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梁漱溟编著的《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内容介绍:所谓教育,不但在智慧的启牖和知识的创造授受,尤在调顺本能使生活本身得其恰好。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们养成有本领、有能力。教育要本于生活,教育必须教学做合一。教育的功用,不外为“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教育是帮助人来实现他自己、完成他自己。教育一事应当一面在事实上不离开现社会,而一面在精神上要领导社会。我们的精神陶炼。含有三方面,即合理的人生态度与修养方法的指点,人生实际问题的讨论,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教育应当着眼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至要。

内容推荐

梁漱溟编著的《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内容提要:本书辑录了梁漱溟先生从青年到老年,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年龄阶段,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梁先生一生都在思考着人生问题和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而中国的教育问题,正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发展进步。梁先生以他卓绝的智慧和锐利的视角,撕开近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外衣,从体制、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剖析教育的本质、问题所在及解决办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发展的的基石。在今天中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对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问题研究者,以及对普通读者,都将有极大启示作用。

目录

上编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2

 杜威教育哲学之根本观念/7

 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23

 精神陶炼要旨/55

 办学意见述略/82

 今后一中改造之方向/90

 抱歉——苦痛——一件有兴味的事/99

 乡农学校的办法及其意义/111

 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120

 村学乡学须知/137

 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之合流/154

 教育的出路与社会的出路/16l

 论广西国民中学制度/172

中编

 东方学术之根本/186

 中国民族精神所在/191

 孔子学说之重光/200

 略谈人生问题——浅释“践形尽性”/208

 人类社会建设应有的原则/212

 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216

 目前中国小学教育方针之商榷/229

 创办私立勉仁中学校缘起暨办学意见述略/236

 勉仁文学院创办缘起及旨趣/245

 大学教育一新试验——谈勉仁学院说理想/252

 吾人的生活与家庭/257

 中西两方教育所注重之不同/260

 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263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265

 吾人的自觉力/268

 欲望与志气/270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271

 谈生命与向上创造/273

 人生在创造/276

 谈修养/278

 青年修养问题/280

 悼念陶行知先生/282

下编

 思亲记/286

 我的父亲/290

 先父所给予我的帮助/293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295

 自学的根本/297

家书选录/299

 寄昭侄(1972年)/299

 寄晓青甥(1930年)/300

 寄晓青甥(1951年)/301

 寄宽恕两儿(1939年)/303

 寄宽恕两儿(1948年)/304

 寄宽恕两儿(1948年)/307

 寄钦元孙(1980年)/308

 附录再版赘言(1945年版)/310

编后记/31l

试读章节

记得辜鸿铭先生在他所作批评东西文化的一本书所谓《春秋大义》里边说到两方人教育的不同。他说:西洋人人学读书所学的一则日知识,再则日知识,三则日知识;中国人人学读书所学的是君子之道。这话说得很有趣,并且多少有些对处。虽然我们从前那种教人作八股文章算得教人以君子之道否,还是问题;然而那些材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则是讲的君子之道。无论如何,中国人的教育总可以说是偏乎这么一种意向的。而西洋人所以教人的,除近来教育上的见解不计外,以前的办法尽是教给人许多知识:什么天上几多星,地球怎样转,……。现在我们办学校是仿自西洋,所有讲的这许多功课都是几十年前中国所没有,全不曾以此教人的;而中国书上那些道理也仿佛为西洋教育所不提及。此两方教育各有其偏重之点是很明的。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着在情意的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着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这种教育的不同,盖由于两方文化的路径根本异趣;它只是两方整个文化不同所表现出之一端。此只要看我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便知。昨天到督署即谈到此。有人很排斥偏知的教育,有人主张二者不应偏废。这不可偏废自然是完全的合理的教育所必要。

