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代文宗(韩愈)
内容
试读章节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散文家兼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生活的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六朝,是一个既有忧患,又有希望,保守与改革两种势力此消彼长的复杂时代。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是唐宋八大家的首脑人物。他在思想上,力排佛老,阐扬圣道,复兴儒学;在文学上,反对骈文,提倡散文,他倡导的复古运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如动地狂飙,使中唐社会无论在思想上、文学上都展现了另一番新风貌。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郁闷不乐之际,振臂一呼,号召有识之士,进行文化复古运动,名动天下,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化巨人的名声。后回京任四门博士,在教育上厉行改革,革除不学无术之教师,整顿学风,使最高学府的教育呈现出一派崭新风貌。与此同时,他还对当时师道的没落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写了《师说》之文,倡导师道,使学风从此大盛。36~49岁,韩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惩戒宦官,遭到权贵、宦官与君主的不满,在他们的打击下,书生意气的韩愈被贬为阳山令。在阳山,韩愈了解民情、调查民意,与民同乐。为了让更多的山区群众吃到食盐,他反对食盐由国家专卖;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建议政府征收实物税。他看到阳山教育落后,广收学徒,在阳山形成了弟子盈门的局面,使阳山出现一派“彬彬儒雅”之景象。50~57岁,韩愈虽然进入老年,但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魄。他先从裴度征吴元济,为平定淮西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韩愈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反对皇帝佞佛,遭到皇帝的残酷镇压,险被杀头,幸得有朝中正直大臣裴度等的相救,才被从轻发落,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期间,韩愈为百姓治理洪水,驱逐鳄鱼,赈济百姓,减免赋税,深得百姓之心。之后改调袁州,在袁州期间,他还设法释放奴隶,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德政,使袁州百姓在他死后还怀念、感激不已。

从韩愈的政治人生道路,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是采取了用儒家思想来武装行动的方针,作为一位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他在思想上,把儒家思想贯穿于自己的仕途之中。虽然唐朝当时佛学昌炽,在韩愈看来,佛学不仅给中国文化思想注入了许多消极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给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极大危害。韩愈在《原道》里就说,“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这是韩愈从古代的兴废中,看到了儒学的重要性,相信儒学一定能够取得正统的地位。

在文学上,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家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文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因忠于古文,韩愈最杰出的贡献在于文学方面,他的诗和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成果颇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中的第一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政论文、杂说、祭文、碑志、赠序等散文体裁的文章,其中《原毁》《原道》《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祭柳子厚文》等,都以论理充分、真挚感人、热烈奔放而传闻于世,在当时韩愈的文章就和大诗人杜甫的诗并称为“杜诗韩文”。

韩愈的诗歌创作也匠心独运,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文为诗”和“奇崛险怪”。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

教育方面,唐代门第观念深重,门第之家的子弟,不须依靠科举考试,便可以进入仕途,所以总是轻视道德学术,不肯虚心从师学习。弟子耻于求师,师道不存。这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时尚,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承,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韩愈因此提倡师道,想要重振学习的风气。韩愈无惧人们的讥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像孔子一样,广收门徒,使许多古文学的爱好者都投于他的门下,开创了中唐教育的新局面,培养了一批有作为的人才,创立了他的教育思想,并形成了体系。中国教育史在经过了一个低潮后,又得以继续发展。

令人称道的还有韩愈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光芒四射,像礼贤先士、提携贤才、兴办教育、反对君主佞佛、孤胆入虎穴等,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得到的。这反映了韩愈的正直、果敢、刚毅、不屈等精神品格,这些精神品格,凝聚着韩愈不朽的精神追求。

韩愈的一生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教育思想上的贡献,整个政治人生的曲折经历,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唐历史画卷。虽然韩愈的一生,也有缺点甚至是错误,但是与他在教育、文学、政治思想的贡献相比,他的成绩还是主要的,其功劳是巨大的,当时是无人可取代的。韩愈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功绩,与屈原、李白、杜甫这些伟大文豪一样,堪与日月齐辉。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苏轼对韩愈之才的赞誉。

