多,用冠冕堂皇的说法,秦国的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制度为生产力让路。但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逼得秦国不得不改弦易辙。自战国时代始,各国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那个时代并无和平发展的理念,强国对弱国的做法只有一个,武力吞并。应该说,秦孝公算是个智者,他感觉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的危机,因此才选择了谋求变革的道路。商鞅的出现,是迎合了秦孝公的需要。

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政治观点非常鲜明,而且极端:农战。这两个字就概括了未来秦国的基本国策,也成了商鞅变革的政治诺言。

商鞅所提倡的“农战”政治路线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把整个国家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民众要做的只有耕种和战争。或者说,耕种也是为了战争这个核心目的服务的。这点从他载入史册中的言论就可以知道,他策动战争的潜在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历史的结论告诉我们,商鞅的这番说辞打动了秦孝公,于是得到了由他来主导改革进程的权力。至于这个中原因,后文中会有详细的剖析。这里,我们先看商鞅的具体改革措施。

国进民退的秦国土改

商鞅的制度改革,直接作用于经济的政策,在《史记》中记录的并不多,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两句话: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4两句话中,后一句在学术研究中并无太大争议,是指统一度量衡。商鞅的初始本意是方便国家税收,有一个固定标准的尺度。客观上,则为经济交流活动提供了足够的便利条件。在正常经济交换行为中,这会降低交易成本,于经济角度而言,这是一项绝大的进步。

前一句,即对土地的政策上,学界是有所争议的。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商鞅将土地私有化,另一种观点是商鞅不仅没有将土地私有化,而是加强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管理。

说商鞅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注3]的一段言论,大意是,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将土地使用权变成了私产,允许买卖,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富人的土地连成大片,而穷人没有立锥之地。

而在商鞅变法的同一时期,关东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私有化的制度改革。

仅从经济常识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土地一旦私有化,伴生的经济现象是土地商业化流转,即土地成为商品。土地交易合法化,对于一个经济结构健康,贫富差距不大的经济环境来说,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当然,这要建立在合理的土地私有化制度的前提条件下。未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出现土地资源整合情况,但是不会出现大规模土地兼并的现象。这种仅仅是依靠市场完成的土地资源整合,并不会影响到经济的秩序。

简单些说,某甲在经营自有土地中并不得法,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并不能维持继续经营,他可能就会选择将土地转让。土地受让方,肯定会想出合理的经营策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被采纳。使新得到的土地生产效率提高,否则他也不能继续将土地经营下去。

由此可见,土地的整合原因,是因为效率问题,所以说,这样的土地整合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可以理解成良性整合。

然而在一个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贫富差距悬殊的经济环境下,土地私有化,则为土地大规模兼并大开便利之门。尤其在一个特权横行、权力肆意寻租的环境下,这个时候的土地私有化将不再遵循市场原则和效率至上的原则,而是成为富有者(往往是权力的掌控者及与其相关的利益团体)瓜分弱势群体财产的盛宴。因为在这个缺乏正常机制的社会里,土地,作为生产资源的价值会被权力等外界因素严重扭曲,从而使贫穷者(也即无权者,通常指小农和庶民)无法以正常的手段保住自己的土地。P2-P5

序言

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遍布王朝兴衰更替的故事,它看似锦绣纷呈的万花筒,又像变化无端的魔方。这不单使执著于文化的猎奇者神往,也使许多醉心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痴迷。一句古话经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这句话流传了千年,业已为后世之人达成共识,也是千百年来读史者最广谱的理由。然而“为鉴”之法,却大相径庭。

显然,以道德作为衡量历史得失的尺度,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原因在于,道德不是一个恒定的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会因时间、地域乃至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甚至是完全相反。可以说,简单的道德尺码,容易让人迷失于偏颇的价值观中,使人辨不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挖掘历史中的权谋,无疑是成熟些的选择,对于采取此种视角的读史者来说,褒义的评价是老谋深算,贬义的评价是老奸巨猾。应该说,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向来不缺少这种算计人的智谋,但是对于兴衰变化的深层原因却少有研究,除了简单地贴上道德标签作为总结外,很少拿得出规律性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

由此可见,常见的读史视角实在难以起到“知兴衰”的作用,它的局限性使它承载不了如此庞大的负荷。于是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来找寻这规律性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

既然谈到规律,那么我们的视角就该定位于科学而非玄学。科学,就要有系统的论据作为支持,而论据的来源则无一能脱离历史。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历史,是当今社会科学的分析样本,更是过去社会科学的实践报告。