我们人一生下来就要往前生活,生活中第一需要的便是知识。即如摆在眼前的这许多东西,哪个是可吃,哪个是不可吃,哪是滋养,哪是有毒,……都需要知道,否则,你将怎么去吃呢?若都能知道,即为具有这一方面的知识,然后这一小方面的生活才对付得下去。吾人生活各方面都要各有其知识或学术才行,学问即知识之精细确实贯串成套者。知识或学问,也可出于自家的创造——由个人经验推理而得,也可以从旁人指教而来——前人所创造的教给后人。但知识或学问,除一部分纯理科学如数理论理而外,大多是必假经验才得成就的;如果不走承受前人所经验而创造的一条路,而单走个人自家的创造一路,那一个人不过几十年,其经验能有几何?待其经验,一个人已要老死了,再来一个人又要从头去经验。这样安得有许多学问产生出来?安得有人类文明的进步?所谓学问,所谓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在是由前人的创造教给后人,如是继续开拓深入才得有的。无论是不假经验的学问,或必假经验的学问都是如此;而必假经验的学问则尤其必要。并且一样一样都要亲自去尝试阅历而后知道如何对付,也未免太苦、太不经济,绝无如是办法。譬如小孩生下来,当然不要他自去尝试哪个可吃,哪个不可吃,而由大人指教给他。所以无论教育的意义如何,知识的授受总不能不居教育上最重要的一端。西洋人照他那文化的路径,知识方面成就得最大,并且容易看得人的生活应当受知识的指导,从苏格拉底一直到杜威的人生思想都是如此。其结果也真能做到各方面的生活都各有其知识,而生活莫不取决于知识,受知识指导,——对自然界的问题就有自然科学为指导,对社会人事的问题就有社会科学为指导。这虽然也应当留心他的错误,然自其对的一面去说,则这种办法确乎是对的。中国人则不然:从他的脾气,在无论哪一项生活都不喜欢准据于知识;而且照他那文化的路径,于知识方面成就得最鲜,也无可为准据者。其结果几千年到现在,遇着问题——不论大小难易——总是以个人经验、意见、心思、手腕为对付。即如医学,算是有其专门学问了;而其实,在这上边尤其见出他们只靠着个人的经验、意见、心思、手腕去应付一切。中国医生没有他准据的药物学,他只靠着他用药开单的经验所得;他没有他准据的病理学、内科学,他只靠着他临床的阅历所得。由上种种情形互相因果,中国的教育很少是授人以知识,西洋人的教育则多是授人以知识。但人类的生活应当受知识的指导,也没有法子不受知识的指导;没有真正的知识,所用的就只是些不精细、不确实、未得成熟贯串的东西。所以就这一端而论,不能说不是我们中国人生活之缺点。若问两方教育的得失,则西洋于此为得,中国于此为失。以后我们自然应当鉴于前此之失,而于智慧的启牖、知识的授给加意。好在自从西洋派教育输入,已经往这一边去做了。  情意一面之教育根本与知的一面之教育不同;即如我们上面所说知的教育之所必要,在情意一面则乌有。故其办法亦即不同。知的教育固不仅为知识的授给,而尤且着意智慧的启牖。然实则无论如何,知识的授给终为知的教育最重要之一端,此则与情意的教育截然不同之所在也。智慧的启牖,其办法与情意教育或不相远;至若知识的授给,其办法与情意教育乃全不相应。盖情意是本能,所谓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为一个人生来所具有无缺欠者,不同乎知识为生来所不具有。P2-4

后记

梁漱溟先生关于教育的论述于1935年首次结集成书,由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问世,这一版可称之为此书的。1935年版。十年之后,抗战末期日本将投降之前,1945年又由开明书店再版。这可称之为此书的1945年版。

目前即将出版的这本书《教育与人生——粱漱溟教育文集》是此书的第三个版本,可称之为2012年版。这一版本的出版距首次出版已七十余年,距第二次1945年版的出版也有六十多年了。

1945年版是以1935年版为基础,经过增删校订而成,并非只是前一版的重印。它是教育家唐现之先生精心编选于前,又由著者亲自校订增删于后而成,是一个相当好的版本。

现在编成的这第三个版本,保留了1945年版本的全部内容,即使原有的编排次序也未作变更,现将它纳入这一新版本之中,作为此书的“上编”。

“上编”有加以扩充的必要。于是又有本书的“中编”与“下编”。

“中编”所收录的文字。多是就“上编”中曾论及的问题,再加以申论或说明的。如“上编”中的《精神陶炼要旨》一文内曾指出,“要指给大家认识的,就是民族精神”,于是选录了《中国民族精神所在》,收入在“中编”之内,对“民族精神”加以申论。