有缘如此,著写此书,主要是希望对韩愈这样一位唐代文人的一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文学巨匠的曲折成长道路,以及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他的成就、个性与生活,了解属于他的那一个时代。写这部书,力求根据历史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地将韩愈一生在立志修身、爱国忧民、自我奋斗、教育理念、文学(古文、诗歌、杂文等)的开拓创新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整理、归纳、评价,以给人一些启迪。

目录

第一章 出仕之路

1 兄嫂之恩,没齿不忘

2 读书善文,始自七岁

3 避乱江南,耕读芥辍

4 文武双全,立志报国

5 寄人篱下,无奈返还

6 屡试不第,恒心依旧

7 傲岸自信,高登魁苔

8 仰慕高节,雄心壮志

第二章 初涉仕途

1 明珠暗投,郁不得志

2 屈居幕府,愤而自谏

3 真诚待友,不忌小嫌

4 重视雄辩,颇有辩才

5 复兴儒学,自报一代

6 求官不得,胸生愤懑

7 作《师说》,箴规时弊

8 敢于直言,为民请命

9 反抗宦官,被贬阳山

10 疑友告密,误解冰释

第三章 中年壮志

1 随遇而安,不以己悲

2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 虽遭贬谪,忧心依旧

4 驳斥谗言,保持清白

5 著书立传,洗英雄冤

6 尽己所能,保护文物

7 据理力争,保护人才

8 替恶伸冤,反省过失

9 直言抨击,借史讽喻

10 闻颖师弹,泪湿衣襟

第四章 暮年豪情

1 献计兜城,平定淮西

2 君主佞佛,犯颜上疏

3 愈至潮州,问民疾苦

4 举荐贤才,不遗余力

5 深入虎穴,不辱使命

6 挚友西去,黪怀神伤

7 铮铮傲骨,宁折不弯

8 重视经济,反对官盐

9 病逝长安;海内同哭

第五章 精神道德观与文化成果

1 清贫度日,崇尚节俭

2 汲汲富贵,救世为事

3 文坛巨匠,政绩夺朽

4 崇情浓烈,感情真挚

5 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6 继承传统,超越前人

7 大气磅礴,创新戈风

8 与时俱进,导源引流

9 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1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 行知统一,仁德楷模

12 创造杂文,影响深远

13 因人而异,文体多样

14 时世文豪,肩唆使命

15 寄情于文,直抒胸臆

16 重视文辞,写就经典

第六章 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

1 敢为人先,勇于为师

2 目的明确,中兴唐朝

3 兴办教育,破门弟理

4 用材使能,因材施数

5 伯乐相马,识材仕努

6 勤学深思,去粗取精

7 教育青年,视为己任

8 甄选学官,注重素质

9 读有益书,终身受益

10 政治人生,高度统一

11 灭人之见,继承孔孟

12 人性学说,承前启后

序言

孟州是块文明的沃土,有着很多古老的传说。孟州城东北大约五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城伯乡的西边,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但绝对称得上是景色秀丽,名称小韩庄。公元768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史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降生在这里。他郡望昌黎,故有韩昌黎之称。

韩愈的童年,历尽坎坷和磨难。虽然他也是生于仕宦之家,但他的童年却并不是在衣食无忧、欢声笑语之中度过的。当时,韩愈的父亲韩仲卿任秘书郎,长兄韩会在江南一带,二兄韩介大约死于韩愈出生以后,三兄可能在韩愈生前就夭折。韩仲卿有四子,晚年身边仅有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儿子韩愈而已。大历五年,韩愈刚刚三岁,其父韩仲卿就突然驾鹤西行。这突如其来的不测风云,对韩家上上下下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

当时的韩愈正牙牙学语,对父亲的早逝不可能有太多深刻的印象,只是跟随着全家人的痛苦而哭泣,跟着全家人把灵柩送进坟茔。父亲既逝,理应由母亲亲自抚养,然而韩愈的生母是出身位卑的“李姓乳母”,因此,按封建传统规矩,她不能承担起抚养韩愈的责任,而应由韩家人抚养长大。但这位母亲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承担母亲的责任,虽然她地位卑微,却给予了韩愈无私的母爱。这使韩愈对母亲终生都心存感激,在他的诗文中曾多处流露这种感激之情。