不可否认,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世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看待或阐释,总有些历经沧海桑田仍不能改变的事物永存——这才是我们要的带有技术含量的内容,也是无数历史爱好同仁皓首穷经,试图通过冗杂的历史资料,穿越时光的障碍,拨开重重人性迷雾所要探询的兴衰密码——历史的一般规律。

然而揭示历史的一般规律却远非易事,除去要仔细品读卷帙浩繁的史籍外,还要在读史的过程中,过滤掉虚假信息。这是个绝对不能忽略的问题。自孔夫子开始,许多历史记录者就根据自己的好恶肆意篡改历史,为这个坏风气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河。以至于后世的统治者们修史,也没了道德底线。典型的如乾隆皇帝,公然命人在四库全书里杜撰、篡改历史,此行为不可谓不无耻。

若说孔丘篡改历史(文学界通行的说法叫“曲笔”)还有几分可爱,因为这毕竟是出于一种善意的理想,那么岳珂杜撰历史就有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在一个重血缘、重门第、重承传、重渊源的国度里,背负着死刑犯后人的名头,想在政治上出人头地,不免有呓语之嫌。想要在政治上翻身,首先就要洗清自己“政治审查”上的污点——祖一辈的案子一定要给平反,否则不单自己无法出头,恐怕自己的子孙也要捎带着见不得天日。因此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为祖父平反上。究其一生,在政绩上乏善可陈,但是在仕途上却能步步高升,实乃是他在平反工作中功绩彪炳的证明:宁宗、理宗大约都认可,当初高宗惩处岳飞过于严厉,于是对其子孙给予了相当的政治补偿。

平心而论,岳珂的所为于情于理都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修史者,将其翻案所杜撰的论据列入堂堂正史,就显得太过荒诞。

历史中更多的伪信息来自于记录者的曲笔,原因不言自明,是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暴力胁迫,如司马迁,就为此丧失了做男人的权利。为了保全生命,他只能有选择地写出历史,许多应该明确出示的信息就变成了隐含信息。类似的情形在历史记录中层出不穷,这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大多都很“讲政治”。讲政治,无疑会得到统治者的首肯,但是却使历史失真,更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工作无端平添了许多负担。

至于战国时期秉笔直书崔杼弑君的史官兄弟四人,不说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却也是凤毛麟角。出现此种情形,只能说当时的政治氛围尚未像后世一样压抑,君权也未神化,统治者的权术意识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准。而史官在记录历史的态度上,尚能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甚至愿意用生命捍卫这一信仰,实在是难能可贵。

从后世之史中曲笔成分不断增多可以判断,中华历代帝国的政治文明中,统治者的权力、权术意识是递增的,而道德基准线却一降再降。由此不难看出,中华的历史不单是一个权力集中的渐进过程,还是个道德水准的逆向淘汰过程。

因此说,甄别历史素材的真伪和挖掘出隐藏在表象后面的潜在信息,才是我们揭示历史一般规律最难的课题。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利用我们现有的社会科学知识,对历史规律进行技术性解剖。

信息的遗失和篡改过的秽史固然是探寻规律的天敌!除此外,我们又时常有感,总有一种力量在冥冥中左右着历史的走向,而那王朝兴衰更替的神奇变化,就像被上帝之手翻动着的魔方一样变化无端。然而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这其中虽有诸多偶然,却绝非无迹可寻。究其症结,实难脱离政治范畴。

政治经济学课本上常说,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太过含蓄也太模棱两可,起码不够直观。换一种说法,似乎更能清晰地表达出两者的关系,即:经济是政治的目的。反过来说,政治的终极目的一定与经济挂钩。基于此种逻辑,我们可以判定,经济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黄仁宇先生在他的大历史观(Macro-History)中,也充分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对此的认同,意味着我们未来解剖历史将以经济作为初始切入点,再辅以其他社会科学并行,来阐释历史的一般规律。

中华历史悠久绵长,完全将其解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撰写此文的初衷,旨在提供一种视角重新衡量历史中的得失,因此所选素材求精勿求全,只截取先秦两汉中典型的历史断面作为基础分析样本,并由此延展开做深入浅出的探讨。然而仅仅这些断面,在经济视野下,也足以让我们得出许多与传统读史法相悖的结论。对于文中句句诛心之言,甚至是带有颠覆性的观点,希望不要以传统的价值观来约束、批判。

简而言之:欲知兴衰,须探人性密码;欲问政治脉搏,必先理清经济谜团。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历史算一笔经济账(货币战争中国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98473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50
17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