教育工作的对象为“人”,从事此工作者自应对“人”有所认识。著者晚年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此书正是以“有助于人类认识自己”为目的。可是此书难于摘录,详加介绍,于是选录了著者的一次谈话:《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收入“中编”之内。

再如“上编”内的《东西人教育之不同》中曾指出其“不同”,“盖由于两方文化的路径根本异趣”。于是选录了《东方学术之根本》一文,从“根本”处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与认识“异趣”之缘由。

“朝会”是著者一向倡导并自己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方式,坚持此种活动确曾收到师生互励共进的效果。于是在“中编”收入关于“朝会”的著者文字不少,如《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以及著者在朝会的若干讲话,以供大家了解此种教育活动的参考。

现在再说本书的第三部分——“下编”。

著者之成长与自学成材,有所成就,当然与他所受之家庭教育——主要是著者父亲巨川老先生的教导,有密切的关系。这在著者的《思亲记》一文中即有这样的话: “公之为教,独使情余于礼,意得自通,而教之有道,其间分际斟酌,盖有足为一世法者。”关于这“教之有道”,著者后来不只一次有文字记述自己的亲身感受与认识。现在这些文字均收入本书“下编”,供读者研究探讨。

著者是家庭教育“受教者”,至成年之后又成为“施教者”。他以身教与言教影响子孙等晚辈。现选录著者家书数封,收入本书“下编”,从这些家书可见出著者对晚辈言教之一斑。

唐现之先生为此书的1935年版曾写有《梁漱溟先生生平及其教育思想述略》(原名《编者赘言》),对梁先生生平及其思想作了概略介绍,可供此书读者参考;同时为纪念唐先生为此书编辑出版所作出的重要努力,特将此一《述略》保留下来,仍置于全书之首。而唐先生又为此书1945年版所写《再版赘言》,是此书出版历史的纪录,也有保存的意义,因此作为附录收入本书之末。

关于唐现之先生,应在此作一简略的介绍:

唐现之先生,广西灌阳县文市镇田心村人,生于1897年。1919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受业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深受其影响,崇信陶先生教育思想。唐先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尤尽力于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育人人才。他在办学中,贯彻“教学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等陶先生的教育主张。唐先生认为“教育最怕是机械化、形式化,被动而不能主动,因袭而不能创造”,因而提倡“办学自由”,“不能单凭政府法令章则办教育”。先生在广西工作数十年,办的多是“晓庄师范”式的学校,如桂林师专等,因而往往为当权者所不容。

解放后,先生被任为广西司法厅厅长,而未用其所长,使他不能再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很是可惜。1957年于“反右”运动中“获罪”,就更无可说了。1975年5月,这位教育家未及眼见“十年浩劫”的终结,就因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在此应补述唐先生与粱漱溟先生的曾共事的交谊如下。

1934年至。1936年间,唐先生曾应邀至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山东邹平县),任研究部导师、训练部主任,并兼管院刊《乡村建设》。梁先生在朝会上的若干讲话曾刊载于院刊上,就是唐先生的主张与倡议,将部分讲话辑录成《朝话》出版;因受到读者注意,数十年来至今再版十次以上。至于梁先生的教育论述首次结集问世,以及十年后的增订再版,都是唐先生的首倡,以上已提过,即不再赘述。

此书这次再版的整理编选,实为以唐现之先生主持下的先前两版基础上的后续工作。此后续工作拖延甚久,与因病住院有关,如今终告结束,其不妥与欠缺之处,尚望读者、特别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多予指教与评说。

此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又有雍薇同志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她为之付出劳动甚多。现此书终于编成将付印之际,是应记之于此的。

梁培宽

2012年4月30目

时年八十又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漱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1560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5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08:50