在韩愈《乳母墓铭》中说:“乳母李,徐州人,号正真,入韩氏,乳其儿愈。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怜不忍弃去,视保益谨,遂老韩氏。”根据此言,多数史学家认为,韩愈生母,在韩家地位卑微,韩仲卿死后,她不忍抛弃孤儿改嫁,只有以乳母身份留在韩家,抚养韩愈。所以,韩愈对李正真的感情,也总是溢于言表:“时节庆贺,辄率妇孙,列拜进寿。”这是讲每到逢年过节,他总是带着妻子和子孙们,一起为老母亲拜寿。元和六年,乳母去世,下葬之日,“愈率妇孙视窆封,且刻其语于石,纳诸墓为铭”。这是讲乳母去世时,韩愈亲自为乳母写了墓志铭。在封建严格等级制度中,即便是亲生母亲,其地位卑下者,也不能享有亲子之爱。但韩愈却敢于突破这道封建藩篱,对地位卑下的母亲给予了真挚的感激与热爱,是很难得的。

虽然抚养韩愈是乳母即生母承担的,但是由于经济上没有可靠来源,如果没有韩愈兄嫂的支持,她也是无能为力的。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骤然失去了父亲的慈爱,这当然是极大的不幸,但韩愈有个相依为命的哥哥韩会,他主动承担了抚养韩愈的责任。比韩愈大30岁的长兄韩会,并没有因为韩愈为同父异母的兄弟而有所偏见,他最终切实地担当起了抚育弟弟的责任,韩愈因此得以无忧无虑地成长。若干年后,他写诗回忆说:

旧籍在东郡,茅屋枳棘篱。

生兮耕吾疆,死也埋吾陂。

这里的东郡指洛阳,孟州市又称河阳,与洛阳隔水相望,一苇可航,近在咫尺,诗中的东郡当是泛指河阳。韩愈的家离黄河不远,孩提时他和小伙伴们在岸边追逐嬉戏,送夕阳,迎日出,当是意料中的事。韩愈的父亲官阶不高,俸禄收入亦必不丰厚,随着他魂归道山,家道已经中落了,因此在韩愈的记忆里,“茅屋枳棘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家住的是茅屋,用枳木、棘木围成篱笆,这已是标准的田家农舍,没有一点仕宦之家的气味了。韩愈这首诗,当是写于出仕之后的中年。回首童年时代的乡居生活,虽然贫困,但依然眷念不已,甚至想埋骨故里,可见他对故土的感情之深厚。这与他童年时代在此生活无忧有关,从中可见韩愈家中尽管贫困,但兄嫂对他的照顾是很周到的,兄嫂给了他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否则,如果父亲亡故后留下的全是苦涩,那么他不可能如此深情地回忆起故里。

韩会在抚育弟弟的同时,也在篝灯展卷,下帷苦读。苍天不负有心人,大历九年(744),韩会终于在京城长安谋到了官职,是个从六品的起居舍人。

韩会是个有抱负的人,虽然他官职不高,人微言轻,但官卑未敢忘忧国,他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代宗永泰年间,他与崔造、卢东美、张正则三人志趣相投,侨居上元(今江苏南京),好谈经济之略,并以王佐自许,时人号为“四夔”。在封建社会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几乎是所有正直知识分子的抱负。不消说,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找人提携,以谋求升迁。可惜韩会书生气太浓,不辨忠奸,找了权奸元载做靠山,从此厄运缠身,终至付出了性命。

元载本是风翔歧山人,出身寒微,玄宗时结识了佞臣李辅国。当时李辅国权倾朝野,举荐他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步爬上了最高层官员的行列。P2-4

内容推荐

说到唐诗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而要说到唐宋散文,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唐宋八大家”。他们那一篇篇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宛如一望无垠黄灿灿的麦田,成熟而富于生机。读八大家之文,就是在读八大家的人生与智慧。

而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他们竖起了古文运动的大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韩愈,一个倔强的儒家道统的倡导者,是什么样的人生与经历铸就了他这样伟大的文学成就呢?

这本《百代文宗(韩愈)》讲述了韩愈的故事。

《百代文宗(韩愈)》的作者是亚刚。

编辑推荐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这本《百代文宗(韩愈)》(作者亚刚)讲述了韩愈的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代文宗(韩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亚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401088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423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